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赋对汉画像石艺术影响的原因
从汉赋的特点看汉人的审美观
汉赋在汉人审美观演变中的地位:为后来的汉代艺术奠定了基础,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审美 趋势和价值取向
中期的审美观与汉赋
汉赋的发展历程 中期汉赋的特点 中期汉赋的代表作品 中期汉赋与审美观的关联
晚期的审美观与汉赋
汉赋的内容广泛,涉及宫殿、城市、园囿、商贾、农耕等领域,展现了汉代社会的繁荣和人 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汉赋在表现手法上强调文采和情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刻画,将汉人的审美观念和情 感体验展现得淋漓尽致。
崇尚自然
汉赋中大量描绘自然景色,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崇尚。 汉赋中对山水的描绘常常富有诗意,表现出汉人对自然的审美追求。 汉赋中常常通过寓言、神话等手法,将自然与人事相提并论,表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汉赋中对自然的描绘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
注重情感表达
汉赋善于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汉赋在描写景物时,注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生情,情感表达丰富细腻。 汉赋在表现人物时,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通过人物的情感表现来反映社会现实。 汉赋在叙述事件时,注重对事件中人物情感的描绘和表达,使事件更加生动感人。
写实与想象:汉赋在描写景物、刻画人物时,既注重写实,又富有想象 力,体现了汉人审美观念中现实与浪漫的交融。
道德评判:汉赋中经常出现对人物、事件的道德评判,体现了汉人强调 伦理道德的审美观念。
汉赋与汉人审美观的相互影响
汉赋的特点:辞藻华丽、气势恢宏,强调形式美和意境美
汉人的审美观:崇尚自然、追求神韵意趣,注重情感表达和人文精神
晚期的审美观特点:注重意 境,追求自然之美
汉赋的演变:从早期的铺陈 到晚期的简约
汉赋“蔚似雕画”说
汉赋“蔚似雕画”说汉赋“蔚似雕画”说许结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认为赋“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学界已有以汉赋特征与“雕画”对应的评论,然于其“赋”与“画”(文与图)关系的论述,以及对刘勰赋体“雕画”说本身,甚少创作论的批评。
有关刘氏“雕画”说,当结合其“赋体”论,即“立赋之大体”的“如组织之品朱紫,绘画之著玄黄”,对此黄侃以为“本司马相如语意”,即《西京杂记》所引“相如曰”中的“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的一段话。
如果再联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论绘语如“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物色》),并及文章与图画的关系如“绘事图色,文辞尽情”(《定势》)、“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情采》),其中“随物”、“图色”与“形文”,颇与赋体相符。
缘此,本文拟就汉赋书写,以探寻其“蔚似雕画”的创作特征及其审美意义。
一、构象:写物与图貌汉赋是一种以语象呈现物态的审美文献,其为汉帝国开辟一广大的“物象”世界的同时,也丰富了繁缛汪秽的“语象”世界与美轮美奂的“图像”世界,是“写物”决定“图貌”的创作特征。
然观汉赋因“物”成“貌”,绝非单纯的物态罗列,关键在由“物象”营构“事象”,以成就既“随物赋形”的笔法,又“体国经野”的气象。
汉赋尤其是体物大赋,其构象的意义在“义尚光大”,闻一多以司马相如《上林赋》为例,以为“它的境界极大。
……凡大必美”;张世禄说“吾国文字衍形,实从图画出。
其构造形式,特具美观。
词赋宏丽之作,实利用此种美丽字形以缀成”,皆取其“图貌”之大观。
当然,读汉大赋的美,先宜大中见小,其构象法首在由无数“个像”组成宏大的画面。
先看汉赋的“个像”图貌,大抵皆以形象加动作营构。
试举数例如次:若乃盼睐生姿,动容多制,弱态含羞,妖风靡丽。
皎如明魄之升崖,焕若荷华之昭晰。
调铅无以玉其貌,凝朱不能异其唇。
胜云霞之迩日,似桃李之向春。
红黛相媚,绮组流光,笑笑移妍,步步生芳。
两靥如点,双眉如张,颓肌柔液,音性闲良。
汉代文化艺术的奇葩——吕梁汉画像石漫谈
汉代画像石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一朵奇葩,它是一种石刻绘画,也是石质装饰画,它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
一汉代画像石通常装饰在用砖石砌筑的墓室、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上,或刻在石碑、石棺崖墓石壁上。
画像石墓是以石雕画像石为装饰材料,砖石混合结构的,它既是随葬艺术装饰品,又是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建筑材料,由于制作工艺特殊,它不同于圆雕、高浮雕,又有别于碑文阴刻、岩画雕凿,汉代画像石形同剪影,即平面雕刻。
汉代画像石是汉武帝刘彻执政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根据有题记汉画像石提供的材料,画像石先于画像石墓,一度为贵族、地主阶级纪念建筑上的石雕艺术装饰品,殁后才以画像石为冥具。
画像石墓实际是仿官宅府邸建筑的产物,是汉代封建统治者运用绘画点缀政教思想在丧葬制度上的集中体现。
汉画像石墓在我国汉代最为流行,并且形成高潮。
画像石墓兴于东汉初年,盛行于恒、灵二帝执政期间,亡于汉末。
汉画像石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用绘画注释历史,是揭开两汉文化艺术的一把金钥匙。
二吕梁的汉画像石全部出于墓葬,同时吕梁也是山西唯一吕梁汉代画像石墓主要分布以离石马茂庄为中心方圆百柳林县的杨家坪、方山县的吕梁汉画像石墓流行时间较集中,为东汉晚期至恒帝、灵帝间的遗存。
