第二讲 传统医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外,张杲的《医说》、寇宗爽的《医家 八要》篇、林逋bū的《省心录· 论医》、陈 自明(约1190—1270年)的《妇人大全良方》、 南宋时的《医工论》等著作中,对医德规 范均有具体和详细的论述。 ---这个时期我国医学的医德规范、医德 教育和医德理论已日臻完善。
宋代张杲采集历代行医学典故和名医传 记,编成《医说》10卷。 《医说》强调: 作为一名医生,对病人应有深切的同情心, 并竭尽全力救治; 要清廉正直,不求名利; 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 和高度的责任感,处方用药不得草率行事或 似懂非懂,误人性命; 对病人要真诚谦和,言行举止庄重大方,不 可持一技之长图谋私利,更不能乘人之危, 希求淫邪之报。
第二讲
传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医德
——医学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国外医学伦理学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演变
一、我国古代的医德学阶段
(一)我国古代医德的起源 (二)我国古代医德学的发展 (三)我国古代医德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二、中国近、现代医学伦理学的确立与发展
(一)中国近代医学伦理学的确立 (二)中国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 (三)生命与健康伦理学阶段
元代张从正从儒家“仁”的思想出发,把 医学提高到仁道和孝道的高度。 他针对当时社会上看不起医生,把医生看 成下等人,以及一些医生对达官贵人低三 下四,阿谀奉承的现象,批判了轻视医学、 以医为奴的倾向,提出以医为师的观点。 他呼吁医生们去掉自卑感,努力钻研医学, 主动解除疑难之症,为病人解除疾苦。 他还提出医生在医疗活动中,要敢于承担 风险,对那些官府认为有罪的病人,应一 视同仁给予治疗。
②魏晋时期 《褚氏遗书》共10篇,全面论述了医学知 识、诊病治病方法和医疗行为规范。其中《除 疾》、《审微》、《辨书》等篇融医理、伦理 于一体,对医生的行为做了深刻的论述。 第一,审证精微。仔细辨识病症、病因、病机和 病位以及病情的转变,因病、因人,对证施治。 第二,用药审慎。他提出“用药如用兵”,告诫 医家用药审慎。 第三,治学勤奋。“观省旧典”,“博涉知病, 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
第一节 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演变
一、我国古代的医德学阶段
(一)我国古代医德的起源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3、战国末期
(二)我国古代医德学的发展
1、两汉和南北朝时期
2、隋唐时期
3、宋元时期 4、明清时期
(三)我国古代医德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二)我国古代医德学的发展
1、两汉和南北朝时期 ①汉代:我国传统医德历经西周东周, 春秋战国,逐步形成,至汉代又有了长足的 发展。▲ ②魏晋时期:医家在继承《内经》和仲 景学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与辨证施治相 适应的医疗行为规范。 《脉经》、《褚氏遗 书》等著作都论述了这类规范。 ▲ ③南北朝时期:在继承前人朴素人道主 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崇尚医学人 道主义的医学理论,早期医德规范、医德准 则、医疗道德以及性道德等。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医家在医 德规范的探索与实践方面,既继承了前人医德学说的 精华,又有新的发展。 这时影响最大的是喻昌(约1585—1664年)所著的《医门 法律》一书。在本书的“治病”篇中较为详细地论述 了医生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 该书突破了过去医家用“五戒”“十要”等箴言 式地说教方法论述医德原则的传统,而以临床四诊、 八纲辩证论治的法则作为医门的“法”,以临床诊治 疾病时易犯的错误提出的禁例作为医门的“律”,两 者结合称为“医门法律”。 这种把医德寓于医疗实践之中的论述,被后人称 为“临床伦理学”,这在我国医德史上又是一次重大 的突破。
这一时期的医德除了继承“济世救人”的传统外, 突出表现为:关心人民疾苦,热心救治,不计名 利和图报的道德风尚和从实际出发著书立论、遵 古不泥古、探索争鸣的创新精神,以及热衷医业、 勤求博采、勇于实践、反对巫医骗术的科学态度 和作风。 如刘完素认为,“医道以济世为良,而愈病为 善。”用什么去评价一个医生的医道和医德呢? 根本一点就是医疗效果——济世和愈病。 他在《保命集· 原道论》中说:“主性命者在乎人, 去性命者亦在乎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何则修 短寿夭皆自人为”。从中阐明了人自己可以掌握 自己的命运,而不是由“天数命定”的道理。 ---这种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的思想就 是人道主义精神,也是医学人道主义的一个新发 展。
