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雷暴大风天气气候特征及其预报
聊城近50年夏季旱涝特征分析
![聊城近50年夏季旱涝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2f13e1856a561252d36f14.png)
的旱涝年份进行评定, 尝试分析旱涝灾害发生特征, 为旱涝趋势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
1 计 算 方 法
收 稿 日期 :2 1.82 0 10 .5 作者简介 :王健 ( 9 2 ) ,山东德州人 ,助理工程师,主要从 事短期天气预报等工作 。 18 一 ,男
201 第 2 01 1年 4期 21年 l 月
东 宪 象
第3 卷 1
总 第 18期 2
聊 城 近 5 0年 夏 季 旱 涝 特 征 分 析
王 健 ,杨士恩 ,韩风军 ,徐
( 聊城市气 象局 ,山东
娟 ,衣 霞,吕 博
聊城 220 5 0 0)
摘要: 利用旱涝指标 z指数和降水距平百分 率指标对聊城市 16 -2 1 年夏季 92 00
—
() 6
、
I I一 D = r ,
( )( )( )式 中 , 5 6 7 为雨涝指 数 ,
() 7
为区
表 1 Z 指数 和 降 水 距平 百 分 率 的 旱 涝等 级 标 准
域干 旱指数 ,, 区域 旱涝指 数 , 为
为区域 旱涝等
级i 级的 出现 概率 , p 是旱涝等 级 4级 ( 正常级 )
・
6・
=
苦 一+ c 十 号詈 导
为 标 准变 量 ,
概 率 成 反 比,即单 站 旱涝 级 强 度越 大 ,其 出现 的 概 率 越 小 ,则 其 对 于 区域 旱 涝 的贡 献 就越 大 [ 。 聊 城 地 区 全 区 各 县 市 的 气 候 、地 理 特 征 基 本 一 致 ,各 县 市 的旱 涝 年份 分 布 基 本相 同,所 以可 以 对 本 地 区 的 旱涝 等 级 采用 同一 个指 标 。 文 中区域 旱 涝 指标 采 用 z指 数 ,同时采 用 降 水 距 平 法 进行 对 比分 析 。
2010年山东聊城市2次大暴雨形成机制的对比分析
![2010年山东聊城市2次大暴雨形成机制的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83c502bb68a98271fefa8d.png)
1 影 响 系统 对 比
8月 大暴 雨 中 , 日 2 8 0时 至 9 日0 8时 5 0h a 0 P
城 市 出现 了 2次大 暴雨 天 气过 程 。8月 的大暴 雨 出 现在 8月 8日夜 间 至 1 0日上午 , 的 降水时 段 主要 大 集 中在 9 日凌 晨 , 城 站 2 h内骤 降 1 8 9 m 并 聊 5 . m, 伴有 强雷 电现 象 。9日降水 量 为 2 5 1m 仅 次 于 3 . m, 18 9 5年 7月 2 日的降水 量 3 8 7mi, 为本 站 5 4 2 . Y 成 l 4
冷空气 在 陕 西 境 内辐 合 , 时 聊 城 市 降 水 较 小 。9 此
日0 2时鲁西 北 附近地 区地面流 场 ( 1 ) 图 b 上存 在辐 合 区, l 至 4时聊 城市 都处 于辐 合较 强 的区域 。
9月 大 暴 雨 中 , 9月 6 日 0 8时 , 0 P ( 5 0 h a 图
量场 上一些暴 雨指标 比夏季大暴雨稍低 ; 大暴雨难 以预报 。
关键 词 : 季 暴 雨 ; 季 暴 雨 ; 比分 析 夏 秋 对
中 图分 类 号 :4 8 1 1 1 P 5 . 2 . 文献标识码 : A
引 言
21 0 0年 8月 9~1 0日和 9月 5~7日山东省 聊
确率提供参考依据。
第2 9卷
第 1 期
干 旱 气 象
J u n l f i to o o y o r a d Me e r lg o Ar
2 1 年 3月 01
文 章 编 号 :0 6— 6 9 2 1 )一 1 0 5— 7 10 7 3 ( 0 1 O —0 7 0
Vo . No. 129 1 Ma c 2 1 r h, 01
聊城市气象灾害分析及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简介
![聊城市气象灾害分析及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f5462e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4.png)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10):103-105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编辑 索相敏聊城市气象灾害分析及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简介张 鹏 (聊城市气象局,山东聊城 252000)摘要:为加强聊城市气象灾害预报与防御工作,对1961~2010年聊城市8个气象台站实测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
明确了影响聊城市的主要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大雪、大风、冰雹、冻害等)的特征,提出了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框架,并介绍了聊城市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
关键词:聊城市;气象灾害;特征;预警系统;灾害防御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11)10⁃0103⁃03Analysis o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and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arning System in Liaocheng ZHANG Peng (Liaoche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Liaocheng 25200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prediction and defense in Liaocheng ,the meteorological datameasured by 8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rom 1961to 2010were analyzed.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flood ,drought ,heavy snow ,strong wind ,hail and frost were made clear.The basic ideas and fram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arning system were proposed ,and the main functions of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warning system in Liaocheng were described.Key words :Liaocheng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Characteristics ;Warning system ;Disasters defense 收稿日期:2011⁃08⁃14作者简介:张 鹏(1970-),男,山东聊城人,工程师,从事气象雷电防护工作。