目前已发现准确纪年的汉画像石墓有:东汉和平元年(150年)、延熙四年(161年)、建宁四年(171年)、熹平四年(175年),共计四座,出土汉画像石近三百余块。
吕梁汉代画像石全部为砖石结构,形状有正方形、凸字形、十字形、丁字形、长方形等。
墓葬前室多为穹隆顶,耳室较小,多为长方形、券顶形。
墓葬分单室墓、双室墓、三室墓、四室墓。
单室墓一般长在4米左右,宽一般在3米左右,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画像石主要集中在墓门口,一般为5块,即门楣石1块、门扉石2块、门框石2块。
门扉石后还附一长条石,两侧各凿一凹缺,并与门槛石上的舀窝相对应,以便安放上下门驱,使门扉石得以向内开启。
浅析汉代文化、经济对汉画像石的影响
浅析汉代文化、经济对汉画像石的影响包 蕾摘要: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形象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
汉代文化特别是楚文化对汉画像石的影响体现在龙图腾崇拜和巫术信仰,儒学的孝道思想对汉画像石的影响体现在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及厚葬的礼俗;汉代经济对汉画像石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汉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为汉画像石的产生和兴盛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文化;经济;影响中图分类号:K87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7-0080-03一、前言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重要的遗存,是汉代民间艺人在作为墓葬建筑材料的石头上进行雕刻或绘画的石刻艺术品。
它把雕刻和绘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构图造型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形象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
画像石常被发现于汉代画像石室墓中,这种室墓采用竖穴式的土坑作墓圹,用石料和砖铸造墓室,主要特点是仿照地上地宅建筑,画像雕刻在墓室室壁内侧作为装饰,是石结构或砖石混合结构的墓葬。
画像石属于汉代丧葬礼制的一部分,其本质是服务于丧葬礼俗制度的祭祀性艺术。
汉画像石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其覆盖面积约占大半个中国,主要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因为不同的地理区域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各地画像石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和创作方法等也各具风格。
汉画像石在西汉墓葬中很少有发现,自西汉中晚期出现,到了东汉中晚期开始流行,其间经历了约三百年的发展过程。
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岁月的变迁,汉画像石不仅没有被湮没,反而在历经两千多年的洗礼之后大放异彩,以图画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现了悠久博大的汉文化,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汉代文化对汉画像石的影响(一)楚文化对汉画像石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群雄争霸,礼崩乐坏,摧毁了旧制度旧秩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思想主张交织碰撞,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基础。
汉赋与丝路文化:汉赋胡人书写及其意义
汉赋与丝路文化:汉赋胡人书写及其意义刘向斌【摘要】在汉代丝路文化的影响下,汉赋中的胡人书写逐渐从模糊性、轮廓化的侧面描写转向细腻、真实的正面描写.总体来看,汉代赋家具有将胡人矮化、妖魔化的创作用意.这既体现了汉代赋家具有汉帝国为中心的叙事话语立场,也体现了他们具有“非我族类”的异类书写观念和“百鸟朝凤”式的意义场域建构意识.【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41)003【总页数】5页(P77-81)【关键词】汉赋;丝路文化;胡人书写;叙事话语立场【作者】刘向斌【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曾被汉朝人视为异类的胡人纷纷由西域、漠北、东南亚、南亚等地进入中原地区,并成为汉代文人关注和描写的对象。
因此,从文学视角探究汉赋的胡人书写特点,将有助于了解丝路文化对汉赋创作的影响。
一、汉代史书及出土文献的胡人书写在汉代,“胡”原指匈奴族群。
比如,匈奴狐鹿姑单于曾给汉武帝写信说:“南有大汉,北有强胡。
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
”[1]3780吕思勉指出:“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乃貤为北族通称,更后则凡深目高鼻多须、形貌与东方人异者,举以是称焉。
”[2]可见,“胡”原为匈奴专称,后亦称北方诸族,当然也是对深目、高鼻、多须者的统称。
汉代史书对“胡人”的描写相对较为简约。
比如,《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人逐水草而居,“重承诺”“善骑射”“尚利轻礼”“食畜肉”“衣皮革”“被旃裘”。
[3]2879《汉书·匈奴传》云,匈奴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逐草随畜”以射猎为生。
[1]3834《史记·大宛列传》称,大宛人“皆深眼,多须髯,善市贾,争分铢”。
