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英文译本比较赏析
《孔乙己》英文译本比较赏析
![《孔乙己》英文译本比较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5d7f9c69dc5022aaea00d6.png)
《孔乙己》英文译本比较赏析——陈丝丝顾佳音顾韵雯李敏魏佳莉张虹我们小组选用了译文3,4进行比较,译文3是由杨宪益、戴乃迭译,译文4是由William A Lyell翻译,看了他们对《孔乙己》的翻译,两个版本各具特色。
一译文主要特色1 杨译用词准确,语言风格平实,以异化为主,保留了汉语的文化因素,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向。
在他的眼里,孔乙己里的内容不仅仅是文学作品, 更是中国文化的承载。
涉及了中国文化的点点滴滴。
2而莱尔作为一个美国的本土以英文为母语的译者,其译本则以多美式俗语见长,贴近美国读者,对英语的应用也很流畅,他对人物的性格、心理把握的很到位,并通过译文将其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二词汇翻译:1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杨:Kong Yiji from kong, yi, ji, the first three characters in the old-fashioned children’s copybook莱尔:the first six words of a copybook 1that was used in teaching children how to write characters: ABOVE-GREAT-MAN-KONG-YI-JI“描红纸”是中国古代儿童用于学习写字的临摹工具,为中国文化所特有,在英语里并没有对应的词汇,两个版本的翻译都用了“copybook”描述了它的功能。
而“上大人”这一中国古时的官位,杨选择了直接省译,莱尔则是用“ABOVE-GREAT-MAN”分别与“上、大、人”三个字对应,虽然没能翻出具体官职,但实现了很好的对应。
2穿长衫唯一的人杨:the only long-gowned customer莱尔:he only customer in a long gown仅从词的排序上来看,就能看出中国翻译家和国外翻译者的区别。
杨用了连字符把“穿长衫的”翻成“long-gowned”,因为在中国人对英语的研究里,这类的形容词应该用连字符吧两个形容词连起来从而表达另一个包含的意思。
鲁迅小说《孔乙己》英译本比较研究
![鲁迅小说《孔乙己》英译本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32cd9f5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63.png)
鲁迅小说《孔乙己》英译本比较研究
侯松山;王全利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27)1
【摘要】本文从鲁迅小说<孔乙己>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和朱莉娅·罗威尔的英译本中选取了七个典型译例,比较分析了两个译本译文的得失优劣,认为两译本虽各有千秋,但杨译还是略胜一筹.
【总页数】3页(P137-139)
【作者】侯松山;王全利
【作者单位】军械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3;军械工程学院,河北,石家
庄,0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一种悲剧两种叙说r——鲁迅小说《孔乙己》与《白光》比较研究 [J], 王晶晶;韦丽华
2.评价理论介入系统下的动词翻译--以鲁迅小说《孔乙己》及其两个英译本为例[J], 徐艳梅
3.鲁迅小说的隐喻翻译——《狂人日记》的三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J], 付晓朦;王树槐
4.鲁迅小说的隐喻翻译——《狂人日记》的三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J], 付晓朦;王树
槐;
5.孔乙己:丢了笔杆子的“堂吉诃德”——重读鲁迅小说《孔乙己》 [J], 孟亮;许祖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小说孔乙己英译本翻译风格
![鲁迅小说孔乙己英译本翻译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677d552a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b.png)
异同原因分析
同处原因
简练的文字风格以及讽刺与批判意味是 鲁迅作品的核心特点,这些在翻译过程 中被较好地保留下来,是因为这些特点 是作品内在的精神所在,不受语言转换 的影响。
VS
异处原因
由于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存在巨大 差异,一些在原作中能够直接理解的写实 细节,在英译本中可能无法被英语读者直 接理解。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适 当的文化转换,以使得译作更符合英语读 者的阅读习惯。
翻译规范与伦理
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还需考虑当时的翻 译规范和伦理要求,这些因素也会对翻译风 格产生影响。例如,某些时期可能更强调翻 译的忠实度,而另一些时期则可能更看重翻
译的创意性。
06 结论
《孔乙己》英译本翻译风格总结
忠实于原文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始终保持对原文的忠实,准 确传达了鲁迅作品的思想和风格。
英译本风格与原作风格的异同
保留简练风格
英译本在翻译过程中,较好地保 留了原作简练明快的文字风格,
使得译作同样饱含深意。
讽刺与批判的传达
英译本成功传达了原作的讽刺与 批判意味,通过翻译让英语读者 能够领略鲁迅独特的社会观察与
人文关怀。
异处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英译本在 某些细节处理上可能无法完全还 原原作的写实主义风格,需要进
目标读者群体和期待视野
读者群体定位
针对不同的目标读者群体,译者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翻 译策略,以适应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期待视野。
文化接受度
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读者对所译文化的接受度和认知程 度,进而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文化意象的再现和调整。
社会历史语境和翻译规范
时代背景
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风格和策略也会受到影 响,如某些特定时期的政治环境、文化氛围 等都会对翻译活动产生一定的制约或推动。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显身——以《孔乙己》三个英译本为例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显身——以《孔乙己》三个英译本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bb7d7c250e2524de5187ec4.png)
谨以此论文献给我挚爱的父亲和美好的校园时光!————朱琼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显身——以《孔乙己》三个英译本为例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有着绵延几千年历史。