一次雷暴大风的物理环境场和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一次雷暴大风的物理环境场和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075f87c7fd5360cba1adbe7.png)
测到 了完整 的阵风锋 、 飑线和 中气旋等 中尺度 天气 系统 , 对 此次雷暴大风 的环境 场和 多普 勒雷达产 品进行分析 。结果表 明 : 低
层逆温 、 中低层 垂直风切变较强的不稳定层结 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 供 了有利环境 条件。 阵风锋 对对 流风暴发展 强度具
有反馈作用 , 当二者逐渐远 离时 , 对 流风 暴强度减弱甚至 消亡; 当二者逐 渐靠近 时, 对 流风暴发展 加强 , 甚 至发展 为超级 单体对 流风暴 。多单体对流风暴 带状排 列构成飑线 系统 , 所经测站 出现风速 突增 、 风向 急转、 气压 升 高和 气温下 降 , 钩状 回波、 人 字形 回波、 弓形 回波和深厚持 久发展的 中气旋是天 气过程 中超级 单体 对流风暴 所具有 的典型特征 。地 面破 坏性 大风主要 由超 级单
体 对 流 风 暴 所 引发 。
关键词 : 雷暴大风 ; 物理量场 ; 阵风锋 ; 飑线; 中气旋 ; 对流风暴
中图分 类号 : P 4 5 8 . 3 文献标识 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5 0 3 X. 2 0 1 3 . 0 1 . 0 0 6
第2 9卷 第 1 期
重庆永川大风分布特征分析
![重庆永川大风分布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8f814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8.png)
重庆永川大风分布特征分析邓霞董丹丹*何青青屈长青(重庆市永川区气象局,重庆402160)摘要:利用2010—2017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重庆永川大风时空分布规律、极端性特征及其天气学背景,为大风预报提供参考。
结果表明:(1)永川出现了58次大风过程,风向以NNW或N为主,集中在中部地区和河谷地带。
(2)四季皆有大风出现,4月、5月、8月大风较为频繁,主要出现在凌晨前后、傍晚前后。
(3)非单站型较单站型大风偏多近40%,非单站型在午后到夜间易发生,影响全区大部地区;单站型02—07时最多,集中在永川中部偏北一带。
(4)每年均有9级以上大风出现,区域性最强大风过程为2013年4月5日(A过程),城区最强大风过程为2015年5月10日(B过程),均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的特征。
(5)对比A、B过程,相同点在于高空有深厚低槽东移过境重庆,地面有冷高压发展,永川受较强冷空气的影响;不同的是,A过程是受冷高压前沿气压梯度差造成的梯度大风,B过程在高空为槽前西南气流,地面上有热低压发展,出现了混合性大风。
关键词:大风;分布特征;天气系统中图分类号P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1)15-0179-06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Winds in Yongchuan District of Chongqing CityDENG Xia1et al.(1Chongqing Yongchuan District Meteorological Bureau,Chongqing402160,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gale forecast,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from2010to2017,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extreme characteristics and synoptic background of strong winds in Yongchuan District of Chongqing City.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re are58Gale processes in Yongchuan,the wind direction is mainly NNW or N,concentrated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river val⁃ley of Yongchuan.(2)There are strong winds in all seasons,and the more frequent in April,May and August,mainly around the morning and evening.(3)The strong wind frequency of non-single station type is40%more than that of single station type,and the non-single station type is easy to occur from afternoon to night,affecting most areas of the region;the single station type is the most frequent from02:00to07:00,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 of Central Yongch⁃uan.(4)The gales above9grade happen every year,the strongest regional gale process is April5,2013(Process A), and the strongest gale process of Yongchuan meteorological station is May10,2015(Process B),which all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duration,wide range and strong intensity.(5)Compared with A and B processes,the same point is that there is a deep trough moving eastward through Chongqing,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ld high pressure on the ground,and Yongchuan is affected by strong cold air;the difference is that process A is a gradient gale caused by the pressure gradient difference in the front of the cold high pressure,while the process B is a mixed gale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rmal low pressure on the ground and southwest airflow in front of the high trough.Key words:S trong winds;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Weather system重庆永川位于长江上游北岸、重庆西部,是成渝城市群的节点城市,为丘陵地带[1],一年四季均有大风出现,其发生往往会毁坏地面设施和建筑物,引起农作物倒伏、绝收等,危害极大,是永川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2-4]。