[3]3174可见,汉代史书中的胡人形象相对抽象,但也有比较具体的描写,从中可知胡人具有深目、多须、善商、重利等特点。
而在汉画像石、汉画像砖和汉代胡人石雕像、汉代胡人托灯佣等出土文献中,所刻画的胡人几乎全为男性,形象也更为生动、鲜明。
名人对汉画像石的评价语
名人对汉画像石的评价语
鲁迅先生对汉画像石有如下评价:“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汉画像石是汉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人们刻划在石块上的绘画
艺术作品。
它是汉代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再现了汉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儒学经典、天文地理、音乐歌舞、兵马出行、宴居庖厨、百戏竞技、舞文弄墨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此外,汉画像石也是汉代社会风俗民情的真实描绘,以及当时人们对现实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与憧憬。
这些汉画像石既具有珍贵的史料和考古价值,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因此,名人对汉画像石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这可以从鲁迅先生以及其他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得到印证。
从星象看汉赋与汉画像的异同
从星象看汉赋与汉画像的异同作者:祁雪倩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7期祁雪倩内容摘要:汉赋与汉画像堪称汉代文学、艺术的双绝,而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从出现之时就异常发达,汉人由于宗天神学的影响,对天宫星象极其崇拜。
本文旨在着重研究以天宫星象为主要内容的汉赋和汉画像,对其进行比较研究,进而从新角度对汉赋和汉画像进行解读,得出两者的区别,借以更加真实的还原出汉代真实的社会面貌和思想状况。
关键词:汉赋汉画像天宫星象汉朝汉赋是汉代文学创作的典范,除了汉大赋之外,在题材和内容上不断拓展,衍生出京都赋、宫殿赋等类型,为汉赋与汉画像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素材。
而汉画像是汉代艺术的巅峰成就,出现于西汉中晚期,汉人崇尚厚葬,事死如生,为了在死后的世界也能得到现世的享受,将现世的诸多场景如出行、游猎等一一描绘,把现世的奢华带去死后的世界,也将自己长生、求仙的愿望真实表现。
它的分布相当广泛,其中山东、河南、四川、江苏、陕西、山西等省份为汉画像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其他如浙江、安徽、河北、云南等地区都有汉代画像石刻出土和发现[1]。
中国古代天文学异常发达,早在传说中的尧帝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以历象日月星辰,从而审知天时,教导百姓按照时令从事农业生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天文学由于统治的需要和王权意识联系在一起,成为服务王权精神控制的工具。
到汉代,天文学更是进一步神化,在董仲舒“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论的影响下,以天人合一为主题的谶纬之学发挥到极致,再整合先秦已有的学说,神学与天文学不断互动加剧,杜撰出一整套神秘理论,将天宫星相附会解释为具有性格的神祇,设计出等级森严的天庭规制,把天文学几乎完全改变为“宗天神学”。
天宫星象与王权已紧密联系,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和社会普遍性,上到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人不晓,是崇拜和信仰,俨然已经成为社会的基石,深刻影响着汉人的思想和文化,以此为突破口来研究汉赋和汉画像的共性差异,能触碰到两者的核心要素,从更深刻的方面展示出汉代社会的面貌。
论汉画像石的艺术影响
论汉画像石的艺术影响作者:许毓珊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05期摘要:汉画像石是中国美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视觉形式,其丰富的图像和完美的形式,也具有典型的美术史意义。
汉画像石艺术中,精湛的构图、各式各样的造型特征以及不同美学观的形成等,谱写了汉画像石的不凡成就。
汉画像石精神不单纯是一种艺术精神,还是一种恢宏的文化精神。
在汉代艺术精神的影响下,形成的汉画像石艺术中特有的磅礴气势和朴拙风格,传达出的那种宏阔的时代精神,对传统的美术和当代的服饰纹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造型;纹样;朴拙;磅礴一、汉画像石的研究背景(一)社会背景汉画像石是一种古老的艺术,朴拙深沉的特质让它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颗耀眼的珠宝。
汉画像石艺术气魄宏伟,被赞誉“汉人石刻气魄深沉宏大”,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特征。
汉代拥有独特的宇宙观念和丧葬观念,对于这些观念的不同追求,使得汉画像石呈现出一种永恒的形式,屹立于艺术史上。
汉画像石对汉代的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和表现,主题是简洁、明确的。
同时也不乏装饰的美观性和实用性,石刻上的形象完整地体现了汉代人的宇宙观念。
宇宙的抽象与具象以及天地万物的演变,在汉代人的仰观俯察之间逐渐清晰明了。
汉画像石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在汉代兴盛的厚葬风气中不断向前推进。
汉代的厚葬不仅是社会风俗的反映,更是当时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对人生观的看法,同时也体现着他们的思想和意识。
