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地貌

2、气候

二、人文地理环境

1、疆域、政区

(1)疆域:西汉、唐、元、清、疆域超过“雄鸡式”、960万平方公里。

(2)政区:商周——分封制,秦汉——郡县制,东汉——州、郡、县二级制,元——行省制度,明——省府县,清——省府县,近代——省、道、县,现代——省、市、县。

2、民族、人口:

(1)民族: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总称;华夏族指汉族。

(2)人口:特点是分布不均衡,人口迁移频繁。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1、疆域、政区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

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

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1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气候等。

2 、中国历史上只有月氏族的主体在公元前 2 世纪迁到中亚了,其他各民族都没有完全离开过中国。

3 、从境外迁入中国的民族是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4 、中国历史上,除汉族以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

蒙古、满族都曾经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5 、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秦以后,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国。

6 、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尚书省。

7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惯称为三大阶梯。

8 、我国最低的内陆盆地是吐鲁蕃盘地。

9 、中国疆域的基础是在乾隆年间最终确定的。

10、中国的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二、经济发达与文化繁荣有何内在联系?

文化是经济发达的一个必要条件,经济发达又会促进文化的繁荣。二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①文化是经济发达的一个必要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百家争鸣这种文化繁荣盛相是发生在各国战争的背景下,毋庸置疑,有的诸侯国经济比较发达,但是总体而言当时经济并不是很发达的。同样是文化隆盛时代的唐朝,唐朝经济发达首先在于国家的统一、强盛的国力和得力的政治政策,文学艺术繁荣只是一个的必要条件。

②经济发达促进文化的繁荣。

现列举几个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的时期同时也是文化繁荣的高峰。

第一,西汉的文景之治:当时国家粮仓堆得满满的,朝廷积存在京师的钱有几百万万贯,因多年不动用,串钱的绳子都朽烂了。当时宏阔的文化精神,儒学独尊,经学兴起。

第二,唐贞观之治:贞观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在这一时期,监狱常常是空的。人们即使外出好几个月也不用锁门。行旅往来各地,不必自带干粮,随时可以在路上得到供应。连年的农业丰收,使国家极为富裕,国力极为强盛(天降白面,蹈子两头结米的故事)。贞观年间涌现出大批有才华的文人,奠定了开元年间的文化盛相。

第三,唐开元之治。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杜甫有诗描绘了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独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开元年间,物资供应十分丰富,粮价又低廉又稳定。道旁客店林立,招待过往客人食宿。此时的大唐还吸引了大批亚洲及欧洲的商人云集在长安、广州等大城市。其时“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和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是现今难以企及的。

第四,清康乾盛世。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是在什么时候奠定的?是康乾盛世。中国的人口是在什么时候突破一亿大关的?也是在康乾盛世。在康乾盛世,社会经济发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面积迅速增加,至雍正时已达到九亿多亩,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农业空前发达。同时,商品经济也有较大的发展,全国兴起了许多新的城镇。西学东渐正是在此时兴起。

由以上几个盛世我们可以看出,盛世、治世是几个高峰,当农耕经济较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文化也随之繁荣。

化的繁荣必须植根于经济的发达,隋唐、两宋的历史就是明证;但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有其独立性,如果沾染了过多的经济元素,沦落成经济的附庸,文化就不再是文化,而成为了庸俗。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已经被经济的油彩涂抹得面目全非;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其创造者也在经济的浪潮下趋之若鹜地弃艺从商;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在利润的驱使下,“著作”产生速度并不比“速冻饺子”吃到口中慢多少。……

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落后就会挨打;而没有文化的滋养,就会陷入“精神沙漠”而无力自拔。因此,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同步推动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同步建设经济高地、开放高地和文化高地,为实现后来居上、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和文化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会有文化的繁荣,没有文化的繁荣同样不会有经济的发展,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

首先,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文化的活跃程度。文化的发展必须以经济为物质前提,只有经济得到了发展,文化的发展才能有物质保障。

其次,经济的发展也应当以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依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发展经济首先就要发展科技。我们要通过教育﹑创新等手段来发展科技,就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作保障。

三、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特点: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小农经济,这种形容或许概括性太强,其具体特点很多,除了《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里所提及的持续性、多元结构和早熟性等几点之外,我觉得还有封闭性、中庸性、忍耐性、盲目性、互补性、脆弱性和顽强性。

首先说说封闭性,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经营规模小,所生产的产品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为目的,不需要市场和商品交流。市场作为一个商品交易的场所,瞬息万变,同时在市场中进行交易的人们来自天南海北,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信息传播场所,由于人们和市场的联系甚小,对于外界的变化仅仅通过人们的道听途说来感知,因而封闭性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农耕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精耕细作,人们的大部分时间又被束缚在土地上,跟社会的交往就更少了。综合以上两个因素,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的封闭性就不言而喻了。

其次说说中庸性,何谓中庸呢?中庸乃是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