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春秋战国时期重要事件及人物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集锦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fc569d3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0c.png)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集锦我向来认为,历史学,是能使人谦卑,令人理智,让人类抛却妄自尊大,认真的审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学问。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一)苏代——战国时期纵横家战国时纵横家。
东周洛阳人。
苏秦族弟。
初事燕王哙,又事齐愍王。
还燕,遇子之之乱,复至齐、至宋,燕昭王召为上卿。
或云秦兄弟五人,兄代、厉、辟、鹄,并游说。
秦最少,故字季子。
案秦弟代,代弟厉,《战国策》、《史记·苏秦传》皆同,唯谯周《古史考》、鱼豢《典略》为异。
《索隐》云:“盖按苏氏谱云然也。
”有文一篇《智囊全集-苏代》。
周公黑肩——周桓王亲信重臣周公黑肩,他是周定公的曾孙,(?——前694年),在位时为周桓王的卿士。
鲁隐公六年(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他劝周桓王礼遇郑庄公。
周桓王不听,于鲁桓公五年(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亲率大军征伐郑国,虢公林父率领右军,统属蔡国、卫国军队;周公黑肩率领左军,统属陈国军队。
结果,周军大败,周桓王也被射伤。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二)孟母——孟子的母亲仉氏,生卒年不可考,孟子的母亲。
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
孟子三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徐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而且位居"贤良三母"之首。
赵武灵王--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赵雍(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赵肃侯之子(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当称为赵雍,不叫嬴雍),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政治家、改革家,生于赵国首都邯郸。
【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
![【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bfa3809402768e9950e73890.png)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支持修改!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篇一:商鞅南门立木公元前361年,秦献公死了,他的儿子渠梁被立为新国君,叫做秦孝公。
秦孝公和秦穆公一样,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为了改变秦国内外交困的局面,他下决心发愤图强,招收贤能,向中原国家学习,进行变法革新。
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还是其他诸侯国来的客人,谁能使秦国富强起来,就重用他。
”秦孝公如此重视人才,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华的人。
有一个叫卫鞅的人,本是卫国国君姬妾所生,姓公孙,他在魏国做过官,但没有受到魏惠王的重用。
于是,他来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见。
秦孝公问他,如何才能让秦国富强起来。
卫鞅似乎早就考虑成熟了,胸有成竹地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想富强,必须发展农业,奖励耕织;要整顿军队,赏罚分明;另外,还要取信于民,说到做到。
”秦孝公非常同意卫鞅的意见,当即就拜他为大夫,让他着手准备变法的事。
许多贵族大臣害怕变法损害自己的利益,极力反对。
于是秦孝公就把卫鞅、甘龙、杜执等人召进宫里,商议变法的事。
秦孝公说:“实行变法,就需要破除旧法,改变古礼,这恐怕会遭到天下人的批评,你们说应该怎么办才好呢?”卫鞅说:“干一番事业,遭到别人的反对,是常有的事。
如果大王患得患失,这件事永远不会成功。
”甘龙和杜执是保守派,当然极力反对卫鞅的主张。
甘龙说:“圣人的‘礼’、‘义’怎么能随便违背呢?先王的制度又怎么能任意更改呢?”杜执也说:“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改变旧制,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变更法度。
”卫鞅反驳说:“古代礼制不同,你们说应该效法哪一种‘礼’?帝王不相因袭,我们又应该遵守哪位帝王的法度?二位大夫的话,完全是庸人之见。
”秦孝公听了卫鞅的话,坚定了变法改革的决心。
卫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拿新法当儿戏,于是,就在新法公布之前,在南门立起一根大木头。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1b6a52d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3.png)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1、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2、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3、朝秦暮楚: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
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4、图穷匕见: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
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
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惊,猛地挣脱。
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5、大义灭亲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
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
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
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
《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
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春秋战国经典战役
