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差异论文

合集下载

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论文

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论文

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论文推荐文章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比论文热度: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探究论文热度: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论文热度: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精选热度:美国高等教育论文热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中西方高等教育体制的差异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论文篇一《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差异的比较研究》摘要:在传统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中,适当地加入小组讨论、课外阅读、论文写作等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传统教育模式研讨式教育模式比较研究“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目前中国高校的师资水平,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相当大比例;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不能说大部分,但至少个别重点大学实验室设备也绝对不比欧美大学差;考入大学的生源质量也很好,我国的高中生知识水平普遍比欧美的要求高,那么,我们的大学为什么不能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呢?原因在哪里呢?在教学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教学方法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教学模式是什么?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反应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

作为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方法论体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起着桥梁和中介的作用。

由此可见,教学模式是一个方法论体系,其中包含了讲授式、启发式、举例式、讨论式及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要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可能是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现代高等教育始于西方,教学模式在历史上也发生了几次阶段性的变化。

二、高等教学模式的历史发展阶段(一)西方高等教育模式的历史阶段西方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大致经历了三代:第一代发生在19世纪之前,第二代的时间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后期,第三代是从20世纪后期到现在。

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

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

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摘要: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与外国的幼儿教育也有所不同。

儿童的教育观念、教育的目标和个性的培养也不尽相同。

中国注重培养更优秀,掌握更多技能且更加社会化的人;西方人比较重视自我意识的个性发展,首先教育孩子成为独立自主,有自己个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儿童;教育观念;培养的方向;文化启蒙;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培养一.儿童教育观念不同1.家庭教育目标不同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目的主要是读书入仕,以光宗耀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终身的追求。

从汉代“独尊儒术”,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到“读书取仕”文教政策不断强化的宋元明清时期,读书与入仕当官已经不可分割了,读书就是为了入朝为官,光宗耀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关于家庭道德教育目的的观念不断更新,当代的家庭道德教育理念中不再把读书入仕、光宗耀祖作为教育的目标。

孩子“三观”的正确树立,人格的健全发展成为新的家庭教育目标。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读书入仕,成为公务员光宗耀祖仍然是少部分家长的第一选择。

这主要是因为在一些贫困偏远地区,思想更新慢,读书当官还是最快最让人艳羡的成功之路。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家长希望孩子更优秀,成为完美的人,更多的说法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繁多,信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信条,孩子普遍感到压力大。

美国的社会文化和教育体制反映了家庭教育的目的,表现的是如何做人和如何成人的教育。

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首先教育孩子成为独立自主,有自己个性的人。

美国家庭希望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们们十分重视对孩子身心都有益的活动,诸如劳动锻炼、体育运动等等,目的是为了孩子身心健康,让他们身心全面发展,通过劳动,不仅能让孩子有健康的体魄,同时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养成刻苦、节俭的好品质。

中西方教育差异论文1000字范文

中西方教育差异论文1000字范文

中西方教育差异论文1000字范文中西方由于各方面的不同,因此在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篇1:《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摘要:当代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教育,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为了进一步适应当今世界的要求,我国教育也应吸取西方教育的精华,从而完善自身。

关键词:教育理念差异中西方目前,在校大学生对于学校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能力需求之间的关联性存在质疑。

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西方教育都有所长有所短,通过对比,找到对方的精华部分进行学习与改革,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明智之举。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探析。

一、中西方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

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 西方教育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连老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得成功,所以西方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除了课堂气氛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一样外,中美两国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差别。

中国老师更多的是教授学生知识。

我们对于老师的评定也是:“传道”,“授业”,“解惑”,和“学高为师”等等这样的字眼。

可见在中国教育中,知识本身的重要性。

但是美国老师希望教给学生的如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非知识本身。

基于不同的目的,教学的方法也截然不同。

中国的课堂,老师以教授知识为主,学生需要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

然而,在美国课堂上,老师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是以学生或学习者为主导的课堂。

中外教育论文15篇(浅析中外教育观念)

中外教育论文15篇(浅析中外教育观念)

