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文

合集下载

辨证论治为主题的作文800字

辨证论治为主题的作文800字

辨证论治为主题的作文800字中文回答: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的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治疗,而不是简单地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注重整体观念,将人的身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单独的疾病。

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辨证,即通过观察、问诊、望、切等方法来判断病情的变化,然后根据辨证的结果来进行治疗。

English Answer:The theory of dialectical treat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heor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emphasizes the treatment based on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the patient, rather than simply treating the symptoms. This treatment method focuses on the holistic concept, viewing the human body as an organic whole, rather than individual diseases. The core of dialectical treatment is differentiation, that is, judging the changes of the disease through observation, inquiry, inspection, andpalpation, and then treating the diseas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iation.辨证论治的理念是“辨证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来确定治疗的方案。

比如,对于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的体质、年龄、病因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辨证论治对症下药作文800字

辨证论治对症下药作文800字

辨证论治对症下药作文800字英文回答,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concept of "辨证论治" (bian zheng lun zhi) refers to the practice of making a diagnosis and then prescribing a treatment based on the specific pattern of disharmony present in the patient. This approach is rooted in the belief that each individual is unique and that their illness is the result of an imbalance in their body. Therefore, the treatment must be tailored to address the specific imbalance that is causing the illness.When it comes to prescribing the right treat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take into account a range of factors, including the patient's symptoms, medical history, and overall constitution. They als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atient's pulse, tongue, and other physical signs that can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underlying pattern of disharmony.Based on the diagnosis, the practitioner will thenprescribe a combination of treatments, which may include acupuncture, herbal medicine, dietary therapy, andlifestyle recommendations. For example, if a patient is diagnosed with "qi deficiency," the treatment may involve acupuncture to stimulate the flow of qi, as well as the use of specific herbs and dietary adjustments to tonify the qi.This approach to treatment is highly individualized and takes into account the holistic nature of the body. Rather than simply addressing the symptom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ims to correct the underlying imbalance and restore harmony to the body as a whole.中文回答,在传统中医中,“辨证论治”是指根据患者身体的具体失调模式进行诊断,并开具相应的治疗方案的做法。

中药鉴定毕业论文[共五篇]

中药鉴定毕业论文[共五篇]

中药鉴定毕业论文[共五篇]第一篇:中药鉴定毕业论文中药鉴定毕业论文中医药论文在交流中医药学术、推进中医药事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药鉴定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中医药队伍的日趋壮大、知识层次的逐渐完善、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中医药期刊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改善,中医药论文正呈现出逐年增多和提高的趋势,这是十分可喜的事。

但当前中医药论文在撰写和编辑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笔者结合近年来审读中医药科技期刊的情况,就以上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从近几年多种中医药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看,以下几个问题是带有共性的,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1、论文类型单调,缺乏学科特色中医药理论虽然有学术上凝固性的一面,表述上也形成了一定的习惯性程式,但同时又存在着学术上不断发展的一面,其表述形式也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以不变应万变”这句老话所表现的,正是中医药论文在不断延续、出新过程中“不变”与“变”的辩证关系。

这里,关键就在这个“变”字上。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际上这种变化举步维艰,打开中医药期刊一看,大部分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几乎是几十年一贯制:一些理论性论文缺乏新意,甚至是一些论点的反复克隆和重复。

应用性论文更加突出,充斥版面的个案、群案报道,使人有“百刊面孔雷同,千篇似曾相识”的感觉。

也有期刊开辟出医话、医论、研讨、解答等形式,但还没有形成特色和个性,充其量是同类问题的汇集,缺乏有机交流的深层次内涵。

一些专科性质的期刊,本身具备个性特色,却习惯于跟着综合性期刊的路子走,结果失去了个性,毕业鉴定《中药鉴定毕业论文》。

如以“民间医学”为宗旨的杂志,却找不到民间医学的内容;以“急救医学”为宗旨的杂志,反映的大都是寻常的治法。

一些期刊还出于单纯的经济利益,把缺乏科技根据、夸大实际效果、明显带有广告性质的内容直接或变相强塞给读者,最终导致对读者基本利益的伤害。

2、论文设计粗糙,缺乏科学依据一篇好的论文,首先来自一个好的设计。

关于中医辨证施治的作文

关于中医辨证施治的作文

关于中医辨证施治的作文
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核心的术语之一,它的关键是要
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不是学面对每种疾病一次性加
以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主要集中在“阴阳五行”的内容上,它
是指人的病因可以归纳为阴阳五行、气血五脏和病因病机三者之间的
失衡关系,只有通过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从相应的角度出发进行处理,才能恢复患者的健康。

