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的演进过程来看,城市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在城市发展内在机制的作用下,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城市化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来看,中国城市化正处于中期加速发展阶段,按照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城市化水平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表明,城市化率的变化轨迹近似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这一曲线将城市化进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1)城市化初期:城市化水平低,城镇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
这一阶段,工业化依靠有限的农业积累起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有限,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少量的工业部门和工矿产业聚集区,城市化的增长速度缓慢。
(2)城市化中期:城市化水平在30%~70%。
这一阶段,工业化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促使城市快速发展。
笔者认为可将此阶段进一步划分为城市化中前期和城市化中后期两个阶段。
①在城市化中前期,即城市化水平在30%~50%,由于工业化规模和范围的迅速扩大,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进程呈逐步加速的态势。
②在城市化中后期,即城市化水平在50%~70%,随着产业结构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工业的就业弹性下降;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劳动力更多地被服务业领域所吸纳。
劳动力的转移由以工业为主逐步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变,城市化进程呈逐步减速的态势。
(3)城市化后期: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
这一阶段,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而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新增劳动力主要为第三产业所吸纳,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完成了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为城市所吸纳,城市化速度趋于缓慢。
进入高度城市化以后,一般在70%~80%,城乡人口基本稳定,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将处于停滞状态。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开始进入中期阶段,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趋势。
1995~2007年城镇人口比重由29.04%提高到44.94%,年均递增1.3个百分点。
按照城市化的阶段性发展规律,未来城市化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直到城市化率达到70%以后,城市化水平才会进入缓慢增长期。
同时,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将为城市化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推动。
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从根本上说,是由经济发展所决定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化最基本、最重要的动因。
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表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呈高度的正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
中国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未来国民经济仍具有持续较快增长的条件和潜力。
因此可以预见,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整体上仍将处于快速的数量型扩张阶段,这也是中国社会结构变动剧烈的时期,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传统社会将转变为以城镇人口占多数的城市社会。
到2013年前后,全国城市化水平将超过
50%,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预计将在1个百分点左右。
到203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65%,在此期间城市化的速度将会有所减慢,但仍会维持较高的水平。
此后,城市化速度将会进一步减慢,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完成城市化过程,进入高度城市化的后现代化社会。
2.城市化发展将更加注重内涵和质量
从发展质量来看,随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中国城市化将由数量规模扩张型为主的增长,向数量规模扩张与城市功能内涵提升并重的发展转变,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产业的升级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现代化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又一重要历史转折。
按照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在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特征和主要任务不同。
在城市化初期(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向工矿区的聚集,城镇数量少,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匮乏,城市职能结构单一。
在城市化中前期(城市化水平在30%~50%),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膨胀的外延式发展,即城市化“量的扩张”。
在城市化中后期(城市化水平在50%~70%),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农村人口比重,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从传统农村社会步入现代城市社会。
城市在外延扩大的同时开始了内涵的发展,各种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和城市职能结构更加完善,城市生活方式等无形城市化内容逐步向广大农村地区渗透。
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内涵的提高,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延伸。
在城市化后期(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城市发展的重点是城市综合功能的提升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城市社会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城市职能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的现代化,以及城市文明的广泛普及、城乡社会发展的一体化。
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化必然要经历和完成的一个过程,是城市自身运动的高级阶段和城市存在的高级形式。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主要还是数量和规模的扩张,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但是随着各级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城市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城市发展的重心亟待由规模的扩张转到数量与质量的并重。
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现代化经历了一个长期、缓慢的发展过程不同,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可以借鉴先期城市化国家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化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共同推进的。