中外教育论文15篇浅析中外教育观念中外教育论文摘要:中外教育观念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其原因应该与不同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传承有关。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以及教育工作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教育观念是无形的,但在实践中却能左右教育者的行为,决定教育活动的方向。

教育理念问题在更为深层意义上实际上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因为一种教育理念的确立和实施一定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和需要。

关键词中外教育教育论文教育中外教育论文:浅析中外教育观念【摘要】本文从教育观念的本质出发,先以儒家教育思想的典型人物孔子为代表分析儒家教育思想。

其次,把现代我国的育儿观念和国外进行比较,发现我们的教育太现实,也太痛苦,而美国父母教给孩子的是开门的钥匙,让孩子拥有选择的自由。

由此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

最后,提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与历史责任。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成功一、中外教育观念比较研究的背景中外教育观念具有很强的差异和互补性,其原因应该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以及文化传承有关。

教育观念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在教育实践中却能左右教育者的行为,制约教育活动的方向。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其中《学记》是世界上最早比较系统论述教育学的专著,而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

中国教育应该站在统观世界教育的制高点上。

审视和反思我国教育的成败与得失,不断创新,毕竟,教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

二、我国古代优秀教育思想我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是我们最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其中儒家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则是孔子。

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对学生有着深入的了解,故而能做到因材施教。

当学生向他“问仁”、“问政”、“问孝”时,他都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恰当的回答。

孔子对学生有教无类,关怀备至。

中外教育差别英文作文模板

中外教育差别英文作文模板

中外教育差别英文作文模板英文:As a person who has experienced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systems, I can definitely say that there are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

First of all, the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is known for its emphasis on rote memorization and standardized testing. Students are often required to memorize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and then regurgitate it on exams. This can be quite stressful for students and may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 On the other hand, the foreign education system, such as that in the United States, tends to focus more 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think creatively and independently, and exams often require them to analyze and synthesize information rather than just regurgitate facts.Another difference is the teaching style. In China, teachers are often seen as authority figures who impart knowledge to their students. It is not common for students to question or challenge their teachers. In contrast, in the foreign education system, teachers often act as facilitators of learning,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ask questions and engage in discussions. This promotes a more interactive an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Furthermor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re also a notab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education systems. In China,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re not as heavily emphasized as they are in foreign countries. For example, in the US,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in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such as sports, music, and community service, which can help them develop important life skills and interests outside of academics.Overall, while both education systems have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 believe that the foreign education system, with its emphasis on critical think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better prepares students for the challenges of the modern world.中文:作为一个经历过中国和国外教育系统的人,我可以明确地说,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中美学校教育差异分析论文

中美学校教育差异分析论文

中美学校教育差异分析论文学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评价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可谓众说纷纭,观点不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美学校教育差异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美学校教育差异分析论文篇一《浅析中美学校教育的差异》摘要:学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比较中国和美国学校教育中的课程类型、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分析中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通过对比,进一步反思。

既认识到中国教育的精髓,也洞察到美国教育的领先,对当今我国的教育改革大有裨益。

关键词:中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比较教育教育根据其发生场所,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在原始社会,学校和家庭未出现之前,教育与生产生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育的基本形态是原始意义上的社会教育。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家庭在教育中的地位开始凸显,尽管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然而由于受阶级和特权的影响,只有少数人可以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仍在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直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社会需要大量的生产力,大量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现代学校才开始在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后来的很长时期内,学校教育几乎成了教育的同义语。

学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我国是人口第一大国,邓小平曾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指导方针。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教育质量最高的国家,通过对比中国和美国教育,在保持中国教育精髓的同时,挖掘不足之处,针对性改善,使我国教育能够越来越好。

1中美学校教育中的课程类型比较美国幼儿教育阶段是在玩耍中度过的。

当前,中国幼儿教育阶段也注意到这一点,一改往日“知识为王”的观点,做了一些改变,比如不允许教10以内的加减法。

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

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

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是一种事实性存在。

造成中西方教育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西方对教育概念的原初性定义的差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篇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教育具有不可置换的意义。

中美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观念和培养方式造成了中美两国的儿童在成人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东西方社会的制度结构中,家庭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大的不同。