聊城市雷电活动规律及灾害防御措施
![聊城市雷电活动规律及灾害防御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c3de1c6f02768e9951e738ea.png)
聊城市雷电活动规律及灾害防御措施作者:孔宁宁王建全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第14期摘要通过对聊城市近30年雷暴资料(雷暴日数、雷电发生频率、雷电灾害时间分布)的统计分析,得出聊城市雷电活动的一般规律及雷电灾害分布特点,同时提出了雷电灾害的防御措施,以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雷电;规律;灾害;防御措施;山东聊城中图分类号 S1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27-02雷(闪)电是发生在自然大气中的瞬间放电过程,并同时伴有声、光的出现,有时可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1]。
雷电灾害作为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常导致火灾、爆炸、信息系统瘫痪,每年给全球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聊城市是雷暴天气的常发地区,每年因雷击造成的危及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事故达多起,如2012年6月13日7:00,东阿县刘集镇葛村1名村民(女)在树下避雨时遭雷击身亡;同日8:00,东阿县国税局办公楼遭雷击,击坏10台计算机、2套视频监控系统,直接经济损失3万元,间接经济损失8万元。
由于雷电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发生强度具有随机性,防护难度较大。
该文拟通过监测和分析聊城市的雷暴活动规律,以为合理安排防雷电安全工作、减少雷电灾害损失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本文所用资料来源于聊城市所辖8个气象站1981—2010年30年地面气象观测的雷电记录,以8个测站实际雷电日数平均值代表聊城市雷电的平均状况。
1.2 雷暴日定义如果1 d内观测到1次或1次以上的雷声即记作1个雷暴日。
年平均雷暴日数是指1年中观测到的雷暴或听到雷声的总天数,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指定区域雷电活动规律。
2 结果与分析聊城市8个测站30年总计雷电日数4 968 d,平均每年165.6 d,每个观测站平均20.7 d。
最多的年份是1990年的271 d,单站平均33.9 d。
最少的年份是1999年的107 d,单站平均13.4 d。
2023年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总结_1
![2023年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总结_1](https://img.taocdn.com/s3/m/43df611d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d.png)
2023年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总结2023年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总结1一、天气实况1.今年汛期(6—9月)我市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气温:6—9月平均气温除8月较常年略偏低0.1℃外,6月、7月、9月分别比常年偏高1.6℃、0.2℃、2.5℃。
降水:6—9月总降水量664.4毫米,比常年同期多61.3毫米,汛期共出现了2次暴雨,出现在7月27日和28日,7月降水量异常偏多(较常年偏多214.2毫米)。
今年我市6月13日入梅,7月11日出梅,梅雨期持续29天(常年23天),梅雨量187.0毫米。
梅雨总的特点是:入梅略偏早,出梅正常,梅期略偏长,梅雨量较常年偏少2成。
2.灾情及影响今年汛期出现灾情的灾害天气有暴雨、雷暴大风。
暴雨:受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影响,7月27日、28日出现暴雨,雨量分别为67.9毫米、118.0毫米,虹桥镇、黄桥镇、珊瑚镇出现8级大风,最大19.4米/秒出现在虹桥镇,未造成明显损失。
雷暴大风:7月15日14时56分元竹镇出现11级雷暴大风,同日15时37分虹桥镇九圩出现11级雷暴大风。
大风造成元竹镇、虹桥镇6户大棚和7户果树受损,受损面积792亩;张桥镇3户房屋受损;共计经济损失约100万元。
二、监测联防6—9月汛期期间,我局始终密切关注省市台短时临近指导预报信息,加强与周边台站、泰州市气象台的联系和会商,及时了解上游天气实况及预警信息发布情况,随时调看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资料,及时进行预报预警服务。
三、应急响应汛期中,启动暴雨应急响应1次;启动台风应急响应2次,升级2次。
我局在接到应急响应命令后,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全体人员进入应急响应状态,严格按照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履行各自工作职责,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应急响应期间,严格按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及时发布相应预报警报,提醒公众做好防范。
四、预报预警今年汛期,我局共发布预警信号40次,其中雷暴预警信号17次;暴雨预警信号10次;高温预警信号5次;台风预警信号6次;大风预警2次。
聊城市气候特点
![聊城市气候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4dbc70ac5da50e2524d7fa7.png)
聊城市气候特点【字体:大中小】2009-11-13 17:34:22 来源:中国天气网山东站聊城市地处山东省西部,北纬35°47'--37°03′,东经115°16′-116°30′,总面积为8590平方公里,全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坡降约1/7500,海拔高度27.5-49.0米,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大陆地度为62.8-64.8,年干燥度为1.7-1.9。
聊城春季干旱多风,回暖迅速,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季;秋季天高气爽,气温下降快,太阳辐射减弱。
总的看,聊城市农业气候资源较为丰富,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
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3.1℃,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2.5℃;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6.7℃。