汉代人重视在棺椁、石墓等中刻画精美的装饰,多是服务于丧葬礼俗,因此也被称为“坟墓艺术”。
汉代人对于生死的思考是重视丧葬的一种表现。
汉人认为人死后的阴域十分阴森恐怖,为了让死者在阴间能享受像在仙界般的生活,于是汉代人将生活的图景和想象中的世界相结合,似仙界般祥云缭绕、瑞兽毕集,在墓室中表现得最为深刻,画像石的广泛应用也由此而生。
(二)分布范围汉画像石的分布范围可以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来划分。
黄河流域所挖掘的汉画像石种类繁多,题材丰富。
关于汉画像石产生背景与艺术功能的思考
包装世界Packaging World 艺术与设计关于汉画像石产生背景与艺术功能的思考封琳赵新平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42摘要:汉画像石的历史文化价值十分重大,因此文章针对其产生背景和艺术功能展开详细研究,任何一种事物的产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必然的联系,研究汉画像石的产生背景可以很好地推进我国的考古进程,同时对其艺术功能的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另外对于现代社会的艺术设计工作也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总而言之汉画像石能够体现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对于我国当前的很多工作内容都有着重大意义,因此相关人员应该提高重视程度。
关键词:汉画像石;背景;艺术功能汉代陵墓中较为常见的墓室结构就是汉画像石,但是汉画像石在当时人看来是不太够资格作为陵墓中的陪葬品的,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汉画像石则是一种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体现着当时中国的风土人情与经济政治状况,对于研究历史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相关人员对于近几年出土的汉画像石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和了解,了解汉画像石的产生背景和艺术功能对于我们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不断提升我们的历史文化水平和欣赏能力,有利于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
一、关于汉画像石的概述(一)汉画像石的基本内容汉画像石实际上就是一种在汉代地下墓室中墙壁上雕刻的一种图像,因为汉画像石一般情况下是在丧葬礼制性质的建筑中出现的,所以它本质上可以作为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属于我国古代艺术形式的一种,对于古代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1]。
(二)汉画像石的发展简史汉画像石的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金石学阶段,金石学在宋代中后期兴起,但是该阶段研究汉画像石的书大多简略,他人难以了解画像的具体内容;其次是考古积累阶段,顾名思义就是对汉画像石相关资料的积累;最后是综合研究阶段,详细对其进行分析[2]。
(三)汉画像石的分布区域在西汉的昭、宣时期汉画像石出现,当前发现的汉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四川以及陕北晋西等地区,除此之外在河北、北京等地也有所发现,汉画像石有着很多类型的雕刻技法,其中包括单线阴刻、减地平雕、减地平雕兼阴线、减地浮雕以及沉雕[3]。
汉赋的价值、成就及其嬗变的根本原因-文学编年-国学论坛
汉赋的价值、成就及其嬗变的根本原因-文学编年-国学论坛展开全文[秦汉] 汉赋的价值、成就及其嬗变的根本原因汉赋, 成就, 价值, 嬗变, 根本汉赋的价值、成就及其嬗变的根本原因汉赋作为两汉四百年间文学现象的主体,其本身客观存在的重大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这种价值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
第一,汉赋是我国古代文学从自在、自为向自觉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最早脱离先秦文学不同程度地附着于音乐歌舞的状况,率先成为以文字为唯一载体、纯语言艺术为特征的文学品种,从而在文学史上掀开了不再借助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立的文学创作新时期。
其意义的巨大、影响的深远,就文学本体的发展而言,不啻于革命性的变化。
第二,汉赋是这一历史时期审美意识不断丰富和提高的具体体现。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势必冲破传统的相对封闭的自我,对多姿多彩的客观世界投入更多的关注,精神需求、审美意识也逐渐趋向多元化。
而汉赋则正是这种文明进步在文学上的物化。
它将先秦时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文学创作重在内心情绪的感发,延展到对外界事物形象的艺术再现,从注重美政、美德,扩大到包括自然美在内的一切客观美的追求,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愉悦性情的需要,从而对使文学的艺术功能更趋完善作出了贡献。
第三,汉赋是后世津津乐道的两汉文章之盛的主要体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风采。
正是汉赋,以前所未见的浓笔重彩,形象而细腻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首次呈现的享誉世界的辉煌景象,不仅艺术地描绘出当时诸如自然山川、都会城邑、宫观园囿、帝王生活、民生疾苦、婚姻爱情、经济生产、物质文化等极为广阔的社会画卷,而且多层次、多侧面地反映了士大夫文人在特定环境中饶具特色的诸如进取意识、自我完善意识、补衮意识、悲剧意识、怀旧意识、隐逸意识等精神心理,从而成为人们认识当时社会无可替代的珍贵艺术资料。