这是造成东西方社会和文化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

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众多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在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中记录,家庭教育,按照传统观念,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王晓红在《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一文中提到:在中国社会中,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

在中国,父母关心孩子的事,如帮助孩子洗衣服、整理卧室是很多的。

这也有内在的原因,中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由于最终将以分数决定学生所上的高等学校,学生必然重视分数。

与中国的中学生和家长把目光盯在升学上、老师和学校把目光盯在升学率上不同,西方国家更重视兴趣培养。

当然,西方教育也有弊端。

教育论文:中外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

教育论文:中外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外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师资等各方面有了长足进展,但由于我国学前教育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较大,为此,本文通过对比世界学前教育前列的美国、日本、德国在教学方面的优缺点,相互借鉴,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中外;学前教育;启示当前,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呈现出各具特点的多样化状态,这种发展的多样化状态为各国学前教育的相互学习与借鉴提供了参照及可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我们在对本国的学前教育进行深入研讨的同时,尤其需要学习与借鉴别国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有益经验,为改革和创新我国的学前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这也是我们学习与研究比较学前教育学的意义所在。

比较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

从研究领域来看,研究涉及学前教育的整个领域。

而研究的重点应当是对改进本国学前教育有重要意义的各国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例如学前教育的师资、课程、活动及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决定学前教育的主要因素、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等。

以“美国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的特点及启示”的研究为例,该研究是以美国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为研究视点,剖析美国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的特点,揭示其深层原因,进而提出改革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的启示与借鉴。

从研究时间来看,比较学前教育学的研究以当代学前教育为中心,从横的关系上考查当代的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问题,指出外国学前教育中可以借鉴和吸取的部分,为本国当前的学前教育改革服务。

从研究深度上说,比较学前教育学不仅研究各国学前教育的客观现象和解决各种学前教育问题的经验,还要进一步分析各国学前教育的本质,研究各国学前教育的形成条件,判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制约关系和学前教育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揭示各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和共同规律,探索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本国的学前教育改革借鉴提供客观的依据。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论文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论文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论文摘要:东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各国交往的增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的趋势也愈益显著。

我们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示范、榜样作用,学习借鉴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取之处,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起来,人们的思维特征和心理需求也不断变化。

大量的调查分析表明,很多人在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在关心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关心个人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经济价值。

前段时间,网上备受争议的“南京父母就孩子在文物上刻字公开道歉”引起世人关注。

复旦大学毒杀室友案让我们胆战心惊。

太多这样的事件频频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何来体现呢?很多人从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满足甚至是不满意。

其实这并不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排斥,而是他们另一个层面上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

而纵观西方历史,我们知道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具有明显西方文化的传统和特点。

当代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西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在借鉴西方文明的问题上,我们要头脑清醒,不能盲目崇拜、全盘西化,应该科学地吸取他人的长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一、中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1]中国古代社会,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在原始社会,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中分离出来,而且文字还没有产生,所以教育主要是通过集体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活动来完成的。

公元前21世纪,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出现了阶级,文字也在生产劳动中慢慢产生。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论文】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论文】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一、西方各国家庭教育的特点(一)节约自强的美国家庭教育许多美国的父母在孩子十八岁以后将会不再负担其生活费,他们会注重如何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才能够尽快使孩子获得自食其力的本领。

这些美国家庭教育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市场经济的理念,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有偿工作,以便于将来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氛围,那里的孩子们也随之崇尚自己挣自己花。

而美国社会相对宽厚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令父母们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安全感,他们不需要过于向孩子施加奋斗的压力,而是让他们能随着自己的天性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走的道路。

长大成为独立的个人是美国家长家庭教育理念的中心思想,他们会鼓舞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

根据调查,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是不拿零用钱的,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获得零用钱,大约68%的受访青少年学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

[3]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这位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十分紧巴巴。

他家账本扉页上记录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

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记清每一分花销的来龙去脉,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如果账目清楚,用途正当者,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则更少。