全年≥0℃积温4884--5001℃,全年≥10℃积温4404--4524℃,全市范围内热量差异较小,热量分布东南部东阿县偏多,西北部临清市偏少。
无霜期平均为193-201天,初霜日平均出现在10月24-28日,最早出现在10月6-11日,最晚出现在11月10-22日;终霜日平均出现在4月9-14日,最早出现在3月23日,最晚出现在5月5日。
年平均降水量578.4mm,最多年降水量为1004.7mm(茌平,1961),最少年降水量为187.2mm(临清,1992年),全市降水分布东南部多于西北部。
全年降水近70%集中在夏季,夏季易出现局部内涝。
秋季雨量多于春季,春季干旱发生频繁,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冬季降水最少,只占全年的3%左右。
全年降水多集中于农作物生长期内,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全市光资源比较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67小时,年太阳总辐射为120.1-127.1千卡/cm2,有效辐射为58.9-62.3千卡/cm2。
全市气候资源比较丰富,且可由黄河水灌溉弥补,所以本市气候对多种农作物有较好的适应性,因此,种植业历史悠久,成为华北主要作物棉花、小麦、玉米、林果、蔬菜的集中种植区。
2023年台风“杜苏芮”天气过程总结
![2023年台风“杜苏芮”天气过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42210b1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1e.png)
2023年台风“杜苏芮”天气过程总结摘要:受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影响,2023年7月28日夜间,潍坊出现中到大雨局部暴雨或大暴雨的强降雨天气。
针对此次过程,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资料和雷达资料对本次过程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台风东侧及东北侧的东南风和副高外围暖湿气流汇合加强成低空急流,有利于暖湿平流向暴雨区输送,造成不稳定层结,从而产生大暴雨和短时强降水。
潍坊大部大气可降水量最大可以达到65mm以上,处于水汽输送大值区和辐合区,为暴雨及大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
潍坊由于位于台风东侧风速辐合区,整体以混合降水为主,动力辐合和水汽条件较好,同时中部南部从雷达反射率上出现了列车效应,产生了局地的大暴雨。
由于副热带高压较强,台风“杜苏芮”登陆后移动路径逐步西调,各家降水模式主要降水区域也逐渐向西调整。
各家模式对本次降水过程预报偏差较大,主要是因为台风路径预报的调整,及潍坊上空无明显的天气形势,使得整体预报效果较差。
关键词:台风“杜苏芮”;副热带高压;低空急流;风速辐合;列车效应1 天气实况图1 7月28日08时至7月31日12时累积降雨量(mm)受台风“杜苏芮”外围云系和残余的低压环流影响,全市出现大雨局部暴雨或大暴雨,49个站点出现50毫米以上降水,13个站点出现100毫米以上降水。
7月28日08时-31日12时全市平均过程降水量47.0毫米,最大降水量站点出现在昌乐红河166.6毫米。
同时我市出现7~8级阵风,最大出现在昌邑防潮坝,风力8级(17.2m/s)。
2 大尺度环流形势图2 7月28日20时高空填图和29日02时地面填图高空500hPa副热带高压(后简称副高)588线西侧呈东南西北走向,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登陆后,沿副高西侧东南引导气流,以每小时3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动。
7月28日夜间,台风“杜苏芮”北上至福建江西交界地区,副高略有东退,29日02时850hPa上东南低空急流北伸至潍坊地区,地面图中潍坊中西部地区有明显的风向辐合,动力和水汽条件配置好,产生了强降水,小时雨强30~50毫米,安丘、昌乐、城区等地出现暴雨局地大暴雨,潍坊西部、北部出现了局地大雨天气。
近50年临清市雷暴气候特征统计分析及其灾害防御措施
![近50年临清市雷暴气候特征统计分析及其灾害防御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bf0537901f69e3142329405.png)
收稿 日期 :0 0 1 - 8 2 1 — 2 2 作者简介 : 孔祥 良(9 7 ) 男, 17 一 , 工程师 , 主要从事气象业务工作。E—ma :6 3 19 6 . o i 9 3 23 @13 cm l
雷 暴发 生期 最短 8 0天 ( 9 9年 ) 前 2 17 , 5年 和后 2 5
大公 害 ” 。临 清 市地 处 鲁 西 北 , 电 活 动 较 为 雷
频 繁 , 直是 危害该 市 的主要气象 灾害 之一 。 一
1 资 料 和 方 法
分析 资料 来 源 于 临清 市 气 象 站 1 6 9 1~2 1 00 年地 面气 象观测 记录 。选用 5 0年 雷暴 日数 、 雷暴
及 , 电造 成 的灾 害程 度和范 围 日益 扩大 , 雷 对包括 农业 在 内的众 多行 业造 成 极 大破 坏 , 济 损失 急 经 剧增 加 。雷 电 已被 联合 国国际减灾委 员会 确定为 对人类 造成最 严 重 危 害 的十 大 自然 灾 害 之一 , 并 被 国际 电工委 员 会 (E 确定 为 “ 子化 时代 的 I C) 电
特征。结果表明 :O世纪 6 2 o年代 以来全市雷暴呈 减少趋 势 , 年雷暴发生期无 明显 变化。2 O世 纪 6 8 O一 O年代 雷暴逐年代减少 , 变化较 明显 , 9 0年代变化不 明显 ;1 纪初 1 2世 0年雷 暴变化最 明显 , 为各年代最低值 , 年平均 雷暴 日数只有 2 . 0 9天。临清 雷暴 只发 生在 春、 、 夏 秋三 个季 节 , 要发生 在夏季 , 主 占全年 的 7 % , 季无 雷 7 冬 暴, 季节性 明显 。雷暴 的月变化明显 , 其中 7月份雷暴活动最频 繁 , 占全年 的 13 约 / 。针 对雷暴的变化特征 及 当今雷灾 的新特点 , 初步探讨 了雷暴的防御措施 。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5d16d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b1.png)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与反馈八年级地理问卷亲爱的同学,请你在答题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以下说明:1.试题由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10页。
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将姓名、考场号、座号、考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试题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完全按照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答题。
4.考试结束,答题卡和试题一并交回。
愿你放松心情,沉着冷静,充分发挥,争取交一份圆满的答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2分,共50分)我国国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
