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国教育_杜威热_的原因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相对友好的中美关系 19 世纪末,美国以“门户开放”政策为契机,用“以华治 华”、“扶持政 府 ”等 非 武 力 方 法 为 手 段 开 始 侵 占 中 国,但 相 对于英、日等帝国而言,美国在中国境内产生的负面影响较 少,与中国保持相对友好的状态。国民初期,美国朝野各界 人士对中国争取山东主权的斗争持同情、支持态度。此外, 这一时期也是中美文化广泛交流时期,杜威来华前后,美国 教育家孟禄、地质学家葛利普、社会学家狄雷、社会活动家山 格尔夫人等一批美国学者先后来华,宣传自己的学说,在教 育界和知识界领域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同时,美国在华兴 办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出现一个大发展的局面,特别是高等教 育事业。如燕京大学、齐鲁大学、清华学校、北京协和医学院 等,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国民初期中美 双方相对“友好”的关系为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界影响 及传播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 5. 客观存在的人力资源队伍 民国时期,尤 其 是 五 四 前 后 教 育 界 逐 步 形 成 的 数 量 可 观、结构较合理的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人力资源队伍:一 是清末民初投 身 于 政 治 运 动 及 教 育 救 国 的 重 要 人 物,梁 启 超、张謇、熊希龄、蔡元培、范源濂、严修、张元济等人,这些人 在清末民初以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政治改革中冲锋陷 阵,领袖群伦;同时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尽己所能为教育 提供发展机会。一是数量相对可观的留学生,这两支队伍的 存在客观上为“杜威热”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和人 力资源。留学生回国后投身于教育事业,客观上推进教育界 吸收国外思想文 化,为 教 育 界 的“杜 威 热 ”创 造 了 有 利 的 文 化环境和学术氛围。1909 年到 1929 年,清华赴美留学生中, 修习教育者占总数的 5. 04% 。其分布的学校尤以杜威所在 的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为重要。绝大部分留美学生回国 后都供职于教育界。此外,民国期间回国留学生中,学工科 的有约 28. 7% 当教师,学教育与理科的多以教书为职业,学 人文与农科的也以教书居多。 二、民国时期教育界“杜威热”的主观因素 “杜威热”的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不同传播群体和传播 媒介使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界进行传播、推广、深化并 中国化过程所起的作用。具体表现以下 5 方面。这五个方 面就像五条直线把五个客观影响“杜威热”现象的点串联起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杜威热; 杜威教育思想; 杜威来华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最具影响的代表和实用主义 教育思想的创始人。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和实用 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杜威的教育思想并不局限于美国当 地,而是影响了全世界的教育,尤其是在中国。美国学者这 样描述了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影响:“杜威在中国的最大影 响正像他在美 国 一 样 是 在 教 育 方 面 ”,而 且 这 种 影 响 是“创 造性的、决定性的、持久性的”。国内研究杜威的著名学者单 中惠指出:“杜威曾在中国访问和讲学两年多时间,其在近代 中国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位西方教育家,就哲学和教育两方 面来看,杜威在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是教育方面。”杜威教育 思想在民国时期,尤其是杜威来华讲学之后,渗透到教育理 论思潮,教 育 实 践 发 展 及 教 育 制 度 改 革,形 成 一 股“杜 威 热”,必定有其原因。文章尝试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探析在 民国时期教育界“杜威热”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国 外教育思想或思潮在中国教育界传播和被接纳吸收的基础 及条件。
— 139 —
用。 4. 代表杜威教育思想的美国学者陆续来华讲学及调研 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有着深厚学术渊源并继承和发展杜