中医辨证施治把辨证论治和总结治疗相结合,把辨证论治当作分
析疾病的基础,而总结治疗则作为重要的综合诊治补充。

在综合治疗中,中医辩证施治充分考虑了疾病的自然病源、病因病机以及人体内
部脏腑特点等,不仅针对病症进行治疗,还着重疏肝宽胸、健脏调节。

通过对某一案例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医辨证施治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虽然病情严重,但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后,病人得以康复,且几乎不需
要做任何抗生素治疗。

中医辩证施治既保留了传统中医药的精华,又开辟出更加科学的
诊治方式,深受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它不仅更加科学化,具体化、个体化,而且也多元化,灵活化,可以满足不同疾病的治疗需求。

浅谈中医科学性 自然辩证法大论文

浅谈中医科学性 自然辩证法大论文

摘要作为我国丰富文化历史留下的瑰宝,中医随着中华文明的进步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中医是否是科学的争议也从未间断过。

结合中医和科学的基本定义,中医在实践过程和研究的结论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是符合科学的。

而科学定义不清、民族自卑感的影响以及中医被歪曲利用等因素,成为中医科学性问题争论存在的原因。

中医应该看清现实,不必在科学性问题上做过多的纠缠,如何继承、如何大力发展真正的中医才是当前要注重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中医;科学性;争议中医是我国丰富文化历史留下的瑰宝,随着中华文明的进步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带有浓厚的古代哲学色彩,所以关于中医是否是科学的争议从未间断过。

自上个世纪初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引入中国以来,有关中医前途命运的争论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20世纪初由北洋政府主导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第二次是1929年从行政上的“废止中医案”;第三次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医被视为“四旧”成为了清除对象。

进入二十一世纪,2006年张功耀等人发起的《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在全国各大媒体和网上火爆传播,引发了本世纪新一波中医科学性的争论。

到现在,中医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依旧站定自己的观点,随时都有可能再爆发新一轮决定中医走向的争论。

每当提到中医是否是科学这个问题,必然不能避免地涉及到中医和科学的定义。

完整的说,中医应该称为中医学,它是产生在中国并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具有独特理论体系,是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

中医拥有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是在自发的辨证法思想及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医学理论体系。

在科学发展史上,科学的定义都是人们从某一个侧面对于科学的本质特征做出的论证和描述,其概念非常难以界定。

由于科学本身在不断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给科学下一个永久不变的定义几乎是做不到的,关于科学的定义也众说纷纭[1]。

中医学毕业论文2

中医学毕业论文2

中医学毕业论文(2)中医学毕业论文模板辨证分型与辨证论治有质的不同,不能代替,更不应该取代辨证论治[7]。

近年来,对CHB辨证分型的客观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者通过观察不同证型患者各种理化指标的检查结果试图发现规律性的物质基础[8-14]。

虽然在这方面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但目前似乎并无令人信服的结论。

这首先是由辨证分型的临床可操作性差造成的。

尽管目前对辨证分型的标准进行了一些限定性描述,如某证型的主症应具备什么特点,次症应具备什么特点,但总体上舌、脉和症状的把握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对患者的辨证结果往往很难统一。

在无法解决辨证分型可重复性的前提下,一切客观指标的分析都缺乏充分的.立足点。

另外,单个患者往往表现为多种单一证型组合而成的复合证,很难按确定的单一证型进行分类。

目前CHB辨证分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充分的理论基础。

由同一种病原体感染造成的CHB,其临床表现为何可分为多个证型?其产生基础是什么?目前在中医药治疗CHB的临床研究中,大家都不同程度满足于辨证分型,而放弃了对核心病因病机的探究。

目前教材中将CHB的中医病因笼统称为“湿热疫毒”,至于感染湿热疫毒后为何可以长期无症状,为何能出现多种不同的证型,又如何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基本没有一种可以自圆其说的理论。

CHB核心病因病机的研究和辨病论治的核心规律是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的。

中医所说的“证”,归根结底是对疾病临床表现的高度概括。

CHB缺乏明显的特异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进入失代偿期肝硬化可以表现为臌胀、呕血、便血等症状。

