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通识教育与大陆素质教育之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通识教育与大陆素质教育之比较
通识教育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学习系统的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但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通识教育”有着不同的实践内容和模式,甚至有着不同的名称。
1984年,台湾地区的通识教育全面展开;1995年我国大陆开始推动文化素质教育,2000年以后许多高校将“通识教育”概念引入本科教学计划。
由于大陆与台湾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相似的教育制度等,所以台湾通识教育的发展与实践和大陆的文化素质教育极为相似。
标签:大陆;台湾;素质教育;通识教育
一、台湾通识教育
1.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内涵: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理念,应是通识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通识思维能力即想得更深入、看得更宽远、判断得更正确的能力。
易言之,通识思维能力应包括思考力、感受力、理解力、分析力、创造力、洞察力等综合能力的养成,而这种能力的养成又来自不同知识贯通的训练。
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可以想见,而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通识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在于持续中等教育的教学基础——特别是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另一方面则是持续强化大专院校学生未来进入社会能独立自主、卓然自立的预备教育。
为此,通识教育的内涵可由以下几个角度来叙述。
(1)基础教育:通识教育乃大专院校同学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前的养成教育,可说是种广义的基础教育,其中如语文课程、跨学科入门课程等更是了解不同文化与不同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教育。
(2)全人教育:全人教育亦谓完整人格的教育,其用意在避免学生因过度接受科技等专业训练,而导致人格发展的偏颇。
(3)终生学习教育:通识教育不仅是大学教育的一环,也应是学生离开大学校园后持续学习与成长的根本教育。
总而言之,通识教育不是什么都学一点的普通常识教育,而应是教导学生如何将理论与生活结合、如何将各种知识会通、贯通的教育。
2.台湾通识教育的内容
伴随大学自主化、校园民主化、教学多元化等思潮的冲击,刚开始(共同科)教学解放的通识教育课程可说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甚至如“插花艺术”、“宠物饲养”、“宝石鉴定”等科目都被划入通识教育课程。
至今,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已有较清楚的轮廓,例如以下这些主题便是常被提到的内容:
(1)人文教育——尤其是文、史、哲、艺、等课程
(2)社会科学教育——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课程
(3)自然科学教育——包括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课程
(4)管理科学教育——包括资讯科技等课程
(5)生命教育——包括死亡学、生命科学等课程
(6)两性教育——包括婚姻与家庭、两性平权等课程
(7)环境教育——包括生态保育、环境保护等课程
(8)公民资质教育——包括法治教育、人权教育等
这些课程除了按领域性质规划外,多学科、多领域合开的课程,也逐渐成为各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特色。
经由不同学科的整合、对话,更有助于通识教育理念的落实。
二、大陆的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
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
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具体如下:
(1)政治思想素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了解国情,心系中华;掌握党团知识;遵纪守法。
(2)身体素质。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医疗与健康,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3)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理论;中小学常见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培养和提高心理素质;心理自侧与辅导;情感智商。
(4)智力素质。
智力的基础与开发;学习能力培养;记忆、思维、创造及观察能力。
(5)科学文化素质。
文化知识;中国历史常识;科学技术知识;美术知识;音乐知识。
(6)能力素质。
人际交往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述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7)道德礼仪。
遵守“五爱”道德规范;遵守社会公德;改善社会风气;家庭美德;讲文明,重礼仪。
(8)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教育的意义;美在何方;审美的心理基础;实际审美。
(9)生活劳动技能。
劳动及正确的劳动观;劳动素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重视家务劳动。
(10)志趣爱好。
鉴赏;兴趣与爱好。
三、台湾通识教育与大陆素质教育的比较分析
1.从发展阶段看,台湾通识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萌芽(1950-1984年)、起步(1984-1994年)与发展(1994-至今)三个历史阶段;我国的大学教育早在20世纪20年代-40年代,也曾提倡通识教育。
改革开放后,在拓宽专业、加强基础、加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改革“应试教育”制度的呼声中,中国大陆于1995年开始了文化素质教育以及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