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美国教育家陆续来华讲学及调研,对 “杜威热”形成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与杜威同在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授孟禄、克伯屈分别应“中国实际教育 调查社”和“中国教育改进社”的邀请于 1921 年和 1927 年来 华讲学调研。孟禄在其来华的近四个月,调查了 9 省 18 市 的二百多 处 教 育 机 构 和 教 育 设 施,发 表 了《共 和 与 教 育 》、 《影响教育问题的新势力》、《新教育与科学》等大小演讲六 十余场,尤其是在 1922 年学制制定过程中,提出具体而深刻 的建议,推进学制的制定过程。1927 年中华教育改进社邀 请设计教学法创始人克伯屈访华,他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 介绍设计教学法,曾给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界以影 响。此外,1925 年 7 月,道尔顿实验制的创始人帕克赫斯特 也受中华教育改进社邀请到中国教育界进行访问和调研,使 得当时在中国有所萎缩的道尔顿制教学法又保持了一定规 模。
2. 知识界对待杜威教育思想的态度 杜威来华传播其哲学思想及教育理论时正处于五四新 文化运动期间。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和思 想解放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高举科学民主大旗,批判封建 专制制度,抨击传统伦理道德,反对迷信,鼓吹个性解放、重 新估定一切价值,已成为当时的时代使命。要完成这些艰巨 使命,需要理论的武装和思想的指导。此外,国民时期的教 育家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都以“教育救国”为共同的出发 点,希望通过“教育改造”,“教育实验”使中国改变封建落后 的地位,走上强国之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及其教育思想, 恰恰适应和满足了当时思想解放运动及“教育救国”理念的 需要,这是的杜 威 教 育 思 想 能 在 民 国 时 期 形 成“杜 威 热 ”的 根本原因所在。因此,杜威来华宣讲其哲学思想和教育理论 不仅仅是因其弟子牵线直接促成的,更重要的是国民时期, 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时期,广纳新知、博采世 界先进文化时代精神所促成的。 3. 杜威教育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杜威教育思想在 民 国 时 期 形 成“杜 威 热 ”现 象,还 取 决 于杜威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及理论是否存在互借鉴融 合的基础或契合点。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体系从根本上讲属 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范畴,是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相联
作者简介:陈双凤(1984—) ,女,广东陆丰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08 级硕士研究生。
— 138 —
系,并为其服务的。中国自 1915 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和继 之而起的五四运动都高举反封建反传统的旗帜,猛烈荡涤了 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民主”、“科学”等深入人心的 资产阶级精神。因此,这个时期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与杜威实用主 义 哲 学 提 倡 的 民 主 政 治 等 思 想 相 吻 合 的 契 合点,从而为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提供融合的 思想土壤。此外,实用主义是一种效用哲学,主张各种理论 的价值在于它所能创造的功效,强调理论的功能性。这个原 则与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强调“通经致用”和“经世致用”的价 值取向是相似和一致的。这些相似之处,为杜威教育理论与 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契合点,为当时知识界介绍杜威教育思想 从而在思想和认识上扫除了障碍。
2. 杜威弟子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从杜威来华的讲学计划到杜威在华的每一场讲座,再到 每一个地方参观访问以及杜威回国之后对其教育思想的传 播、推广及中国化都离不开这群杜威弟子积极主动参与。杜 威弟子大多是留学 于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的 毕 业 生。 1909 年到 1950 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中国留 学生达 304 人。他们广泛地分布在中央和各省的教育行政 部门,各大学、专门学校、中等学校以及各种文化教育机构、 教育社团组织、教育刊物,成为左右中国教育方向的一支举 足轻重的力 量。 著 名 的 有 蒋 梦 麟,胡 适,郭 秉 文,陶 行 知 等 人。这些信奉杜威教育思想的中国弟子回国后大多都自觉 不自觉地把杜威教育思想运用到自己的实践活动、教学和科 研中;同时还通过翻译杜威的教育专著等方式把杜威实用主 义的教育理论向整个中国教育界传播,从而成为推动杜威教 育思想传播发展的主要力量。正是这些杜威弟子的精心筹 备及努力合作 才 有 杜 威 来 华 讲 学,才 有 教 育 界 的“杜 威 热 ” 现象。 3. 民间教育社团对杜威思想的推进及深化 五四前后由于各种教育思潮的传播和教育改革运动的 开展,全国出现了很多民间性质的以学习借鉴西方教育,研 究、督促和改良中国教育为目的的教育社团。