而之所以将CHB的临床表现分为若干证型,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如疾病的不同分期、体质因素、合并症、心理状态和营养状况等。

中医辨证的“证”其实是CHB在多种混杂因素下呈现的结果。

如果研究中忽略了混杂因素对辨证造成的巨大影响,则辨证结果就会纷繁复杂。

如果能够在临床研究中认真分析各种混杂因素的影响,则有可能将CHB核心病因病机的演变规律挖掘出来。

医学毕业论文感冒的中医辨治思路与分证论治

医学毕业论文感冒的中医辨治思路与分证论治

感冒的中医辨治思路与分证论治感冒是指外感风寒或时令不正之气所致的病症。

有轻重寒热之分。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表现。

本病或因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或因人体正气亏虚,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失常而发病;或气候突变,寒温失宜,卫外之气不能调节应变,而从皮毛、口鼻入侵,邪犯肺卫,卫表不和而致病。

该病是肺系疾病中最常见者,根据恶寒、发热、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咽痛等肺系症状及气候突然变化、伤风受凉的病史及时行感冒流行的流行病学特征不难作出诊断。

本病重在区别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风寒证治之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虚体感邪则应扶正与解表并施,不可专行发散,重伤肺气。

1、病因 1.1外感六淫时邪以风邪为主因,风邪虽为六淫之首,但在不同季节,往往与其他当令之时气相合而伤人,如冬季多属风寒,春季多属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气,梅雨之时多夹湿邪。

一般以风寒、风热两者为多见。

若四时六气失常,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则更易引发本病,多无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互为传染流行。

1.2久病劳虚久病或劳累过度,导致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疏懈,而外邪乘机而入,则易感受发病。

1.3素体亏虚素体亏虚或体质偏弱,卫表不固,稍不谨慎,风吹受凉之后,则可见虚体感邪而发病。

2、辨证要点 2.1辨缓急时行感冒多起病较急,呈流行性,常突然恶寒,甚则寒战、高热,周身酸痛,全身症状明显;而一般感冒则起病较缓,初起一般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恶风,继则发热、咳嗽、咽痒或痛、头痛、身楚不适等。

病程多为5~7天左右。

2.2辨虚实凡新病体壮,起病较急,寒热表现较明显,或头痛、咽痛,鼻塞流涕,咳嗽吐痰者,多属实证,并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别。

凡久病体虚,病势和缓,反复发作,伴体倦乏力,脉虚无力者,多属虚证感冒,其中又有气虚与阴虚之别。

中医辨证论文

中医辨证论文

中医辨病辩证之我见摘要:中医辨证论治的探讨逐年递增,各家说法不一,各执一词,中医辨病辨证的发展,以个人观点,应当吸取各种技术成果,不断充实自己,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对飞速发展的现代医学,也应给吸取精华,从而达到辨病与辩证论证的和谐统一。

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与方法基础,其中辩证是关键。

这就要求医者在政治疾病是均被辩证思维的能力,这种能力反应在医者对辩证思维的模式与应用的理解程度上。

中医辩证思维的模式是一种整体性的辩证思维,其应用的表现形式是多角度的辩证方法。

本文从中医辩证思维的起源入手,着力于讨论中医辩证思维的整体性与应用。

在研究方向上,应立足现实,一方面不断挖掘经典著作,想先哲圣贤学校。

另一方面中医辩证理论面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应该如何前进,值得近一步探讨。

关键词:中医,辨病,病症,辨证论治正文文字大小:大中小概述:中医学体系是着眼于全局诊断,注重整体矛盾,但比较笼统,针对性不强,有人认为应当以辨病为主,在明确某一疾病,才能有的放矢,横却用药。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

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有辩证的思想,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理中寓法,就产生了相互应的辩证方法。

所以,对中医辩证思维的研究既包括了对辩证思维的认识论研究,也包括了方法论的研究。

对辩证思维的认识应该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模式,对中医辩证思维的应用研究一方面要走传统中医病症相结合的道路,保持独立自主性。

另一方面,现代医学在理法上对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可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医在辩证方法上该如何发展需进一步讨论。

