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遥感期末复习南京林业大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业遥感

名词解释:

1. 遥感:广义: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

狭义: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主要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2. 电磁波谱:电磁波信号是遥感研究的重点,区分电磁波特性的主要因子之一是波长(频率),电磁波依据波长轴线的分布称为电磁波谱。

3. 空间分辨率:反映了对两个非常接近的目标物的识别、区分能力。通常采用像元、瞬时视场角(IFOV, Instantaneous Field Of View)表达。

4. 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及波段间隔的大小,即选择的通道数、每个通道的中心波长、带宽三个要素共同决定光谱分辨率。

5. 时间分辨率:反映了遥感器重复采集数据的周期。

6. 辐射分辨率:指遥感器对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即探测器的灵敏度,反映了遥感器探测元件在接收光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差,或指对两个不同辐射源的辐射量的分辨能力。一般用灰度的分级数来表示。

7. 中心投影:地物的影像是光线通过固定点(投影中心)投射到投影面上,形成影像。地面通常存在起伏,地物多有高度,且像片往往存在倾斜(近似垂直、倾角小于3°),引起像点位移、图像变形。

8. 垂直投影:地物的影像通过相互平行的光线投射到与光线垂直的平面上,形成影像,垂直投影无变形。

9. 辐射能量Q:指物体以电磁波形式向外传送的能量,单位为焦耳(J)

10. 辐射通量Φ: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辐射能量称为辐射通量Φ = dQ / dt

辐射通量(Φ)的单位是瓦特=焦耳/秒(W=J/S)

11. 辐射出射度M:面辐射源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即物体单位面积上发出的辐射通量,又称为辐射通量密度,单位为瓦/米²(W/m²)。M = dΦ / dA

12. 辐射照度E:面辐射源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接收的辐射能量,即照射到物体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E = dΦ / dA

13. 辐射强度I:是描述点辐射源的辐射特性的,指在某一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单位为瓦/球面度(W/sr)I = dΦ / dΩ

14. 辐射亮度L:面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在某一垂直于辐射方向单位面积(法向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即辐射源在单位投影面积上、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单位为瓦/ 米²•微米•球面度(W/m²• sr)L=d2Φ / dA dΩ

15. 散射:电磁波在非均匀介质或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时,改变原来传播方向的现象称为散射。大气散射是电磁辐射能受到大气中微粒影响而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其散射强度依赖于微粒的大小、微粒的含量、辐射波长和能量传播穿过大气的厚度等。

16. 瑞利(Rayleigh)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此时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

17. 米氏(Mie)散射:当微粒的直径约等于辐射波长时,出现米氏散射。霾、水滴、尘埃、烟尘、花粉等气溶胶属于此类散射

18. 无选择性散射:引起散射的大气粒子直径远大于入射波长时,出现无选择性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大气中的云、雾散射属于此类

19. 反射:当电磁辐射能到达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入射能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返回原介质的现象称为反射。

20. 镜面反射:当入射能量全部或几乎全部按照相反方向反射,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称为镜面反射。表面相对于入射波长是光滑的情况发生。

21. 漫反射:当入射能量在所有方向均匀反射,即入射能量以入射点为中心,在整个半球空间内向四周各向同性的反射能量的现象,称为漫反射,又称为朗伯反射或各向同性反射。表面相对于入射波长是粗糙的情况发生。

22. 方向反射率:对入射和反射方向严格定义的反射率,即特定反射能量与其面上的特定入射能量之比。当入射、反射均为微小立体角时称为二向性反射(有个函数公式)

23. 透射:当电磁波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部分入射能穿越两介质的分界面的现象。

24. 辐射定标:是将传感器记录的电压或者数字量化值转换为绝对辐射亮度值(辐射率)的过程,或者转换为与地表(表观)反射率、表面(表观)温度等物理量有关的相对值的过程。

25. 图像配准:同一区域内一幅图像(基准图像)对另一幅图像的校准,以使得两幅图像中的同名像元配准。

26. 图像纠正:借助于一组地面控制点,对一幅图像进行地理坐标的校正,又称为地理参考

27. 图像正射投影校正:借助于数字高程模型,对图像中每个像元进行地形变形的校正,使图像符合正射投影的要求。

28. 空间频率:指图像的平滑或粗糙程度,一般而言,高空间频率区域被称为“粗糙” ,即图像的亮度值在小范围内变化很大;而在低频(“平滑”)区域,图像的亮度值变化相对较小。

29. 监督分类:又称为训练分类法,即用被确认类别的样本像元去识别其他未知类别像元的过程。监督分类可分为两个基本步骤:选择训练样本和提取统计信息,选择分类算法。30. 非监督分类:也称为聚类分析或点群分析,即在多光谱图像中搜索、定义其自然相似光谱群组的过程。其不需要人工选择训练样本,仅需要极少的人工初始输入,计算机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动根据像元光谱或空间特征组成集群组,最后由分析者将每个组与参考数据比较,将其划分到某一类别中。

31.植被指数:是指选用多光谱遥感数据经分析运算(加、减、乘、除等线性或非线性组合方式),产生某些对植被长势、生物量等具有一定指示意义的数值,即为植被指数。

简答:

1. 根据遥感系统探测周期的长短可将时间分辨率分为:

超短或短周期时间分辨率:主要指气象卫星系列,以小时为单位,可以用来反映一天以内的变化,如探测大气、海洋物理现象、突发性灾害(地震、火灾等);

中周期时间分辨率:主要指对地观测的资源环境卫星系列,以天为单位,用来反映月、旬、年内的变化,如植被季相节律、作物估产及动态监测、旱涝灾害监测等;

长周期时间分辨率:主要指长时间间隔的各类遥感信息,用以反映以年为单位的变化,如湖泊消长、河道迁徙、海岸进退、城市扩展、资源变化等。

2. 遥感的特征:

空间特性:探测范围广、采集数据快,具有宏观性和直观性。

光谱特性:谱段丰富,可多光谱、高光谱乃至超光谱成像。

时间特性:遥感传感器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采集数据,具有多时相性,可提供目标的动态变化信息,用于资源、环境、灾害的监测和预报,还可以根据目标不同时期的变化特征,提高目标识别能力。

角度特性:多角度遥感数据包含丰富的地物信息,对地物形态、三维结构等的刻画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