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源源而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倡导“中体西用”到输入进化论,再到主张共和革命,中国的思想变革由浅人深,逐次递进。

高举“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大旗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新学制的建立,使新式教育得以迅速推广。

近代科技的引进、西学书籍的大量翻译出版以及报刊业的繁荣,在传播西学新知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交通、通讯手段的改进,民间社团的兴起以及社会习俗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的嬗变,以及经济、政治的变革,推动着中国会逐步向现代转型
1、西学东渐概况:早期(明末清初)和近代(晚清民初)
2、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
(1)思想潮流的演进——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
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2)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
(3)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4)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政治的变革,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的嬗变,推动着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和“晚清、民初”两个时期。

前者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动逐渐进行的;后者则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西学东渐”的方式多种多样,诸如传教授徒,翻译图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等。

西学东渐概况
一、思想潮流的演进
专题主线:近代中国思想演进的历程即探求救国道路的历程
1、19世纪中期(两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A.背景: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来华西人的逐渐增多和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再度传人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面对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要求在保持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力师西法”,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

B.实践过程:
“中体西用”论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洋务派赖以“借法自强”、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

在“西学为用”的口号下,洋务派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与民用工业,开设各种洋务学堂,翻译西书,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不仅
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也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高考注意写出具体史实)
C.批评与沉寂:
随着时势的推移,“西学”的内涵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仅在器物层面零零星星地学习西方,并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一些人明确对“中体西用”论提出批评。

甲午战争以后,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化,“中体西用”论渐趋沉寂
(一分为二的看中体西用)
对“中体西用”的评价(特点和影响)
(1)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思潮,是为了解决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给清政府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而产生的;
(2)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此口号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洋务,不仅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也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第一步(军事、经济、教育等);
(3)但是“中体西用”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仅提倡在器物层面零星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不改变中国封建体制,并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使其不能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体系和营造宽松的环境,因而丧失了其指导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进化论的输入
A.背景:
甲午战后,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为了争取更多的官绅支持和参与变法,他们四处奔走,在各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除了从中国儒家经籍中寻找变法依据之外,康、梁等人还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吸取和借用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

其中,最重要的西学理论就是进化论。

B.内容和实践:
1897年,严复在报纸上发表译著《天演论》,将进化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在书中,他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主旨,对进化论进行诠释,并运用这一理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认为实行变法,就能“自强保种”,否则就要亡国灭种,为“天演”所淘汰。

——内容
这给甲午战后面临瓜分巨祸的中国敲响了警钟,在思想界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以严译进化论为理论依据,维新派进行了广泛的舆论宣传,深刻阐明了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思想上、舆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

——实践
C.历史影响:
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打压下,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进化论的输人和
传播,却为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当时和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共和革命思想
(1)背景: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奋斗目标,并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掀起了共和革命的大潮
(2)实践:
A.肇端:1894年,孙中山檀香山创建兴中会,随即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明确将反清斗争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结合起来1895年,兴中会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

此后,他继续宣传革命,并深考察西方社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民主革命思想
B.传播:20世纪初年,随着国内形势变化,同情或支持孙中山的人越来越多,一批知识分子迅速觉醒。

他们创立革命团体,发行革命书刊,公开集会演说,猛烈批判清政府专制统治,积极传播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大造革命舆论。

尤其是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等宣传品,风行一时,广为传诵,对于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C.纲领与民主共和诞生(★)
在革命潮流的推动下,孙中山联络黄兴、宋教仁等人,于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革命纲领,进而又在《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一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评价“三民主义”:“三民主义”集中表达了共和革命的基本理念,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这一纲领在宣传和鼓动革命、动员和组织群众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此后,在同盟会的领导下,革命党人一面继续传播民主革命思想,一面派人回国,不断发动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了武昌起义的胜利,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起中华民国
4、20世纪初期(1915年开始):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
A.背景:
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帝制复辟以及随后出现的军阀统治、军阀混战和种种社会危机,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就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旧思想、旧文化和旧礼教,引进民主和科学
C.中西文化论战:
D.影响和评价:
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
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中西文化论战——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国知识分子出于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而产生的不同治国救世主张的碰撞。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精神,其主流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
总结:西学东渐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西学东渐所造成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变化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可以与之媲美。

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界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改变,开始接受议会制、民主制、新的国家概念、社会主义思想等新理念,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强烈冲击和批判,开始向近代思想文化转型中国近代主流文化转型是在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的历史和时代主题下完成的:
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使命,有人把这称为“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中国既要救亡实现民族独立,又要启蒙宣传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实现民主革命和人的解放。

在近代中国,启蒙与救亡总是亦步亦趋、同行而至的。

鸦片战争之前启蒙是主要的,救亡还没有提上日程。

鸦片战争以后,启蒙与救亡开始同行,自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启蒙达到了高潮,救亡也达到高潮五四之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到最后关头,中国社会主题仍是救亡与启蒙两大主题,虽然侧重点因时因势有所不同,但救亡并没有“压倒启蒙”
二、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李善兰在引进近代数理知识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翻译了《几何原本》,将牛顿力学三
大定律介绍到中国
商务印刷馆与西书的翻译出版
创建于1897年,商务印书馆,编译出版了许多西学著作,在传播西方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872年,《申报》是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中文报刊。

内容丰富,较为详实的记载了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曲折历程,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这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堪称是中国近代史的史料宝库。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
1881年,唐胥铁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北京强学会(1895年11月,在康有为的活动下,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上海强学会(康有为在上海成立),各地兴办学会。

作用:京沪两地强学会开启了这一时期的立会之风。

这些学会或鼓吹政治变革,或传播西学新知,或致力于风俗改良,对于营造维新舆论,开通社会风气,聚集变法力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背景:随着西学东渐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西方文明的传入,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一系列革除旧俗污染的政令,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革。

(二)内容: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等方方面面。

具体:
1、服饰:
(1)清代服饰,官民有别,在民间,男子一般穿长袍马褂。

(2)辛亥革命以后,象征封建等级特权的服饰被淘汰,洋装洋服开始流行。

A:民国初年,男子礼服一般为西服和袍褂。

B: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大城市里流行的男装是西服,中山装和长衫,女装主要是旗袍。

2、称谓、礼节
(1)变化:
A:清代,官场称谓是大人,老爷,日常生活礼节是跪拜,作揖,请安,拱手。

B:民国,官员之间的称谓是以官职相称,民间则是先生,君,礼节是废止跪拜,请安等旧礼节,改用鞠躬礼和脱帽礼,西方的握手礼也开始流行。

(2)意义:行动方便,卫生,审美情趣的变化,打破尊卑等级观念,彰显人格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