二中医辩证思维的起源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传统哲学对中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医学的辩证思维来源于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古人云:“法于阴阳,合于术数”老子曰:“万物负阳而抱阴,负阴而抱阳。

”1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源于秦汉时代的《内经》,其系统论述见于东汉时代的《伤寒论》。

它的内容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部分:辨证就是症状和体征的综合,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来收集患者病因、病状、病情等信息,结合地理环境、季节气候及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饮食等情况,依据不同的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津液辨证)的诊断;论治就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汗、和、下、吐、温、清、消、补等相应治疗法则,组方遣药予以施治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对于病人复杂的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证候),这是‘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确定治疗方法,这是‘论治’”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往往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去伪存真的多层次分析、归纳,把握住疾病在这一阶段的内在本质—“证候”,明确病证诊断,确定治疗法则和处方用药。

中医学论文范文

中医学论文范文

中医学论文范文
《中医辨证施治论文研究》
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在临床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论文通过对中医辨证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进行系统分析和论证,旨在明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核心内容和内在逻辑。

其次,通过临床病例的实际观察和分析,深入探讨中医辨证施治的实际应用和疗效评价,以期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指导。

最后,本论文还就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在现代医学环境中的价值进行了论证,探讨了其在促进中医学学科建设和国际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中医辩证施治论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辩证施治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有利于推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高中医学的学术地位和社会价值。

希望本论文能为中医学的发展和推广,以及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合法化和认可做出贡献。

中医辩证综合治疗肩周炎的论文(共2篇)

中医辩证综合治疗肩周炎的论文(共2篇)

中医辩证综合治疗肩周炎的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辩证综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综述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指由肩关节囊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并导致肩关节内外粘连的一种疾病;以肩关节渐进性疼痛,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给患者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痛苦。

作者近年来从中医辨证综合运用针灸、推拿、火罐、导引和中药内服等疗法治疗肩周炎,取得了显着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60例诊断明确的肩周炎患者,均为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8月的中医科针推室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中男9例,女21例,年龄38~50岁5例,50~65岁25例,病程1个月以内2例,1个月以上28例,单侧发病29例,双侧发病1例;对照组中男8例,女22例,年龄39~50岁7例,50~68岁23例,病程1个月以内3例,1个月以上27例,单侧发病30例,无一例双侧发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肩周炎的诊断标准:①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反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②好发年龄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③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出现功能障碍。

④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有广泛性压痛,外展、前屈等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⑤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纳入标准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年龄38~68岁;征得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肩部扭挫伤、骨折、脱位等,神经根型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肩袖损伤、肩部肿瘤、结核等患者。

中医学辨证论治论文

中医学辨证论治论文

中医学辨证论治论文中医学辨证论治论文摘要本文对妇科临床常见病闭经的中医治疗和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探讨,中医治疗闭经,将辨证与辨病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机体全身的改变,治疗效果满意。

关键词中医;辨证论治;闭经闭经是指女子年逾16岁月经未初潮,或行经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而言。

对闭经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索问》称其为“女子不月”、“月事不来”、“血枯”,后世又有“经水断绝”、“经闭”、“闭经”等。

中医认为[1],月经的产生与调节以肾为根本,脏腑、气血、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是产生月经的生理基础。

天癸、冲任、胞宫是产生月经的主要环节,所以凡引起脏腑功能,肾、天癸失调或器质性病损都可导致闭经。

病因有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病机分虚实两端。

虚者多因肾气不足.冲任未充:或肝肾亏虚,精血匮乏:或脾胃虚弱,气血乏源;或久病失血,冲任不能满盈,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实则多因气滞血瘀:或痰湿壅滞。

经隧阻隔,冲任不通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调节月经周期的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就会出现月经失调,甚至闭经。

闭经的辨证施治,基于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闭经重在益肾。

叶天士云:“经带之症,全属冲任”而“冲任之本在肾”。

《傅青主女科》曰:“经水出诸肾”月经的产生以肾为主导,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主生长发育生殖。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精血同源,同为月经产生的物质基础,所以闭经的基本病机是肾虚。

若肾气未盛,精气未充,冲任失于充养,无以化为经血,则发为本病。

正如《医学正传》云:“月水全赖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水日以干涸”。

又因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同为月经提供物质基础;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一开一合共同调节子宫,使其藏泄有序,月经按时来潮。

