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课题当心理学遇到经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当心理学遇到经济学一一行为经济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
能力目标: 能用心理学知识解释经济现象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于经济学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了解行为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前景理论”
【教学方
案例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A、导入
先玩一个小游戏(每位学生手中发下一张纸)
教师宣布规则:1、请把你家里的电话号码后三位数写下来
2、请你猜一下,在历史上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年代数字比你家电话号码的最
后三位大还是小?
3、最后猜一下西罗马帝国哪一年代灭亡?
生:参与其中
师:把每位学生的答案和电话号码后三位写在黑板上,请大家观察。
设计意图: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系罗马帝国具体哪一年灭亡,但多数人对第三个问题的猜测会受到第一个问题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电话号码后三位数字大的人,其猜测的年代普遍要大。
教师总结:在这个游戏中,电话号码相当于一个参照物,在很短的时间内,它对我们的思维起到了一定参照作用。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行为经济学。
B、新授
一、介绍行为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一切行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实际上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做到如此,甚至经济学家也做不到,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一一行为经济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包括人的心理、认知和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
最早提出人并非全知全能,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在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主流的传统经济学中,一个根本的假设是,人是理性的动物。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人们会充分考虑到各种信息和可选方案,理性地做出决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可以发现文章开头提到的例子,这样的悖论有很多,经济学家却一直无法使用现有的模型和理论来解释这种决策方式。行为经济学这门学科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它有力地解释了过去经济学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
行为经济学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学科。
二、“前景理论”
(一)心理账户
师: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 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 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生:大部分选择仍旧去听。
师: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 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票子。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票子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 元钱买张票,你是否还会去听?
生:大部分人会选择不去了。
师: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掉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 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没有道理丢了电话卡后仍旧去听音乐会,而丢失了票子之后就不去听了。原因就在于,在人们的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票子都被归入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 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钱就是钱。同样是100 元,是工资挣来的,还是彩票赢来的,或者路上拣来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应该是一样的。可是事实却不然。一般来说,你会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存起来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花掉了。这就是为什么赌徒的口袋里永远没钱的道理。
(二)确定效应
师: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
A. 你一定能赚30000 元。
B. 你有80%可能赚40000 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生:大多数选择A
师: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会觉得选择A是错的,因40000X 80%=32000期望值要
大于30000。但是大多数人处于收益状态时,往往小心翼翼、厌恶风险、喜欢见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润。这称为“确定效应”(certaintyeffect ),即处于收益状态时,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者。
确定效应,就是在确定的好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
(三)反射效应
师: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
A.你一定会赔30000 元。
B.你有80%可能赔40000 元,20%可能不赔钱。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生:大多数会选B
师: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会觉得选B是错的,因为(-40000 )X 80%二32000,风险要大于-30000 元。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处于亏损状态时,会极不甘心,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来赌一
把。也就是说,处于损失预期时,大多数人变得甘冒风险。这称为“反射效应”。
(四)损失规避
师:假设有这样一个赌博游戏,投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如果赢了可以获得50000 元,输了失去50000 元。请问你是否愿意赌一把?请做出你的选择。
从整体上来说,这个赌局输赢的可能性相同,就是说这个游戏的结果期望值为零,是绝对公平的赌局。你会选择参与这个赌局吗?
生:讨论,作出自己的选择。
师:大量类似实验的结果证明,多数人不愿意玩这个游戏。为什么人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虽然出现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们对“失”比对“得”敏感。想到可能会输掉50000元,这种不舒服的程度超过了想到有同样可能赢来50000元的快乐。
大多数人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对称,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的快乐感。即“损失规避”(lossaversion ),来看个生活中的例子:
有一次,正常的傻瓜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有一张100 元钱,显然是别人不小心丢失的。他捡起这张钱心里挺高兴的,就像是从天而降的一笔收入。但是等他回到家,看到活泼可爱的女儿奔出来迎接他,就很快把这捡到100 元钱的事情忘到了脑后。
之后又有一天,在上班的路上,正常的傻瓜发现他放在外衣口袋里本来打算加交通卡的
100 元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翼而飞了,肯定是刚才在拥挤的车上被人顺手牵羊了。虽然只是掉了100 元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损失,但那种懊恼和愤怒却一直萦绕着正常的傻瓜。那一天上班他都心情不太好,一直到回到家,还对自己的爱人愤愤不平地讲起这件事。
看到这里请你想一想,对你而言,捡到100元的高兴和丢失100元的痛苦,哪种感情会更加强烈呢?通常,丢失100 元的痛苦要大于得到100 元的高兴。
(五)迷恋小概率事件
买彩票是赌自己会走运,买保险是赌自己会倒霉。这是两种很少发生的事件,但人们却十分热衷。前景理论还揭示了一个奇特现象,即人类具有强调小概率事件的倾向。何谓小概率事件?就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比如天上掉馅饼,这就是个小概率事件。掉的是馅饼固然好,但如果掉下来的不是馅饼而是陷阱呢?当然也属于小概率事件。面对小概率的赢利,多数人是风险喜好者。面对小概率的损失,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
事实上,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
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搏小概率事件。同时,很多人都买过保险,虽然倒霉的概率非常小,可还是想规避这个风险。人们的这种倾向,是保险公司经营下去的心理学基础。
在小概率事件面前人类对风险的态度是矛盾的,一个人可以是风险喜好者,同时又是风险厌恶者。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这个现象。
(六)参照依赖
师:假设你面对这样一个选择:在商品和服务价格相同的情况下,你有两种选择:
A.其他同事一年挣6万元的情况下,你的年收入7万元。
B.其他同事年收入为9万元的情况下,你一年有8万元进账。
生:做出选择。
师:大部分人选择了前者。事实上,我们拼命赚钱的动力,多是来自同侪间的嫉妒和攀比。我们对得与失的判断,是来自比较。传统经济学认为金钱的效用是绝对的,行为经济学则告诉我们,金钱的效用是相对的。这就是财富与幸福之间的悖论。到底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你今年收入20 万元,该高兴还是失落呢?假如你的奋斗目标是10万元,你也许会感到愉快;假如目标是100 万元,你会不会有点失落呢?所谓的损失和获得,一定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卡尼曼称为“参照依赖”。
讲个故事:老张最幸福的时候是他在20 世纪80 年代做“万元户”的时候,虽然现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