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宇解说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君宇生平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高君宇1896年10月22日出生在娄烦县(原静乐县)峰岭底村。

名尚德、字锡山。

五四运动后,取均分寰宇之意,自号“君宇”。

兄妹五人,君宇排行老二。

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其父高配天早期同盟会会员革新思想及家大业大的景况,使幼小的尚德从小就懂得了关心国家兴旺的道理。

1903年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909年入县立高等学堂读书,期间响应辛亥革命,与其父兄带头剪掉了辫子,以示革故鼎新,同时设法说服母亲,将妹妹缠好的脚放开。

1912年1月13日,怀着立意深造的决心,考入太原模范中学校,该校后改为山西省立第一中,现太原五中之前生。

省立一中学习期间,袁世凯窃国称帝,消息传到太原,他目击时艰,痛国沉沦,辄愤懑填胸,积极响应蔡锷将军的讨袁运动。

同一中同学上街宣传,揭露袁世凯卖国、专制、独裁罪行,并将《袁世窃国记》等反袁资料寄回家乡,激发家乡人民的爱国热情。

同时给父兄写信指出:“洪宪过不了百日”。

1916年7月考入北京大学。

北大学习期间,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特别是蔡元培的“敬德会”,陈独秀创办的“新
潮社”,李大钊传播马列主义,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使高君宇更加坚定了马列主义的信念。

立志传播马列主义,解放全人类。

1918年5月21日,日本政府和段祺瑞政府秘密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协定》。

中国留日学生抗议归国,高君宇等北大学生积极响应,并参与请愿活动。

1919年五四运动,他以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的身份,率领学生带头冲进曹宅,痛打张宗祥,火烧赵家楼,被称为“五四健将”。

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在北大成立,高君宇是最早的会员,曾参于过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的翻译工作,任英文组长。

11月,首届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被选为书记。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他是全国57名党员之一。

7月,“少年中国学会”在南京召开会议。

他以北京会员的身份参加了这一次会议。

1922年1月20日,高君宇等代表中国共产党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接见。

会后高君宇等部分中国代表留苏数月,考察苏联十月革命后的政治经济状况和革命经验,还参观了部分工厂、学校、部队和农庄,并参加了“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

4月绕道柏林、巴黎从海路归国。

参加此
次会议,其父高配天捐赠大洋一千元。

归国后,以北京代表身份出席了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为二届执行委员。

“二大”后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出版,高君宇任编辑兼记者,并为《向导》等刊物积极撰,揭露和反对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人民企图瓜分中国的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摆脱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等。

内容有:关于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和以工农为主体的革命群众运动的论述;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论述;关于中国革命的目标是“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论述等。

他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观点,不仅在当时是切合实际和富有远见的,就是对后来的中国革命实践也有重要的价值。

他还组织和领导过1923年2月4日——7日京汉铁路总同盟罢工的领导工作,在极其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和罗章龙等在骑河楼等处秘密编印和发行《京汉工人流血记》一书,高君宇为该书撰写后序《工人需要一个政党》。

该书的出版对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加强国共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是年,北京大学聘他为助教、校长室秘书。

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他参与过会议的文件起草工作。

后北京市国民党特别总部成立,任总务股主任。

为北方地区的国共合作做了大量的工作。

5月21日,他和张国焘秘密工作的北京腊库胡同16号被北洋军警包围,张国焘被捕。

他化装成厨师,
智脱虎口。

在铁路工人的掩护下,乘车前去石家庄后返回太原,带着北京区委和李大钊的指示于5月26日在省立第一中学的青年学会里,秘密进行建党活动。

期间介绍李毓堂、侯士敏、潘恩博等人入党,建立了山西第一个党小组。

6月5日回到家乡峰岭底村,向李寒心提出离婚问题,决心结束这一婚姻悲剧。

回太原后给其岳父李存祥写信正式言明离婚之事,为解放妇女带了好头。

后在铁路工人掩护下前赴上海。

7月由上海到达广州参加了党所领导的广州商面工人大罢工,并任孙中山的政治秘书,10月协助孙中山平息了商团叛乱。

11月初,冯玉祥北京政变成功,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下旬,高君宇随孙中山离开广州,先期抵达北京,因积劳成疾咳血不止,住德国医院治疗。