洛克菲勒解释说,“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

这句蕴含着他人生经验的话,就像他的财富,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磨练吃苦的英国家庭教育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语又是全世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言,总的来说,英国人性格恪守传统,他们的象征动物是约翰牛,即严谨而且爱独居,为了自己获得独立自由而愿意吃苦耐劳来换取理想生活。

英国的青少年,从小就体验送报、打工等劳动的辛苦,这本身就是磨炼吃苦精神的绝佳途径。

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撒娇,赖床时要父母三请四催说尽好话,英国的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

中外教育差异-还孩子一个自主天空论文

中外教育差异-还孩子一个自主天空论文

中外教育差异:还孩子一个自主的天空【摘要】我国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导致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远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教育投入自主独立培养兴趣现今中小学生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没有创新性的思维,有的却是沉重的教科书、繁多复杂的作业、严格的考试,乃至全民参与的高考制度,让一代代中国人感到巨大的压抑、无奈与束缚。

无法与此教育制度抗衡的同时,多少代人只能顺从它的意志,将之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并高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或许它有着自身的辉煌,但面对多变的社会,我们该如何审视这种根深蒂固的文明?一、我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远未达标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革新,为社会发展供献了大量人才,这得益于国家对教育的逐步重视。

现今的中国从满目疮痍挤身到gdp收入名列全球第二,这都离不开教育的投入,人才的培养。

我国教育建设的财政支出续年增高,但历年不足4%的教育投入却成热点话题,远达不到应有的目标。

台湾在经济起飞之际,其gdp的12%到22%都被用来办教育,而我国,在gdp和国家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4%却一直可望不可及。

问题在于很多当地政府部门只着眼于经济的发展,忽视教育经费的支出,究其原因是经济发展是有形可见,但教育却是无形,另外就是某些职能部门不作为,过于追求实效,因此不难理解这4%为何这么难于实现。

我们分析一下日本能成为经济强国,完全得益于二战后日本政府把教育作为国策,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的义务教育,并免费为小学生和初中生提供餐点和教科书,每年拨出国民生产总值的6%作为教育经费,战后的日本经济增长的60%,就是靠技术进步取得的。

因此一个国家的荣与辱、兴与衰都与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但今天的中国教育究竟是怎么了?我国是否人才太多不在乎诺贝尔奖,还是根本没有优越的教育环境,培养不出能拿国际性科学大奖的人才!二、国外注重能力培养,国内注重知识学习一个10岁的中国小孩被送进美国学校,英文课,作业是写《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历史课,让学生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道德教育则是从爱护小动物开始。

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

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

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长期以来,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教育体制,往往导致中西方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的种种差异。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篇一《浅谈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素质和品行,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它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目前来看,家庭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一大批家长、学校创造了成功的经验,更有许多学生家长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是尽管如此,家庭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中国家长面对传统与现代家教思想,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无奈。

因此,对于开展家庭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而且,中西家庭教育各有千秋,在不同方面,教育方法也不同,所以我们就需要深刻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取长补短,并且不失时机地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这样中国的未来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西传统差异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

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

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

如今,家庭教育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不过在比较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中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

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

并且,历史文化也是不同的,中国提倡儒家思想,西方国家提倡文艺复兴。

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家庭教育地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

中外学校国防教育比较论文

中外学校国防教育比较论文

中外学校国防教育比较论文推荐文章中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论文热度:中外高职教育发展比较论文热度:中外职业教育的比较论文热度:优秀经典个人语录热度:最新比较好的段子精选热度:通过对中外国防教育的比较,深度探讨我国的国防教育与其他先进国家的差异,对于改善我国的国防教育机制,促进国防教育和谐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外学校国防教育比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外学校国防教育比较论文篇一《中外学校国防教育的比较》摘要: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除了经济实力的竞争之外,更多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便是军事实力的竞争,而这就对国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各国纷纷将普通高校作为依托和平台,以此对大学生从基础上开展国防性教育,从基础上扎稳根基。

