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政府竞争主流理论的一个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地方政府竞争主流理论的一个综述

[摘要]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竞争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到重要作用,就此学界已有共识。本文对流行于西方的主要地方政府竞争理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就其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方政府竞争财政分权要素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举世瞩目,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经济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此进行解释。财政分权及其带来的地方政府竞争是其中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许多学者希望通过对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研究,解释我国的经济增长。了解西方主流的政府竞争理论,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科学的研究框架,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我国的地方政府竞争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些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税收竞争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Tiebout[1]在1956年发表的“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一文中,第一次较全面的关注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著名的“用脚投票理论”。文章假定,人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居住地,从而选择最符合自己偏好的公共服务,而地方政府通过提供不同的公共产品和税收组合来吸引居民,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将带来公共品供给和居民偏好之间的更好匹配,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达到帕累托改进,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尽管Tiebout等人的研究支持了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的合理性,但很多学者也对此提出了质疑。Oates[2](1972)提出:“税收竞争可能导致地方提供的公共服务低于效率水平。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可能降低税率,从而使公共投入低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水平,尤其是哪些不能直接为商业投资带来利益的公共支出更将受到影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区性政策存在外部性。地方政府可能会降低税率以吸引资本流入本地区,然而本地资本的流入必然意味着其他地区资本的流出,而其他地区为了防止本地区的资本流出也会降低税率,最终的结果是,相比于没有税收竞争的情况,所有地区的福利水平都恶化了。

Zodrow和Mieszkowski[3]以及Wilson[4]建立了税收竞争理论的标准模型。假定存在许多地区,每个地区都有竞争性公司生产同样的产品,生产要素为流动性的资本和非流动性的劳动,均为当地居民平均拥有。产品一部分被当地居民消费,一部分被转化成公共产品。当地的社会福利水平由代表性居民的效用水平表示,假定其效用函数为,其中C代表私人消费,G代表对公共品的消费。私人消费水平取决于代表性居民的劳动所得和资本收入,公共品供给由政府对区域内的企业征税来满足。那么地方政府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税率t,以使代表性居民的效用水平最大。其约束条件是。其中r为资本的税后收入,由于资本的流动不受限制,r在各地区之间相等;表示在收益率和税率一定时本地的资本供给量。由于政府提高税收以增加公共品供给的边际成本不仅包括由于私人消费减

少,而且导致资本外逃,因而提税的均衡点为,。由此可知,政府提高公共支出的边际收益要大于没有政府竞争时的边际成本。也就是说,标准的税收竞争模型的结论是,由于存在财政政策的外部性,区域竞争会导致低于效率水平的税收和公共支出,此即“扑向底层的竞争”.

Brueckner[5]的模型中允许居民流动,即居民不但可以选择到哪里去投资,而且可以选择居住地。均衡结果是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税率和不同的公共品供给水平,但对资本的征税仍然存在外部性,从而导致税收水平和公共品的供给水平处于低效率状态。

二、怪兽理论

前面讨论税收竞争理论均假定政府是仁慈的,其目标是区域内居民福利的最大化。另外一些学者借鉴了公共选择学派的研究方法,认为这一假定并不合理。Brennan和Buchanan[6]将政府部门比喻成能够自我膨胀的“怪兽”(1eviathan),他们不遗余力的通过税收等手段将资源从私有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从而导致公共部门的过度膨胀。而要素的流动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对流动性要素的竞争将对地方政府的征税能力产生约束,从而控制地方政府的扩张。

Wilson和Gordon[7]对原有模型的假定进行了修订,他们认为一些财政工具容易受到选民或者民意代表的监督,因而政府不容易随意操纵,而另一些财政工具则相对复杂,难以监督,更容易受政府控制,前者如税率,后者如政府支出。因而政府的扩张性行为可能更多的体现在财政支出方面。由此他们假定政府官员能够从他们所控制的支出中受益,从而有扩大支出规模的强大动机,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了一个支出竞争模型,即地方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来吸引流动的劳动者以增加税收。模型的均衡结果是尽管税收竞争的负面效应仍然存在,政府间的支出竞争能够提高政府利用税收提供公共品的效率。至于政府竞争与政府规模的关系,文章认为存在不确定性,原因是尽管支出竞争可能抑制政府规模的扩张,但公共品提供效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公共品价格,从而使居民愿意支付更多的税收来获得更多的公共品。

三、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

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也被称为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以区别于Tiebout 、Oates等人的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两者的区别是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属于规范分析,着力点在于研究什么样的财政制度能够优化公共品的供给,从而导致福利最大化,他们并不关注政府的性质及其行为特征;而第二代分权理论借鉴了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强调政府官员的自利性,认为好的制度设计可以激励政府和官员进行制度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而坏的制度设计会诱使政府和官员进行破坏经济增长的行为。

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强调联邦制或者分权存在多种形式,他们的政治经济制度设计千差万别,因而不能简单的认为分权就是好的。Litvak,Ahmad和Bird[8]认为:“分权对于效率、公平或者宏观经济稳定来说无所谓好坏,它的效果取决

于具体的制度设计。”那么什么样的制度设计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呢?联邦主义经济学家们给出了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必须满足的条件(Weingast,1995)[9]:

(1)层级结构。即存在一个多层政府体系,并且各级政府之间有着明确的权责划分;

(2)下级政府拥有充分的自治权。下级政府拥有管理当地经济的充分权利;

(3)存在一个统一的市场。中央政府能够提供和维护一个统一的市场,从而确保要素和产品的自由流动;

(4)预算硬约束。所有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该面临硬的预算约束;

(5)分权是制度化的。即任何人无法对分权随意作出调整。

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联邦主义即为市场维护型的联邦主义。当满足上述条件时,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将激励地方政府努力发展本地经济,而不是进行成本高昂的经济干预,或者屈从于利益集团的不正当要求,同时地方政府无法滥用权力对投资进行掠夺,或者培养垄断势力。因为如果地方政府不能采取有利于地方经济的政策(比如培育当地的市场),它将在区域间的竞争中丧失资本和劳动力,从而丧失税收。

上述五个条件的任何缺失都将妨碍分权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如果地方政府没有自治权(条件2),地方政府将无法根据自身条件确定经济管理制度,确定恰当的税率或者提供适当的公共物品,政府间的竞争将毫无意义;其次,如果中央政府无力维持一个统一的市场(条件3),各个地区将变成国中之国,他们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被无限压缩,地方政府进行的不当市场干预、寻租或腐败行为将不再受到惩罚,市场培育型的政府也将不复存在。第三,如果不存在对政府的预算硬约束(条件4),也就是说政府不再承担由他们的错误行为造成的财政后果时,谨慎的财政政策和恰当的经济政策也就不再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最后,如果中央政府可以随意的对地方政府施加影响(条件5),他们将侵蚀地方政府的经济成果,削弱甚至消除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激励。

Jin,Qian和Weingast[10]计算了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留成比率,1981-1992年中国这一比率为89%。这或许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如此关心,以及中国的经济增速为什么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为根据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的逻辑,收入支出之间联系越低,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越弱,发展地方经济的激励越弱,反之,则相反。

四、结语

本文对流行于西方的主要地方政府竞争理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研究视角和假定条件的不同导致不同的理论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因而,在理论的运用中应充分考虑基础条件的差异。我国处于转型期,相对于发达经济体,各项制度还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