只要抓住机遇,采取正确措施,中国的城市现代化完全有可能与城市化进程同步推进和完成。
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发展领域的贯彻实施,必将全面提高城市化的发展质量。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推进科学发展,中国城市将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从全国整体上看,2007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5%,正处于城市化的中前期,尽管未来一段时间,城市化的数量型扩张还将持续,但城市发展的质量也将提高。
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城市现代化的步伐将有所差异。
目前,大城市已率先向现代化迈进,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已具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条件。
而从区域
来看,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近年来城市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已有较大提升,城市现代化的步伐正趋于加快。
在城市化水平超过50%以后,估计中国城市数量的扩张速度将有所放缓,城市质量和内涵的发展将成为城市化的重心,而沿海城市、中西部大城市将向全面现代化迈进。
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完成城市现代化建设。
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差异将长期存在
从城市化的区域发展格局来看,受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未来中国区域城市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仍将持续。
分析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是一致的。
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城市化速度因此明显相对较快,大幅领先于中、西部地区,全国城市化的重心无疑是在东部沿海地区。
进入21世纪以来,东部地区的城市化速度开始有所降低,由1990~2000年的年均提高1.52个百分点,降低到2000~2006年的1.46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则进一步加速,分别由年均提高0.93、0.79个百分点提高到1.38、1.17个百分点,与东部在速度上的差距在减小。
这一方面是得益于在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扶持下,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总人口的基数。
考虑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差异,东部和东北地区城镇人口比重已超过50%,进入城市化中后期,城市化速度将逐步放缓,进而转向内涵、质量型的发展过程;而中、西部地区21世纪初城市化率超过30%,目前也仅为36.53%、34.56%,刚进入城市化中前期,城市化速度在逐步加快,数量、规模的扩张是城市化的重点。
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由东向西的梯度推进,将为中、西部地区加快城市化速度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条件。
在2020年前,东部地区仍将是人口城市化的主要区域,但在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扩散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引的双重影响下,中西部地区城市化速度将随之加快。
2020年东部地区城市化率预计将超过65%,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率预计将分别达到55%和45%以上。
如果仅从城市化率来看,可以预见,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将在将来的某个时期开始逐步缩小。
但是,城镇密度和城镇人口仍将保持从东到西梯度分布的格局,特别是在城市经济规模和现代化水平上的整体差异将始终存在。
4.城市群将成为城市化的主体形态
从城市化的地域发展形态来看,中国城市化将形成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结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的空间组织结构不断发生着变化。
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特征,也是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机制促进城市化的空间形态不断变化。
在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内城市发展的空间组织形态是不同的。
一般由最初的独立分散结构向单中心结构、多中心结构演化,最终将形成区域空间一体化的网络结构。
(1)在城市化初期,城镇数量较少,规模较小,且功能较单一,彼此间的相互联系较弱,区域城镇呈零星的点状分布,处于孤立、分散、封闭状态,未形成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2)在城市化中前期,城市集聚效应明显,处于加速集聚阶段,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大城市在其较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驱动下发展迅速,城市规模急剧扩大。
这一阶段以非均衡的中心城市极化增长为主要特征,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形成典型的核心一边缘结构。
(3)在城市化中后期,随着大城市辐射扩散效应和中小城市集聚效应的增强,次一级中心城市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兴起,并形成新的核心一边缘结构。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过程不断循环,多个不同层次的核心一边缘区相互作用,形成区域发展的多核心结构。
这一阶段区域城市得到普遍的发展,大中小城市的联系日益紧密,城镇等级结构趋于完善,形成较为松散的城市群体结构。
(4)在城市化后期,区域城市化水平和城镇密度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不同等级城市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相互交织的作用下,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区域各组成部分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这一阶段区域城镇体系不仅具有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而且具有相互依存的城市功能结构,呈现网络化的区域空间结构。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城镇体系趋于完善的重要标志。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群虽然大多处于形成阶段,但成长迅速。
未来几十年,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镇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城市群形成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其集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全国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将基本形成。
首先,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持续炔速发展,将加快城市的集聚与扩散过程,城市间、城市与区域间的联系将更紧密,从而必然加速全国不同层次、规模城市群的形成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群将成长为成熟的大都市带,中西部城市群将进一步形成并趋于成熟。
其次,随着城市群所形成的区域集聚效应日益增强,未来城市群的集聚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从内部看,城市群仍有经济、人口进一步集聚的巨大空问和潜力,以多个大中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仍将是吸纳产业和人口的强集聚体;从外部看,城市群是一个开放的地域空间,随着核心地区与周边腹地的联系不断紧密,边缘地区城市将越来越多地融入城市群中,城市群的空间规模也将随之扩大。
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带的六大城市群,随着沿海大通道的建设,将连为一体,形成中国沿海巨大城市密集带。
第三,随着城市群的成长壮大,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偏重于各个城市群,城市群在全国及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将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