![春秋战国经典战役](https://img.taocdn.com/s3/m/649f3473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f4.png)
春秋战国经典战役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春秋战国经典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春秋战国经典战役一、邯郸之战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
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
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
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
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
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
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
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
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
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
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
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
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
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
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长平之战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
周朝的历史人物及事件
![周朝的历史人物及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4302e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e.png)
周朝的历史人物及事件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主要涵盖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以下是周朝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和事件:
历史人物:
1.周武王(姓姬名发):西周的开国君主,与叔虞共同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2.周文王(姓姬名旦):武王之子,继承了西周王位,以扩大领土、巩固政权而闻名。
3.周成王(姓姬名诵):文王之子,成为东周的第一任君主,他通过外交手段与其他诸侯国建立和睦的关系。
4.周康王(姓姬名班):东周君主,在位期间实行了许多改革,尤其是改革军制和地方行政制度。
5.周穆王(姓姬名燮):后期东周君主,被尊为仁德之君,致力于内政和礼仪制度的修订和改进。
重要事件:
1.建立周朝:西周君主武王和叔虞领导的农民起义成功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2.周公旦的功绩:周公旦是文王的弟弟,他担任了周公(后世所称),对国家政治和礼制进行了重要的规范和整顿。
3.周公制定《周礼》:周公定制了一系列的礼仪规范,其中包括官制、祭祀仪式、婚嫁制度等,对后世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周朝的分封制度: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君主实行了分封制度,将国家领土划分为诸侯国,并由周王授予不同封号的诸侯。
5.周宣王的变法:周宣王在位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周朝统一的国家体制。
春秋时期的杰出历史人物
![春秋时期的杰出历史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603a072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e.png)
春秋时期的杰出历史人物(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实习报告、职业规划、职场语录、规章制度、自我介绍、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career plans, workplace quo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 introduc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春秋时期的杰出历史人物春秋时期的杰出历史人物历史人物,它指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在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评价历史人物对于研究人类历史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考研历史学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重点人物与事件梳理
![山东省考研历史学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重点人物与事件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28d6639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21.png)
山东省考研历史学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重点人物与事件梳理古代中国历史悠久,涌现出众多杰出的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
了解这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对于历史学的学习和考试备考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史的重点人物和事件进行梳理,帮助考生们系统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
一、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56年)1. 夏朝(公元前约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及其历史时期的文化水平较低。
夏朝的建立者是禹,他是一个有爱国心、勇敢善战的英雄人物。
夏朝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政治、农业、禅让制度等方面。
2. 商朝(公元前约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它的建立者是汤。
