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施坚雅其书其人施坚雅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施坚雅其书其人施坚雅模式
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1925-2008),1925年2月14日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1954年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助教、康奈尔大学人类学副教授、教授,1965年起任斯坦福大学人类学教授,1990年起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教授。
1950年至1951年到中国四川考察,1977年考察中国城市市场。
1980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至1984年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1987年至1989年任斯坦福大学巴巴拉·布朗宁人文科学教授。
作品中译本有《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版),并发表大量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科学研究、农村和农民、人口、民族、海外华人的论文。
2008年10月26日因病逝世,享年83岁。
了解作者生平和研究方向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知其理论和思想
施坚雅模式(Skinnerian Model)是美国著名中国学家施坚雅在20世纪60—80年代提出的一套研究中国明、清社会历史的理论模式。
在理论与方法上,它融合了经济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人口统计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种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G.W.施坚雅曾于1949-1950年在四川考察中国经济和农村市场,于1977年提出将中国划分为九大经济区的体系。
施氏的分区是以地文学(physiography)为主,着眼于河流运输和市场联系,并采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和等级市场的理论,每个大区都有其中心城市,区内分布二级市场,三级市场和乡镇集市。
他的九大区域是:华北区、西北区、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区、岭南区、云贵区、满洲区。
他研究的是晚清情况,以光绪十九年(1839)为统计基期,并视九大区为相对独立(autarky,自给自足)的区域。
1980年施坚雅来北京参加中国经济史国际研讨会,提出《市场体系与区域经济学》论文,他的区划遂为中国学者熟识。
1993年他又发表《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补充他的论点,并叙至1960年代。
施氏的经济等级结构模式建基于中心地理论之上。
施氏采用了经典的六边形中心地等级结构图, 然后根据中国实际对这一假说进行修正, 并将中心地模式与他自己的区域体系模式结合起来, 于是建构了各个区域的经济等级结构。
它由若干个层次组成: 基层市镇、中介市镇、中心性市镇、地方性城市、中等城市、区域性城市、区域性大都会。
这个等级中底层的三类市镇与集市贸易体系中的基层市场、中介市场、中心市场是相对应的。
这个结构的最高发展形式则是26个大城市贸易体系。
施坚雅把城市体系的研究置于区域发展的背景之下(区域系统分析后详)。
大多数城市都兴起于每个大区的核心带或通往其中的主要运输线上, 每个区域都各自发展成了一个孤立独处的城市体系, 即城市群。
施氏十分强调城市的经济中心功能, 区域性城市体系就是由城市所处城乡结构的位置或经济中心性程度的差异而分别形成了多层级的等级结构, 城市中心功能的演进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区域性城市的行政特征也主要缘起于它们在经济中心地的地域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城市所提供的服务实际上取决于它的腹地所消费或被利用的程度, 城市所服务的范围不仅是本身的居民, 而且也将它的腹地及其周围村落纳入其中, 于是城市职能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与文化上日渐中心化、一体化。
城市化的区域性空间差异主要存在五个因素。
1) 人口密度不同, 需求密度、城市发育程度也各不相同。
2) 产生于各区域内互补性多样化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有趣的是, 作物生长期是劳动分工及由此引发的农产品商品化的一个原因, 生长期短, 则农民对市场的商品供给与消费需求增加, 因而中国南方商品化程度较北方高。
3) 生产技术, 主要体现于技术推广与水系结构和地形特征的关系。
4) 农民家庭自给自足与依赖市场的程度, 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内贸易的数量与结构
5) 区域外贸易。
这些因素导致了各区域城市的“级别—规模”关系迥然有别, 城市体系的一体化程度也不一。
施坚雅在应用和发展现代地理学理论(主要包括中心地理论、区位理论、区域系统理论和扩散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等级区域空间HRS模型。
该模型描述了一个由一系列不同社会经济区域系统构成的等级系统,每个区域系统以城市或镇为中心,最后形成一个具有内部差异的社会经济宏观系统。
HRS模型提供了一个具有一般性意义的空间分析框架。
详言之,它提供了核心一边缘环带(简称CPZ)和城乡连续体(简称URC)交叉列表组成的二维矩阵作为一个数据分析的结构框架。
CPZ向量表示以大都市为中心的高阶区域系统的宏观量级核心一边缘结构分类,这是以区域系统理论为依据的。
URC向量反映城市和镇的等级排序,它大体上反映城市和镇的近辐射域的中观量级核心一边缘结构。
【摘要】
【关键词】
I、本书的阅读价值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价值
II、本书的研究思路
III对本书重点章节的研读与思考
一、城市化的内涵界定及中国城市化发展发展回顾
(一)内涵界定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回顾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征
三、中国城市化经济支持因素:建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四、中国城市化的制度支持因素
五、中国城市化问题与挑战
六、中国城市化探索与展望
III结语
IV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