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产生及预防机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谣言的产生及预防机制

[内容摘要]:在信息难以充分表达的情况下,诸多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造就了谣言的流行,而网络的虚拟环境无形中充当了其保护伞。要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在及时、全面地公开信息的同时,也要注意完善监督机制,提高从业者道德水平,并加强网民的媒体素养,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网络谣言;形成原因;预防机制

谣言,自古有之。先秦《吕氏春秋·察传》一文曾生动描绘了谣言传播的奇景:故狗似獗,獗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i这是已知的最早对传播变异的描述。《战国策》中也有相关典故。今天,随着跨越国界、地缘的英特网的出现,谣言也乘上了电子化快车。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人们对于谣言信息的意见在社会群体的持久互动中趋同了,影响力和破坏程度达到最大”。ii那么网络谣言是怎么产生的呢?

网络谣言的产生、扩散,有其社会原因、社会心理原因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原因,当然还有政治、经济等深层因素。很多时候是这几方面原因综合在起作用:1.社会信息难以全面、充分、公开的表达。

人类社会自有信息传播以来,就从未杜绝过谣言,这与社会信息难以全面、充分、公开的表达有关。即使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人们所需了解的信息也无法全部公开或随时随地轻易获得,这是谣言得以形成和扩散传播的重要社会基础。在信息缺少足够充分、公开的情况下,类似的谣言的一再出现并不奇怪。此外,在社会生活遭到人为或自然力的破坏,出现环境危机的情况下,倘若正常渠道的意见传播迟缓或被打断,而人们的信息需求又大于体制性渠道的消息供给,人们便表现出惊恐或猜测的忧虑。一些观点相同的人开始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聚集,互通情报,交流不安,即社会底层群众的自发活动取代了上层组织的信息传播功能,这也会促成谣言的形成。

2011年3月15日,因为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都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一时间引起一些市民疯狂抢购食盐,一些不法经销商乘机哄抬价格,牟取暴利,群众反映强烈。“今天你买盐了吗?”“涨到5元一包了”“货架空了!”……最近,在路上、在超市里时不时都能听到诸如此类关于买盐的对话,而在网络上也诞生了诸如“盐如玉”、“盐王爷”的热词。最后北京市疾控中心重申:目前监测显示,北京环境空气中的辐射剂量一直在天然本底水平,即我国环境空气中未受到日本核泄漏事故的放射性污染。因此,居民在当前的生活环境中不需要补碘。

2.社会心理因素造就了造谣者、传谣者和受谣者。

谣言的形成和传播与复杂的社会心理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它是后者的一面镜子。从镜中可以看到造谣者、传谣者和受谣者的种种心理活动和心理倾向。谣言传播的过程,是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的过程。这其中,既有个体心理起作用,也有群体心理作用。在造、传、受谣的过程中,支配人们行为的既有理性因素,也有非理性因素。谣言传播者的非理性因素是谣言得势的主要原因,当一个人被谣言包裹之时,往往会受社会心理的压迫而跟随非理性思维的指引,相信并

传播谣言。iii网络谣言亦不例外。

网民的辨析能力因为网络谣言中的威胁性内容而受到削弱:一般而言,网民对于网络信息尤其是谣言信息的辨别能力越强,网络谣言传播的空间就越小。但是一些谣言往往依存于一些突发的重大公共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和网民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导致相当一部分网民心理承受能力被削弱,恐慌,焦虑的情绪在网民中进行蔓延,网民对网络谣言等“小道消息”的依赖程度增加。社会负面情绪的宣泄:网络谣言作为未经证实的信息传播,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一定的社会群体情绪,成为社会环境中各种复杂因素的表征。利己主义的网络谣言传播:人作为社会动物,其行为往往存在一定的利益动机,还存在一些网民,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恶意制造网络谣言,或者积极参与到谣言传播中去,借此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

3.网络虚拟环境是网谣形成与传播的保护伞。

网络的匿名特征、信息扩散的速度和广度、管理的相对滞后,这些网络与生俱来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网络谣言生成、在网上网下泛滥传播的最为有效的保护伞。网谣制造者可轻而易举地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隐藏自己的IP地址等信息,有效地降低了造谣的风险性。网络的虚拟性使网民的行为和思想获得了从现实世界的解放,“互联网真正带来的不仅仅是匿名,更重要的是网民可以实现个体角色、身份等的自由选择与转换”。网谣在网民种种理由和巧妙操作中“脱颖而出”,再经过无限复制和迅雷之势传播开来,成为一度的舆论热点。科技是把双刃剑,诚如河北理工大学社会心理学专家王子平教授所分析,网络赋予了平常人更多的话语权,由原来的媒体工作者发布新闻,到如今人人可为记者。但网络信息传播缺少规范的检查系统,通过博客、论坛等发布信息,其操作方式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为造谣、传谣提供了方便。在汶川大地震中的那则关于浦阳镇一化工厂污染水源的谣言,它先是在网络上出现,然后蔓延到手机短信上。短短两天,成都地区大量手机用户接到了该信息,给市民带来了恐慌。

当谣言和网络媒体结合起来形成网络谣言,其舆论影响力和社会危害性大大增强。如果处理不当,容易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的舆论氛围。针对网络谣言的特点及产生原因,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谣言止于信息及时、充分的公开.

网络谣言传播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权威的真实信息模糊。社会信息的公开程度越高,谣言的生存空间就越小。如果在引发谣言的公共事件发生初期,政府等权威机构就能够将事实真相及时,公开,准确的发布出来,往往能够很好的遏制谣言的蔓延。比如汶川地震之后,我国政府部门就及时的把地震信息予以公布,有效地遏制了各种有关谣言的传播。要想抑制谣言,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发布机制,增加媒体报道自由,报道透明度,不给网络谣言以生存的机会。一旦出现谣言,要及时多渠道辟谣。只有信息的公开才可以有效消除民众心中的种种想象力。

2.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增强职业道德。

抑制谣言,还要未雨绸缪,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对故意传谣并造成危害者相应惩治;与此同时,网媒必须在主流媒体的率领下,严守职业道德,净化网络环境。在硬的方面,依法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管理工作,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和约束互联网信息传播行为、网络秩序、网民行为。作为网站,要认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有害信息的管理。我们提倡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默许对言论自由的滥用。

从软的方面来说,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商业门户网站应起到表率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