商朝的繁荣时期有“夏商周之盛”,其最重要的贡献是青铜器的开发和使用,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和政治改革。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周朝的创始人是周武王,他领导西周革命推翻了商朝的统治。
周朝采用了封建制度,分封诸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
除此之外,周朝还进行了较为重要的农业和军事改革,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涌现了众多重要人物和事件。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各诸侯国的兴起和纷争。
其中,鲁国的孔子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后来的政治、道德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混乱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有六个主要的霸主国家,即秦、齐、楚、燕、赵、韩。
在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学派,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
战国时期还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孙子兵法》的创作等。
复习笔记02 先秦文明 东周列国 春秋战国 -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中国古代史超清脉络期
![复习笔记02 先秦文明 东周列国 春秋战国 -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中国古代史超清脉络期](https://img.taocdn.com/s3/m/93666cb0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f1.png)
复习笔记02:先秦文明、东周列国、春秋战国一、先秦文明1.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先秦时期是指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分裂割据,各国割据成为关系复杂的地方性政权,但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却是非常繁荣。
2.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呈现出统治者分封成诸侯国的局面。
这一时期分为两个时期,一是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时期,二是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时期。
3. 先秦文化的代表人物先秦文化的代表人物有: - 孔子 - 孟子 - 老子 - 庄子二、东周列国1. 东周时期的重要事件东周时期是包括“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斗和战争。
2. 东周列国的分布东周列国的分布和行政区划如下: - 北方:赵、燕、齐、韩、魏 - 西北方:秦 - 西方:楚 - 中央:鲁、宋、卫、晋3. 东周列国时期的文化东周列国时期的文化即为百家争鸣的时期,其中主要的学派有: - 儒家:由孔子和孟子创立,以仁爱、礼仪、结伴为主要内容。
- 道家:由老子和庄子创立,强调无为而治、谦虚待人。
- 名家:代表人物为荀子和韩非子,他们关注礼法制度和中央集权。
- 法家:代表人物为商鞅和韩非子,注重法律、军事和实用主义。
三、春秋战国1.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分裂和割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政治上依然是以列国为主,而在文化、思想、科技等方面却是非常繁荣的。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呈现了多元化、多角度的特点。
各个学派互相较量,学术的角逐也随之变得相当激烈。
3. 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和学派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和学派如下: - 孔子及其门人:儒家 - 孟子:儒家 - 赵胜:名家 - 商鞅:法家 - 韩非子:法家。
庄公小霸简介
![庄公小霸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b94b11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2.png)
庄公小霸
● 春秋时期郑庄公称霸事件 ● 庄公小霸,指的是春秋时期郑庄公称霸事件,郑庄公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真正的霸主,而其子孙
等皆未能成,终究在战国的时候被韩所灭,走完了它的历史历程。但是庄公是春秋初年最出彩的 人物,也是春秋第一个崛起的地方政权。
事件背景
● 春秋小霸者,实郑庄公也。庄公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真正的霸主,而其子孙等皆未能成,终究在 战国的时候被韩所灭,走完了它的历史历程。但是庄公是春秋初年最出彩的人物,也是春秋第一 个跳出来的地方政权。春秋是中国第一个地方群起反对中央的时代,而战国是地方走向统一的时 代。春秋时代,各个诸侯一般还没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一般是只想称霸天下,即立威于天下,让 天下人都知道我厉害;而战国则不同,周王室已经不起作用,直到最终被秦所灭,各国都看到了 希望,都想争取自己成为天下之主。而郑庄公正是在那个各自为政时代跳出来的第一人。他一生 没有称霸,只是在反对中央,在维护一个他认为的秩序,所以我们不将他列于五霸之中。但是春 秋初年在他有生的那些年头战争等大事几乎都与此人有关。他所做的总体说来算是集势,就好像 一块石头你把他举到高出,它就有了势了,而这个把他高高举起的过程就叫做集势。而庄公所做 的就是举起这块石头去砸周王室,去砸其他诸侯这些大船,可惜庄公举起了石头,而等到后辈儿 孙该当享受祖宗荫德,去掷出这块石头的时候,郑国内乱频发,公室自相攻伐,最终郑国彻底衰 败了。郑国的石头没有掷出去,可是搬起石头的人却值得我们好好的品味,最后我们用毛泽东主 席评价郑庄公的话做结吧:他说郑庄公在“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中都很懂得策略”,他说郑庄公 “很厉害”。
● 周王子狐与郑公子忽,作为人质互相交换。郑庄公又派祭足带人割取温地的麦子,接着又取成周之禾,周郑 关系进一步恶化。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免去庄公朝中司徒之职,又亲自带领诸侯联军讨 伐郑国,被郑国的祝聃射中肩膀,史称“射王中肩”,当祝聃再射一箭时,被庄公阻止,说:“君子不欲多 一人,况敢凌天子乎!”并派祭足慰问桓王,这一方面说明郑庄公作为“春秋小霸”已有能力与周王朝抗衡, 另一方面仍作为周王朝之公卿,对周王朝的抗拒是有理、有节的。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重要事件及人物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重要事件及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70c0fde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b.png)
