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考试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重点
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材料:木土砖石为主,因是制宜,就地取
材,以木构架为主。
2)结构形式:主要有穿斗式,抬梁式,井干
式。
3)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井干式除外)
4)结构上基本上采用简支梁与轴压柱子,局
部悬挑斜向支撑,使用斗栱,榫,卯,连
接
5)取材运输方便,加工与建拆方便,但易燃
易腐。
6)造型:大屋顶,分三段式即屋顶,屋身,
台基,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即多样化的屋
顶,建筑屋顶等级由低到高:硬山,悬山,
歇山,庑殿。
7)组群布局:1、对称式,轴线对称,等级
严深,长幼有序,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
(正房,耳房,厢房,倒作)2、自由式,
亲切自由,主要用于园林建筑。
8)城市规划:政治性强,以皇宫或府衙治地
为中心严谨布局,里坊制。
9)建筑制度:建筑等级制(以礼制国),包
括城市规划,规模,屋顶样式,建筑的开
间,台基,颜色,脊吻,斗栱,装饰。
10)工官制度:设产专门部门进行建筑(设计
——材料运输——施工)
木构建筑的优点和缺点:
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但是,木构建筑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缺陷:
11)木材越来越稀少;
12)木构建筑易遭火灾;
1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
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
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的继续发展的前
景;
14)无法保存。
木构架的特色: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在宋代也称“铺作”。
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则称”牌科“
a 檐下斗拱因其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有差异:在柱头上的斗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
b 在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上的斗拱,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
c 在角柱上的斗拱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部件。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折的不可分割性。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的式样,各自的代表性建筑,特点及其图例(略)。
例如:
1)庑殿:又称(宋称四阿顶);一条正脊与四条垂脊组成的,四面坡式屋顶。
在屋顶
中等级最高,为宫殿,寺庙。
重檐庑殿:
太和殿是中国最大的重檐庑殿。
单檐的有
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
又称五脊殿。
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
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2)歇山:(宋称九脊殿);等级仅次于庑殿,共有九条屋脊,一个正脊,四条垂脊,四
条戗脊。
若加上山面的二条博脊,则共有
十二条。
它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
在宫
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建筑中,又
常使用无脊的卷棚歇山。
3)悬山:五脊二坡,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檀端伸出墙外,又称挑山,多建
于南方,可防雨水,民用住宅主要屋顶形
式。
4)硬山: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檀头全部封住,硬山防风火,多用于北方。
5)攒尖:(宋称斗尖);屋顶向上呈尖锥状,没有正脊,数条垂脊交于顶部,上部再覆
以宝顶,平面可以为圆形或各种多边形。
6)单坡:单坡多用于较简单或辅助性建筑,常附于围墙或建筑的侧面。
可以说单坡屋
面是斜屋面的最基本单元,一切较复杂的
斜屋面都可以四它组合而成。
7)平顶:在我国华北、西北与西藏一带,由于雨量很少,建筑屋面常采用平顶。
即在
椽上铺板,垫以土坯或灰土,再拍实表面。
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唐代建筑主要有下列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2)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以已定型化。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都料”。
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由于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使建筑水平也
达到了新的高度,具体有以下方面的发展:
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数模制。
北宋时,在政府颁布的建筑预算定额——《营
造法式》中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尺
度标准。
《营造法式》是王安石推行政治
改革的产物,著书人是将作监李诫。
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
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的发展。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从1840年前的清朝来看,建筑上大体是因袭明代传统,但在下列几个方面有所发展:
1)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
平。
5)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
第2章城市建设
城市形态的四为阶段:
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这些城垣都用夯土筑成,技术比较原始。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规模产生了: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
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和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纬九经,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的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里”在北魏以后又称“坊”。
第四个阶段是开放式街市,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古代都城为了保证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
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有两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
城墙每隔一段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或“马面”。
洛阳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五大古都是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
近年增加杭州,安阳,合称七大古都)。
第3章住宅与院落
住宅构筑类型
1)木构台梁,穿斗与混合式北方多用抬
梁式,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院落式住宅代
表。
南方多用穿斗式,如云南白族住宅的
主体部分。
2)竹木构干阑式主要分布地区:广西,
海南,贵州,四川等僮侗语族地区各少数
民族。
干阑在民间住房宅中,以竹、木梁
柱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
分布广,主要用
于潮湿的山区或水域。
3)木构井干式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
等林区。
4)砖墙承重式主要分布地:山西,河北,
河南,陕西。
5)碉楼主要分布地:西康,青藏高原,
内蒙古。
6)土楼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
7)窑洞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
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8)阿以旺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
9)毡包主要分布地:内蒙古,新疆。
第4章宫殿,坛庙,陵墓
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有待详记)(P117)
太和殿外观,11开间,重檐庑殿,须弥台基座。
(P124)
天坛祈年殿外观(P132)
秦始皇营骊山陵,大崇坟台。
汉因秦制,帝陵都起方形截椎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
北宋陵台亦属此制。
长陵的祾恩殿面积和故宫太和殿相近。
是现存古代建筑中罕见的。
第5章宗教建筑
佛塔:在类型上大致可分为大乘佛教的阁楼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以及小乘佛教的佛塔几类。
中国佛塔的五种主要类型
密檐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5-15层(一般7-13层单数)一般不供登临遥览。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北魏523)
单层塔——大都作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方、圆、六角、八角。
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
楼阁式塔——是传统多层木架构建筑,最早、最多,是主流。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喇嘛塔——多作寺中主塔或僧人墓塔(过街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元)金刚宝座式塔——是在高台上建塔,5座。
北京大正觉寺塔(明)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国内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之木塔。
2.隋塔:神通寺四门塔(山东济南柳埠,是一座方形平面的单层塔,建于隋大业七年)。
3.唐塔:唐塔一般是方形平面、单层塔壁,以木楼板分层,木梯。
登封净藏禅师塔是八角形平面,是唐塔中用八角形平面的首例。
