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诺贝尔得主缪尔达尔于 1957 年提出该理论,指出从一个动态的社会来看,社会经济各有关因素之间存在着 循环积累的因果关系。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这后一因素的变化,反过来 又加强了前一因素的变化, 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那个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 从而形成了积累性的循环发展 趋势。所以,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趋于均衡,而是以循环的方式运动,不是简单的循环流转,而是具 有累积效应的运动,是一种“循环积累因果关系。 ”
3、与欧洲的人口转折模型相比,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有哪些特征。
20 世纪初到中叶为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第一阶段,此时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高于西欧人口转变 的第一阶段,人口增长率较低;1950 年后的二三十年为第二阶段,此时出生率仍然居高不下,由于卫生条件的 改善,死亡率逐步下降,其速度要快于 19 世纪的西欧,于是高达 20%~25%的人口增长率为这一阶段的特征。发 展中国家第三阶段的人口转变分为两种情况: A 类国家(韩国、斯里兰卡、古巴等)在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时死亡率就已迅速下降到 10%,60 年代中期 起生育率也迅速下降到 20%~30%,于是人口增长率相应下降,进入人口过渡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末,另外几个 国家如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也出现了统一情况;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可划归为 B 类,在这些国家中,由于长期贫困,除了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死亡率迅速下 降外,不再进一步降低,而低生活水平的维持又使高出生率继续存在,以致人口增长停留在较高水平之上,至今 未完成人口过渡。
4、人类发展指数
1960 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了人文发展指数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 以表示发展水平的高低。 该指数综合了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以及物质生活质量中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内涵比较丰富,统计方 法比较细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有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 “像其他有关指数一样,人文发展指数有一些主观 随意,且反映了编制者的政治倾向。 ”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 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 标,是对传统的 GNP 指标挑战的结果。简称 HDI。由三个指标构成: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 GDP 的对 数。这三个指标分别反映了人的长寿水平、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
3
四、论述题
20%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区别和联系?十七届五中全会„„结合发展经济学理论内 容,谈谈对 BLABLA 的认识。
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的增长、 生产的增长或产出的增长。 用统计术语说, 经济增长是指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增长,或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或国民收入(GNI)的增长。 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包括: (一) 投入结构的变化,即生产中投入要素比例的变化 (二) 产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产出结构的变化 (三) 一般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的变化 (四) 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 (五) 文化教育的变化 (六) 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变化 经济增长内涵较窄,经济发展内涵较广;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又是一个 质量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 经济发展。 如果出现有经济发展而无经济增长的现象, 那一定是个别的、 短暂的、 反常的现象, 而绝不是一般的、 长期的、正常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的、先决的条件,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 来经济发展(产品质量低劣;从宏观、全局、长期看,带来不好的社会效果;分配不公;产业结构无改进;不惜 一切代价) 。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 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 投入结构的变化 产出结构的变化 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卫生健康、教育水平 分配状况的改善 政治、文明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与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与结果 1996年,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了五种有增长而无人类发展的情况: 无工作增长(jobless growth) (失业率增加情况下的增长) 无声增长(voiceless growth) (公民缺少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无情增长(ruthless growth) (贫富悬殊加剧) 无根增长(rootless growth) (民族特色的消失) 无未来的增长(futureless growth) (以牺牲环境资源等为代价的增长) 。
6、技术创新
首先由熊彼特 1912 年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他认为,技术创新是发明在生产上的应用,是 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 “新组合” 在技术进步过程中, 。 技术创新根据社会需求把技术发明应用于生产, 把新知识转化为物质产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了技术知识和经济的结合。
2、简要论述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换理论,该理论有哪些启示?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含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或部门:一个是仅 能满足糊口的、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著办法进行生产的部门,这一部门以传统的农业为代表;一个是 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 劳动生产率和工资远比前一部门高的工业部门。 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流动, 为城市工业部门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供给和资本积累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刘易斯模式还界定了城市工业是 资本主义部门,以传统农业为代表的部门是非资本主义部门。 他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一个前提条件,即无限剩余劳动供给。在一定的条件下,传统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为 零或成负数,劳动者在最低工资水平上提供劳动,因而存在无限劳动供给。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比农业部门的工资 稍高点,并假定这一工资水平不变。由于两部门工资差异,诱使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经济发展的 关键是资本家利润即剩余的使用,当资本家进行投资,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量就增加了,从农业部门吸收的剩余 劳动就更多了。当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也提高了,与工业达到一致,这时候经济中的二元结构也 消失了。 