治疗应根据“虚者补之、实者通之”,“先补后攻,催经下行”,“勿以通经下血为快”等治疗闭经的原则,应采取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重点在于通经。

针灸辨证选穴之医药学论文

针灸辨证选穴之医药学论文

针灸辨证选穴之医药学论文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特色之一,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灵魂。

同样,针灸选穴同样要遵循辨证的原则,应以“补不足,损有余”来指导临床取穴。

笔者认为,取穴应先从阴阳着眼,次从五行入手,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1辨证立足于“不足”,以透视“有余”《金匮要略》曰:“责其极虚。

”《难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当先补之,然后泻之。

”可见立足于“不足”,以透视“有余”是古代医家常用的方法。

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物必自腐,然后虫生”,病邪之能作祟,由于其正之先虚。

虚之与实,是唯物辩证关系,医者应由此及彼,立足于正气之不足,邪气之有余,省症立方,方不至为病症所迷惑。

如水虚则火实,肾水不足则不能上济心火,心火有余,火性炎上则不能下温肾水,水火不济,心肾不交。

临床上常以泻南补北法治之即是立足于补水之“不足”而损火之“有余”。

明了此理,辨证方能准确,治疗才能丝丝入扣。

如用针灸治疗脾弱肝强的腹胀,取脾俞、胃俞、阴陵泉、中脘以补脾,泻大敦以泻肝,亦为立足于“不足”“有余”上的抑木补土法。

2针灸辨证选穴应先从阴阳着眼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对认识人体、认识疾病、辨证论治等均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若六淫、七情等因素导致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失去相对平衡,就会使脏腑经络功能失常,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阴阳的不平衡主要是出现一方的“不足”与“有余”。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针对人体疾病的这一主要的病理变化,运用针灸方法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可以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的状态,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从阴阳着眼,应注意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强调了阴阳的平衡。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中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2021中医临床各科的辨证分型治法研究范文

2021中医临床各科的辨证分型治法研究范文

2021中医临床各科的辨证分型治法研究范文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三大特点之一,是中医诊断治疗,指导处方用药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中医学是实践医学,临床诊断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甚至有时常迷罔,不知从何下手,通过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机,辨时间(气候),辨气色体质(分五行之人),辨证候,辨舌脉,审察患者强弱虚实,同时不忘与整体观念有机结合,以防过分强调辨证分型,有失偏颇。

中医临床各科的辨证分型治法,每一种疾病都分各种证型,需要死记硬背,这种方法有其简便易学的一面,也有机械教条的一面,如遇到脉证不典型和特殊病证就难以分型,甚至无证可辨,影响到临床处方用药。

这点在《金匮要略》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对脏腑辨证更多的来自经验和直觉,且叙述证型大多简便直观,但需要以丰富的临床经验去体悟。

直觉思维- 灵感的敏悟,来自于对经典的熟读与记诵,尤其是四大经典,延展性的中医文化渊源,甚至要读《周易》与《老子》,往往有时能获得启发性思维,这些学术源渊往往有传承和互补的效果。

《内经》是中医学的源泉,对人体生理病理、病因病机、体质气候、天文历法等有赅全的论述,比起西医的系统性逻辑思维,中医尤显零散,就是这些零散的理论,包罗了人体复杂的疾病,比如对病因阐述“春伤于风,夏必飨泄,夏伤于暑,秋必欬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其对临床辨证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咳论》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显示了对咳的辨证论治的复杂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文明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疾病谱发生明显变化,现代人们普遍体力劳动减少,而思想和精神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饮食起居不规律,繁杂的夜生活,信仰缺失,人情冷漠,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失却传统文化内涵和灵魂,都在迁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40岁以下的人,脉多短促微涩,寸脉多浮弦而关弱尺沉,甚尔关尺沉伏不见;而 50 岁以上的人尤其是从事过重体力劳动的勤快之人,脉多弦长而三部皆见。

现在中青年人肾虚的较多,是由于好吃懒做,不从事体力劳动,缺乏锻炼,不能激发其肾气(肾———元气的机能)。

中医诊断论文15篇

中医诊断论文15篇

中医诊断论文15篇中医诊断论文摘要: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对于检验课程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针对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课程,建设了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团队,改革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体现了以培养学生中医诊断思维为核心的培养理念,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了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的教学水平与质量。

