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开发地方文化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开发地方文化资源
——关于对武宁采茶戏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一、武宁采茶戏的渊源及其特征
武宁采茶戏是江西四大地方戏之一,和湖北的黄梅戏同为“姊妹戏”。它起源于“茶歌”,流行于赣北及鄂南一带,约有200余年的历史,流传至今的剧本有九十余大本及一百多个折子戏。其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为民间传承阶段。这一阶段由民间艺人自发相互交流,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剧本多描写民间闲情逸事,如《杨驼讨亲》、《姑嫂摘茶》、《一把锁匙》等,唱腔上也带有鲜明的地方特性,如大量使用地方方言。新中国成立后,武宁采茶戏进入丰富创新发展阶段,成立了地方专业剧团,开办了采茶班,剧本、舞美、音乐等都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已成为我国民族戏剧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196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武宁采茶戏的唱片。武汉、上海、南京、长沙、杭州等全国各大城市都留下了武宁采茶戏的烙印,一些主流媒体对武宁采茶戏都进行了相关报道。
武宁采茶戏有“上河”和“下河”两大流派。我县境内的修河上游为“上河派”,修河下流为“下河派”。上河长于做功,下河重于唱功,两大流派各具特色。主要班社有“三胜班、成堂班、复兴班、河东班、河西班”等。在表演艺术上,武宁采茶戏有“戏到苦情处,甩发催人泪”、“戏到欢喜
时,歌舞共升平”之神工。特别是“举手齐眉、坐必架腿”和“台步握帕、悠然摆动”等经典动作尤其传神,和东北“二人转”比,亦有其过人之处。在唱腔上,古朴典雅,婉转动听,有九板十八腔之称,其正腔、叹腔、花腔、杂调等都有鲜明的特色。正腔中的“生旦北腔平板”旋律平缓,结构严谨,声腔独特,可喜可悲,起承转合,恰到好处,有“珍如拱壁连城,贵以怡情悦性”的意境;叹腔旋律迁延起伏,扣人心弦,常有台上“泣不成声”台下“和泪抹涕”联动之效;花腔句式分明,曲调流畅,有勾魂摄魄之功;杂调热情奔放,精短幽默,格调活跃。武宁采茶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能占有一席之地,有其地域特色,亦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
二、武宁采茶戏的作用及现状
武宁采茶戏走过的是一个由民间传承到创新发展,由兴盛到自生自灭,再由自生自灭到保护、开发、利用的过程。进入二十一世纪,文化在构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具有现实和深远的价值,武宁采茶戏作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不仅是我县文化强县的宝贵财富,也是推动我县旅游业大发展的切入点,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在保护、开发和利用本土民间特色文化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的决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方案》等一系列扶助性文件,
并安排了专项经费。二是搜集整理武宁采茶戏的资料40余万字,整理剧目300多部,成功申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作为重点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造大声势,搭建推介平台,成功地举办了“武宁2006采茶戏表演邀请赛暨武宁首届民间艺术节”和首届江西小戏小品大赛。四是坚持推陈出新、打造精品。如新编现代采茶戏《送礼》在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表演中获二等奖;新编《梆儿声声》在首届国际博兴小戏艺术节上分获剧目银奖、编剧奖、组织奖、演员奖,在首届江西小戏小品大赛上获特别奖。五是民间采茶剧团活跃。我县民间武宁采茶戏遍地开花,县城民间豫宁采茶剧场自2002年创办以来,年均演出达200场,场均观众可达200人左右;各乡镇也都成立了民间业余剧团,他们农忙时生产,农闲时演出。据了解,全县有民间业余剧团35个,春节期间多达60余个,有观众20余万人。这些民间业余剧团的兴起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
三、武宁采茶戏在保护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县在武宁采茶戏的保护和发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仍存在很多突出问题。
1、缺乏专业剧团的支撑。专业剧团是戏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武宁采茶戏难以创新发展的关键原因就是没有专业剧团的支撑。目前我县活跃在农村的业余采茶剧团,虽
然数目众多,但设备简陋,演出水平低下,演职人员都是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农民,剧团的结构也很松散,每次需要演出,就临时凑演员,即没有编剧,也没有舞美,更谈不上灯光效果,剧本是民间流传的老剧本,剧情繁琐、冗长,一唱就是四、五个小时,道白为地方方言,年轻的观众看不懂也听不明白,这样的演出机制只能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难登大雅之堂,更难承担起传承和发展武宁采茶戏的重任。1984年我县成立过江西文艺学校采茶班,招收了党员40名,1987年又成立了武宁采茶剧团,对武宁采茶戏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创新,但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没有坚持下来,最终退出了演出市场,使武宁采茶戏失去其生存发展的根基。
2、从艺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目前,我县从事武宁采茶戏的业余艺人虽然数量较多,但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的问题,如武宁采茶戏发展最好的鲁溪镇有15个业余剧团,演员年龄最大的达83岁,最小的也有41岁,武宁采茶戏“上、下河”两派有代表性的传人也已年近古稀。从我们调查情况来看,造成从艺人员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年轻人又不愿学戏,认为学戏没有前途,资本和人才难以进入,资源潜力难以转化为产业实力,从而形成了后继无人的现状。老龄化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传承和保护武宁采茶戏将成为纸上谈兵。
3、重视和保护的力度不够。武宁采茶戏作为特色文化资源,受功利意识的影响,在过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以至于出现了面临断代失传的危机。一是武宁采茶戏作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中、远期发展目标,以至于传承、保护工作难以落到有效利用。三是乡镇文化站由于人员少、经费不足,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广播电视上去了,没有能力抓地方民间文化的传承工作,仅能做些上级开展的文化“三下乡”活动的服务性工作。在我们所到过的乡镇中,只有鲁溪镇文化站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对武宁采茶戏开展了调研和保护工作。四是戏剧研究力量薄弱。据了解,我县戏研室虽然有四个编制,但没有一个是专业人员,且都没有从事戏研工作,戏研室处于人员空挂状态,突击性的工作靠临时抽人,不能开展正常的研究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武宁采茶戏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当今,文化产业成为城市支柱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打造文化产业同样需要有支柱品牌,武宁采茶戏作为我县特色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可打造成我县文化产业的支柱品牌。
1、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的需要,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都在逐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启动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