读“中国疆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我国地理位置优越,体现在()A. 地跨寒、温、热三带,利于发展多种经营B. 海陆兼备,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和边境贸易C. 幅员辽阔,海洋国土面积约960万千米D. 陆地疆域辽阔,陆上邻国有蒙古、印度、日本等2. 我国的钓鱼岛和黄岩岛分别位于()A. 渤海黄海B. 黄海东海C. 东海南海D. 黄海南海3. “南国春意暖,北国正冰封”诗句反映了我国()A. 南北跨纬度大B. 东西跨经度大C. 海陆差异D. 地势落差大“鲁A济南车,鲁B青岛的,鲁C淄博,鲁D枣庄,东营是鲁E,烟台是鲁F……”2024年5月这首山东车牌之歌火遍短视频网站。
读图“我国四省区轮廓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图2中,代表山东省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5. 关于四省区的地理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A. 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是④②①③B. 都位于北温带C. 均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D. 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1%(统计数据不包括港澳台),人口老龄化严重。
读图“2014-2023年中国人口数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图”,完成下面小题。
6. 近年来,我国人口()A. 出现负增长B. 增长速度加快C. 总量越来越多D. 年龄结构合理7. 我国将启动延迟退休改革,从2025年1月1日起逐步推行,这是职工法定退休年龄自上世纪50年代确定后,70多年来首次进行调整。
气象预报与防灾减灾作业指导书
![气象预报与防灾减灾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92563569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86.png)
气象预报与防灾减灾作业指导书第1章气象预报基础 (3)1.1 气象要素及其预报 (3)1.1.1 气温预报 (3)1.1.2 降水预报 (3)1.1.3 湿度预报 (4)1.1.4 风预报 (4)1.1.5 气压预报 (4)1.1.6 能见度预报 (4)1.2 气象观测与资料处理 (4)1.2.1 地面气象观测 (4)1.2.2 高空气象观测 (4)1.2.3 遥感观测 (4)1.2.4 资料处理 (4)第2章天气系统与天气过程 (5)2.1 天气系统概述 (5)2.1.1 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 (5)2.1.2 天气系统的分类 (5)2.1.3 天气系统的特征 (5)2.2 天气过程分析 (6)2.2.1 天气过程的基本原理 (6)2.2.2 天气过程分析方法 (6)2.3 天气形势预报 (6)2.3.1 天气形势预报方法 (6)2.3.2 天气形势预报内容 (7)第3章数值天气预报 (7)3.1 数值天气预报原理 (7)3.2 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7)3.3 数值天气预报产品及应用 (7)第4章短时临近天气预报 (8)4.1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方法 (8)4.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8)4.1.2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模型 (8)4.1.3 预报产品制作与发布 (8)4.2 突发气象灾害预警 (8)4.2.1 预警等级与标准 (8)4.2.2 预警信号发布 (8)4.2.3 预警响应与联动 (9)4.3 短时强降水与雷暴大风预报 (9)4.3.1 短时强降水预报 (9)4.3.2 雷暴大风预报 (9)4.3.3 预报检验与优化 (9)5.1 气候系统与气候要素 (9)5.1.1 气候系统的基本构成 (9)5.1.2 气候要素 (9)5.2 气候变化趋势与影响 (10)5.2.1 气候变化趋势 (10)5.2.2 气候变化影响 (10)5.3 气候预测方法与应用 (10)5.3.1 气候预测方法 (10)5.3.2 气候预测应用 (10)第6章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11)6.1 气象灾害概述 (11)6.2 主要气象灾害特点与防御 (11)6.2.1 洪水 (11)6.2.2 干旱 (11)6.2.3 台风 (11)6.2.4 暴雨 (12)6.3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12)第7章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与政策 (12)7.1 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 (12)7.1.1 概述 (12)7.1.2 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构成 (13)7.1.3 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主要内容 (13)7.2 防灾减灾政策与措施 (13)7.2.1 概述 (13)7.2.2 防灾减灾政策 (13)7.2.3 防灾减灾措施 (14)7.3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与培训 (14)7.3.1 概述 (14)7.3.2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14)7.3.3 防灾减灾培训 (14)第8章防灾减灾技术与方法 (14)8.1 防洪抗旱技术 (14)8.1.1 洪水预警技术 (14)8.1.2 防洪工程措施 (15)8.1.3 抗旱技术 (15)8.2 防台风与风暴潮技术 (15)8.2.1 台风监测与预警技术 (15)8.2.2 防台风工程措施 (15)8.2.3 风暴潮防御技术 (15)8.3 防雷击与静电灾害技术 (15)8.3.1 防雷技术 (15)8.3.2 静电灾害防控技术 (15)8.3.3 防雷与静电灾害科普宣传 (15)9.1 应急预案与组织体系 (16)9.1.1 应急预案编制 (16)9.1.2 应急预案实施与修订 (16)9.1.3 应急组织体系构建 (16)9.2 灾害预警与信息发布 (16)9.2.1 灾害预警原理与流程 (16)9.2.2 预警信息发布内容与途径 (16)9.2.3 预警信息发布优化策略 (16)9.3 灾害救援与恢复重建 (16)9.3.1 灾害救援组织与协调 (16)9.3.2 灾害救援任务与措施 (16)9.3.3 恢复重建策略与措施 (16)第10章气象服务与公众参与 (16)10.1 气象服务体系与功能 (17)10.1.1 气象服务体系的构成 (17)10.1.2 气象服务的核心功能 (17)10.1.3 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17)10.2 气象信息传播与公众互动 (17)10.2.1 气象信息的传播途径 (17)10.2.2 公众互动平台的建设与优化 (17)10.2.3 气象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及时效性 (17)10.2.4 公众气象信息获取与使用的现状分析 (17)10.3 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提升 (17)10.3.1 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培养 (17)10.3.2 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 (17)10.3.3 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技能培训 (17)10.3.4 气象防灾减灾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17)第1章气象预报基础1.1 气象要素及其预报气象预报涉及多种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温、降水、湿度、风、气压和能见度等。