1925年1月11日,列席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的第四次代表大会。

会后,受周恩来委托往天津面交邓颖超一封信。

成为周、邓热忱的“红娘”。

3月1日出席了孙中山为了反对段祺瑞善后会议,在共产党的支持下在北京召开了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并和李大钊等30人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3月2日忽感腹部疼痛,仍坚持工作。

4日腹痛加剧,难以支持,由北京区委兰辛陪送到协和医院,诊断为急性盲肠炎,决定手术治疗,他毅然亲自签字。

因医治无效于6日凌晨2时40分逝世。

以他29岁的年华践行了他:“我是宝剑,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
迅忽。

”的辉煌人生。

3月29日,由中共北京区委书记赵世炎主持,在北大礼堂举行追悼大会。

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范鸿劼、王若飞等送了花圈、挽联。

5月8日,遗体安葬于北京陶然亭,墓碑文字由党组织安排拟就审查,以其弟高全德的名义刊刻,他的骨灰于1973年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高君宇不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精神伟大,他与石评梅的爱情更是当代年轻人的典范。

他俩的爱情道路是很坎坷的。

高君宇是父母包办,石评梅是初恋受骗,评梅因初恋受骗,曾发誓永不嫁人要过独生生活,是高君宇从苏联开会回来,山西老乡在北京召开了同乡会,同乡会上高君宇的讲演激发了石评梅。

同乡会后高君宇在西山养病期间向石评梅求爱,高君宇摘了一片红叶,在红叶上写上了:“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寄给了石评梅。

评梅接到这片红叶因独生主义思想已定,就在红叶的背面写上了:“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寄回高君宇。

君宇接到退回的红叶也没有泄气,心想我们不能在一起生活,但可以在一起谈工作,谈学习。

后来的书信来往也比较频繁,还互赠礼物。

直到高君宇躺在病床上时,石评梅前去探望,答应嫁给高君宇,可是第二天早上就接到了高君宇逝世的噩耗。

君宇逝世后,评梅将高君宇的那首自题诗刊在碑的侧面,并在后面写了:“这是君宇身前照片后面的几句话,死后我替他刊在碑
上。

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的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

君宇逝世后,评梅极度悲伤,每个星期天、每年的清明节都要去君宇墓旁守墓。

三年后,她也悲伤过度,离开人世,根据遗愿同志们将她葬在君宇墓旁。

后人亲切称之“高石之墓”。

一、高君宇纪念馆讲解词
高君宇纪念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静游镇峰岭底村(原属静乐县),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著名政治活动家高君宇的诞生地及他16岁以前一直生活和学习的地方。

高君宇奔走革命后,也曾多次回乡在这里秘密从事党的活动。

峰岭底村座落在汾河上游,距太原市城区131公里、娄烦县城东北20余公里处。

省道宁白公路自太原,经古交、汾河水库从本村通过,北上静乐、宁武。

村东是海拔1378米的峰岭山,山顶上北宋时娄烦人民抗击外敌入侵所建的烽火台至今巍然屹立,因村居山脚,故名峰岭底村(“烽”被后人误写为“峰”)。

高君宇纪念馆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以房窑为主,皆为灰砖青瓦,体现了晋西北农村特有的建筑风貌。

始建于清咸丰年间高君宇曾祖时,除了住宅外,还有药店、油坊、粉坊、酿酒等作坊和菜园、小花园。

整个大院又分为东上院、东下院、中院、南院、西院和园子6座院落,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

