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绿色储粮工程确保国家储备粮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展绿色储粮工程确保国家储备粮安全
丁海滨1周保林1沙琰2
(1. 睢宁县国家粮食储备库;2. 睢宁县粮食局)
摘要分析了粮食储藏过程中存在的影响食品安全因素,阐述了开展绿色储粮的重要性。为确保中国粮食储备安全,应该重点研究开发和推广绿色储粮技术。
关键词绿色储粮储备粮安全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基础,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吃得饱、吃得好,转而追求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的绿色食品(粮食)[1]已成为现代人追求的现代时尚就是例证。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于食品安全[2]的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起所需要的食品”,这里的粮食安全应该包括足够的数量、粮食储藏中的数量的不减少和品质的不降低,还应包括粮食流通和粮食储藏过程中的设施、环境及人员卫生的安全。
国家为了防止因粮食生产变化给粮食市场带来的波动,应付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以确保城乡人民吃饭不出现大的危机,专门建立了粮食储备制度。要适应中国加入WTO以后粮食流通的新形势、新特点,必须开发和推广中国的绿色生产、流通和消费工程。不言而喻,包括绿色储粮工程。绿色储粮工程为绿色农业的后续工程,在实施粮食安全中所起的作用与粮食生产和加工一样,也是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
1 粮食储藏过程中存在的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1.1 粮食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致使国家储备粮库收购的原粮含有毒有害物质
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是自然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1)自然环境的污染:随着农药的使用,使我国农田的农药污染达930万公顷,镉、砷等重金属污染近2000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随着“三废”的不断排放,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加剧,有毒有害物质流进水源、渗入土壤、散进大气,农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遭受破坏,扰乱、危害粮食作物的正常生长,轻者影响粮食的产量、质量,重者致使收获的粮食无法食用[3];(2)粮食作物的种植管理缺乏科学性:在粮食作物田间种植期间,过量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如甲胺磷等。如果国家储备粮库收购的是含有这些有毒有害的物质的原粮,食品安全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1.2 粮食储藏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粮食储藏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熏蒸剂残留和霉菌及其产生的霉菌毒素的污染。(1)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很容易滋生昆虫,蛀食粮食,一般需使用磷化氢等熏蒸剂杀虫,因使用方法上的不科学、不合理,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致使药效下
降,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不断增加,早以超过了“一年只能熏蒸一次”的部颁操作规程的界限,造成磷化氢等到熏蒸杀虫剂在粮食上的大量残留。研究表明人类或牲畜如长期进食磷化氢自理的粮食,磷化氢就会通过食物链或生物浓缩效应在人体内形成一定数量的残留,并引起慢性中毒,甚至有致癌作用.不仅如此,在磷化氢等储粮杀虫剂的应用过程中,由于泄漏和反应后的残渣残液处理不当,还会对大气、土壤及水源等环境的污染[4];(2)在我国湿热地区,粮食易滋生霉菌,导致粮食霉变,造成粮食数量损失、质量下降及品质劣变,其中一些产毒霉菌还会霉菌毒素污染粮食。这些毒素会使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还有致癌作用[5]。畜禽也可能因食用被污染的粮食而使霉菌毒素进入其乳、蛋中,从而使霉菌毒素再次进入食物链中,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3)粮食因储藏方法不当,或储藏超过一定期限,粮食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国家规定陈化粮不能作为口粮。据报道,因害虫、霉菌的为害及陈化而造成的损失为库容量的5~15%[6],由于粮食的基数大,我国每年储粮损耗严重,达数百万吨,与人民日益需要质量安全的粮食的矛盾尖锐。
2 开展绿色储粮工程的重要性