雷暴大风(气象学)ppt
![雷暴大风(气象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a8a7b1560912a2161579292e.png)
雷暴大风的风速特点
第二类:雷暴期间10分钟平均风 速达到5米/秒(含),小于8米/ 秒,共计63天占全部的31%。特 点同第一类相似,风速会突然增 大并伴有阵风,但平均风速和最 大阵风风速都比第一类小,最大 阵风风速为10-15米/秒(图略, 近似于图2B)。
雷暴大风的风速特点
第三类:雷暴期间10分钟平均风速小 于5米/秒,但雷暴前或雷暴后风速达 到5米/秒(含),共计51天占全部的 26%。特点是雷暴之前风速较大(达 到5米/秒),雷暴过程中风速减小 (图略,近似于图2B),或者在雷暴 之前和过程中风速度较小,雷暴结束 之后风速加大到5米/秒且持续时间较 长(见图2C)。
雷暴发生前以南风 或风向不定的情况 最多,雷暴发生后 主要是转为东北或 西北风,对于雷暴 时维持较强南风的 情况,继续分析发 现最终也是转向偏 北
雷暴大风的风向演变
统计第三类风速类型在雷暴发生前后的风向演变
雷暴发生时风速小于5米/秒,雷暴发生前出现大于5米/秒的有33天 东北风16天 西北风07天 偏南风10天 雷暴前和雷暴中风速都小于5米/秒,雷暴结束后出现大于5米/秒的情况有18天 东北风7天 西北风8天 偏南风3天 以上情况表明,雷暴过程前后风向的变化很明显,风速的切变仍然需要重视
雷暴大风
有迹可循却又难以准确预报
林挺锐 张记衔 蒲文菁 黎财进 王炳钦
目录
1.什么 2.什么 3.强风 是雷暴 是强对 暴的种
大风 流天气? 类
4.一般 雷暴的 发展过
程
5.雷暴 大风的 风速特
点
6.雷暴 大风的 风向演
变
7.雷暴 大风的 时空分
布
8.雷暴 大风的 准确预
报
9.雷暴 大风过 后的灾
聊城市雷暴大风天气气候特征及其预报
![聊城市雷暴大风天气气候特征及其预报](https://img.taocdn.com/s3/m/e13ea3334b35eefdc9d33300.png)
聊城市雷暴大风天气气候特征及其预报摘要统计分析了1971~2006年聊城市雷暴大风天气的气候规律、天气系统以及雷达回波特征,对其中20次强雷暴大风个例的相关物理量参数和能量、环境风分布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产生雷暴大风的天气系统特征及预报指标。
关键词雷暴大风;特征;预报指标雷暴大风是聊城市春夏季节极具破坏性的天气之一。
具有突发性、局地性等强对流天气的特点,给农业、交通、通讯以及电力等带来重大损失。
如:2005年7月12日的一次飑线过程,在短时间内自西向东先后袭击了临清、高唐、东昌府等6个县(市),突发的26.3m/s的强风,使市区局部树木连根拔起,38条高、低压供电线路中断,停电达24h,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
雷暴大风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雷暴大风的预报难度较大[1]。
该文通过统计分析聊城市雷暴大风的气候规律、天气系统特点以及雷达回波特征,找出产生雷雨大风的预报指标,以提高对此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能力。
1聊城市雷暴大风的气候特征选用聊城市所辖8县(市、区)1971~2006年地面观测及常规历史天气图资料,规定1d内有3站以上瞬时极大风速大于13.9m/s,且至少1站达17.2m/s以上,并伴有雷暴或其他强对流天气,作为一个雷暴大风日。
35年间共出现雷暴大风日116个,平均每年3.3次。
雷暴大风的年际差别较大,最多的是1980年,有9个,1991、1992年和1997年则没有出现。
雷暴大风最早出现在4月,最晚结束于10月,多集中在5~7月,占总日数的70%,其中以7月最多(表1)。
雷暴大风主要产生在午后到上半夜,占总日数的79%,其中16~22时最为集中。
从各站出现的次数看,临清较多,约占总次数的71%,东昌府区最少,只占12%,这可能与下垫面及冷空气路径有关。
2产生雷暴大风的天气系统特征2.1500hPa天气系统特征研究表明,雷暴大风多产生于高空经向环流形势下[2,3]。
以500hPa为主,统计116个雷暴大风日影响系统,依次为低槽、冷涡、横槽、西北气流和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气流。
聊城市概况
![聊城市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c01aa9c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fe.png)
聊城市概况聊城市地处北纬35°47’-37°02’和东经115°16’-116°32’之间,位于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
总面积为8590平方公里,全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坡降约1/7500,海拔高度27.5-49.0米,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聊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聊城地处中原腹地、山东省西部,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
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
聊城是京九铁路与胶济铁路、胶济邯铁路、济郑高铁在山东省内的交汇点,横跨冀鲁豫三省的最大交通物流枢纽。
聊城不仅可以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而且是与晋、豫、冀等省份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聊城既可利用东部沿海的便利港口,还可利用中西部省份的丰富资源,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东部的核心城市。
【区划人口】聊城市辖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东昌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省辖市临清市,下辖140个乡、镇、办事处,6486个村委会。
2011年底全市总人口604万人。
【历史沿革】聊城市名由来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一说因春秋时期曾称聊国故名)。
聊城地区历史悠久.唐虞3代, 聊城属兖州之域。