汉赋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令人瞩目的。
这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
第一,极大地丰富并发展了我国古代体物文学,使其日趋成熟。
汉赋、汉画像和汉代世界
作者: 庄文琴
作者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美与时代:创意(上)
页码: 104-107页
主题词: 汉画像石 汉代文化 汉赋 精神世界 西王母 图像叙事 整体性 现实世界 艺术形式 幻想世界
摘要: 汉画像所刻画的非现实世界——天国仙界,以"画"代话,用形象化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幻想,这种形式上的极度夸张是与汉赋的形式美是完全一致的。
汉赋的语言学叙事与汉画像的图像叙事,艺术形式虽然不同,但共同表现了汉代的粗犷、醇厚的整体性的精神世界。
《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材料的整理与研究》
《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材料的整理与研究》一、引言徐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汉画像石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些雕刻精美的汉画像石,不仅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乐舞材料。
本文旨在通过对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材料的整理与研究,深入探讨其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二、徐州汉画像石的概况徐州汉画像石是汉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以线刻、浮雕等手法,将当时的社会生活、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等生动地呈现在石头上。
其中,乐舞题材的画像石是徐州汉画像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乐舞材料的整理本文通过对徐州地区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等机构收藏的汉画像石进行整理,共收集到乐舞题材的画像石近百幅。
这些画像石内容丰富,包括乐队的演奏、舞蹈表演、祭祀场景中的乐舞等。
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对每幅画像石进行了编号、拍照、测量等记录工作,并详细描述了画像石中的乐舞形象、服饰、乐器等细节。
四、乐舞材料的研究1. 艺术特色:徐州汉画像石中的乐舞形象生动活泼,展现了汉代乐舞的丰富多样。
在绘画技巧上,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了乐舞者的动作和表情;在构图上,将乐舞者与周围环境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欢快热烈的氛围。
2. 文化内涵:徐州汉画像石中的乐舞题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
通过对这些乐舞形象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汉代社会的文化内涵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3. 乐器与舞蹈:在徐州汉画像石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乐器和舞蹈形式。
这些乐器包括鼓、磬、琴、笙等,舞蹈则有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形式。
这些乐舞形象为我们研究汉代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结论通过对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材料的整理与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汉代乐舞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这些乐舞形象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同时,这些乐舞材料也为我们今天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及审美价值
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及审美价值汉代画像石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汉代画像石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以石材上镌刻纹饰、人物形象为主,被誉为“活雕、移画、传真、永恒”的艺术品。
汉代画像石艺术最初出现于汉朝,经过漫长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价值。
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可以归纳为四个特点:精细、具体、生动和写实。
首先,汉代画像石在细节上非常精细,尤其是在服饰和头饰等方面,人物形象的神态和表情也非常细腻。
其次,汉代画像石的形象具体,经常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主题,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风貌。
第三,汉代画像石的画面生动,非常注重表现人物的动态和情感,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力和视觉冲击力。
最后,汉代画像石的画面写实,以逼真、真实为追求,使人感受到画家对人物特征的真实刻画和结构的恰当处理。