译者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有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肩负着传递源语信息、解释源语与目的语所承载的文化差异、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的重任。
然而纵观中西方翻译史,传统翻译研究对译者的研究始终处于边缘。
随着翻译理论的深化和发展,译者逐渐进行着从“隐身”到“显身”,从“幕后”到“台前”的角色转变。
译者的显身显然与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翻译理论家及翻译实践家的贡献密不可分。
本文以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的理论为引导,对鲁迅作品《孔乙己》的三个英译本,即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36年译本,威廉·莱尔(WilliamA.Lyell)1990年译本和茱莉亚·罗威尔(JuliaLovell,中文名蓝诗玲)2009年译本进行个案分析,从译者的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等角度详细论证译者的显身在鲁迅作品外译中的体现。
劳伦斯·韦努蒂倡导异化翻译理论,提出译者通过采用异化的翻译,不仅可以体现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而且使译者的地位在翻译活动中得到凸显。
韦努蒂受解构主义和施莱尔马赫翻译理论的影响,并在当代后殖民主义背景下进一步发展了施莱尔马赫的理论。
他的异化翻译理论对于提高译者的地位、提高翻译文学在英语世界中的地位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人们评论、赏析译作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本文通过比较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国别的鲁迅小说《孔乙己》的英译本,试图实现三个层面的研究价值,第一,从中外文学交流史的大范畴中,通过分析和评价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使人们对鲁迅思想和作品在世界文学和文化中的经典地位有更清醒的认识,为现代中国学的学科建设增加研究素材。
第二,在中国文化内部,置身于鲁迅思想及其作品在主流文化中逐渐式微的大背景下,通过重读鲁迅作品并对其经典作品的英译进行深入分析,试图反省和干预中国当代主流文化。
语言评价意义视角下的《孔乙己》英译对比研究
![语言评价意义视角下的《孔乙己》英译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5b837d1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64.p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Versions of Kong Yij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Appraisal 作者: 张献丽[1]
作者机构: [1]安阳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出版物刊名: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99-102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孔乙己》英译;态度评价意义;介入评价意义;级差评价意义;翻译决策
摘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出发,运用人际评价意义的基本观点,选取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及其英译本为语料,通过对汉英语篇中的人际评价意义进行实例对比分析,探讨原语篇的评价意义在目的语篇中的传达效果,认为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译者的翻译诗学和语言哲学以及对目的读者的期待都会影响原语篇评价意义的传达.。
孔乙己文学英文解释
![孔乙己文学英文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b85b14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75.png)
孔乙己文学英文解释(中英文版)English Version:"Kong Yiji" is a classic work of Chinese literature, written by Lu Xun,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modern Chinese writers.The story is se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revolves around the character of Kong Yiji, a poor, unemployed scholar who is obsessed with the ancient Chinese classic, "The Book of Changes".The story explores themes of social injustice, 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plight of the intellectual class during a time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turmoil.Kong Yiji is portrayed as a pitiful figure, often mocked and ridiculed by the locals for his poverty and obsession with the past.Despite his intelligence and knowledge, he is unable to secure a stable job or gain respect from society.Instead, he is reduced to a state of dependency on the charity of others, frequently seen at the local tavern, where he drinks and discusses the classics with the owner.The character of Kong Yiji represents the intellectual elite of the time, who were struggling to find their place in a rapidly changing society.The story highlights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and the struggles faced by those caught in between.Lu Xun uses Kong Yiji"s tragic fate to criticize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atmosphere of the time, as well as to express his concern for the future of Chineseculture.In summary, "Kong Yiji" is not just a story about a single character, but a reflection of the broader issues affecting Chinese society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It serves as a powerful critique of the status quo and a call for change.中文版本:《孔乙己》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出自现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鲁迅之手。