春秋时期,聊城、茌平、高唐、东阿、阳谷属齐国,莘县、临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
战国时期,聊城、茌平、东阿、阳谷、高唐仍属齐国,莘县改属魏国,冠县、临清改属赵国。
秦行郡县制,境域均属东郡。
汉承秦制,西汉初曾封王建国,郡国并称。
至武帝始设州部,分全国为13个刺史部(州)。
是时,聊城、东阿、阳谷、莘县属兖州部东郡,冠县、临清属冀州部魏郡,高唐属青州部平原郡,茌平分属兖州部东郡与青州部平原郡。
东汉正式定州、郡、县3级。
聊城、东阿、莘县、阳谷、高唐、杨露、临清仍属原州郡,茌平改属兖州部济北国,冠县改属司州部阳平郡。
大风天气特征分析及预报指标
![大风天气特征分析及预报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55906aa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1b.png)
大风天气特征分析及预报指标发布时间:2022-01-05T04:09:52.601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3期作者:王玥李松达[导读] 结合自动探测资料、NCEP资料、天气雷达资料等,探讨大风天气所形成的条件因素及特征,以此为基础做到有效预防、积极防止,减少各地区的经济损失,避免大幅度的安全威胁。
吉林空管分局气象台预报吉林长春 130000摘要:现阶段,我国大风天气气候特征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分析预报指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需要根据实际地理位置情况和大风天气出现地区来进行重点指标、类型的探究,深入分析东北地区所造成的大风天气特征之后,能够有效针对地区所发生的地压强烈影响和南北地区地理位置不同来设定特定预报模型,并实时探测灾情可能分布的地区和破坏程度,根据重点资料报告从多角度分析东北地区大风天气所造成的原因和要素,结合自动探测资料、NCEP资料、天气雷达资料等,探讨大风天气所形成的条件因素及特征,以此为基础做到有效预防、积极防止,减少各地区的经济损失,避免大幅度的安全威胁。
关键字:大风天气、特征、分析、预测指标一、前言1.1空间分布特征本文所讲述的大风天气主要是位于东北地区,针对东北地区的大风天气分布情况进行特征分析与预测指标的研究。
东北地区是一类平原较少、四季分明的地区,大风天气大多数在三月中旬、11月上旬、六月下旬,六七月份最盛,与当月的冷活动、能量分布不稳定等条件有关,冷热交叉较为严重时容易引发对流,较容易在冷空气活动的急流强度状态和位置形成大幅度、尺度、强度较高的大风天气,范围与风暴的强弱、覆盖面积对流线级别有关,通过分析东北地区风压场符合梯度风的基本原理,进行密切的气象观察和气压分析,主要从地面原因来看有三种,首先,南高北低型;其次,冷锋后部型;最后,低压强烈发展型,这三种中冷锋后部型是最不常见的类型,在日常生活中较少出现,针对第一种和第三种这两种重点常见的大风类型进行预测指标的分析和介绍,更具针对性。
聊城市冰雹气候特征及精细化预报
![聊城市冰雹气候特征及精细化预报](https://img.taocdn.com/s3/m/03f2c5e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1.png)
聊城市冰雹气候特征及精细化预报赵晓倩【摘要】通过对1960 ~ 2000年影响聊城市降雹天气系统的分析,将降雹前500 hPa的天气系统进行分型;用降雹因子和单站要素因子建立历史降雹样本因子库,用相似离度方法制作了聊城市冰雹强对流天气精细化概率预报方法;并根据合成的4种环流型,计算实况资料分析场与历史观测场的相似离度,判定历史相似个例,实现冰雹预报精细化客观预报.【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00)036【总页数】2页(P13956-13957)【关键词】冰雹;气候特征;环流分型;精细化预报【作者】赵晓倩【作者单位】山东省东昌府区气象局,山东聊城25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27冰雹是一种强对流天气,属小概率事件,局地性和突发性较强,是在一定的环流背景场下,由局地大气不稳定能量的积累而产生的灾害性天气。
对冰雹预报目前更多的是利用雷达观测资料做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客观方法不多,杨晓霞等分别对鲁西北及聊城冰雹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但缺乏针对该地区的冰雹精细化预报研究[1-2];李开乐利用相似离度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
笔者结合聊城实际情况,运用相似离度对聊城冰雹精细化预报进行了研究,为防雹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取聊城下辖8个县市区,冰雹资料来自于8个县市区气象台站1960~2000年观测资料。
规定8个测站中有一站出现降雹天气就作为一个雹日。
1.2 相似离度方法介绍李开乐在分析了相似系数、海明距离、欧氏距离后提出描述相似比较完备的统计量——相似离度[3]。
设Cij表示两样本的相似距离,则:Cij=0.5 × (Sij+Dij),其中,Sij=/M、Dij=/M、Xijk=Xik -Xjk、Eij=/M,式中,X表示观测资料;M表示观测资料个数;k 表示不同观测资料序号,k=1,2,…,M;i、j表示2个不同历史天气个例;Xijk表示i个例与j个例逐格点值的差值;Eij表示i个例与j个例所有格点差值和的平均;|Xijk|表示i与j 2个个例的逐个格点值的绝对距离;Dij表示i、j 2个个例逐个格点值的绝对距离的平均,它能反映i、j样本的格点在总平均数值上的差异程度,即靠近程度,即值系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市雷暴大风天气气候特征及其预报
作者:王化玲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04期
摘要统计分析了1971~2006年聊城市雷暴大风天气的气候规律、天气系统以及雷达回波特征,对其中20次强雷暴大风个例的相关物理量参数和能量、环境风分布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产生雷暴大风的天气系统特征及预报指标。
关键词雷暴大风;特征;预报指标
中图分类号S16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4-0313-02
雷暴大风是聊城市春夏季节极具破坏性的天气之一。
具有突发性、局地性等强对流天气的特点,给农业、交通、通讯以及电力等带来重大损失。
如:2005年7月12日的一次飑线过程,在短时间内自西向东先后袭击了临清、高唐、东昌府等6个县(市),突发的26.3m/s的强风,使市区局部树木连根拔起,38条高、低压供电线路中断,停电达24h,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
雷暴大风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雷暴大风的预报难度较大[1]。
该文通过统计分析聊城市雷暴大风的气候规律、天气系统特点以及雷达回波特征,找出产生雷雨大风的预报指标,以提高对此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能力。
1聊城市雷暴大风的气候特征
选用聊城市所辖8县(市、区)1971~2006年地面观测及常规历史天气图资料,规定1d内有3站以上瞬时极大风速大于13.9m/s,且至少1站达17.2m/s以上,并伴有雷暴或其他强对流天气,作为一个雷暴大风日。