相较其他军事实力强国,我国的国防教育起步较晚,本文即通过对中外国防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法律保障和管理方式的比较,深度探讨我国的国防教育与其他先进国家的差异,对于改善我国的国防教育机制,促进国防教育和谐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外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对比研究作者简介:李释然,湖南大学法学院,助教,学士,主要从事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于涵宇,湖南大学法学院,助教,学士,主要从事科技新闻方面的研究;沈玉婷,湖南大学法学院,助教,学士,主要从事金融方面的研究;丁一帆,湖南大学法学院。

动荡不安的战争时期虽然已经远去,但世界局势并不十分安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隐患交织,各国之间军事实力的暗地较量等都影响着瞬息万变的国际安全局势。

我国自古爱好和平,但始终没有摒弃国防教育,尤其是近期菲律宾,日本,美国等国家频频以不同方式向我国施加压力,我国国防安全受到严峻威胁,国防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下去,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

并反复强调:“越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越要宣传国防建设的意义,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增强人民的国防观念”。

中外特殊教育比较论文(2)

中外特殊教育比较论文(2)

中外特殊教育比较论文(2)中外特殊教育比较论文篇二《中美特殊教育比较研究》【摘要】中国历来对残障个体非常关照,在公立学校也能照顾到残障儿童,中国现行的特殊教育很像1975年美国实施的残疾儿童教育条例。

中国在特殊教育上的规划与美国无明显差异。

本研究中,关于中美两国教师在帮助特殊儿童时能得到的支持问题上开展了一项调查,以比较两国特殊教育。

【关键词】特殊教育专家指导特殊教室班额毋庸置疑,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上强大而进取的国家。

但在特殊教育方面,美国为其他各国做出了榜样。

一、中国的特殊教育中国的特殊教育与美国先前在1975年实施的残疾儿童教育条例相似。

在中国,有一些对特殊教育进展影响深远的重要法律法规。

1982年,中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有教育残疾人的义务,这是中国在特殊教育方面的第一个法规。

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这一基础得以巩固(Worrell & Taber,2009),规定所有儿童都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力――6年小学教育和3年中学教育。

特殊学校是为视觉、听觉和智力等方面有障碍的儿童设立的。

在1990年实施的《残疾人保护法》中强调:家庭、工作单位和社区组织有关照残疾人的责任。

1994年,这一法律被残疾人教育条例落实巩固,实行特殊教师资格证书体制(Deng & Harris, 2008)。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都要求为特殊个体分担教育责任。

中国正为教育残障儿童做更多努力。

在中国,普通教育也接受残障儿童,但教育结果却不如人意。

“普通教室学习”计划是为能够适应公立学校生活和学习的残障儿童准备的(Worrell & Taber, 2009)。

目前,在普通教室中有三种残障: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和智力障碍。

中国在这一计划上入学儿童数量显著增加,成就显著(Worrell & Taber,2009)。

中西方学习方式差异的200字英语作文

中西方学习方式差异的200字英语作文

中西方学习方式差异的200字英语作文English:In general,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styles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Western education tends to focus more on critical thinking, creativity, and individualism, while Eastern education places emphasis on memorization, respect for authority, and group harmony. Western classrooms often encourage open discussion, debates, and independent research, aiming to foster students who are capable of analyzing information critically and think independently. In contrast, Eastern classrooms are more teacher-centered, with an emphasis on rote memoriz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respect for hierarchical authority. Moreover, Western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freely and challenge ideas, while Eastern students are taught to show humility and conformity. Despite these differences, both systems have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Western education promotes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while Eastern education fosters discipline and a sense of community. Ultimately, a blend of both approaches could lead to a more well-rounded and adaptable educational system.中文翻译:一般来说,中西方文化之间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从教育看中外文化差异
系别:文秘系
专业:商务秘书
班级:商务秘书二班
姓名:***
学号:**********
摘要
摘要:本论文从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出发,多角度具体阐述了教育差异与原因。

以儿童心理需要为大前提,中西教育文化相比较,提出了建议与设想。

关键词:自由独立内心需求个性发展独立性
从教育看中外文化差异
说起中西方文化,我认为教育是最大的差异,传统可以随着时代改变,服饰可以随着时尚改变,而好的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就如一个人的性格一样,很难改变。

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中国的父母带孩子去公园玩,当孩子跌倒时,绝大多数父母会选择立刻上前扶起孩子,哄他别哭。

