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比较教育的重建和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顾明远(1929-),男,江苏江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

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阚阅(1979-),男,辽宁抚顺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乔

鹤(1983-),女,山西运城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比较教育:恢复、发展、创新的30年

编者按:1978年以来,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的比较教育也走过了恢复、发展和创新的光辉历程。本期我们特编辑了一组文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比较教育在中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随着中国新学制的建立而从西方引入的,当时主要是介绍各国的教育制度。教育世界出版社从1901年至1907年连续出版了

《教育丛书》,商务印书馆于1909年创刊了《教育杂志》,发表了许多介绍德、法、美、日、俄、瑞士等国教育的文章。[1]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大学才开始开设比较教育课

程。1927年广州中山大学教育系主任兼教育研究

所所长庄泽宣教授所著的《各国教育比较论》,是

我国出现的第一部比较教育专著。[2]以后虽然有的大学教育系开设了比较教育课程,而且也有几部

著作问世,如钟鲁斋的《比较教育》、常导之的《各国教育制度》等,但比较教育这门学科在我国并不太发达。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比较教育的重建和发展

顾明远,阚

阅,乔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蓬

勃发展。在此期间,我国比较教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我国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刚刚起步,比较教育研究处于对外国教育的描述和介绍阶段;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比较教育研究已经进入了国别研究和专题研究阶段;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这时我国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比较教育研究也更为广泛和深入。通过对各个时期学科建设情况的回顾和对所发表著作、论文以及承担的课题情况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30年中国比较教育的发展脉络,从而认识并了解中国比较教育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关键词]比较教育;外国教育;学科发展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8)12-0001-06—1—

1949年新中国诞生以后,国家实行向苏联学习的一面倒政策,没有人研究其他国家的教育,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也就不复存在。直到1964年,中央提出要研究外国,中共中央国际问题研究指导小组和国务院外事办公室批准了高等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建立研究外国问题的机构,这时对外国教育才开始进行研究。当时成立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东北师范大学日本教育研究室、河北大学日本问题研究室(含日本教育)四个外国教育研究机构。同年北京师范大学筹备《外国教育动态》杂志,并于1965年作为内部刊物正式出版。但好景不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比较教育研究被打入冷宫,研究机构差一点被裁撤。

“文革”以后,在邓小平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重视教育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外国教育研究才逐渐得到恢复。1977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北戴河召开外国教育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的代表。会议讨论了外国教育研究和资料收集问题,并制订了初步规划。1978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第一次外国教育研讨会。从此,比较教育研究开始走向恢复和重建。

改革开放30年来,比较教育的发展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发展起来的。比较教育研究与“文革”前的外国教育研究有着本质不同。“文革”前的外国教育研究是在“左”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开展的,是以反帝、反修为目的,以批判的姿态评介外国教育。“文革”以后,

“左”的思想得以纠正,思想得以解放,通过教育本质的大讨论,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不仅有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发展生产促进文化交流的功能,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有着共同规律,各国教育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因此,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地评介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另外,在评介外国教育的同时,我们发现我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需要虚心地学习它们的先进经验。

30年来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是描述和介绍阶段,这时比较教育还处在外国教育研究的阶段。

这一时期,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开始起步。1979年11月全国外国教育研究会在上海成立,并在1983年更名为比较教育研究会。1979年,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在全国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后,比较教育被列为教育学科中的二级学科。1980年3月至6月,教育部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教育美国华裔学者胡昌度教授来华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讲学,同时组织了10所大学的10多名教师参加研修班。胡昌度教授除给学生讲授比较教育课程外,还给研修班讲授比较教育方法论。研修班结束之际,大家提出要编写一本中国自己的比较教育学。经过两年的努力,中国第一本比较教育著作终于在1982年问世。该书作为大学本科生的教科书,主要介绍了6个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简要地比较了这6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异同。

这个时期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不仅反映在很多师范院校设置的比较教育课程上,而且也体现在许多学校设立的研究机构上。比较有影响的有:杭州大学教育系在老一辈比较教育学家王承绪教授带领下成立的以外国教育研究为主的高等教育研究所,华南师范学院(后为华南师范大学)以朱勃教授为首成立的外国教育研究所;其他一些院校,如福建师范学院(后为福建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也都开展了比较教育研究。

这一时期比较教育研究主要是介绍美、英、法、西德、日、苏6个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在教育制度方面,代表性的译著有:《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六国教育概况》、《苏联教育法令汇编》等。在教育思想方面,主要介绍了四大流派,即:以皮亚杰、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思想、赞可夫的发展教育思想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从1980年我国开始陆续出版发行了五大外国教育刊物,它们是: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主编的《外国教育动态》、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主编的《外国教育资料》、东北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主编的《外国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的《外国教育》、上海师范大学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