原国家教委的《关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育部的《关于申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通知》以及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逐步推向深入。
所以从发展历程看,大陆的文化素质教育与台湾的通识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二者开始的年代不同,但产生的社会环境是相似的。
一方面,台湾在功利主义的导向下,开始出现“大学变小,学院变细,专校变窄”的困境。
另一方面,台湾也存在着“一试定江山”的应试教育制度弊端,并因此培养出一批批单视野的受教者,包括考试人、生物人、有钱的穷人、文明的野蛮人、破碎的人等等。
通识教育正是因此应运而生的。
同样,大陆改革开放后,大学学科单一、专业狭窄,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培养的大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
同时,越演越烈的“应试教育”制度也使得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日益暴露,由此文化素质教育应运产生。
2.从教育的目的看,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都是要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教育内容、途径和方式看,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都采取了选修6学分~8学分的课程、开展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以及讲座等,而且也遇到了相似的困难,如课源不足、课程杂乱无章、质量不高、师生不重视等等;从推进的程度看,从1984年至今,台湾的通识教育每十年左右即获得了一个大的发展,在课程数量和质量、机构建设、通识教育办学理念等方面都有长足地发展。
相比之下,大陆的文化素质教育从1995年至今开展得轰轰烈烈,对人们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各个大学的校园文化氛围、课外讲座、文化艺术活动等
都有很大发展。
但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机构设置、制度保障等方面进展不大,致使文化素质教育是靠“人”(当时的领导和校长)在推动,而不是靠制度在发展。
3.从目前的实践看,台湾的通识教育目标更为明确,课程更为深入和系统,有专设的管理机构;大陆的通识教育实践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
台湾的通识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1994年以后,许多大学将通识选修课程与共同必修课一起规划,共同体现通识教育的理念,这样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由8分增加到28分,而且也大大提高了通识课程的质量和地位。
大陆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看似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必修课,学分很高,但实际上,公共必修课中数理化课程、外语等占去大部分学分,很多大学专门为通识教育而设的课程只是学分很少的选修课。
因此,将共同必修课中体现思想、价值观念的人文社科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盘设计,赋予其通识教育理念,未尝不是一条出路。
4.从面临的困境来看,台湾的通识教育依然存在着课程架构、组织架构、大学的发展架构等“结构性”问题。
从组织架构而言,目前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学校设立了共同教育委员会的虚级,只是负责规划、统筹通识教育,具体课程仍由各学系承担,如综合性的台湾大学;二是实体化的通识教育中心,有管理人员及专任教师,如清华大学;三是中间类型,只有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并无专任教师。
但不论何种类型,都面临着在大学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
在整个大学的发展规划中,通识教育也面临着校长是否予以重视、能否得到经费以及资源的支持等危机。
5.从未来的发展看,大陆亟需提高对通识教育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推动建立“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陆高校的通识教育是由文化素质教育引发的,目前两者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运行。
通识教育目标分散体现在有关部门的工作中,没有专门的阐述和系统设计,显得凌乱、含混不清。
文化素质教育也处于难以再深入推进的窘境,“应试教育”已经蔓延至大学学习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
因此,各大学应进一步明确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同时教育部也应加以引导和推动,只有把通识教育作为整个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本科教育理念,才能有力推动大陆的通识教育向前发展。
在此方面,台湾成立通识教育学会、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识教育经费支持、开展评鉴活动等做法值得大陆借鉴。
总之,不论是通识教育还是文化素质教育,最终必须作为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并在大学内部建立起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它得到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到一系列的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支持,这样方能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1]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丁三青,阎国华.通识教育的现代性困惑:以台湾地区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03,(2).
[3]黄俊杰.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挑战——以台湾高校为例[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冯增俊.中国台湾高等学校通识教育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