扁鹊,原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齐国渤海郡莫州(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山东长清人。
由於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国医学的先河。
扁鹊青年时曾替贵族管理客馆,因而结识了名医长桑君,向他学习,被人认为是起死回生的神医,其后开始往各国行医。
他首先在虢国行医,正巧遇上虢国国君的太子猝死。
秦越人立刻前往并提供解决之法,他认为太子只不过是患了热气病,只要看看的下身是否温暖,听听他的耳朵是否有声响,看看他的鼻孔是否有扩张,就可以知道太子是否仍然生存。
他救了虢国太子,自此他起死回生的医术就不胫而走。
他后来到了齐国,遇上了齐桓公,齐桓公认为扁鹊的赫赫有名只不过纯粹是神化夸张,於是对於他十分傲慢无礼。
扁鹊一见到齐桓公,就对他说他有一个小病,只要立刻服药就可以治好,齐桓公认为他只不过在吓唬他,故此没有理会。
当扁鹊第二次建议要为他治病时,齐桓公也置之不理。
当第三次扁鹊见到齐桓公时,齐桓公发觉自己的身体果然像扁鹊所说一样,病徵散发出面,极为严重,他这才向扁鹊请教,可是扁鹊说由於齐桓公对於他的劝告置之不理,现在已经没能救了。
过了不久,齐桓公果然死了。
有了病入膏肓的成语。
后来扁鹊到了秦国,由於太医令李醯妒忌扁鹊的医术,於是设计害死了扁鹊。
相传《难经》为扁鹊所著。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敬仲,史称管子,出生于颍上(今安徽颍上县),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哲学家。
《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宪问第十四)也有关於孔子对他的评论,北宋苏洵的《管仲传》也有一些分析。
年轻时家境贫困,鲍叔牙发现管仲有才能,交为好友,经常和管仲往来,管仲常占小便宜,鲍叔牙并不引以为意,反而处处为他设想,一直都善待管仲(蔚为美谈,史称「管鲍之交」)。
春秋战国著名人物一览表
![春秋战国著名人物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3a9c96e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29.png)
春秋战国著名人物一览表展开全文这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这是一个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
这一时期就是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
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据《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
十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
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创始人是孔子。
道家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认为“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创始人是墨子。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6af7ab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1.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历史上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故事,其中有些悲壮,有些激动人心。
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1. 孟尝君刺客事件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田文的贵族,他得知自己的两个儿子不是亲生的,于是派人暗杀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此事被齐国的明君孟尝君得知后,孟尝君决定为田文的两个儿子复仇。
他找到了刺客将田文刺杀,然后又找到了一个叫喜连哥的刺客将杀害田文两个儿子的刺客也刺杀了。
这个故事反映了孟尝君对正义的坚持和对百姓的关怀。
2. 韩非子与李斯的相遇韩非子和李斯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有一次,韩非子和李斯在赵国相遇,李斯说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并向韩非子发起了挑战。
韩非子回答道:“君治百姓如治沼泽,不可以举激坤,但令其培之既繁,而水患竭矣。
”李斯听后,不禁感叹:“了不起!”这个故事反映了韩非子和李斯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也体现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尊重。
3. 白起与王翦的兵法比拼白起、王翦都是秦国的名将,他们在战国时期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有一次,两人在秦王的面前辩论兵法,白起说:“战争应该迅猛果断,才能速胜。
”王翦认为:“战争应该先设局,精心策划才能取胜。
”秦王听后,下令两人各领兵三千,进行实战较量。
最终,白起以迅猛果断的战法取胜,但王翦也因其严密的计谋而获得了秦王的赞赏。
这个故事展示了白起和王翦在兵法上的不同见解,也表现了两人的智谋和勇气。
4.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孟子和荀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们在道德伦理、政治理论等方面有着不同观点。
有一次,孟子和荀子在齐国相遇,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性本善,要以仁义为中心,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严刑峻法,以约束人性的恶。
这场辩论激烈而深刻,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的多样性。
5. 孙膑与庞涓的兵法较量孙膑和庞涓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他们曾在齐国为齐王效力。
东周都有哪些帝王,分别有哪些功绩,春秋战国
![东周都有哪些帝王,分别有哪些功绩,春秋战国](https://img.taocdn.com/s3/m/438b3c1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88.png)
东周都有哪些帝王,分别有哪些功绩,春秋战国又是什么时候的事?东周的帝王有周平王、周桓王、周景王、周悼王、周敬王、周定王、周简王、周灵王、周庄王、周僖王、周襄王、周顷王、周匡王、周定公、周刘康公等。
周平王姬宜臼(前770年—前720年):他是东周的第一任君主,为东周的建立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位期间,他迁都洛邑,推行新政策,包括分封制、井田制、礼乐制度等,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础。