如全国教育会 联合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教育改进社及中华平民教育 促进会总会等重要教育社团在中国民主教育建设上起了领 导和推动作用。教育社团曾促使政府颁布实行“养成健全人 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新教育宗旨;促使新学制把“以儿童为 中心”、“谋个性之发展”先进的民主教育价值理念作为学制 标准。1915 年 4 月成立的以江苏省教育会为骨干的“全国 教育会联合会”,在 20 年代的中国教育改革中起着核心作 用,同时是 传 播 杜 威 实 用 主 义 教 育 理 论 的 关 键 团 体。1918 年底由江苏省教育会、北京大学等联合组成的“新教育改进 社”,在 1921 年 12 月与当时的教育调查社合并组成“中华教 育改进社”后,多次邀请美国教育家来华讲学及调查,对当时 的教育改革及杜威教育思想推进和深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一、民国时期教育界“杜威热”的客观因素 一种思想学说在异域发生影响的程度至少依赖三个条 件:第一,该学说自身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普遍意义;第二, 该学说满足文化传播所涉国家社会需要的程度;第三,该学 说与即将传播的地域的学术文化传统是否具有一致性或相 近性。杜威教育思想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思潮之所以能够普 遍受到民国时 期 知 识 界 的 欢 迎,并 成 为 当 时 教 育 界 主 要 思 潮,显然说明杜威教育思想在民国时期迅速传播及发展是具 备上述条件基础上进行的。 1. 实用主义理论自身的价值 杜威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及实用主义教育思 想的创始人,他将实用主义哲学理论贯彻到教育中,创立了 一整套系统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这套理论涉及和深入到 教育问题的每一个方面,尤其是在针对现实教育界中所存在 的种种弊端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显著及鲜明的反传统教育思 想: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理论与实践、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研究生论文专刊
第 37 卷 2010 年 5 月
民国时期中国教育“杜威热”的原因探析
陈双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 要: 杜威教育思想在杜威来华期间迅速广泛传播到中国教育界,渗透到当时的教育理论思潮、 教育实践探索以及教育制度制定等过程,形成教育界的“杜威热”现象。文章从主客观两个维度十个方 面探析了民国时期教育界形成“杜威热”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尝试指出国外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领域形 成热潮的基础及条件。
来,最终形成民国时期教育界“杜威热”现象这一面。 1. 杜威来华讲学 1919 年 4 月 30 日,杜威受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江
苏省教育会、尚志学会、知行学会五个学术团体的联合邀请 来华讲学,1921 年 8 月 2 日离开。在华两年多,在其弟子的 陪同下足迹遍及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 14 个 省市,所到之处都进行参观访问和演讲讨论。据统计杜威在 华演讲大小 200 余次,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系统的演讲, 如在北京的七大演讲和南京的三大演讲;另一类是在各地所 作的短篇演讲,可考的有 56 次,其中关于教育的有 33 次。 演讲内容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主要有:教育哲学、大学的旨 趣、教育与国家之关系、教育者为社会领袖、教育与实业等方 面。杜威来华讲学促使原本处于潜流的杜威教育思想迅速 成为当时教育思想的引导思潮,教育实践的指导理论和学制 改革的价值取向,进而把杜威教育思想的传播及发展或“杜 威热”现象推向鼎盛阶段。
知与行的统一;重视知识教学与职业训练的结合;重视儿童 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等教育观。杜威用这套教育理 论影响了他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同事和学生,并 通过他们影响了美国的教育,甚至对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因此杜威成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领袖和 20 世纪美 国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期间,把他的教育思想 及理论很好很快地传播到中国,并不断成为国民时期知识界 教育界进步知识分子建立新教育理论和进行新教育实践活 动的重要理论基础。可见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及其教育思 想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并具有普遍指 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