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后升为总办(校长)。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他的译著既区别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主办《国闻报》。“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
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
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
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
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
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
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
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
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
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
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
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
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
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
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
“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
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1921年10月27日去世,终年
68岁。著作有《严几道诗文钞》
等。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刑》、
《严译名著丛刊》。
在严复故居复法运动中,严复是
一个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复法的维
新派思想家。他不仅著文阐述维新
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
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
演论》,以“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戊戌变法后,
他致力于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哲学
社会学说及自然科学著作,是一个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信奉达
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
化。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严复
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
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
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
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他幻想
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
教育增强国威。“是以今日要政统
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
三曰新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
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
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
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
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
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严复
要求维新变法,却又主张“惟不可
期之以聚。”“除而不骤”的具体
办法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在
当时的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
须开民智之后才能实行,总之,
“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
出思想特点。
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
然亡国。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
股。严复历数八股的危害:夫八股
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
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
害三:“其一曰锢智慧”、“其二
曰坏心术”、“其三曰滋游手”。
严复主张多办学校,他曾论述西洋
各国重视教育,对“民不读书,罪
其父母”的强行义务教育表示赞
赏。因为中国民之愚智悬殊,自然
不能胜过人家。基于这种思想,严
复对办学校是积极的。他除亲自总
理北洋水师学堂长达二十年外,还
帮助别人办过学校,如天津俄文
馆、北京通艺学堂等。严复要求建
立完整的学校系统来普及教育,以
“开民智”。他根据资本主义国家
的制度,提出中国的学校教育应分
三段的计划,即小学堂、中学堂和
大学堂。小学堂吸收16岁以前的
儿童入学;中学堂吸收16岁至21
岁文理通顺、有小学基础的青年入
学;大学堂学习三、四年,然后升
入专门学堂进行分科的专业学
习。同时,还要把学习好的聪明
之士送出国留学,以造就学有专长
的人才。
此外,严复还很重视妇女教育。
他对当时上海径正女学的创办大
为赞赏。认为这是中国妇女摆脱封
建礼教束缚的开始,也是中国妇女
自强的开始。他从救亡图存的目的出发,认为妇女自强“为国致至深之根本”。他还主张妇女应和男子一样,在女学堂里既要读书,又要参加社会活动,如果不参加社会活动,创办的女学堂就和封建私塾没什么区别,因而也就无意义了。显然,他是将妇女置于整个社会变革,特别是妇女自身解放的前提下来考虑的,故十分强调参加社会活动对女学堂学生的重要意义,这也是他在妇女教育方面高出一般人之处。
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他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总之,西学“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他还指出“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古之必敝。”所以他认为就是尧、舜、孔子生在今天的话,也要向西方学习的。要救中国必须学西学和西洋“格致”:“益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之事,则仅得其皮毛。”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他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的资产阶段教育方针。
他从“体用一致”的观点出发,具体规定了所设想的学校体系中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他认为在小学阶段,教育目的是使儿童能“为条达妥适之文”,“而于经义史事亦粗通晓,”因则“旧学功课,十当其九”,并以明白易懂的文字翻译西学中“最浅最实之普学”为辅助读物。在教学方法
上,多采用讲解,减少记诵功夫。
中学阶段应以“西学为重点”,
“洋文功课居十分之七,中文功课
居十分之三”,并且规定“一切皆
用洋文授课”。在高等学堂阶段,
主要学“西学”,至于“中文”,
则是“有考校,无功课;有书籍,
无讲席,听学者以余力自治力。”
他认为对于青少年,应引导他们分
析,学些专深的知识,如此,让他
们有所收益,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科学方法问题是严复西学观中
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曾翻译《穆勒
名学》(形式逻辑),并积极进行对
“名学”的宣传介绍。他认为归纳
和演绎是建立科学的两种重要手
段。我国几千年来,“演绎”甚多,
“归纳”绝少,这也是中国“学术
之所以多诬,而国计民生之所以病
也”的一个原因。严复更重视归纳
法,主张要“亲为观察调查”,反
对“所求而多论者,皆在文字楮素
(纸墨)之间而不知求诸事实”。
他曾用赫胥黎的话说:“读书得
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为我
简编,各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
耳”。
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十
二月十日)严复出生于福州南台的
中医世家。
1866年(同治五年)严复父亲
病逝,学馆中辍,严复放弃走科举
“正途”。
1867年(同治六年)入福州船
政学堂学习驾驶,改名宗光,字又
陵。
1871年(同治十年)福州船政
学堂毕业,为该学堂第一届毕业
生,先后在“建威”、“扬武”两
舰实习5年。
1872年(同治十一年)取得选
用道员资格,改名复,字几道。
1877年3月(光绪三年二月)
赴英国学习海军,与出使英国大臣
郭嵩焘结为忘年交。
1879年6月(光绪五年五月)
毕业于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
(TheRoyal Naval College,
Greenwich),回国后,被聘为福州
船政学堂后学堂教习。
1880年(光绪六年)到天津任
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
1889年(光绪十五年)报捐同
知衔,以知府选用,派为北洋水师
学堂会办。
1890年(光绪十六年)升为北
洋水师学堂总办,但因与李鸿章不
合,有意退出海军界,另谋发展。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
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
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
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
装抗击外来侵略1896年(光绪二
十二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
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帮
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
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
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和王
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
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
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
上连续发表。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光绪
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
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
言书》。
9月《国闻报》因报道戊戌政变
的详情,被清政府勒令停办。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
团运动爆发,严复离开天津,避居
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中国议
会”,被选为副会长;创办名学会,
讲演名学。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应开
平矿务局总办张冀邀请赴天津主
开平矿务局事,后任该局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