35年间共出现雷暴大风日116个,平均每年3.3次。
雷暴大风的年际差别较大,最多的是1980年,有9个,1991、1992年和1997年则没有出现。
雷暴大风最早出现在4月,最晚结束于10月,多集中在5~7月,占总日数的70%,其中以7月最多(表1)。
雷暴大风主要产生在午后到上半夜,占总日数的79%,其中16~22时最为集中。
从各站出现的次数看,临清较多,约占总次数的71%,东昌府区最少,只占12%,这可能与下垫面及冷空气路径有关。
2产生雷暴大风的天气系统特征
2.1500hPa天气系统特征
研究表明,雷暴大风多产生于高空经向环流形势下[2,3]。
以500hPa为主,统计116个雷暴大风日影响系统,依次为低槽、冷涡、横槽、西北气流和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气流。
其中以低槽、冷涡和横槽为主要影响系统,占86.2%(表2)。
另外,从各月分布可以看出,产生于低槽和副热带高压西侧的雷暴大风主要在7~8月,横槽和西北气流产生的雷暴大风主要在5~6月,冷涡影响出现的雷暴大风则主要在6~7月。
2.2高空主要影响系统
分析产生雷暴大风前与500hPa系统相配合的850hPa高度场主要有2种形势[4]:一种是与500hPa冷涡、横槽相对应的环流形势。
主要特点是500hPa横槽前或冷涡南侧为西西北气
流,850hPa在38~45°N,115~120°E范围内有低涡,中心多位于内蒙古东部,自低涡中心有伸至河套北部的东西向横槽,槽后有冷中心或冷槽配合,在110~115°E附近有南北向低槽,槽线呈“T”字分布。
聊城市处于槽前西南气流里,有利于低层增温、增湿。
当500hPa横槽携带冷空气南下时,偏北气流叠加在低层偏南气流之上,形成强烈的不稳定,有利于产生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此型约占59%。
另一种是与500hPa低槽相对应的环流形势。
850hPa上除内蒙古东部有低涡和低槽外,在河套地区另有一个闭合低涡,自低涡中心有伸至山东西部的东西向暖切变,山东为暖脊控制,这对水汽输送和辐合有重要作用。
500~850hPa均为偏南气流,但低槽前倾。
当500hPa槽移近山东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时,低层辐合加强,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天气,而且降水量多数较前者大,此型约占28%。
2.3产生雷暴大风天气前的共同特征
一是产生雷暴大风24h前,850hPa聊城处于偏南气流和16℃以上的暖脊中,且有12m/s以上的西南风急流区,并且雷暴大风前1~3d常有降水,即先兆过程,有利于前期增温、增湿。
二是在当天或前1d,低层有逆温层存在,形成阻挡层,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形成和积聚。
三是
500~850hPa山东北部均有横槽或东北——西南向小槽东移,槽后冷平流明显,而且多数在700hPa 以下低槽前倾,500~700hPa低槽近于垂直。
四是地面上,山东均有低压或呈东西向的风向辐合带。
3能量及环境风垂直分布特征
对2000年以来出现1站以上风速≥20m/s的12次强雷暴大风临近时次的济南探空资料统计并合成平均,分析其能量和环境风垂直分布特征。
产生雷暴大风前济南上空不稳定能量面积较
大。
地面能级高,平均74 4℃,最大83.0℃,比中层平均高17.2℃,存在明显的对流不稳定性。
中低层饱和能差大,850hPa平均18.4℃,最大25.5℃,700hPa平均12.3℃,最大22.2℃。
自由对流高度(PF)较高,平均在720hPa附近。
自由对流高度以上潜在不稳定较大,Tσ500~850平均-2.4℃,最大负值为-7.3℃。
平均能量高度(Pe)在250hPa附近。
这种垂直方向的能量分布,说明产生雷暴大风当天,高空已具备了产生强对流天气的大气环境条件和产生雷暴大风的能量分布特征[3]。
由于自由对流高度高,一般的启动机制难以形成强对流,但由于能量较大,一旦受到较强的外来系统冲击,就会使潜在不稳定能量得以暴发,产生强烈的对流天气。
环境风垂直分布为:5km以下和
5.5~7.0km风向随高度顺转,且5km以下有较强的暖平流。
5.0~5.5km和7km以上风向随高度
逆转,有弱的冷平流,这种下层暖、中高层冷的温度平流分布,是形成大气不稳定的重要条件。
风速的垂直分布为,自地面到250hPa风速随高度明显加大,尤其在250~500hPa之间增大迅
速,250hPa最大平均风速达200m/s,高空已存在明显的西偏北风急流。
垂直风切变平均2.3×10-
3/s,最大为3.8×10-3/s,有利于高空辐散加强和上升运动的发展。
大气稳定度特征为,大气垂直运动的动能均由大气中所储存的不稳定能量转化而来,一次雷暴大风过程也是一次大气不稳定能量的形成、积聚、释放过程。
计算12次强雷暴大风前12h 的稳定度参数:沙氏指数(SI)为-4.6~-0.1℃,平均-1.9℃,层结不稳定。
表示大气潜在不稳定度的位势稳定度I指数在-18.8~-12.0℃,平均为-9.9℃。
Δθse850~500值为4.3~18.7℃,平均11.3℃,说明大气层结为上冷干、下暖湿的垂直结构。
4雷达回波特征
雷暴大风是一种中小尺度天气现象,利用天气雷达监测雷暴大风是预报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重要手段。
利用聊城雷达回波资料,统计分析59次雷暴大风及其中12次强雷暴大风的
雷达回波特征为:①强回波中心强度平均为54.8dBz,最大可达79dBz,其中≥50dBz占77%;强雷暴大风的强中心平均为573dBz。
②强回波中心最大顶高平均为13.3km,最高达18km,≥10km占93%,一般顶高8.7km;强雷暴大风强中心最高顶高平均15.2km,并且均在12km以上,一般顶高
9km。
③由于雷暴大风多半是由飑线产生的,因而伴有雷暴大风的强对流天气回波形状多呈带状,占61%,其中7%同时含“V”形回波。
39%是块状回波;强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中,带状回波占75%,均为飑线回波,块状回波只占25%。
④回波带路径多由西向东南或偏东方向移动,占50%,自西向东以及自西南向东北移动的各占18%和9%,自北向南移动的占11%;另有7%是局地生成的块状回波,5%为回波带移入本地后与局地生成的块状回波合并发展。
强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有67%是西北路径,其余路径所占比例相近。
可见西北路径比其他路径回波的雷暴大风要强。
5结语
(1)在高空有利于产生雷暴大风的天气形势下,低层要素场分布有着明显的前期特征[4]。
大气底层暖湿,中高层冷干的垂直分布,对于判断有无雷暴大风天气有明显的指示性。
(2)沙氏指数SI43℃,反映了雷暴大风前,有较强的大气不稳定。
(3)大气中是否有逆温层和潜在不稳定能量储存,并且自由对流高度和能量平衡高度较高,是判断雷暴大风产生的重要指标。
(4)风速垂直切变平均23×10-3/s以及200~300hPa的偏西风急流,有利于强对流系统发展。
(5)伴有雷暴大风的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强度越强,回波高度越高,产生的雷暴大风越强,其回波形状多呈带状,移动路径以西北路径为主。
6参考文献
[1]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3.
[2] 雷雨顺,能量天气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6.
[3] 曹钢峰,张善君,朱官忠.山东天气分析与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
[4] 谭志华,赵从兰,杨晓霞.山东中西部地区雷暴大风天气气候特征[J].山东气象,2001(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