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

根据2003年4月中、下旬分别在长春市、兰州市举办的《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

采量评价技术培训研讨班》上宣讲材料和对有关开展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工作问题的研究结果,水利部水规总院整理了《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工作的技术要求和方法》。可供北方地区(指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黄河、西北诸河等6个水资源一级区——下同)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从事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工作的技术要求和方法》中,涉及的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等,除特别指明者外,均系指浅层地下水。

一、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工作的组织和准备工作

北方地区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建设兵团都必须组建专门的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技术工作班子。负责组织推动的各流域机构工作班子需要2-3人(其中,明确1人为技术负责人)。面积较大,特别是平原区面积较大的省级单位,工作班子需要4-5个人;面积较小(如:10万km2以下)的省级单位,工作班子也不宜少于3人,各省级工作班子应明确1人为技术负责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建设兵团,从专门的技术工作班子成立之日起,到向有关流域机构提交符合本次评价要求,可以参与流域机构进行水资源一级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成果汇总的有关成果,大约需要5~6个月左右的时间。

准备工作包括以下两部分:

1、制定工作程序(可参考本文“二”),并对每道工序作出人员分工和大致完

成时间表。

2、绘制“工作底图”。工作底图的比例尺由各流域机构会同有关省(自治区、

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确定,但必须以1:100万电子图为基础进行缩放,且缩放倍数必须是整数;工作底图的地物应尽量少(以便于标示基本资料及专业内容),但必须标绘出国界、海岸线、省级和地级两级行政区界线、县级行政区首府(含)以上城

镇、经纬度线(线距5°,可标在图框上)、方向标、图例、比例尺、骨干河流、山丘区与平原区界线(可采用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第一次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水资源一级区界线、水资源二级区界线和水资源三级区界线以及矿化度M=2g/L的界线(可暂用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第一次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等。由于调查收集基本资料、绘制工作过程草图、成果草图及正式成果图,都需要工作底图,消耗量大,所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都需要绘制多幅工作底图(约20张以上)。

二、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的工作程序

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的工作程序(次序不可颠倒)依次是:

1、基本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整理。

2、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类型区的划分。包括:绘制《北方平原区2000年年均浅层地下水埋深分区图》(图编号“附图2-6-1 ”),绘制《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类型区分布图》(图编号“附图2-6-2 ”)。

3、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4、矿化度不大于2g/L的各均衡计算区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包括:

1)平原区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及地下水蓄变量的计算;

2)平原区水均衡分析;

3)平原区总补给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4)山丘区各项排泄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5、矿化度大于2g/L的各均衡计算区各项补给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6、绘制《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模数分区草图》(图编号:“附图2-6-3 ”),绘制《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模数分区草图》(附图“2-6-4 ”),绘制《北方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模数分区草图》(图编号:“附图2-6-5 ”)。

7、矿化度不大于2g/L的计算分区(计算分区指“水资源三级区套地级行政区”——下同)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度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8、矿化度大于2g/L的计算分区各项补给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9、平原区各矿化度分区的计算分区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及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以及附图2-6-3、附图2-6-4及附图2-6-5正式成果图的绘制。

10、计算分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

11、绘制《北方平原区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模数分区图》(图编号“2-10-1 ”)。

12、大型、特大型浅层地下水水源地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的核算。

13、填制各成果表。

14、编写文字报告。

三、基本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整理

要求收集和分析整理如下各类基本资料:

1、地形地貌、植被、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特征等资料。其中,水文地质特征资

料以钻孔岩性特征资料和水文地质图(含剖面图)为主,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各钻孔位置及编号;要求记录各钻孔所揭示的包气带各岩土层顶底板埋深、厚度及岩性特征,浅层地下水各含水层、各弱透水层(又称“隔水层”)顶、底板埋深、厚度及岩性特征。

2、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出各选用水位监测井位

置及编号;要求记录各选用水位监测井1980-2000年期间诸年的地下水水位,地下水埋深动态监测数值;要求绘制拟作为分析水文地质参数的各水位监测井1980-2000

年期间相关年份的地下水水位、地下水埋深动态过程曲线。此外,还要求各选用的监测井的监测资料,必须真实、可靠。

3、1980-2000年期间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资料。要求区分出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用于农田灌溉的水量,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各井灌区范围和编号;记录各地级行政区中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以及各井灌区1980-2000年期间年均用于井灌的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和井灌亩次定额。

4、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各种

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如地面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咸水入侵、土地沙化等)发生位置、范围及编号,并记录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的状况。

5、引灌资料。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各个干、支两级渠系的位置、名称;记

录各干、支渠系的长度、渠首引水量、渠系有效利用系数、渠系衬砌状况等;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各渠灌区范围和编号;记录各渠灌区斗渠渠首引水量和渠灌亩次定额。

6、平原区骨干河道资料。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各骨干河道的位置、名称以

及水文断面的位置、编号;记录各骨干河道中输水河道(段)的长度、过水时间、河道水位以及各水文断面的流量。

7、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水均衡试验场、抽(压)水试验井孔的位置及编号,记录水均衡试验场、抽(压)水试验井孔相应试验成果;收集前人其它有关试验、研究和评价成果。

8、水文气象资料。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各选用降水站、水面蒸发站、水文

站的位置和编号;记录各选用降水站、水面蒸发站、水文站的相应分析成果。

四、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类型区的划分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类型区(以下简称“地下水类型区”)划分的目的是确定各个具有相似水文地质特征的均衡计算区。均衡计算区是选取有关水文及水文地质参数值和进行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和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最小单元。可见,正确划分地下水类型区是一项关系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成果精度的重要基础工作。

1、本次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类型区要求按3级划分:

1)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将评价区划分为平原区和山丘区2个I级类型区。平原区是指海拔高程相对较低、地面起伏不大、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较厚的宽广平地,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