周桓王姬林(前719年—前697年):他在位期间,加强了周王朝的中央集权,推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同时,他致力于维护周王朝的稳定和统一,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加强税收管理、修建城墙等。
周景王姬贵(前524年—前520年):他推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加强了周王朝的中央集权,推行了井田制改革,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同时,他致力于维护周王朝的稳定和统一,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加强税收管理、修建城墙等。
周悼王姬猛(前519年—前507年):他致力于维护周王朝的稳定和统一,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加强税收管理、修建城墙等。
同时,他推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加强了周王朝的中央集权,为后来的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敬王姬匄(前506年—前476年):他致力于维护周王朝的稳定和统一,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加强税收管理、修建城墙等。
同时,他推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加强了周王朝的中央集权,为后来的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定王姬瑜(前475年—前469年):他致力于维护周王朝的稳定和统一,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加强税收管理、修建城墙等。
同时,他推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加强了周王朝的中央集权,为后来的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简王姬夷(前468年—前426年):他致力于维护周王朝的稳定和统一,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加强税收管理、修建城墙等。
同时,他推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加强了周王朝的中央集权,为后来的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灵王姬泄心(前425年—前412年):他致力于维护周王朝的稳定和统一,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加强税收管理、修建城墙等。
各朝代简介及重要事件
![各朝代简介及重要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d99133fad6195f312ba65a.png)
文史知识一.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二、夏朝(约公元前 21 世纪—约前 16 世纪)(一)家天下: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王位,定都阳城,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二)文化1.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
其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
发现了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被命名为“中国龙”2.夏历:夏朝开始的历法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商朝(公元前 16 世纪—前 11世纪)(一)迁都: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
后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河南安阳)。
因此又称殷商。
(二)文化1.青铜器:商代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2.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自此我国历史有文字可考。
从甲骨文发展至今日的汉字。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四、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历史上称为西周。
1.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周厉王残暴不仁,国人忍受不了,奋起反抗,史称“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于是出现了“共和行政”。
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五、东周(公元前770-前221年)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人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位后,将王都迁到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两个时期。
1.“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老子:春秋时代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其代表作为《道德经》。
3.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
资治通鉴中的历史大事件
![资治通鉴中的历史大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b588329b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9.png)
资治通鉴中的历史大事件《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官修史书,记录了从周代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这部史书中,有许多历史大事件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选择数个重要事件进行讲述。
东周时期: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诸侯争霸、百家争鸣、思想开放等历史事件对于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资治通鉴》中呈现了不少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春秋名君齐桓公、晋文公等排名登载,春秋五霸、晚周世祖等名人也有详细的记载,展示了东周时期诸侯互相征战、百家争鸣的图景。