汉代画像石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首先,汉代画像石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汉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价值。
其次,汉代画像石在美学上具有独创性,是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艺术形式,并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包括色彩、线条和形态等方面。
最后,在收藏方面,汉代画像石在中国传统收藏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文物,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它的制作材料多取自意志坚定、公正廉耻、诚实守信、守礼有节的大夫或贵族的墓地,是社会文化、军事政治和个人生活等方面的一次集中体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总之,汉代画像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在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方面都有着很深的影响。
汉代画像石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珍贵的文物,它需要被人们继续发掘和传承。
对于画像石的文物保护、研究和传承,我们应该加大投入,增强意识,发挥其美育价值和人文价值,为弘扬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做出贡献。
汉赋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汉赋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1. 引言1.1 概述: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体,起源于汉朝,流传至今。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备受赞誉。
本文旨在探讨汉赋的艺术价值及其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来论述汉赋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首先,我们将介绍汉赋的起源与特点,包括其历史背景、定义和形式特点,以及其在文学上所具有的价值和审美特色。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汉赋作品中表现主题多样性和艺术手法丰富性,并阐释其中蕴含的文化典故和象征意义。
然后,我们将说明汉赋对于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重要性,包括其作为文化载体的影响力以及对身份认同塑造作用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中,我们将总结汉赋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和探讨汉赋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通过深入分析汉赋的起源、特点和作品表现,揭示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历史记忆的重要性。
同时,本文还将展望汉赋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前景,并探讨其对于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以上就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清晰撰写。
2. 汉赋的起源与特点2.1 汉赋的历史背景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西汉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和士人。
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创新与进步为汉赋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2 汉赋的定义与形式特点汉赋是一种以抒发个人感情、描绘自然景物或抒写社会风貌等为主题的韵文体。
它以五言或七言诗为基础,常采用对仗押韵和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音韵上的美感和艺术效果。
汉赋在形式上有着明确规定,分为“引”、“志”、“怀”、“颂”四部分。
其中,“引”是开头部分,旨在引入主题;“志”是主要篇章,通过表述思想情感来展示作者的理念;“怀”则是寄托感情、表达思念之情;“颂”则通过歌颂或赞美来结束作品。
汉画像石的背景与艺术功能分析
汉画像石的背景与艺术功能分析作者:宋维建王晓苓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02期摘要:汉画像石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基于汉画像石的发展背景来看,主要是为丧葬礼仪服务,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丰富、充实。
通过深层次探究汉画石像的发展背景和艺术功能,能够为当前绘画、雕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汉画像石;背景;功能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02.048汉画像石产生的背景由于不同的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出现不同的论述和分析,尤其是河南、山东地区等对汉画像背景的讨论较多。