the-washwoman与《孔乙己》对照赏析
![the-washwoman与《孔乙己》对照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38cece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c.png)
the washwoman与《孔乙己》对照赏析介绍如下:《The Washwoman》是美国短篇小说大师艾萨克·巴西维斯·辛格的作品,描写的是一位洗衣妇通过自己辛勤劳动赚钱,用心服务得到客户的信任和赞赏的故事。
《孔乙己》则是中国文学大师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位饮酒打斗的乞丐孔乙己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
这两篇小说虽然来自不同国家,但都涉及到了人性的问题。
以下是对比赏析:1.劳动与贫困:两篇小说都聚焦于劳动和贫困问题。
《The Washwoman》中的洗衣妇为了获得收入,每天辛勤工作。
而《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位贫困的乞丐,靠饮酒打斗来缓解自己生活的困难。
两篇小说都表现了贫困人的生活艰辛和劳动对改善生活的重要性。
2.对待生命的态度:两篇小说的主人公在不同的形势下,展现了不同的对待生命的态度。
在《The Washwoman》中,洗衣妇尽管生活艰苦,但是对待生命和自己的工作非常认真。
而在《孔乙己》中,孔乙己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显得毫不在乎,对待生命等价于对待自己的虚无和贫困的现实。
3.社会态度的不同:两篇小说另一个大的不同点在于社会态度的不同。
《TheWashwoman》中的洗衣妇得到了客户和城里人的尊重和赞扬,而《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则被视为底层人民的一员,甚至被称之为“酒仙”,但被高高在上的官员看做是犯罪分子。
两篇小说反映了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待社会弱势群体的态度。
通过对比两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性的共通性和对待生命的态度的不同。
作为文学作品,它们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现实,还能够带我们去思考人生、生命和社会等问题。
鲁迅小说《孔乙己》英译本比较研究
![鲁迅小说《孔乙己》英译本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03b2308bed5b9f3f90f1c2c.png)
二 、 例 比较与分 析 译
司显 柱则 从 功
能语 言学 的视 角 , 以杨译 《 乙 己》 例 , 孔 为 探讨 了翻 本 文选取 《 乙 己》 译 孔 两 本 中的七个 译例 , 讨 它们 的得 失优 劣 ( 划 线 系 探 下
蓝译 : otnt y h on c o h a a. F r a l,tecn et nw oh dw n u e i
例一 : 掌柜说 , 样子 太傻 , 怕伺候不 了 堑主 题, ……F4 3 54
杨 译 : h os p tm o w r i te o t T e b s u e t ok n h ue r
r o ,s yngt tIl o e o c fa fo o s r e om a i ha o k d to mu h o o lt e v
pcayw e o egnl o ae l ” [ l 强 ei l hnii d n et rcr ul , ]4 l ts y f y I
例三: 掌柜是 一 幅凶脸孔 , 主顾也没 有好声气 ,
. . . . . .
[ 13 545
杨{ ! 翠:
we e t e c so r … [ r h u tme s
侯 松 山 . 全 利 王
( 械 工程 学 院 ,河北 军 石家庄 000 ) 50 3
[ 摘
要]本 文从鲁迅 小说《 己己》 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英译 本和朱莉娅 ・ 孔 杨 罗威 尔的英译本 中选取 了七个典 型译
例, 比较 分 析 了 两个 译 本 译 文 的 得 失 优 劣 , 为 两译 本 虽 各有 千秋 , 杨 译 还 是 略 胜 一 筹 。 认 但 [ 键 词 ]《 乙 己》; 译 本 ; 译 本 ; 关 孔 杨 蓝 比较 [ 中图 分 类 号 ]H 1 . [ 献 标 志 码 ]A [ 3 59 文 文章 编 号 ]10 —83 2 1 ) 1 170 [ 稿 日期 ]2 1 0 85 2 (0 1 0 - 3 - 0 3 收 0 0—1 2 0— 6
“前景化”理论下赏析《孔乙己》两个英译本[权威资料]
![“前景化”理论下赏析《孔乙己》两个英译本[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66e65e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83.png)
“前景化”理论下赏析《孔乙己》两个英译本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孔乙己》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其中文章塑造的“孔乙己”这个人物,与阿Q一道成为鲁迅笔下最具民族代表性的典型形象。
因此,在英译《孔乙己》一文时,应当注意对文章中人物以及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东西前景化、突出化。
本文将按照文体学中的“前景化”概念,比较赏析杨宪益、戴乃迭和威廉・莱尔两个译本的《孔乙己》,并从中探究高质量的译本应该在文学翻译时注意的前景化处理方式。
关键词:前景化;小说翻译;文体学;译本比较;假象等值I206.6 A 1006-026X(2014)01-0000-02一、《孔乙己》简介《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1919年创作的一篇白话文小说佳作,原文最初登载于《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呐喊》一书,成为鲁迅白话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全书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出发,通过“我”对酒客孔乙己的大量动作、语言描写以及“我”自身的心理活动描写,呈现了孔乙己――一个深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的短暂而又不幸的一生,表现了旧中国的穷困潦倒的读书人的悲惨命运,而他的遭遇表现的则是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病态。
这篇小说的艺术价值在于:叙述角度独特,全文出自“我”这个酒店小伙计之口;典型人物自身矛盾纠葛,生活状态食不果腹却依旧不屑于与短衣主顾为伍,深受封建思想熏陶毒害;语言文字老辣深刻,文笔冷硬但充满批判性。
因此,在翻译这篇小说时,应把握以上特点,努力做到把作者着力传达的信息突出放大,达到同等的艺术效果。