关键词中医诊断中医论文中医中医诊断论文:基于PBL、CBL基础上的中医诊断学系统教学模式探索摘要: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课,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诊法的学习,达到辨证的目的,即培养学生运用四诊准确收集病情资料及中医辨证思维的能力。

本文旨在PBL、CBL教学法的基础上,将二者有效融汇于中医诊断学的日常教学中,即通过系统教学法,以案例为栽体,以问题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课堂互动、学生讨论完成知识的内化与重构,即自主完成诊法的学习,辨证思维的训练,从而实现诊法与辨证的有效衔接,使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更加系统化,从而更好地完成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目标,为服务临床做好必要的准备。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PBL;案例教学法;系统教学法;教学改革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问题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形式。

案例教学法(CBL,Case-Based Learning),是围绕一定教学目标把现实世界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CBL是基于PBL教学方法的原理发展而来的。

以问题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案例进行教与学,通过课堂互动、学生讨论完成知识的内化与重构,培养医学生的综合能力。

{31CBL 与PBL教学法的结合,即笔者所谓的系统教学法,习姗姗等认为:PBL结合CBL的讨论式教学,可使学生在情境中以参与者的身份去探究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临床思维预判和诊断能力。

辨证论治的作文

辨证论治的作文

辨证论治的作文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人的病症是由内外环境因素和人体内部的失调引起的,因此治病需要综合考虑因病因症,根据病因症的不同来调整治疗方案,这就是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

辨证论治的过程,包括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治疗方案的实施和效果的评估。

首先,要诊断出病因症,以便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其次,根据病因症,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这是辨证论治的核心,药物、针灸、饮食、运动等都可以作为治疗方案的组成部分;第三,按照治疗方案实施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加以调整,根据病人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最后,要评估治疗的效果,根据病情的变化,来判断治疗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在治病时,辨证论治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它不仅将不同病因症的治疗方案结合起来,还将多种治疗方法结合起来,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辨证论治的实施,可以深入探究病症的本质,发现病因症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病的最终目的。

总之,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一门重要理论,它为治疗疾病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思路。

它的实施,既考虑病因症的多元性,又考虑治疗方案的多样性,从而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中医论文眩晕论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72例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论文眩晕论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72例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论文眩晕论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72例临床疗效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40例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2例,对照组6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

结果两组眩晕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治疗期间均无明显副反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显效率为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6%,显效率为38.2%,两组治疗效果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采取中医辨证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医;辨证;眩晕;临床疗效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1]。

眩晕按照病变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周围性眩晕最为常见,多数与耳部疾病有关。

不同的疾病的原因是不同的,我们对不同病型的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眩晕患者140例,均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诊。

男86例,女54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24岁,平均51.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9年,平均3.7年;原发病症:冠心病38例,高血压46例,糖尿病4例,颈椎病26例,内耳眩晕症18例,其他8例。

所有患者按照年龄、性别、病程、原发病症等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72例,对照组68例。

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倍他司汀4~8mg,每日3次;美克洛嗪25mg,每日3~4次,4周为1个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分型辨证治疗,具体如下:(1)气血亏虚型:人参15g、当归12g、白术12g、黄芪25g、茯苓10g、川芎12g、地黄12g、肉桂6g、白芍12g、牛膝12g、炙甘草10g。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病辩证之我见摘要:中医辨证论治的探讨逐年递增,各家说法不一,各执一词,中医辨病辨证的发展,以个人观点,应当吸取各种技术成果,不断充实自己,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对飞速发展的现代医学,也应给吸取精华,从而达到辨病与辩证论证的和谐统一。

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与方法基础,其中辩证是关键。

这就要求医者在政治疾病是均被辩证思维的能力,这种能力反应在医者对辩证思维的模式与应用的理解程度上。

中医辩证思维的模式是一种整体性的辩证思维,其应用的表现形式是多角度的辩证方法。

本文从中医辩证思维的起源入手,着力于讨论中医辩证思维的整体性与应用。

在研究方向上,应立足现实,一方面不断挖掘经典著作,想先哲圣贤学校。

另一方面中医辩证理论面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应该如何前进,值得近一步探讨。

关键词:中医,辨病,病症,辨证论治正文文字大小:大中小概述:中医学体系是着眼于全局诊断,注重整体矛盾,但比较笼统,针对性不强,有人认为应当以辨病为主,在明确某一疾病,才能有的放矢,横却用药。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