从全国范围内汉画像石遗存的情况看,河南、山东等地区产生汉画像石都比较多,发展的时间比较长,遗留的内容丰富,对其他地区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汉画像石的产生到发展历史来看,汉画像石的内容主要涉及经济、文化以及风俗等相关的内容。
这些都为认识和研究汉画像石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但是当前对汉画像石的讨论各个地区都有类似点,主要集中体现在封建统治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阶层的厚葬风俗,在具体的论述中体现出各个地区汉代的发展,经济富裕、豪门扎堆。
如河南帝城多近臣、山东地区也是王侯封国林立,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研究,举证出一些地区最有权势、富有的家族或者人物。
汉代统治阶级大多都盛行厚葬的礼仪,于是得出汉画像石是汉代统治阶级从厚葬礼仪中产生的结论。
在一些地方发现的虽然是一些比较小型的汉画像石墓,但是可以得出这些汉画像石是从模仿贵族的墓葬而来,这种表述虽然感觉顺理成章,但是却立意不足,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汉画像石并没有紧密结合这些墓葬,甚至还有所偏离。
1 汉画像石的背景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发现的汉画像石墓葬,没有一处是被真正认定为是汉代诸侯的墓葬。
从已经发现的汉画像石的题铭来看,其中地位相对比较高的有二千石太守、傅一类官秩等。
随着对汉画像石的不断认识,一些早期的汉画像石墓也逐渐被发现,例如河南南阳的赵寨砖瓦厂、沛县栖山以及鲁南的临沂、枣庄、济宁等这些地区的一些石墓或者石停墓,这些地区的画像内容相对比较简单,规模甚小。
2p-付文汐-青年生活2p-浅谈汉代的汉画像石
付文汐(1996年-),女,汉,黑龙江,在读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美学浅谈汉代的汉画像石付文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汉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朝代,其强盛的国力孕育出了独特的文明,也因此催生出了相当丰富的艺术形式。
而汉画像石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意义。
汉画像石是一种汉代地下墓室、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的雕刻画像,其本质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综合的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历史文化面貌。
本文从历史背景、表现形式、历史意义等方面分析论述了汉画像石出现的历史原因及后世地位影响。
关键词:孝、神、世俗生活、儒家一、汉画像石形成的历史背景:汉画像石不仅仅是孤立的一块块石头,而是将其放置于汉朝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对当时社会的历史分析与阐述的一面镜子,这不仅仅只着眼于汉画像石的表面图像,而是以汉画像石为载体,更加侧重于发掘研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形式都有不同的面貌,它与该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密切相关,那么就让我们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入手,来看看画像石所处的时代,即,它为何叫“汉”画像石。
(一)政治方面汉画像石以石为地,以刀为笔即绘画和雕刻为一体的艺术,同时它被称为一部浓缩的汉代史,它是汉代所独有的艺术形式,能够反映当时和社会信息,是人们精神创造的真实写照,它在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时代艺术的杰出表现形式,并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唐诗、宋词共同构建了中华的独特文化,它们展现了中国的气派,展现了中国人对的丰富想象和精湛的技艺,而画像石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那么画像石为何叫汉画像石,这一点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秦朝商鞅变法从一众小国中脱颖而出,加强了经济实力,军队战斗力,成为中央集权国家,到秦始皇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朝统一度量衡,设郡县制,称为始皇帝,这说明秦朝一直所崇尚的是武力,以农业、战争、祭祀活动为主的“秦人”主要为国家战争和中央集权所服务,从上至下法治森严的社会风气中也不会有脍炙人口的小资生活的出现。
穿越画像石,玩转汉时代评课
穿越画像石,玩转汉时代评课一、关于“穿越画像石”画像石可是汉代艺术的一个超酷的代表呢。
它就像是那个时代的一个超级大相册,上面刻画着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每次看到画像石,就感觉像是有一扇通往汉代的大门在眼前打开。
想象一下,那些精美的雕刻,有人物在打猎、有人在举行盛大的宴会,还有神话里的神仙瑞兽。
这可不仅仅是石头上的刻痕,那是汉代人生活、信仰、梦想的展现啊。
在评课的时候,如果课程里有对画像石的深入解读,那可就太有趣了。
比如说,老师有没有把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图案的意义等讲清楚呢?要是老师能够像个导游一样,带着我们在画像石的世界里穿梭,那这堂课肯定超级吸引人。
二、“玩转汉时代”汉代可真是个超有魅力的时代。
有威武的汉武帝,有丝绸之路的繁华,还有那么多独特的文化。
在一堂课里想要玩转汉时代,可不容易。
从课程内容来看,它得涵盖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比如说政治上的大一统,经济上的农业、手工业发展,文化里的儒学独尊、汉赋乐府这些。
从教学方法上讲,怎么能让同学们轻松地玩转这个时代呢?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啊,让同学们扮演汉代的各种角色,像商人、文人、皇帝啥的,这样能让大家更深入地体会汉代的生活。