二、前景化理论作为文体学的一个重要术语,“前景化”概念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俄国的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和英国文体学家等的理论创造和规范而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
雅各布森认为前景化就是把“文学性”是文学研究的对象。
韩礼德把前景化称作“有动因的突出”,利奇则认为“前景化就是一种对艺术的偏离”。
各位学者对于前景化的表述不同,但该概念的内涵却很明确。
《孔乙己》意译本误译探析
![《孔乙己》意译本误译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d1d413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14.png)
2020年12月第22卷增刊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Dec.2020Vol.22Supplement《孔乙己》意译本误译探析宋逸诗(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北京100089)[摘要]1955年,意大利作家、翻译家卢奇亚诺·比昂恰尔迪所译《<阿Q 正传>及其他故事》(La Vera Storia di Ah Q e Altri Racconti )由米兰费特里奈利出版社(Feltrinelli )出版,这是第一部意译鲁迅作品专集,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鲁迅作品选集》(Selected Stories of Lu Hsun ,1954)转译为意大利文。
在英译本的基础上,比昂恰尔迪不仅增译了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还对书中其他篇目中的部分词汇增加了脚注进行说明,他还将英译本末尾两篇整合成一篇清晰独立的《作者简介》(Notizia sull ’Autore )附于书末作结,从而完善了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介绍。
以《孔乙己》一文为例,在分析其意译本几处误译的过程中,难免会引发对中、英、意三种语言间互译的思考,通过对误译、错译反映出的文化差异现象的探讨,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第一部意译鲁迅专集对意大利鲁迅研究的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意大利汉学;卢奇亚诺·比昂恰尔迪;《孔乙己》;误译[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 (2020)S2-0015-04[作者简介]宋逸诗,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
①张杰:《意大利的鲁迅著作翻译和研究》,《鲁迅研究月刊》1987年第8期。
②参战结束后,为弥补中断的学业,比昂恰尔迪于1945年11月报名参加了比萨师范大学(UniversitàNormale di Pisa ,现称比萨高级师范大学,简称比萨高师)专门为退伍军人设置的课程,并于1948年毕业于该校哲学系。
鲁迅小说《孔乙己》英译本翻译风格研究
![鲁迅小说《孔乙己》英译本翻译风格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462216155270722192ef7db.png)
鲁迅小说《孔乙己》英译本翻译风格研究【摘要】鲁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评论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及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其中小说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是每一篇小说都是经典之作。
他的短篇小说更以精炼、深刻而著称,《孔乙己》是他著名短篇小说之一,这篇作品内涵丰富、性格鲜明,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
深入了解这篇小说,对鲁迅的艺术成就进行探究,将会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思考与非凡的感受。
本文将对《孔乙己》英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研究。
【关键词】鲁迅;《孔乙己》;英译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他的著名短篇小说《孔乙己》发表70余年以来,收到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关于这篇小说的评论文章可谓是多如繁星,数不胜数。
但是大多数的论著都是汗牛充栋,没有实质可言。
很多论者都是沿用《狂人日记》中的思想进行论述,主要盯在“吃人”二字上,只是“吃”法不同而已。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深刻的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从概括角度上看,《狂人日记》比《孔乙己》更为宏观和形象具体,而《孔乙己》则是从微观出发,描写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人民遭受欺凌压迫而失去做人的尊严,只能在被黑暗的社会所埋没的历史悲剧。
另外评论界还有很多的说法,比如说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为了批判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而作的。
也有的人认为是为了批判和抨击黑暗的旧社会而发出的感慨。
著名评论家林志浩则认为,这篇小说不仅仅是为了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更为了揭示出在黑暗的旧社会,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人在精神思想上的迫害,使得读书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被无情地吃掉的社会现实。
其实仔细分析,这些看法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他们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了这篇小说所揭示的内涵,仍然没有新意,显得过于平庸。
当我们打破思维的束缚,就能挖掘《孔乙己》表象之下的深层含义,那就是在人吃人的黑暗社会背景下,没落文人的人格失落过程以及救赎的历程,然而悲剧的是救赎的过程也是伴随着陷落。
从文学批评角度分析《孔乙己》英译本
![从文学批评角度分析《孔乙己》英译本](https://img.taocdn.com/s3/m/6e67887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3.png)
从文学批评角度分析《孔乙己》英译本
李琼;郑慧慧
【期刊名称】《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年(卷),期】2024()14
【摘要】本文根据文学批评中的文学叙事学和翻译的不定点两个维度,对比分析鲁迅的名篇小说《孔乙己》的杨戴夫妇译文和莱尔译文,从文学叙事的视角、时限以及叙事话语分析三个方面,探析译本如何再现小说的跌宕起伏;采取翻译的不定点作为补充,阐述如何在审美要素上使译文和原文相契合,确保译文的艺术效果与原文的艺术魅力相统一。
【总页数】4页(P19-22)
【作者】李琼;郑慧慧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再现人物形象:小说翻译之魂——评《孔乙己》杨、蓝英译本