赞扬: (一) 模式中的二元结构大体上符合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点,与哈罗德—多玛模式之类的总量发展分析相比, 更接近发展中国家现实。 (二) 刘易斯模式把经济增长和人口流动联系起来观察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 其过程与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有 一致之处,因而模式具有一定的历史经验基础。 (三) 刘易斯模式的重点在工业的扩大,但也提到剩余劳动力的消失将逐渐促进农业的进步。这一点,体现了刘易 斯并不只是偏重工业化而忽视农业进步的思想。 批评: (一) 刘易斯模式暗含地假定, 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转移率和就业创造率与这个部门的资本积累率成正比例的关系 而增加,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生产技术不变,投入要素比例不变,这是不一定。 (二) 刘易斯模式又暗含地假定,农村有剩余劳动力,城市不存在失业,这一假定也不一定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情 况。 (三) 刘易斯模式又暗含地假定,现代工业部门存在一个竞争的劳动市场,在竞争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被完全吸 收之前,城市工业实际工资将保持不变。 (四)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指出刘易斯模式中所说的无限剩余劳动供给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 (五) 刘易斯模式的重点是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 在剩余劳动消失之前, 农业不过是一个向现代化工业部门输送劳 动力的被动而消极的部门。
1
二、简答题
32%
1、简要概述发展经济学第一发展阶段的理论特征。
反“单一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自认为其理论适用于一切国家)的倾向。具有强烈结构主义色彩(认为发 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同于 18、19 世纪处于发展中的西方国家,结构的特殊性 使价格—市场机制的边际调节作用不可能完美实现, 也使得经济增长的利益不易惠及广大民众, 以致造成有 增长而无发展) ,反对新古典主义“单一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动态问题,主要关心如何摆脱贫困,转为 富裕,这是新古典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静态分析,研究如何通过价格—市场机制以 合理确定资源配置) 具有内向发展战略倾向。一般不支持比较成本理论和自由贸易政策(比较成本理论是静态理论,所关系的是 来自贸易的直接的静态利益,却不重视国内工业化所产生的间接的动态利益) ;认为二战后的世界经济状况 已经不同于 19 世纪,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已经不再具有“增长发动机”的功能,而应该立足于国内 平衡增长的进口替代政策; “出口悲观主义” 含有 的成分, 由此产生的政策建议是内向发展的贸易保护政策。 这一时期的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大推进论、平衡增长论)提出者都自认为其理论是“宏大的理论” , 可以适用于一切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增长阶段论》的作者——罗斯托,他把自己提出的经济增长阶段 划分(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大规模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 量阶段)的理论说成是从现代史中归纳出的普遍发展过程理论。 发展经济学的形成与繁荣时期(40 年代末-60 年代中) 主要理论观点 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强调工业化;强调计划化 主要特点 反新古典主义倾向;强调内向发展战略;建立宏大的理论体系
08 级 发展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罗斯托认为,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 各部门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其中有一种部门 (主导部门) 的增长决定着其他部门的增长,在所有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它通过前向、后向和横向的联系带动其他部门。主 导部门的建立是由经济增长的内在必然性促成的, 因为经济增长始于技术上的进步, 而技术进步又只能率先出现 在某一部门,然后扩散到其他部门。 (本身具有高增长且能带动其他部门增长的部门)
4、 “两缺口模型”有哪些理论与政策上的意义?
见 07 简答
2
三、简要论述题
24%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主要包百度文库哪几个方面?
(一) 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毕竟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促使社会物 质财富日趋丰富和人类文化及技能的提高,从而扩大个人和社会选择范围的原动力,但是,需要重新审视实 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和目的。 (二) 可持续发展要以自然资源节约为前提,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三) 可持续发展要求公平与效率高度统一。 (四)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性概念 (五) 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六) 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原则。 (七) 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原则。 (八) 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原则。
24%
2、经济增长极限理论
1972 年,以梅多斯为首的一个专家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关于人类困境的第一份题为《增长的极限》的 报告。该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增长极限论,认为影响经济的五个主要因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 污染和资源耗费之间是互相作用的,而且它们都是以指数形式增长。由于地球的能源、资源和容积都是有限的, 如果按目前的趋势继续发展,增长的极限将在今后 100 年内的某个时间发生,伴随的后果是人类经济的崩溃。
2、简要概述库兹涅茨有关收入与分配的“倒 U 曲线”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于 20 世纪 50 年代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得出一个收入分配变化的规律性: 在经济增长的 早期,收入分配趋于恶化;在经济增长的后期,收入分配趋于改善。这一情况被称为“库兹涅茨效应” 。对于产 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的一般看法是:结构变化的性质造成这样的结果。即经济增长首先在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发生, 在这个部门中,就业量小而生产率和工资高,相比之下,在传统农业部门,就业量多且生产率和工资低。在传统 农业得到改造之前, 两个部门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而扩大化中的现代化工业部门中的收入不均现象又可能比停 滞的传统农业部门更严重。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工农业产业结构逐渐转变,人口的流动和就业量的变化使部门 间的生产率差距趋于缩小,从而收入差距也趋于缩小。
5、 “公地的悲剧”
1968 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公用地悲剧》一文,作者哈丁总结出一个著名论断“公共资源的自由使 用会毁灭所有的公共资源” 。他设想,在一个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共牧场,每个理性的放牧者都想在公共牧场放养 尽可能多的牲畜,因为每个放牧者从其牲畜那里获得直接利益,而只承担由于过度放牧所产生的成本的一部分。 当每个人都这样做时,牧场由于过度放牧造成退化的灾难就会发生。 哈丁把这种理论扩展到对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解释。 “公用地”的概念可以包括大气、海洋、自然 循环、食物链等,而放牧者可以是一个企业、跨国公司或一个国家的象征。在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里,局 部利己行为的集合或追求短期利益的经济繁荣,可能导致人类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损害。 许多个人利用“公共的”稀缺资源,并从对其的利用中受益,但仅仅分摊一部分资源成本。这就会造成“公 地的悲剧” :每一个理性的人都有动力来过度使用公共资源,直至公共资源的生产能力被完全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