另外,李中梓(1588—1655年)的《内经知要》、《医 宗必读》, 张介宾(1563—1640年)的《景岳全书》, 徐春甫(公元1520—1596年)的《古今医统》,提出 “医为司命之寄,不可权饰妄造”,为医应“精 心研习”、“学功精深”。 李梃著《医学入门· 习医规格》,提出“治病即愈, 亦医学分内之事也。纵守清素,借此治生,亦不 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赤贪,一毫 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 龚廷贤(1522—1619年)的《医家十要》, 李木延(公元?—1619年)的《习医规格》等著作中阐 述的医德规范,均对我国的医德发展作出了重要 贡献。
著作中有《大医精诚》、《大医习业》 两篇专门论述医德。主张医家必须具备“精” 和“诚”两个方面。 所谓“精”,就是指作为医家必须不断学习, 提高医疗技术,具有精湛的医术。 所谓“诚”,就是指医生应具有高尚的医德, 要有 “大悲恻隐之心”、“好生之德”。
归纳起来,其医德思想主要体现在: 医生要有人道之义,必须以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为惟一职 责,而不应有任何别的欲望; 医生必须精研医术,用心精微,医术精湛;医生要排除杂念, 救治患者时,不得瞻前顾后,考虑个人安危,要以救人疾苦为 重; 医生对患者要一视同仁,不论贫富贵贱、年龄老幼、容貌丑美、 恩怨亲疏、愚笨聪明、任何民族,都要普同一等; 医生要一心救治,不得故意做作或以某种手段谋取名誉; 医生要有同情心,不能怕脏怕臭,不得嫌弃病人; 医生诊治疾病要认真仔细、准确,不能粗枝大叶; 医生要为病人着想,尽量降低药费,用便宜药代替贵重药,减 轻病人负担; 医生对药方不要秘而不宣,应公开并传于后人; 医生要尊重同行,谦虚谨慎,举止端庄。 只有具备“精”和“诚”的医家才是“大医”,即高尚而 优秀的医家。而孙思邈就是一个被历史上医家所推崇的“精诚 大医”。
明代名医陈实功(1555—1636年)著有《外科正宗》 共四卷,书中提出的医德守则《医家五戒十 要》,是医学伦理学重要文献之一,被美国列 为1978年出版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世界 古典文献之一,与《希波克拉底誓言》和《迈 蒙尼提斯祷文》并列。
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的《医家 十要》进一步发扬了中国传统医德的人道主 义精神。 “贫穷之家……凡来看病,可不要他药 钱,只当奉药。再遇贫难者,当尽力微赠, 方为仁术……不然有药而无火食者,命亦难 保也”。陈氏还要求医生“先知儒理,后方 知医业”,“此诚为医家之本务也。”
第一节 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演变
一、我国古代的医德学阶段
(一)我国古代医德的起源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3、战国末期
(二)我国古代医德学的发展
1、两汉和南北朝时期 2、隋唐时期 3、宋元时期 4、明清时期
(三)我国古代医德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2、隋唐时期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繁荣的时期,名 医辈出。在医学和医德的发展中,突出的代表 有: 巢元方(生卒年代不详)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 鉴真(公元698—763年) 王焘(生卒年代不祥)等为代表的隋唐医家。 其中贡献最显著的首推孙思邈。
第一节 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演变
一、我国古代的医德学阶段
(一)我国古代医德的起源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3、战国末期
(二)我国古代医德学的发展
1、两汉和南北朝时期
2、隋唐时期
3、宋元时期 4、明清时期
(三)我国古代医德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一)我国古代医德的起源
我国古代医德学形成于春秋末期,约公元前 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散见于 从战国至汉的《黄帝内经》,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言, 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大医学业》, 明代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 清代喻昌的《医门法律》等许多医学著作中, 属于医学伦理学的初创阶段。