2.SFL翻译环境理论在汉英多译本对比研究中的应用——以《孔乙己》的六个英译本为例
3.论《孔乙己》英译本中的人物描写
4.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探索——以杨宪益、戴乃迭《孔乙己》英译本的课外教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乙己》英文译本比较赏析培训讲学
![《孔乙己》英文译本比较赏析培训讲学](https://img.taocdn.com/s3/m/9b4b7dfcec3a87c24028c4ba.png)
《孔乙己》英文译本比较赏析摘要:本文参考了杨宪益和莱尔·威廉两位的《孔乙己》译本,就文化负载、孔乙己语言和某些经典句子、难句的翻译三个方面对两个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
很多翻译家都翻译过鲁迅的小说及杂文,其中,杨宪益和莱尔是两位较为杰出的译者,他们的译文也经常被学者们进行比较,极具研究价值。
看了两位大师的《孔乙己》的翻译,我觉得两个版本各具特色,杨译用词准确,语言风格平实,以异化为主,保留了汉语的文化因素,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向。
在他的眼里,孔乙己里的内容不仅仅是文学作品, 更是中国文化的承载。
所有涉及到中国文化的点点滴滴。
而莱尔的译本则以多美式俗语见长,贴近美国读者,但他对人物的性格、心理把握的很到位,并通过译文将其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以下就三方面将两个译本的翻译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文化负载的翻译: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杨:Kong Yiji from kong, yi, ji, the first three characters in the old-fashioned children’s copybook莱尔:the first six words of a copybook 1that was used in teaching children how to write characters: ABOVE-GREAT-MAN-KONG-YI-JI“描红纸”是中国古代儿童用于学习写字的临摹工具,为中国文化所特有,在英语里并没有对应的词汇,两个版本的翻译都用了“copybook”描述了它的功能。
而“上大人”这一中国古时的官位,杨选择了直接省译,莱尔则是用“ABOVE-GREAT-MAN”分别与“上、大、人”三个字对应,虽然没能翻出具体官职,但实现了很好的对应。
进学、秀才、举人杨:passed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spassed the lowest official examinationthe provincial-grade scholar莱尔:pass the civil service examsBudding Talentthe Selectman“进学”、“秀才”、“举人”都是中国古代科举中的专业词汇,国外读者可能很难理解。
基于语料库辅助的鲁迅小说《孔乙己》两英译本的译者风格研究
![基于语料库辅助的鲁迅小说《孔乙己》两英译本的译者风格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80f042a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7.png)
基于语料库辅助的鲁迅小说《孔乙己》两英译本的译者风格研究摘要:译者风格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但传统的研究大都基于个人的主观直觉上的判断,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
随着描写翻译学以及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语料库语言学与描写性翻译理论结合,从而兴起了语料库翻译研究,译者风格研究也开始借助语料库的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多译本语料库对比分析了鲁迅小说《孔乙己》的两个译本,旨在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客观分析,详细分析出两位译者在译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的独特风格以及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孔乙己;语料库;译者风格Abstract:It has been a long time since we’ve began the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ors’ style,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limitations as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es are largely based on the researchers’ subjective intuitive judgme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and corpus linguistics,the combination of corpus linguistics and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theories led to the rise of the corpus translation studies,and the researches on thetranslator’s style also started to employ the corpus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ultiple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LuXun’s novel Kong Yiji,this paper aims to make detailed objective corpus analysis on the unique styles of the translators as well a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styles.Key words:Kong Yiji;corpus;translator’s style一.引言如果说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那么译者在完成翻译活动时,也一定会留下个人的印记。
The Washwoman与《孔乙己》对照赏析
![The Washwoman与《孔乙己》对照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908666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6.png)
The Washwoman与《孔乙己》对照赏析
王锦方;张伟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1(000)007
【摘要】该文通过对照赏析短篇小说The Washwoman和《孔乙己》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解读两文的故事梗概、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并加以对照以再现其艺术感染力.同时,从时代和社会背景来分析两位主人公的遭遇和命运,挖掘现象背后的思想文化差异,及给读者带来的深刻的思想启迪.