秦汉时期:统一中国秦朝统一六国,赢得了历史地位的变迁,构筑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制度奠定了后世中央集权的基础。
在《资治通鉴》中,秦代的重要事件主要集中在“秦河汉衣”这一时期,如秦始皇巡游、焚书坑儒等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而汉代虽然继承了大量的秦制,但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
其中,汉武帝的“三略”则是影响较为突出的历史事件之一。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许多以法家思想为代表的汉代官员(如司马迁、韩信等)所推行的变革。
历史上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称的霍光,也有详细的记载,展示了汉代统治的一些重要事件。
唐宋时期:文化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昌盛的时期,唐玄宗和宋太祖都是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皇帝。
在《资治通鉴》中,这一时期的历史内容较多,涉及到的事件也异常繁多。
如唐代的安史之乱、黄巢之乱,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
唐朝政治领域的一些历史事件也被记录在《资治通鉴》中,如王献之、韩愈、杜甫等等大文人的历史事迹等也在书中有所提及。
到了宋朝,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一些如欧阳修、苏洵、苏轼等历史文人的作品开始被广泛流传。
元明清时期:政治动荡在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动荡加剧,各种内外因素相互影响。
《资治通鉴》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的记载也非常丰富。
比如元朝时期的贵族集团排斥汉人的历史事件、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历史事件、野夫水泊梁山起义等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东周列国名人故事简介
![东周列国名人故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fadb685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4.png)
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以下是一些东周列国时期的名人故事:
- 孙武:孙武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他撰写了《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家至圣”。
他的军事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勾践:勾践是春秋时期的越国国君,他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成功复国,成为了一代霸主。
- 孔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思想,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墨子:墨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他创立了墨家学派,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仁政”“民贵君轻”等思想,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庄子:庄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思想,提出了“以法治国”“术治”等思想,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东周列国时期的一些名人故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中历史会考春秋战国(东周)知识点
![初中历史会考春秋战国(东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36df3d3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27.png)
初中历史会考春秋战国(东周)知识点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该时期经历了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两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时期。
本文将介绍初中历史会考中与春秋战国(东周)相关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1. 杂族商代灭亡: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周朝末年,当时杂族孤立商朝的集团起兵反对。
商朝灭亡后,周公与商王家族的姬姓建立了西周。
2. 东西周分裂:西周时期,瑞姓周室渐渐衰弱,东周逐渐崛起。
周王权力渐渐弱化,封建制度逐渐解体。
3. 春秋时代:春秋时代是指从公元前770年左右到公元前476年左右的一段时间。
这个时期以诸侯争霸为主要特点,大量国家相互征战。
4. 战国时代:战国时代是指从公元前475年左右到公元前221年左右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是春秋诸侯争霸的延续,诸侯国家基本形成,战争更加激烈。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1. 宋国的兴起:公元前7世纪后期,宋国逐渐崛起。
通过发展经济和加强军事力量,成为战国时期的重要势力之一。
2. 鲁国的孔子: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鲁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3. 战争频繁: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家之间的战争非常频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齐桓公的护国战争和晋楚七国之战等。
4. 孙子兵法的出现:孙子兵法是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撰写的兵书,至今仍然被世界各国所广泛研究。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流派,提倡“仁爱”,追求个人道德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我解脱,反对社会规范与道德束缚,各取所需。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和压迫,提倡普遍的和平与公正。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1. 春秋战国文学: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呈现出多样性,其中以《诗经》、《楚辞》等著名作品为代表,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春秋战国人物大全(打印版)