奴隶社会 据《周礼》记载,周朝出现了专业的医生,而 且已有了分科,分为疾科(内)、疡科(外)、食科 (营养)和兽科。据《殇医》一书记载“凡有殇 者受其药焉”,可见,当时对待殇疮病人是不 分贵贱贫富的,“普同一等”思想已开始萌芽。 《周礼· 天官》记载 :“岁终稽其医事,以制 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 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意谓良医享有 “十全为上”的荣誉和俸禄,而对“十失四为 下”者应给最低等的待遇。这种对医生的考核 不仅是技术的考核,而且还包括思想道德、作 风、态度等。
金元时期,医学界出现了学派争鸣的局面, 充分体现了学术上勇于创新的精神。 这时期的医学界出现了四大学派,即: 寒凉派刘完素(约1120—1200年); 攻下派张从正(约1156—1228年); 补元派李杲(1180—1251年); 养阴派朱震亨(1281—1358年)。 ---这四大派各树一帜,他们勇于突破旧的 学说,提出新的学术见解,对推动医学发展 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医德思想逐渐系统化, 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唐代的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毕生行医 于民间 ,90岁时还为人看病。 他置个人安 危于度外,亲手治疗麻风病人600多例。
他编著成了集古代医德之大成的《千金要方》 和《千金翼方》,各30卷,不仅是传之不朽 的医学著作,而且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全面 地、系统地论述医德思想的专著。
4、明清时期 到了明代,医生职业道德规范的研究 和制定更加具体和规范。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又一个迅速恢复 和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对外贸易的扩展, 使人们扩大了眼界,也促进了中外医药的 交流和医德的发展。 我国的医德规范、医德教育、医德理论发 展到明代已日趋完善、成熟。
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的巨著《本 草纲目》,不仅是学术价值高,而且是道德价 值也很高的一部医学典籍。
3、宋元时期 宋代医德的发展, 一方面是传统医德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和规范 化; 另一方面,随着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又建立 了许多新的医德观念。 如人体解剖研究的观念,法医检验的道德观念, 倡导优生的生命质量观念,环境卫生建设的道 德观念等。 ---这些新医德观念的建立,对传统医德有 突破和新的发展。
原始社会
《帝王世纪》记载“伏羲氏……画八卦…… 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 《淮南子· 修务训》中记载:“神农氏……尝 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在这些粗浅的防病治病的方法中,就已蕴 藏着朴素的“仁爱救人”的医德思想,已初 步认识医学的目的是为了“以拯夭枉”、 “令民知所避就” 。
战国末期
产生了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该 书第一次正式阐述了医德思想,并把尊重病 人的生命作为医德的基本原则。 它成书时间长达400多年,它总结了西汉以前 的医学伦理思想与实践经验,不但确立了我 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雏形,而且标志着我 国传统医德的初步形成。
扁鹊是战国时著名的医学实践家 ,提出了 “信巫不信医不治”的原则,有力地抨击了 利用迷信害人的巫医。

汉代医家辈出。 西汉有著名医家谆于意(约前205—?), 东汉有“医圣”张仲景(公元150—219 年)、名医华佗(约公元145—208年)、董 奉。 他们在医学上都有重大成就,对医学 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仲景:著有闻名的《伤寒杂病论》一书 , 这部巨著中的“自序”是一篇具有很高价值的 医德文献。 谆于意:留下的为后世称为的《诊籍》,是中 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他是我国病 历的首创者。 华佗 :外科鼻祖 ,他医德高尚,不慕名利, 不攀权贵,宁死不为曹操做侍臣。 董奉与华佗、张仲景都是后汉三国时代的名医, 史称“建安三神医”,赢得“誉满杏林”、 “杏林春暖”等美誉。 ▲
案例:一针救二命 刘完素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具体体现了这 种医学人道主义思想。传说有一次,他在河 北保定遇见一路出殡人群,路人说死者是一 个因难产而刚死的妇女。他停下来仔细察看 了从棺中流出的鲜血,认定该妇女尚未死亡, 当即求其家属打开棺材。他首先给此妇女在 涌泉穴针灸,妇人即开始苏醒,渐有生气, 继而又针灸合谷、至阴二穴,结果腹中胎儿 产下,母子再生。这就是关于刘完素“一针 救二命”的民间传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