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四首》复习总结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边塞诗歌四首》
复习课教案
单位:龙子心中学
姓名:武燕飞
上课时间:2014-1-4
《边塞诗歌四首》复习课教案
课题:复习课型
教学时间:2014-1-4
教学目标:
1、弄清中考要求,阐释考点。
2、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3、鉴赏诗歌中的用词之妙。
4、掌握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
复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 生字
羌笛qiānɡ侯骑jì燕然yān 岑参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风掣红旗chè
2.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3. 词语
怨杨柳:语意双关,既指《折杨柳》曲调哀怨,又指埋怨杨柳尚未返青。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度:越过。
青海:即今青海湖。
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单车:轻车简从。
问边:视察边疆,慰问边士。
过.居延:超过,远过。
征蓬:随风远飞的蓬草,这里诗人借以自喻。
长河:指黄河。
角弓:以牛角装饰的弓。
不得控:拉不开。
阑干:纵横貌。
辕门:军营门。
掣:扯动。
二、作者常识:
1、王之涣:盛唐诗人,字季陵,常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2、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
代表作有《出塞》、《从军行》等。
3、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苏轼评论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4、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其诗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三、文章主旨:
诗歌主旨分析方法指导:
分析、解答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①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②某一诗句的大意和内涵;③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④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苍凉悲壮的边塞风景,写戍边士兵的不得还乡的凄怨和悲壮的情怀。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描写了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悲凉景象,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
王维的《使至塞上》叙述出使边塞的艰难历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自己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伤感、飘零的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咏雪送别之作。
通过生动的摹写和浪漫奇妙的想象,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衬托出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重点语句赏析:
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
一要描摹诗歌意象构成的画面;
二要概括由意象组合产生的氛围特点;
三要剖析作者思想情感。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模式:该诗抓住(采用)……(意象列举)等意象,给我们描绘了……的画面,营造了……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达到了……效果。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杨柳”语意双关既指杨柳尚未返青,也指《折杨柳》的曲调哀怨。
在“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响起苍凉哀怨的笛声,吹的是哀怨思乡的《折杨柳》。
意思是羌笛何必吹奏《折杨柳》曲,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给我们描绘了苍凉悲壮的边塞风景,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氛围,写戍边士兵的不得还乡的凄怨和悲壮的情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在抒写战争的艰苦时,又抒写戍边将士的坚定深沉的豪情壮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
写“圆”字,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
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寓情于景,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这个比喻巧妙的把严寒的肃杀转化为春天的美好感觉,化寒为暖,表现了乐观的心态和美好的情感。
五、表现手法:
提示:诗句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王之涣的《凉州词》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
“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
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从军行(其四)》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
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
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
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
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
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使至塞上》中“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这里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六、课堂检测:
(一)阅读诗文,完成以下习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题目
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
⑵、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
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答:
⑷、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60字以内)
答:
⑸、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
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⑹、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
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答案:
一、⑴、“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⑵、燕然
⑶、“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
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⑸、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
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
⑹、A(并非轻松愉快。
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
二、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以下习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本诗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代诗人。
8、根据要求写出诗文原句。
(1)诗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
(2)诗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写出了塞外雪景什么样的特点?在诗中有何作用?(2分)
10、赏析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写法上的妙处。
(3分)
参考答案:
7、岑参集校注唐
8、根据要求写出诗文原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9、将塞外飞雪写的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惜别之情。
10、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三、默写四首诗
教学反思:
亮点:本课注重了基础知识的积累,在诗歌学习能力上注重了三个方面:诗歌主旨分析方法、诗句赏析表达技巧、诗歌意境分析法的训练和复习。
对于课上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应用。
不足:对于诗句的默写中,从学生的错别字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诗句的内容理解还是不够正确,比如:“轮台东门送君去”中,学生易把“君”字写成“军”;把“归雁入胡天”中,把“雁”写成“燕”……
《边塞诗四首》复习总结课
建议:对于文意的理解,应该让学生在晨读课上加强对语句的理解;对于具体的字、句的理解再加强。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