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有辩证的思想,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理中寓法,就产生了相互应的辩证方法。

所以,对中医辩证思维的研究既包括了对辩证思维的认识论研究,也包括了方法论的研究。

对辩证思维的认识应该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模式,对中医辩证思维的应用研究一方面要走传统中医病症相结合的道路,保持独立自主性。

另一方面,现代医学在理法上对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可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医在辩证方法上该如何发展需进一步讨论。

二中医辩证思维的起源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传统哲学对中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医学的辩证思维来源于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古人云:“法于阴阳,合于术数”老子曰:“万物负阳而抱阴,负阴而抱阳。

”1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源于秦汉时代的《内经》,其系统论述见于东汉时代的《伤寒论》。

它的内容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部分:辨证就是症状和体征的综合,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来收集患者病因、病状、病情等信息,结合地理环境、季节气候及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饮食等情况,依据不同的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津液辨证)的诊断;论治就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汗、和、下、吐、温、清、消、补等相应治疗法则,组方遣药予以施治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对于病人复杂的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证候),这是‘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确定治疗方法,这是‘论治’”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往往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去伪存真的多层次分析、归纳,把握住疾病在这一阶段的内在本质—“证候”,明确病证诊断,确定治疗法则和处方用药。

可见,辨证论治,既是中医的理论法则,又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方法,它是中医临床治疗的特色,也是中医临床治疗思维的一般模式。

它遵循法从立本、以法统方、据方遣药的一般原则,又依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进行灵活应用。

因此说,辨证论治是既抓住疾病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又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做具体分析,并将两者巧妙结合起来的诊疗方法。

原则性和灵活性高度协调、具体情况具体处置,是辨证论治的精髓,这正是WHO所推崇的21世纪最佳医疗模式—个体化治疗的先驱。

现在我就以头痛的辩证论治为例,希望大家对中医的辩证论治有所体会。

2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痛势较剧,痛无休止,多属实证,治法以祛风为主。

内伤头痛则多属虚证,治法以补虚为主。

至于痰浊、瘀血头痛多为虚中挟实,本虚标实,治疗时应分别标本缓急,头痛剧烈则以治标实为先,头痛缓解则以补虚为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一大特色,它是由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先创立并应用于临床。

兹结合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学习,对张仲景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初探如下:1创立以阴阳为纲六经分证辨证论治的外感热病诊疗体系《伤寒论》在古典医籍中,以辨证论治著称,辨证论治的精神贯穿于全书的始终。

张仲景倡导的辨证论治原理,主要是通过对“伤寒病”的证治来体现的。

《伤寒杂病论·序》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这里的《平脉辨证》是一部医书,已失佚。

说明汉代以前就有了辨证的学说,并为伤寒六经辨证奠定了基础。

伤寒,是泛指由外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属于《内经》“热病”范畴。

《素问·热论篇》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及“人之伤于寒者,则为病热”的说法,即认为热病的原因是伤于寒邪,张仲景就把这类疾病统称为“伤寒”。

《灵枢经》记载有杂病一篇主要论述因经气厥逆所引起病证,各种心痛及喉痹、疟疾、膝痛、呃逆、大小便不通等。

因论述范围广、病种多,故称之杂病。

而张仲景把伤寒、温病以外的多种疾病(以内科病证为主),以及各种疑难杂病,总为“杂病”与:“伤寒”合为《伤寒杂病论》但《伤寒杂病论》历经传抄失真失散,伤寒部分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收集、整理、编次,形成《伤寒论》一书,当时杂病部分失传。

《伤寒杂病论》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被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发现于翰林院书库,书简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

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

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

3无论伤寒还是杂病,贯穿整本书的便是“六经辩证”思想。

所谓“六经辩证”,为张仲景最早提出,他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六经即太阳、阳明、邵阳、太阴、少阴、厥阴、又分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

六经辨证将外感疾病中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个类型,并以此解释疾病部位、证候性质、邪正盛衰、传变规律,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

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及其络属脏腑是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