![春秋战国人物大全(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82304876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62.png)
春秋战国人物志大全1 周幽王姓姬名宫涅,宣王子,生卒年不详。
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废申后而立褒姒,以『烽火戏诸侯』来搏取褒姒一笑。
褒姒生子伯服,幽王为了讨好她,竟废嫡立庶,将原来的皇后申侯女及太子宜臼废了,以褒姒为后,立伯服为太子,结果申后带其子出奔至外家申国(河南南阳北),申后父申侯乃起而反抗幽王。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西北之犬戎及缯(河南方城)、吕(河南南阳西)等国,进兵西之镐京。
幽王烽火征兵,兵莫至,镐京陷,犬戎兵杀幽王于骊山(陕西临潼附近),西周亡,前后共三百五十余年。
2 周平王周幽王之子,名宜臼,幽王正妻申后所生。
初立为太子,后为幽王废而改立宠妃褒姒子伯服为太子。
幽王死后,宜臼在申侯、鲁侯与许文公拥立下即王位,是为周平王。
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平王在内外交困中度过五十年,于公元前720年死去。
?3 周桓王?周平王之子,名林,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公元前719年至公元前697年在位。
桓王即位之初,秉承平王之志,继续削弱卿权,以加强王权,依然保持「宗周」之余烈。
是时,卫国定君,必假王室之威;晋国内乱,必借王室力量干涉,以至于王室尚能自由取易郑国之田。
到了公元前707年,桓王夺郑伯政,郑庄公不朝。
桓王还能率诸侯之师伐郑,双方战于葛,但被郑军打得大败。
从此,王室转衰,虽一度得志于虢,但桓王已无力振作,「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业已形成。
春秋五霸从公元前七七O年到前四七六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
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
历史上把先后称溺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在历史上,对“春秋五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周朝重大历史事件年表
![周朝重大历史事件年表](https://img.taocdn.com/s3/m/74441382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ee.png)
周朝重大历史事件年表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支重要的古代王朝,其影响深远。
本文将通过对周朝重大历史事件的年表进行探讨,帮助你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1.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周武王是周朝的奠基人,他在这一年成功灭掉了统治中原地区的商朝,并建立了周朝。
这个事件被视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之一,标志着商、周两个王朝的更替。
2. 公元前1042年:周武王举行盟会周武王在洛邑举行盟会,号召各诸侯国共同合作,以确保周朝的稳定统治。
这场盟会不仅加强了周朝的权威,还为后来的分封制度奠定了基础。
3. 公元前771年:东周迁都洛邑出于对西戎侵袭的担忧,周幽王将首都迁至洛邑,这标志着东周时期正式开始。
迁都后,周朝逐渐分裂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并进入了一个相对动荡的阶段。
4. 公元前722年:东周开始推行分封制周平王开始推行分封制,将诸侯国分封给自己的功臣和亲信,以维护周朝的统治。
这一制度基本上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至今仍有其影响。
5. 公元前680年:南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在此年卧薪尝胆,表达了他恢复国家力量的决心。
这个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并一直在激励着人们为国家、民族而努力奋斗。
6. 公元前632年:东周王室衰弱此时,周朝王室开始衰弱,无法有效地统治诸侯国。
这一时期的衰败标志着周朝逐渐走向分裂和灭亡的道路。
7. 公元前475年:楚国灭亡楚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曾经威胁到周朝的统一。
然而,在公元前475年,楚国被吴国与越国联军击败,楚国灭亡,标志着战国时期的开始。
8. 公元前453年:郑国灭亡郑国是周朝时期的重要诸侯国之一,然而在公元前453年,郑国被楚国所灭。
郑国的灭亡使得其他诸侯国对周朝的忠诚度降低,加速了周朝的衰亡。
9. 公元前256年:晋国灭亡晋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也曾是周朝的重要势力。
然而在公元前256年,秦国击败晋国并将其灭亡,标志着战国时期力量格局的重大改变。
东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
![东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fefb5f1c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21.png)
东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东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尤其是其后的春秋战国时期更是给中华文化与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一时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历时五百多年,经历了许多动荡与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是各国争霸、割据的时代,也是中华文明日益复杂多样的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国家分裂和列国纷争的时代。
这一时期,中央集权逐渐衰落,各个诸侯国渐渐崛起。
春秋时期,史书中记载了一系列的战争、政治斗争和外交纷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
春秋时期,诸侯们纷争不断,同时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革。
在政治上,诸侯国逐渐摆脱了对于东周王室的依附,形成了自主的政治实体。
军事方面,人们开始注重军队的训练和组织,战法也有了较大的改进。
经济方面,采用了农田水利工程等措施,增加了农业产出,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思想文化方面,儒家学说、墨家学说、道家学说等思想纷纷兴起,对于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成为了主要的历史题材。
秦、赵、魏、楚、齐、燕、韩七个国家相互侵略、阴谋诡计、角逐势力范围,在这个乱世中相互厮杀。