【总页数】2页(P248-249)
【作者】王锦方;张伟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孔乙己》赏析 [J], 王卫军;
2.短篇小说 The Sampler 与《孔乙己》对照赏析 [J], 万涛
3.鲁迅《孔乙己》译文赏析 [J], 黄伟芳
4.内容与形式的共存——赏析经典《孔乙己》 [J], 王飞
5.内容与形式的共存--赏析经典《孔乙己》 [J], 王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乙己》三个译本的假象等值
![《孔乙己》三个译本的假象等值](https://img.taocdn.com/s3/m/e8ead42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a.png)
《孔乙己》三个译本的假象等值
舒云童
【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2011(32)2
【摘要】杨宪益和埃德加·斯诺的<孔乙已>英文译本都是翻译中的经典之作.然而,译者由于忽略了对目的语读者相异文化因素的预判,或是缺乏对与原文相关联的特定语言表达形式的足够重视,在他们的译作中还存在"假象等值"问题,而类似的"假象等值"现象也普遍存在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本文对<孔乙己>三个译本中的"假象等值"现象进行深入对比研究,并分析它们的产生根源.
【总页数】5页(P92-96)
【作者】舒云童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
【相关文献】
1.论小说翻译中的假象等值——《永别了,武器》中译本个案研究 [J], 徐晓梅
2.从《孔乙己》的三个译本看译者的主体性 [J], 朱琼
3.“假象等值”现象在《红楼梦》第三回两个译本中的体现 [J], 张婧涵
4.从陌生化美学的视域审视语音辞格翻译假象等值r——兼评《红楼梦》两译本的回目翻译 [J], 温玉斌
5.《永别了,武器》汉译本的“假象等值”现象 [J], 徐玉立;高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乙己》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孔乙己》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0ff0cc049649b6648d7478f.png)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语法型课堂和交流型课堂的整体研究2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3 英文电影题目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研究4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5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6 Movie Lines Imit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7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 The Analysis of the N arrative Style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10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11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12 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13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95 80 35 64014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15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16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17 论“冰山原则”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应用18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19 论《爱玛》中的反讽20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21 A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Business Etiquette22 分析《宠儿》中塞丝的创伤与愈合23 以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夜访吸血鬼》中路易的行为活动24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25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26 “金玉良缘”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27 浅谈自有品牌在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28 从“爱的习惯”看多丽丝•莱辛笔下的两性关系29 “师道尊严”对当代中国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30 比较《百万英镑》和《阿Q正传》31 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宗教思想影响32 汉英翻译中文化传递的可接受度33 从跨文化视角看文化定势及偏见在非言语交际中的影响34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35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36 从异化与归化看网络上美剧的字幕翻译37 从目的论角度看外宣翻译研究38 On the Non-observanc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39 解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家庭40 浅谈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功能及应用41 论《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性格42 《老人与海》中的系列意象探究43 论面子在中国奢侈品消费中所起的催化促进作用44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的比较45 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46 简奥斯丁《爱玛》中的爱玛形象分析47 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48 What Made Her Yield to the Reality—An Analysis of Sue in Jude the Obscure49 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50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51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成因分析52 用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经济学人》中的习语翻译53 The Name Translation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54 中美家庭教育与个人能力培养55 黑人社区的替罪羊--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56 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研究57 中外大学校训翻译分析58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59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美国女性--《律政俏佳人》60 A Probe into Three Phases for Effective Business Negotiations6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2 《贵妇画像》主题和写作艺术特征63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64 语言行为性别差异研究65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66 An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67 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68 Psychological Analyses of Sethe in Beloved69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70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71 广告中英语歧义的研究72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73 从电影《阿凡达》透视美国文化74 浅析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人文主义75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宿命论76 丰田如何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商77 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及可行的方法78 通过姚木兰和斯嘉丽形象的对比看中西文化的异同79 浅析美国俚语及其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80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81 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论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82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83 笛福《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形象解析84 分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婚姻的选择85 