在六经辨证中,六种类型病证关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传变的。

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入里,由阳入阴,正气渐衰的过程。

六经病证的传变,往往与正气的盛衰,邪气的强弱,治疗护理当否,以及疾病种类等因素有关。

用以命名经脉解释其生理功能,并指导刺灸之法。

人体有手足三阴三阳12条正经。

虽然三阴三阳有过许多不同的说法和解释,但12正经的命名却从未有人提出过质疑。

古人有学医不知十二经脉,开口动手便错的说法,由此可以得出中医的三阴三阳理论始于经脉学说。

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用来说明经脉的生理病理指导治疗。

阴阳的消长与复胜:消长是一定范围的变化,复胜是剧烈的转化,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伤寒病的各种构成要素以及人体经络脏腑,气血营卫,津液,表里内外均可用阴阳来分析,三阴三阳是阴阳的扩展和补充,用以解释定位程度位置等等的不同。

4阶段与病理时相:有学者将六经辨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来分析。

伤寒病的发展转归不同时间,出现不同的病理时相。

如发热、炎症、微循环障碍、水电解质紊乱、休克、毒血症、心衰、DIC 等。

轻者有1~2个阶段,“不传”而愈,重者兼有多个阶段。

太阳由抑制转向兴奋,阳明是兴奋期,少阳是兴奋抑制交替期,太阴是抑制期,少阴是衰竭期,厥阴是中枢衰败期。

经络说:经络说是有关六经辨证体系解释中最有影响力也是最多得到认同的一种。

《伤寒论》的理论源头是《素问·热病》,而其对热病的辨证用的就是经络学说。

历代几乎没有人完全否定经络说的,但也有质疑。

手足三阴三阳共12条经脉,为何六经辨证只提足经,而无手经呢? 如何解释又是个难题。

此外还有运气说,地面说,脏腑说,症候群说,现代有人用控制信息论,系统论解释六经辨证,等等。

与《内经》或其他应用不同,《伤寒》中的三阴三阳不是用来说明生理的,而是用以解释外感病的病理变化的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

六经辨证中的经,既和经脉有联系,但又并非完全只是经脉,与是否只提足经,不提手经完全不搭边,而是既参考了经脉,又包括阴阳(三阴三阳),脏腑,六淫等创立的一种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每一个经指的是疾病发展的一个程度,是一组或一群症候的总称。

是一个层面,借用了三阴三阳渐变转化的关系,来表达各组症候病变的病位,病势,病性等和它们之间转化传变的关系。

三阴三阳没有阴阳的应用广泛,可是阴阳的基本涵义相同,几乎没有改变,而三阴三阳则不同,各有不同的涵义和解释。

可能是因为在《黄帝内经》成书是阴阳理论已经十分成熟,三阴三阳是后来才发展形成的。

六经辨证是这一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

丰富了阴阳在中医中的应用。

5古代哲学家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这种思想为医家所采纳,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逐步发展成为代表中医学特色的“辨证论治”。

这里的辩证由于其起源因素,首先被赋予了哲学意义,即辩证法的涵义,它对中医学起到一种整体性的指导作用,在这种哲学意义上的辩证对用于诊治疾病时,针对疾病特定阶段的病因,病机,症候的特征,最终被概括为某种证。

在这个过程中,抽象的辩证观念被具体化为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也就是所谓的辨证方法。

这也是辩证的医学意义所在。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理论核心和方法基础。

其中辩证是关键,辩证正确是否将直接影响治法,方药,针灸配穴及推拿手法选择的科学性,所以历代医家十分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自东汉张仲景创立辩证论治方法以来数千年,发展了六经辩证,八纲病因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脏腑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经络辩证等方法,这些辩证方法的病情资料来源于临床对病人表征状态的全面诊视。

所以,起病情分析是一种整体的思维过程。

由于传统哲学对中医辩证思维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传统哲学并未独立成派,它散在于传统文化中的主要流派中,所以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素养是研究中医辩证思维的一个内在条件。

在用传统方法研究中医学的同时,由于医学影像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中医辩证学的现代研究正向微观的方向发展。

6整体性的辩证思维辩证思维的整体性是中医药学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病情调查,症状表述,因素分析和时间变化等四个方面。

病情调查的整体性:中医辩证的依据来源于临床望、闻、问、切四诊过的的病情资料,是一种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的整体审察。

望诊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等;问诊的现在症就包括了寒热,汗,疼痛,头身胸腹,耳目,睡眠,饮食口味,二便,经带等。

可以说,中医四诊能够获得病人所有生理,病理的表现征象,为全面把握病人机体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