中院又分上下两层,东上院和东下院以长工住宅和作坊为主。


院下层东西侧有厢房,北向有一排整洁的窑洞,东数第一孔内设砖砌楼梯可达二层平台,第二孔窑洞便是高君宇的出生地。

后来这排窑洞成为管家、伙计们的住宅和帐房、药房等贸易场所。

二层平台上,东西原先都有厢房,北向的四孔窑洞是后来建成的,是高君宇父母亲和兄妹们的住房。

西院有与中院的下层紧连的两孔窑洞和一些小平房及畜圈。

中院门旁偏西的南院有几间平房,也是一处作坊。

1996年高君宇纪念馆修复工程仅限于中院的上下层。

高君宇的父亲高配天,1900年参加义和团运动,后来加入同盟会,倡导新思想,在村里行医卖药,乐施好善,深受乡民尊重爱戴。

因为高君宇的家庭是当地有名的大财主,1947年晋绥解放区土地改革时,除东上院的4孔长工窑外,其余房窑全部分给了群众,共住了10多户人家。

到20世纪80年代初,大院大门、中院大门、中院上下层的4套厢房、上层窑洞前出檐卷棚,已全部被拆除掉,门窗大部分更换改造,失去了原貌。

所有房窑大部分已砖凋瓦裂,破烂不堪,有的已经坍塌损毁,有的被改建为新式房屋。

1995年,在迎接高君宇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修复高君宇纪念馆。

到1996年10月22日,高君宇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的日子里,修复后的“高君宇纪念馆”正式向游人开放,成为对广大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并被列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的“高君宇纪念馆”的主体为原“高家大院”的中院,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

中院的院门上悬挂着彭真同志亲笔题写的“高君宇故居红色旅游景区”木质牌匾。

下院窑洞,西侧第一孔的窑内悬挂着4
幅大型玻璃镜框,镶嵌着彭真、薄一波、许德珩等同志的题词。

彭真同志的题词是“高君宇同志是山西省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和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太原的共产党共(社)青团是在他的联系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他毕生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薄一波同志的题词是:“革命先驱。

”许德珩同志的题词是:“革命先驱,青年楷模。

”其余三孔窑内全部悬挂着介绍高君宇生平事迹和进行革命活动的照片镜框和文物展柜。

照片共100余幅,展柜共20余个。

展览共分为11部分。

(一)英雄自古出少年;(二)五四运动的健将;(三)神州大地播火手;(四)中共早期领导人;(五)工人运动的领袖;(六)国共合作呕心血;(七)山西党团创建者;(八)情系周邓当“红娘”;(九)彗星迅忽英年逝;(十)洁玉爱情万古传;(十一)故乡人民的业绩。

上院四孔窑洞从西往东每孔窑前分别制挂着“高君宇大哥高俊德居室”、“高君宇父母亲居室”、“高君宇读书室”、“高君宇三弟高全德居室”的小牌匾。

窑内陈列着高家当年的家俱、灶具、用品等文物。

包括:文房四宝、古籍图书、桌、椅、柜、箱、被、褥、席、毡和锅、碗、瓢、盆、壶、瓶、杯、盘等大小家俱及复制品共112件。

大型的直接摆放在窑内,文房四宝等小型的文物置放在玻璃展柜内。

四孔窑内还分别挂着高君宇父亲高配天、母亲赵娥则、妹妹高志娴、大哥高俊德、三弟高全德全家、高君宇过继子高培存全家及旅居台湾的高君宇四弟高玄德的照片。

每幅照片下都标注着照片上人的姓名、生卒时间、与高君宇的关系及主要生平。

在高君宇父母亲的居室内还悬挂着一面高君宇家世系列花名表的镜框。

由国家文化部捐赠的高君宇全身铜像矗立在纪念馆下院的中央,再现了高君宇当年为共产主义
事业奔走呼号的风貌。

二、高君宇故居解说词
故居门前
高君宇,原名高尚德,字锡三,号君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山西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的创始人。

高君宇故居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峰岭底村,是高君宇出生以及16岁之前成长学习的地方。

峰岭底村坐落在汾河上游,位于娄烦县城东北20公里处,距太原市城区97公里。

村东是海拔1378米的峰岭山,山顶上现在还保留着北宋时所建的烽火台,故名峰岭底村。

高君宇故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以房窑为主,皆为青砖灰瓦,体现了晋西北农村特有的建筑风貌。

除了住宅外,还有药店、油坊、粉坊、酿酒等作坊和菜园、小花园。

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

高君宇故居大门前悬挂的匾额上“高君宇故居纪念馆”这几个大字是由彭真同志亲笔题写的。

彭真是山西省曲沃县人,1922年考入高君宇的母校——山西省立第一中学,他在当时这个山西革命斗争的摇篮里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并在高君宇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彭真同志对高君宇的革命业绩曾有过高度的评价,他说:“高君宇同志是山西省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和卓越的政治活动家。

太原的共产党、共青团是在他的联系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他毕生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高君宇故居于1996年1月12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0月28日修复完成,经中共中央批准,设立高君宇故居纪念馆正式向社会开放,时任文化部副部长李源潮参加剪彩仪式并为铜像揭幕。