所谓绿色储粮工程,即使用绿色储藏装备、技术、方法,储藏绿色原料或产品,达到绿色储藏的效果[7],这是民发展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绿色食品的重要环节。绿色储粮工程的本身特征是储藏后的粮食及加工产品对人类消费的安全性;另一个牲是科技的绿色性,既要依托现代科技,又要避免科技的负面效应,强调绿色科技的创新性;最后一个特征是复合系统性,任何一个要素出现非绿色问题,都会影响系统整体的功能,甚至成为有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产业。
我国是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近几年,由于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和粮食生产连年减产以及“非典”的影响,2003年秋粮上市后出现的粮价大幅上涨现象,已经给我们发出了明显的信号,粮食生产和粮食储藏工作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面对突发性事件对粮食的需求,确保军需民食,稳定社会。加入 WTO以来,我国粮食储藏工作告别了过去几十年计划经济的模式,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不仅要面临国内市场的挑战和全社会奔小康不断增长优质、绿色食品需求所带来的对粮食储藏工作的新要求,也要面对国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要适应这样的形势,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粮食生产,精心营造绿色粮食流通渠道,尽快实施绿色储粮战略,不仅可以使国家储备粮在储藏过程中的数量损失和质量安全风险降低至最低限度,发挥主渠道储备调节器的作用,并较为顺畅通过国内外粮食市场实现轮换更新和保值增值,而且也满足人们崇尚绿色、追求健康的消费需求。粮食仓储企业应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实施绿色储粮工程应成为当务之急。
根据绿色储粮的要求,绿色储粮工程应做到以下四点:(1)建立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实施粮食标准化生产切实从源头确保国家储备粮收购的原粮的质量;(2)利用
绿色科技优势与对储粮有利的生态条件结合起来研究开发和推广绿色储粮技术,少用或限制使用各种杀虫剂;使用符合“清洁生产”的粮仓及配套机械设备和材料,限期不污染粮食,又不造成环境污染;(4)重视研究影响绿色储粮的有毒有害物质和有害生物的检测技术以及储备粮品质陈化判定技术与仪器的研究,并尽快实现智能化管理。显然在绿色储粮工程中,研究开发和推广绿色储粮技术是关键。
3 开发和推广绿色储粮技术,确保国家储备粮安全
绿色储粮技术,既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储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尽是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以调控储粮生态因子为主要手段,从而达到保护环境,避免储粮污染,确保储粮安全,使人们吃到新鲜营养可口无毒的放心粮的技术[8]。我国粮食储藏的实践证明,尊重与顺应大自然的生态规律,善于利用并保护自然界存在的生态机制与生态潜力,维护人类长远利益及其长久发展,把现代绿色科技的优势与传统储粮的精华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绿色储粮是21世纪最明知的决策。只有这样,经过储藏过程的粮食及加工产品都有可能达到“安全和富于营养”的标准。开发研究绿色储粮技术,应该基于我国不同的储粮区域,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对储粮的有利生态和最新绿色科技成果为原则。目前我国正在从许多方面研究开发新的绿色储粮技术,如低温储粮、气调储粮、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等。
3.1 低温储粮技术
低温储粮技术主要是在储粮过程中,利用自然冷却或人工制冷使仓内的粮食处于较低的温度环境下,防止或减缓有害生物的侵袭以及粮食品质的劣变[9]。仓房内内粮温常年保持在15℃以下(含15℃)的,称之为低温储粮;仓房内粮温常年保持在20℃以下的称之为准低温储粮。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及国家储备库的现状,我们认为我国低温储粮技术体系应包括自然低温辅助机械通风和人物冷却机低温两项主要技术措施和以改造仓房增强隔热保冷效果为重点的配套技术措施。对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国家储备粮库可采取的低温储粮的安全、经济的运行模式为: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在冬季外界气温较低的时候进行通风,使粮温降低到8℃以下。春回地暖的时节,采取适当的保冷措施(压盖或密闭),维持粮堆内的低温状态。在炎热的夏季则利用谷物冷却机进行适当的调温补冷,尽可能保持粮堆内的低温状态。秋季分阶段进行适当机械通风降温。低温储粮可以起到抑制虫害、霉变的发生和发展,又可以保持粮食的品质新鲜,还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能。
3.2 气调储粮技术
气调储粮技术是利用人工调整储粮仓房内的空气成份,使之不利于有害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达到控制虫害的孳生和蔓延、掏霉菌繁殖、降低粮食呼吸及生理代谢强度和延缓粮食品质陈化的目的[10],并有效解决粮食中有害药剂的残留问题。气调储粮主要有3种降氧、充氮或二氧化碳。降氧是采用制氧机或分子筛除去储粮仓房内的空气中的氧气,一般氧气含量降到3%以下时可有效抑制各种储粮害虫的生存。充氮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