这一时期的三国鼎立,民间谱写了许多震撼人心的故事,如孟子的论语、孙子的兵法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历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也孕育了中国古代的伟大发展。
不论是政治制度的变革、军事战略的突破,还是思想文化的繁荣,都对中国古代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春秋战国时期也带来了很多战乱与动荡,给中国古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苦难。
当中国古人顶住最终的危机,终于迎来统一和秩序的时候,他们对那个时期充满了向往与怀念。
总结起来,东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子。
虽然这个时期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战争,但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稳定的时代,推动社会的进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扁鹊,原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齐国渤海郡莫州(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山东长清人。
由於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国医学的先河。
扁鹊青年时曾替贵族管理客馆,因而结识了名医长桑君,向他学习,被人认为是起死回生的神医,其后开始往各国行医。
他首先在虢国行医,正巧遇上虢国国君的太子猝死。
秦越人立刻前往并提供解决之法,他认为太子只不过是患了热气病,只要看看的下身是否温暖,听听他的耳朵是否有声响,看看他的鼻孔是否有扩张,就可以知道太子是否仍然生存。
他救了虢国太子,自此他起死回生的医术就不胫而走。
他后来到了齐国,遇上了齐桓公,齐桓公认为扁鹊的赫赫有名只不过纯粹是神化夸张,於是对於他十分傲慢无礼。
扁鹊一见到齐桓公,就对他说他有一个小病,只要立刻服药就可以治好,齐桓公认为他只不过在吓唬他,故此没有理会。
当扁鹊第二次建议要为他治病时,齐桓公也置之不理。
当第三次扁鹊见到齐桓公时,齐桓公发觉自己的身体果然像扁鹊所说一样,病徵散发出面,极为严重,他这才向扁鹊请教,可是扁鹊说由於齐桓公对於他的劝告置之不理,现在已经没能救了。
过了不久,齐桓公果然死了。
有了病入膏肓的成语。
后来扁鹊到了秦国,由於太医令李醯妒忌扁鹊的医术,於是设计害死了扁鹊。
相传《难经》为扁鹊所著。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敬仲,史称管子,出生于颍上(今安徽颍上县),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哲学家。
《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宪问第十四)也有关於孔子对他的评论,北宋苏洵的《管仲传》也有一些分析。
年轻时家境贫困,鲍叔牙发现管仲有才能,交为好友,经常和管仲往来,管仲常占小便宜,鲍叔牙并不引以为意,反而处处为他设想,一直都善待管仲(蔚为美谈,史称「管鲍之交」)。
后来,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其弟公子小白。
前686年,齐襄公逝世,他的侄子公孙无知篡位。
前685年春天,齐国大夫雍廪杀了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鲁国却支持其兄公子纠,因此齐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管仲射箭中了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没有死。
齐国战胜,鲍叔牙向鲁庄公要求处决公子纠,并把管仲交给齐国。
在鲍叔牙强烈推荐下,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甚至尊为「仲父」。
管仲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终于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
山东高密人。
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
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
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
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
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
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
内辅国政,屡谏齐王。
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鲁(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自汉代起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学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及朝鲜等周边国家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不细说了
老子(前57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
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并认为孔子曾学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
孙膑(?- 公元前316年),其本名不传,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因其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名孙膑。
他是孙武的后人,生于中国战国时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的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
战国时期曾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帮助齐国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
荆轲(?~公元前227年),
中国古代著名刺客。
也称庆卿、荆卿、庆轲。
燕国太子丹曾在秦国为人质,回国后欲报此仇,遂四处寻觅又能刺秦王嬴政者,得荆轲。
荆轲为获得秦王信任,使因获罪嬴政而逃亡燕国的樊於期自刎,并取其首级。
又得燕督亢处地图,内藏淬毒匕首以刺秦王。
出发时,荆轲在易水旁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
陪同前去的是燕国少年勇士秦舞阳/秦武阳。
至秦国后,荆轲假称要为秦王解释地图而靠近秦王,直至图穷匕现,但终究未能成功。
荆轲和秦舞阳双双被杀。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生卒年尚有争论,约生于前353年~前335年,逝于前283年~前269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因当年为屈原逝世2230周年,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