高君宇故居2009年被中宣部公布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1年被国家公布修订为第一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高君宇雕塑前
从大门进入故居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中下院,这里是原来高家主要的经营接待场所,左侧的房间原来是高家的酒坊,现在为“高君宇家世展”的展厅,右侧为高家会客用的客厅。

由国家文化部捐赠的高君宇全身铜像矗立在院子中央,再现了高君宇当年为共产主义事业奔走呼号的风貌。

高君宇家世展
前言处:
“高君宇家世展”主要以高君宇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引出其父母、老师、兄弟姐妹等与成长有关的人物,
重点介绍他的父亲高配天的事迹及对高君宇兄妹五人的言传身教,反映高君宇的家庭背景和家庭生活对其性格形成和人生经历的影响。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单元家承”展示高君宇的家族渊源,高君宇主要家人——祖父高九重、父亲高配天、母亲及兄弟姐妹的基本情况,重点展示高配天的生平以及对高君宇成长的影响。

“第二单元成长”展示高君宇16岁之前的生活和学习。

“第三单元蓄志”展示高君宇在太原求学时,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学业和思想都获得成长的过程。

沙盘处:
高君宇出生于山西太原市娄烦县静游镇峰岭底村,当时属于静乐县。

峰岭底村距离太原市城区97公里,距娄烦县城20余公里,东依峰岭山,西临汾水河,峰岭山海拔1378米,山顶有北宋时当地人民抗击外敌入侵时所建的烽火台至今巍峨挺立,因村居山麓,故名烽岭底,山峰的峰和烽火的烽同音,后来演变为峰岭底村。

高君宇故居就坐落于峰岭山底,依山而建,座北朝南,被当地人称为高家大院,共有房窑70余间。

高家谱系图前:
高家远祖世居陕北米脂,相传明末清初陕北大灾,饥民暴动,高家十四世祖为避灾荒兵乱,来到峰岭底村安家落户。

传到高君宇的祖父高九重,生有一子,即高君宇的父亲高配天。

高配天育有一子三女,长子高俊德,次子高尚德(也就是高君宇),三子高全德,四子高宣德,女儿高志娴。

高九重创作画前:
高君宇祖父高九重幼时天资聪颖,学习努力,成绩出众。

后来因为家境贫寒,只能辍学,老师非常惋惜,主动出资相助。

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并考中了秀才。

本来可以谋得一官半职,但由于高九重生性笃厚,不善钻营,后来以教书为业。

这幅画面的内容是:高九重参加童试,考中秀才,全家为此喜气洋洋。

但因为家贫,在“报喜”那天,拿不出给报喜者的喜钱,只得东拼西凑,总算凑足一笔钱奉送“报子”。

然而“报子”还嫌少,气冲冲拂袖而去。

本来一件大喜的事情,却不欢而散。

高配天照片前:
高九重晚年得一子,起名配天,字子明,这就是高君宇的父亲。

高配天是家中独子,父亲望子成龙心切,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读书写字,后来送他到私塾读书。

高配天学习也非常用功,但由于天生体质羸弱,常因生病而停学。

高九重担心读书劳神影响身体,在当时买卖功名盛行,就凑钱给他捐了个“监生”。

高配天成年之后,父亲去世。

他父亲在世之时,家境虽
然并不宽裕,但全家平时节衣缩食,存下了一笔钱。

为了振兴家业,高配天决意经商,他先在娄烦镇开了一个叫“天合成”的货铺,由于经营顺利,后来又开设了油坊、酒坊和粉坊。

经过几年的经营,家业逐渐扩大,修房置地,买牛买羊,成为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

我们现在看到的高君宇故居的格局,就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

虽然家业兴旺,但高配天始终保持着谦恭朴素的家风,勤俭持家。

为人仁慈好义,对贫苦百姓抱着怜悯恻隐之心,急公好义,善于排解纠纷,又擅长医术,每天都有很多人登门求医问药,请求调解纠纷,有时忙的顾不上吃饭和休息,但他从来没有怨言,因而威望越来越高。

1906年,山西同盟会员谷思慎、南桂馨到静乐宣传革命,高配天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山西举义,静乐响应革命,高配天积极参加。