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只有上好的大学才有好的未来,学历越高本领就越大。

就算是大学,他们也不是自由独立的,做什么都是父母安排。

因为从小到大孩子都是在他们的“翅膀”下长大,总觉得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人生负责,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温室”中长大根本就没有自己锻炼的机会。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

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

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

而同样一个问题丢给外国父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则会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并夸他真勇敢。

小事情,大道理。

从这一问题就可以窥视出中西方对儿童教育方面的差异。

我们先来看看外国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读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很多都靠自己打工补助自身的消费需用。

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国一位教授正在读大学的女儿每周末就在一家餐馆做跑堂工作。

在中国很多家长的要求来规定孩子的教育,没有注重孩子的内心需求,家长们总会说:“为了你们的明天,今天你们要付出一些代价。

学校的老师总是会搞“题海战术”,一遍一遍的讲,不厌其烦。

中国的学校的课外活动有限,如果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就忽略了孩子内心的需求。

而西方文化尊重孩子的个性,教育在千方百计考虑如何适合孩子的个性发展上。

在外国的一些学校,他们很多课都可以自由选择,家庭作业不会很多,他们
认为:孩子现在就是需要玩的。

此外,学校的老师还会带孩子们做一些社区服务,为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西方国家一些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

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

英国一住在约克郡的兄弟俩(12岁、14岁),在其父职业的影响下,独立地成立了“洗车公司”。

哥俩干活认真,取费低廉。

宁可多走路也去价格较低的商场买工具、车蜡、洗涤剂等,以降低成本,赢得顾客。

他们崇尚并引导孩子独立。

这种独立性包含许多方面。

在金钱独立性方面,即使家财万贯的父母也不会多给孩子一分钱,当然更不会出现任他们挥霍的情况了,他们希望孩子能自己赚钱。

这样做无非是想培养孩子良好的理财意识;而在情感独立性方面,他们和孩子的关系不是亲人,更多的是朋友。

朋友之间的谈话不会有隔阂,有代沟。

父母多半充当的是倾听者和建议者;在人格独立性方面他们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成为“大家长主义”的实行者,他们更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独裁”。

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炼,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

这些素质和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谋职、就业奠定了基础。

西方家长更注重自由与平等相处,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的个人自主权。

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父母从小就让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因此他们从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偿服务。

父母注重孩子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他们要学习的是生存的办法,是一种谋生的道路,是对人生有用的本领。

父母至始至终都是以孩子的独立生存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为主体。

美国的孩子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

有人说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

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

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

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当然,这只是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的几个个方面。

而真正影响他们之后不同人生的是一个更关键方面,就像一则广告对“人”的解释:原先人与人是在同一水平面上的,而后差距却越来越大。

为什么会越来越大呢?而这其中的差距又是什么呢?
我想,这其中之一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外国人努力学习是为了毕业,而中国人努力学习是为了进大学。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这就导致了学习制度的不同,老师教育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

有些人有新颖而独具创造力的思维,所以效率比别人快,效果比别人好。

思维方式,特别是独具创造力的思维方式,就得从娃娃抓起。

其次,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不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还包括,民主观念、科学观的不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对孩子的教育,中国人采用说教式,即这是什么,这能干什么,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做。

久而久之,养成了不动脑的习惯,因为凡事都有自己坚强的“后盾”嘛。

即使做错了事,也有理由开脱:爸妈没教我,我不会!等到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定势,再想创新也比别人少了个“底子”啊。

就如“地基没打牢,房子盖了也是空壳”一样。

马克思说过,“中国的祖先是早熟的儿童,而希腊的祖先才是正常的儿童”。

对儿童教育方面缺乏思考也与我们祖先有关。

早在孔子时代,当古希腊祖先正在幻想美丽神话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成熟”起来,已经写出能让今人仍能传诵的经典著作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摒弃我们祖先超前的智慧,伟大的贡献。

中西方在教育文化方面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简单加以概括为: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观念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

但是,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

因此,让我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说了这么多,一句话———引导孩子,而不是“教”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