从跨文化角度论商标的翻译86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分析《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的心理历程87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谚语的英汉互译:动态对等88 哥特元素在《宠儿》中的运用89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90 简爱的双重性格分析91 从《夜莺与玫瑰》看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道德观92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93 Differences of Time Orientatio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al Background94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95 On Aestheticism in Oscar Wilde's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96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97 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以《雷雨》为例98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99 《蝇王》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100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101 从两个H男孩的出走看美国历史的变迁102103 英汉幽默语的对比研究及其翻译104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105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106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107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性格108 中国春节与美国圣诞节的文化比较109 爱伦坡《泄密的心》的恐怖效果110 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看奥巴马就职演说中的感召力111 通过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的主人公性格112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哈克和吉姆的人物形象分析113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互译114 中西方文化中的“红色”内涵异同115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116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117 从伊登和盖茨比之死探析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118 人文主义的悲壮颂歌——哈姆雷特与古典人文主义研究119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Pygmalion120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121 A Study of Beauty in Sound, Form and Meaning Displayed in Zhang Peiji’s Prose Translation 122 从“动态对等”看品牌名的翻译123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124 翻译中的语境因素分析125 从心理学角度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典型语法错误的产生原因及其应对策略126 An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s in Charles Dickens’ Critical Realism Reflected in Oliver Twist127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128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129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130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131 从异化法和归化法看中式菜单翻译132 浅谈《旧约》中女性的形象和地位133 是什么在作祟?—论保罗爱情失败的原因134 生存危机和渴求改变——黑色幽默小说的主体研究135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13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137 《洛丽塔》的精神生态解读138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139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140 论《老人与海》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141 合作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142 (英语系经贸英语)中华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143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Skills Through Nursery Rhymes144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145 《苏菲的选择》中的人性分析146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147 英汉招呼语差异探析148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语用失误分析149 《可以吃的女人》女性主义解读150 重复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151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权主义152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Love in E.M. Forster’s A Room with a View153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中英语外来语及翻译154 通过苔丝透析托马斯哈代的现代女性意识155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156 浅议女性哥特主义在《暮光之城》中的体现157 中英文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158 Childhood PTSD in Anne of Green Gables159 文化图式理论视角下汉英动植物联想意义比较160 小说《红字》中字母A的象征意义161 《傲慢与偏见》折射出的奥斯汀的婚姻观162 从文化视角浅析英汉数字的翻译163 威廉•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和《夕阳》为例16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5 从释意学理论看中英口译166 《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167 浅析女性主义在薇拉﹒凯瑟作品中的表现168 如何激发和培养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169 从礼貌原则看中英委婉语的差异170 从《生活大爆炸》中看中西幽默的差异171 解读托尼•莫瑞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成长主题172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ocial Etiquettes173 从《华伦夫人的职业》分析萧伯纳女性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74 中式菜名的英译175 从孤独心理学解读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中老年人的心理176 Harmony is Everything: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rapes of Wrath 177 中英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178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179180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181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182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美动画片对比183 语码转换———从正式场合到非正式场合184 从《红字》看十七世纪新英格兰清教主义风尚185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186 论《围城》的幽默语翻译187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188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医药药品说明书的英译18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90 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191 爱伦坡《泄密的心》的恐怖效果192 《白象似的群山》中话语权利争夺探究193 析《虹》中的象征意义194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es195 戴•赫•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鲍尔顿夫人的角色分析196 从主位述位的角度阐述英语口语的连贯性197 肯克西《飞越疯人院》的女性主义批评198 Mirror Imag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Liguang and Patton199 一位绝望的主妇——从女性主义角度诠释《林中之死》200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英文译本比较赏析——陈丝丝顾佳音顾韵雯李敏魏佳莉张虹我们小组选用了译文3,4进行比较,译文3是由杨宪益、戴乃迭译,译文4是由William A Lyell翻译,看了他们对《孔乙己》的翻译,两个版本各具特色。