要是在评课的时候,发现课程做到了这些,那这堂课肯定是成功的。
三、整体评课。
1. 教学内容。
- 深度和广度。
如果只是浅浅地讲了一些汉代的皮毛,像只说了几个汉代的名人,那肯定是不够的。
得像挖宝藏一样,深入挖掘汉代的各个层面,像画像石背后的社会阶层、汉时代的对外交流对国内的影响等。
- 准确性。
可不能把汉代的史实搞错了,要是把汉武帝的年号说错了,或者把汉代的一些制度搞混了,那可就大打折扣了。
2. 教学方法。
- 趣味性。
像前面说的角色扮演就是一种很有趣的方法。
还有可以用一些汉代的小物件,像仿制的汉代钱币、陶俑之类的,让同学们能摸得着、看得见。
如果整堂课都是老师在干巴巴地讲,那同学们肯定都要打瞌睡了。
- 互动性。
老师有没有经常和同学们互动呢?比如说提问、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汉代的某个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响。而作 为 工匠本 身 , 在 表现 自己的理 想 的同时 , 也
会 受制 于统 治阶级 的审美 风格 和艺术 追求 ,甚 至于 采 取积极 模仿 的方 式去加 以表 现 。 汉 赋 的儒学思 想 ,是从 以下几个 方 面对画 像石
表无 是公批 评 为 “ 不 务 明君 臣之 义而正 诸侯 之礼 ” ,
汉赋 的影 响而转 变为 直接 的借鉴 和模仿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一 O l 一 1 0
作者简介: 张
・
柯( 1 9 7 7 一) , 男, 河南开封人 , 开 封 文 化 艺术 职业 学 院汉 语 言 文 学 系 讲师 。研 究 方 向 : 文学理论。
( 一) 宣扬尊君 的政 治思 想和 大一统 的 国家意识 推 崇君 主 . 反对 诸侯 割据 , 是儒 家 自先 秦 以来恪 守 的思 想 。汉代儒 家继 承 了尊 君抑诸 侯 和“ 大一 统 ”
动, 呈 现 出相 似 的特征 。” [ 2 ] ( P ㈣文 学是宣扬 儒 家经学 思想 的武器 . 处在 统治 阶级 意识形 态 的支配地 位 , 而 汉 画像 石装 饰墓 室风俗 的兴 起和 浪漫 主子 的角 度铺 陈上林 苑 的巨 丽 ,表 达 了尊君
与经学 的兴 盛有 着深 刻的关 系 ,这种 间接影 响通 过
的思想 , 并加 以发扬 。 两汉文 人在 赋 中就 倡导并 宣扬
尊君 的政治 思想 和大一 统 的国家 意识 。如 司马相 如
在《 子 虚》 、 《 上林 》 两赋 中 , 先让 楚使 子虚 夸赞楚 国云
梦泽 的富庶 繁盛 以及楚 王狩 猎 的威 猛 ,而天 子 的代
摘 要 : 在 汉代 文化 的 范畴 内 , 作 为在 汉代社 会 占支配地位 的 汉赋 , 在 艺术 追 求 、 艺术价 值 取 向、 艺术 风 格、 艺 术表现 方 法等方 面对汉 画像石 都产 生 了显著 的影响 。 无 论从 意识 形 态性 , 还是 艺术发展 史方 面看 , 汉赋
对 汉画像 石都 可见 其 明显的影 响 。 关键 词 : 汉赋 ; 汉画像 石 ; 艺术影 响 ; 艺术 自觉 中 图分类 号 :J 3 0 1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1 0 0 8 — 9 6 4 0 ( 2 0 1 3 ) 0 1 — 0 0 1 4 — 0 3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9 6 4 0 . 2 0 1 3 . 0 1 . 0 0 5
浅析汉赋对汉画像石艺术影响的原 因
张 柯
( 开 封 文化 艺 术 职 业 学 院 汉 语 言 文 学 系 ,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4 )
功 的 向往 、 参与。 ” _ 1 拙作 《 汉赋对 汉 画像石 的艺术 影
体 现 了统 治 阶级 的价 值取 向和艺 术追求 。弗 理契 在
《 艺术社会 学》 中阐述 : “ 在 种种历史 时期 , 某一种 艺术 之所 以会 有支配意义 , 是 因为它在那个社 会上能 够表 现 占支 配作用 的‘ 智 的和道德 的 ’ 状 态。” E 3 ] ( F 9 3 而汉 赋 无 疑是这 种处 在支配 地位 的艺 术 。汉 画像石 一般 被 看成 是 民间艺术 的代 表 ,因为从 事这 些劳苦 的 艺术 创造 的 , 都 是一 些无 名无姓 的下层 工 匠 。 这些 工 匠都 是受 雇于 处于 统治 阶层 的达 官 贵人 、 地 主豪绅 , 而 他 们 对画像 石 的内容 和艺术 表现一 定会 有相 当高 的要 求 和规定 ,这 些要求 规定会 同统 治 阶级提倡 的一 些 思想、 风气 相 一致 。 也 会受 到 占支配作 用 的艺 术 的影
汉赋 与汉 画有着 紧密 的联 系 , “ 它 们共 同表达 出 了汉 代人 们对 天道 、人事 和历史 的深 切关 注和认 真
汉赋 和汉 画像 石都是汉代文 化的重要代表 . 是汉 代精神 的集 中体现 。汉赋 是典型 的宫廷 文学 , 它集中
探索 , 对 自身命 运 的不 倦 思考 , 对 社会 人生 、 文 治 武
响》 论 述 了汉赋 对汉 画像 石产生 的显 著影 响 , 本文 在
此基 础上 进一 步探 析汉赋 对汉 画像石 产生 艺术影 响
的原 因 。
一
、
汉赋对 汉 画像石 的支 配作用
从社会 意识 形态 的关 系看 。汉赋 作为 统治 阶级
意识 形态 的艺 术代表 ,对 汉画像 石具 有 明确 的支 配
第3 3卷 第 1 期
V o l - 3 3 No . 1
开 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Ka i f e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2 01 3年 3月 2 0日
Ma r . 2 0 2 01 3
艺 术产 生影 响 的。
的谶 纬 学说 . 逐渐 成为汉 代人 的思想 主干 , 当时的政
治 宗教 、 思想 文化 无不 以此作 为理论 基础 。 经 学是汉 代统 治 阶级 的意识形 态 主流 ,也 是汉 代 艺术 的 主导意识 形态 。 作 为审美 意识形 态 的文学 , 尤 其是汉 代文 学创 作主 流 的汉 赋 , “ 其存在 和发 展更 不 曾离 开 对儒 家 经义 的阐述 和 宣扬 ” , 汉 代经 学 “ 作 用 于 文学 , 文 学也 影 响经 学 , 二 者 彼此 渗 透 , 双 向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