静乐新政权成立后,他担任温泉都都长,后担任静乐县商会会长,先后十余年,为官商所倚重。

县里曾奖励他“咸与维新”、“热忱国事”两块匾额,乡民们也以“公正廉明”匾额感谢他。

高配天对于儿子高君宇的事业也十分支持。

1921年冬,高君宇赴莫斯科参加远东会议时,代表团的行李和财物被雇佣的挑夫偷走,不得已在苏联境内向父兄拍电报请求汇寄一千银元,高配天变卖部分家产凑足资金如数汇出,解决了这次的危机。

高家兄妹照前:
高君宇兄妹五人,高君宇排行第二。

老大高俊德,字参如,毕业于静乐县立高等小学堂,因从小体弱多病,没有继续上学,但在父亲的影响下,精通医术,善于经商治家。

三子高全德毕业于山西省立无线电专科学校,在北京宏达学院学习期间,多次参加学校的革命活动。

在高君宇弥留之际,他陪侍到了最后一刻,并与石评梅等一起安葬了哥哥。

在家中,受高君宇影响最深。

解放后曾任静乐县文教局第一副局长(主持工作),1981年被选为娄烦县人大常委。

1987年因病逝世。

四子高宣德毕业于山西大学电机系,解放战争期间,被迫到了台湾。

1988年中秋,曾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园,参观“高君宇烈士生平事迹纪念展览”。

女儿高志娴毕业于太原女子师范,曾在静乐县城任教,1936年病故。

高配天“生平最重读书,使子女专心学术”,他的五个儿女,除了长子因病未能继续学业之外,其余四个儿女都受过高等教育,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高君宇后来在读书期间,投身共产主义事业,与他的家庭教育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高君宇创作画前:
高君宇生于1986年10月22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丙辰
农历九月十六日),他出生的时候,正值高家人财两旺,家境优裕,加上父母爱护、兄弟相得,他的整个童年都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

根据高君宇的弟弟高全德回忆,随着高君宇兄妹相继出生,家里人丁旺盛,但孩子多了,母亲照管不过来,就把外祖父母接到家里,照顾孩子。

外祖父母为人诚实、淳朴,对孩子们十分疼爱。

这样的家庭,为高君宇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高君宇小时候十分聪颖,办事有自己的主意。

有一回,他在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把一口铁锅掀翻在地,摔破了。

虽然心里很着急,但转念一想,决定暂不声张。

过了几天,村里来了个补锅匠,他赶快拿出去把锅补好,然后拿给母亲说明缘由,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母亲这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有责备他。

1903年,7岁的高君宇跟哥哥高俊德一起到本村段化行开设的私塾读书。

据曾和高君宇一起在段化行蒙馆读过书的李四祥回忆:“尚德小时候爱玩,我们都爱跟他在一起。

先生一叫背书,只有尚德背得好,我们只好一个个等着挨板子。


段化行虽然有学问,但人老性怠,不善管理,高君宇在段先生门下一年,长进不大。

父亲望子成龙心切,不久后,在自己家里请了汾河对岸静游村的冯善达,专门教两个儿子读书。

冯善达是静乐县远近闻名的老秀才,不仅有学问,而
且对待教学严格认真。

高君宇在冯先生门下,学业进步很快。

当时,娄烦镇的尹家请的塾师冯乐善德高望重,而且教学有方。

1907年,高配天慕名将高君宇和哥哥高俊德送到尹家私塾就读。

高家在娄烦镇开有“天合成”货铺,兄弟俩吃住在货铺。

11岁的高君宇此时已经开始懂事,学习刻苦,学业大有长进。

娄烦镇高君宇的同学冯四脸回忆同在冯乐善门下读书情况时说:“尚德小时候性情温和,很好相处,读书肯用功,少年高才,很受先生赏识。


静乐县地处偏僻的晋西北山区。

清朝末年维新派变法图存,“废科举、办学堂”之风也影响到了这里。

当时山西省政府通令各地旧有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顾学习中学和西学的学堂。

静乐县立高等小学堂应时而生。

1909年,高君宇和高俊德一同来到静乐县城,进入静乐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

新学堂的课程设置,按规定应该是“兼习中学和西学”,可是因为当时请不到数理化和外语教师,形同虚设,实际上只能开设国文一科,聘请当时全县有名望的饱学之士任教。

高君宇到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的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并很快波及到静乐。

静乐革命党人建立起新政权——八都公所,结束了清朝地方政府在静乐的统治。

高君宇的父亲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加入同盟会,新政权成立后,被推为温泉都团总,负责组织民团,维护地方秩序,推行新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