一译文主要特色1 杨译用词准确,语言风格平实,以异化为主,保留了汉语的文化因素,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向。
在他的眼里,孔乙己里的内容不仅仅是文学作品, 更是中国文化的承载。
涉及了中国文化的点点滴滴。
2而莱尔作为一个美国的本土以英文为母语的译者,其译本则以多美式俗语见长,贴近美国读者,对英语的应用也很流畅,他对人物的性格、心理把握的很到位,并通过译文将其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二词汇翻译:1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杨:Kong Yiji from kong, yi, ji, the first three characters in the old-fashioned children’s copybook莱尔:the first six words of a copybook 1that was used in teaching children how to write characters: ABOVE-GREAT-MAN-KONG-YI-JI“描红纸”是中国古代儿童用于学习写字的临摹工具,为中国文化所特有,在英语里并没有对应的词汇,两个版本的翻译都用了“copybook”描述了它的功能。
而“上大人”这一中国古时的官位,杨选择了直接省译,莱尔则是用“ABOVE-GREAT-MAN”分别与“上、大、人”三个字对应,虽然没能翻出具体官职,但实现了很好的对应。
2穿长衫唯一的人杨:the only long-gowned customer莱尔:he only customer in a long gown仅从词的排序上来看,就能看出中国翻译家和国外翻译者的区别。
杨用了连字符把“穿长衫的”翻成“long-gowned”,因为在中国人对英语的研究里,这类的形容词应该用连字符吧两个形容词连起来从而表达另一个包含的意思。
而莱尔则理所当然的利用母语的优势把这个词翻得没有丝毫不对。
两个人的翻译虽然不同,但是都容易理解。
3进学、秀才、举人杨:passed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spassed the lowest official examinationthe provincial-grade scholar莱尔:pass the civil service examsBudding Talentthe Selectman“进学”、“秀才”、“举人”都是中国古代科举中的专业词汇,国外读者可能很难理解。
杨宪益将“进学”翻成“passed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s”,考上“秀才”则是“passed the lowest official examination”,两者刚好对应,读者能够理解“进学”指的是通过了官方的一系列考试,而考“秀才”则是其中等级最低的,就能够明白孔乙己参加科举有多失败。
至于“举人”,杨用了“the provincial-grade scholar”,即省级的学者,读者能够清楚地明白该位置的级别。
而莱尔在翻译这三个词时,则是采用了分别与英文里的相似词语对应的方法,“pass the civil service exams”是指通过公务员考试,与“科举”的目的类似,“Budding Talent”、“ the Selectman”分别指初露头角的人才和行政委员,虽然易于国外读者理解,但是却脱离了词语本身的文化意义。
二语言句子的翻译比较。
1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
杨:The layout of Luzhen's taverns is unique.莱尔:The layout of wineshops in Lu Town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other places.第一段第一句句子,杨译用unique来表达‘鲁迅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莱尔用了be different from 的词组来表达该句的意思有了一定的对比,比杨译的更符合原文的意思。
2听人家背地里谈论杨:from the gossip that I heard.着重突出了“流言”莱尔:from what I heard folks say when he wasn't around.着重突出了“背地里”3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杨:so after a few days he would disappear ,taking with his books,paper,brushs and inkstone.直接翻译,言简意赅莱尔:It wouldn't be too long before books,paper,writing brushs and inkstone would all disappear----right along with the copist根据西方语法惯用语序翻译,先翻译笔墨纸砚失踪再用破折号表示递进表明抄写者一起失踪。
4我从此便整天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有些无聊。
杨:After that I stood all day behind the bar attending to my duties.Although I gave satisfaction at this post, I found it somewhat boring and monotonous.莱尔:So I'd ladle the yellow wine out from the big earthenware crock and into a pot, and they'd watch like hawks to make sure I didn't slip any water in.杨的翻译是以中国人普遍讲话的顺序和表达方式来诠释如此简单的一句,翻译的很朴实但是言简意赅,一目了然,也能很好的体会到“我”当时的状态。
而莱尔的翻译则充满了他自己的方言对此文的诠释,从“I didn't slip any water in.”就可以看出,莱尔轻松的运用了英语国家的表达方式来描述无聊这个词。
5便排出九文大钱杨:he would lay out ten coppers on the bar莱尔:He set out nine coppers all in a row.看完孔乙己,留在人们印象中很深的应该是这个“排”字,它生动地表现了穷困的孔乙己数钱时缓慢的动作姿态和显示他在酒店的特殊身份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从不拖欠酒钱的好品格。
是一一排开,而不是一把放在柜上。
“排”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动作仿佛就在眼前。
杨宪益的译文中用的“lay”同样起到了这种作用。
不是“put”或者“throw”什么别的动词,让我们看到了孔乙己那种典型动作,而莱尔的“set out”为陈列之意,又在“coopers”后面加上了“all”,更是强调了孔乙己急于炫耀的心情。
两个译本都栩栩如生地刻画了现场的情景。
6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么“者乎”之类。
杨:“taking books can’t be counted as stealing…taking book s…fora scholar…can’t be counted as stealing.”Then followed suchquotations from the classics as “A gentlemen keeps his integrity even in poverty,” together with a spate of archaisms 。
莱尔:“The purloining of volumes, good sir, cannot be counted as theft.The purloining of volumes is, after all, something that falls well within the purview of the scholarly life. How can it be considered mere theft? ” tacked onto that was a whole string of words that we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ings like the gentleman doth stand firm in his poverty,2 and verily this and forsooth that杨的版本中,保留了原文的省略号,充分体现出了孔乙己当时紧张,急于为自己辩护的心情,保留了鲁迅先生的原意,而莱尔的版本,虽然未使用省略号,但是仍然通过在剧中插入“Good Sir”、“after all”这样的成分体现了孔乙己当时紧张的心情。
对于“君子固穷”和“者乎”这种引用的古文的翻译,我个人认为此处莱尔的翻译更胜一筹,他在翻译时使用了如“forsooth”等多个生涩难懂的古英语词,这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了孔乙己的迂腐,而杨宪益的翻译则是采用了现代的语言,并且把“者乎”直接用“archaisms”统括,不如莱尔表现得具体形象。
由此可见,杨的版本以简洁易懂为主要特色,而莱尔的翻译则更加突出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7 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杨:How do you write the hui in aniseed-peas? ”Isn’t it the hui written with the element for grass?There are four different ways of writing hui. Do you know them?莱尔:How do you write the character for ‘fennel’in ‘fennel-flavored beans’?Isn’t it a grass radical on top with the character ‘back,’ like in the phrase ‘back and forth,’ on the bottom?”But there are four different ways of writing the bottom part. 3Do you know what they are?”莱尔的译文先是用“fennel”代替了“茴”,又用“back”代替了“回”,并用“back and forth”短语进行了进一步补充说明,最后一个“回”,他直接用了“the bottom part”,代指上文出现的“茴”字的下一部分,这样巧妙地避免了中文里同音字造成的混乱,从意义上、形式上把三个“hui”区分开来,比较明确的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即使是不太了解汉语的英美读者也能大致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