唐代的砖塔遗存至今的尚有不少,如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长安县的兴教寺玄奘墓塔等,这二塔是楼阁式塔。
属于密檐式塔的有:西安荐福寺小雁塔、河南登封法王寺塔和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
属于单层塔的有: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山西平顺海会院明惠大师塔。
第6章园林与风景建设
东晋和南朝时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奠基时期,也是由物质认知转向美学认知的关键时期。
唐宋至明清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其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
i.理景的普及化;即由都市向地
方城市扩散。
ii.园林功能生活化;
iii.造园要素密集化;
iv.造园手法精致化。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园林的第一园。
江南的私家园林的全盛时期。
苏州,扬州,杭州。
计成灾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成《园冶》一书,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艺术论著。
张涟,李渔对堆叠假山则有独到的见解。
四大园林:成德避暑山庄,颐和园,北海公园,圆明园。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区别:
皇家园林:占地大,大山大水,开挖水池,建鸟屿,象征东海神山,建筑华丽,体现皇家气派,建筑布局有对称式和自由式两种。
四大私家园林: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流畅园。
私家园林的特点:占地小,小巧精致,假山怪石,小桥流水,树木阴蔽,曲径通幽。
步移异景,建筑朴素,格调高雅,建筑布局一般自由式。
皇家代表:避暑山庄。
颐和园
私家代表:江苏无锡寄畅园。
江苏苏州拙政园《王献臣》
第8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须弥台基座(图片P263)
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称为“如意踏步”。
一般见于住宅或园林建筑。
他的形式比较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不规则的形状。
大木作: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
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宋称为心间),其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
斗栱是我国木构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叉柱造:其做法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栱内;面平座柱则叉在下檐柱斗上,但向内退进半座柱径,缺点是柱脚榫口较大,削弱了柱体强度;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够稳定上。
优点是在构造上比较省事,不用增加其他构件。
缠柱造:它是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在结构、构造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
但在角部需要增加斜梁,另外每面还要各增加一组斗角栱。
天花,藻井,卷棚。
天花,为了不露出建筑物的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宋称平棋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实例可见山西五台唐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这种做法,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平~。
另一种是在木框间放比较大的木格和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称为平棋,后代沿用较多。
一般民居则用竹,高粱杆等轻材料做框架,然后糊纸。
第9章清式建筑做法
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部分,如柱,梁,枋,檩,斗栱等。
清式大木做法可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两类。
使用斗栱的大木大式建筑有时又称为殿式建
筑,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
面阔可自五间多至十一间,进深可多至十一桁(héng)。
大木小式建筑用于上述建筑的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
清代彩画的造型与分类主要表现在梁,枋上。
常用的和玺,旋子,苏式三大类。
和玺彩画是最高级的,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
在箍(gū)头处用有坐龙的盒子,藻头用齿形衍眼及降龙,枋心用行龙。
旋子彩画在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它应用的范围很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宇的次要殿堂等处。
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的旋子。
上昂: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
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
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而得名。
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榑(bó)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
其他各榑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曲面。
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四铺,四铺作:宋代斗栱出一跳称为四铺作。
从下而上,依次有栌头,华栱(插昂),耍头,衬方头,共四层,故称四铺作,五铺作则多一层下昂或华栱,共五层,出二跳。
六铺作,七铺作,八铺作以此类推。
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sǔn)卯(m ǎo)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抱厦:即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一间(或3间)。
金箱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
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黄肠题凑: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方约30cm,长约90cm)叠成椁(guǒ)墙,墙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
此法耗费木材数量巨大,东汉以后已不再使用。
铺作:狭义说是指斗栱;广义说是指斗栱所在的结构层。
唐,宋建筑斗栱所在的铺作结构层对木构件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丹楹刻桷(发音dān yíng kè jué ):释义楹:房屋的柱子;桷:方形的椽子。
柱子漆成红色,椽子雕着花纹。
形容建筑精巧华丽。
出处《左传·庄公二十三年》:“丹桓宫楹。
”又《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刻其桷,皆非礼也。
”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
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这些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重视环境整体经营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
《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
《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
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
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
秦咸阳北包北坂,中贯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时东西达到二三百里,是一个超级尺度的城市环境。
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北魏)、建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经营范围也都远远超过城墙以内;即使一般的府、州、县城,也将郊区包容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统一布局。
重要的风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也都把
环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环境来显示其艺术的魅力。
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
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
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为陪衬时,形体不会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较平淡,但若作为主体,则可能很高大。
例如明清北京宫殿中单体建筑的式样并不多,但通过不同的空间序列转换,各个单体建筑才显示了自身在整体中的独立性格。
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
构体系适应性很强。
这个体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构成一个称为间的基本框架,间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还可以错落组合,或加以变通而成八角、六角、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
屋顶构架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无论哪一种,都可以不改变构架体系而将屋面作出曲线,并在屋角作出翘角飞檐,还可以作出重檐、勾连、穿插、披搭等式样。
单体建筑的艺术造型,主要依靠间的灵活搭配和式样众多的曲线屋顶表现出来。
此外,木结构的构件便于雕刻彩绘,以增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美,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结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