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倡导及新一轮课程标准的改革,生物学科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学校的实验设备也逐年充实和完备,部分地区中考加试生物实验技能测试。这就要求我们生物教师要重新审视生物实验的教学功能。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生物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认知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可以减轻学生认知时的疲劳,又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认知欲。实验兴趣作为认知兴趣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动机功能。按其水平的高低可将实验兴趣分为以下三种:感观兴趣、操作兴趣和创新兴趣。

1.感观兴趣

它是指学生通过感知教师演示实验的现象和观察各种实验用具、材料而产生的一种实验兴趣,使学生对生物实验有较高的兴趣性,尤其是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更是如此。但由于它是直接兴趣,在生物教学中不够稳定和持久。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或手段保持和提高学生的感官兴趣。这是因为它是培养学生操作兴趣的基础。

2.操作兴趣

它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获得生物实验现象结果所产生的一种实验兴趣。它比感观兴趣的水平高了一个等级,不再仅仅满足于观察实验现象,更希望在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简单的实验操作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积极性。

3.创新兴趣

它是指学生运用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在进行创造实验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实验兴趣。创新兴趣是实验兴趣的最高等级,属于间接兴趣。它具有稳定、持久、创新等特点。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1)通过科学家实验的事例,使学生初步学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2)认真倡导学生完成探究性试验,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完成实验的能力。(3)开放实验室。在学生自我设计实验的基础上,为学生实施实验提供场所、器材,教师要加强指导。

例如在“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的全过程探究实验中,让学生通过分析研究课本的材料,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步骤,预测结果。然后在课外活动期间,让学生在实验室(或其他场所)实施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再和自己的假设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这种兴趣是深远而持久的。

上述三种实验兴趣的水平是阶梯发展、逐步提高的,不能倒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感观兴趣和操作兴趣;另一方面不能仅

仅停留在上述两种兴趣上,要积极引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间接兴趣——创新兴趣。

二、生物实验能增加学生的认知功能

生物实验是学生理解生物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它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生物个体的形态、结构、功能提供生物实验事实。根据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来划分,可分为验证性试验、探究性试验和创造性试验。

1.验证性试验

验证性试验就是对获得的生物个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知识进行检验的一种实验。就像几何证明题一样知道已知和结论,只是去验证一下结论的正确性。初中生物实验有相当一部分是验证性试验。通过做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探究性试验

探究性试验是学生在观察和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得出结论的一类实验。

例如:“探究根是否具有向水生长的特性”的实验中,在明确实验目的给出假设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设计对照试验。通过实施实验,观察现象,检验假设是否成立,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探究。而在“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则是一种全过程探究。也就是说,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实验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创造性试验

创造性试验是在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实验,它具有创造性和再造性。创造性试验是创新能力的表现,它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学生的新理念至关重要。

4.生物实验的认知特点

(1)充分发挥生物实验在教学认识中的作用

验证性试验,是结论在前,实验在后。实验的教学认识功能主要是为了检验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以便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探究性试验,试验在前,结论在后。实验的教学认识功能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究真理的过程和方法,并且提高对知识的认知水平。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验证性试验、探究性试验、创造性试验,都要求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究的情境中,主动实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因而能够激发学生认知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3)使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

实验的进展过程,既是学生认识事物必须遵循的一般过程,又是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使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形成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三、生物实验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实验教学也是如此。要想使学生有效地获得生物实验现象和事实,达到使用目的,就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运用实验方法。它包括实验观察方法和实验操作方法等。

1.实验观察方法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仪器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的一种科学方法。根据是否进行人为控制,可把观察分为自然过程和实验观察。生物教学

中的观察大部分属于实验观察。观察是实验的主要环节。观察的一般顺序是材料用具——安装——生物体的形态——画图。此外,还应该遵循目的性、客观性和全面性、辩证性等观察原则。观察过程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之中,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2.实验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是人们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手脑结合,对实验材料进行充分利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实验的操作规程统一于实验的过程。学生不仅要正确、规范、灵活、熟练地进行实验基本操作,而且要合理简捷地安排实验操作顺序。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巧,而且也发展了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

总之,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体会并形成持久而稳定的学习乐趣,又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反思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不足,认真学习、领会、把握《生物课程标准》中对实验的要求(特别是探究性试验),并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为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培养会学习、会思考,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奋斗。

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

浅谈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 惠州市仲恺区高新区沥林镇塘角学校杨士林何为演示实验?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由教师操作,将书本上抽象的物理概念以实验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的方式,演示实验教学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具有趣味性、灵活性、直观性、简单性等特点。 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实验现象能够将物理原理直观地呈现出来。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同一种实验器材进行不同种类的演示实验,以便学生能够从中对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运用演示实验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验性较强的学科,本身具有复杂难懂等特点。运用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教学改变了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验将书本上枯燥的知识点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求知欲。 2.改变教学方式。现在仍有少数初中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仍旧采取传统的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方式,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利

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采用演示实验教学能够将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直观的演示操作将物质的变化规律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等,从而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探究式”师生互动教学方式。 3.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演示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教学手段,是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实验能够将实验内容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不仅可以突出物理教学的重点,促使学生对物理重、难点知识加以充分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学生对相关物理概念的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4.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演示实验开展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己也想动手做一做的自我表现欲,从而增强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从实验中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 二、演示实验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实践 1.引入新课时的应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在引入新课之前,采用演示实验开展教学极为必要。它不仅

探究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生物是中学阶段教学的必修科目,对学生生物思维的培养 有极其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我国生物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培养人才。 但由于初中生物并不参加中考,都导致许多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初中 生物的教学和研读,导致中学生生物发展水平普遍低下。仅限于初中 生物教学的现状,呼吁全体初中生物学生重视得起来,认真对待学生 的生物学习,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科学的学习。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科特点;实验教学 素质教育气质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课程 改革也给各学科的教学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初中 生物教学,不仅要把基础生物知识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 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学生从初中一年级开始 学习生物,初二结课,短短两年的学习时间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学习上 的小插曲,再加上初中生物不参加中考,只要会考成绩合格就能上用 高中。因此,大部分学生几乎意识不到学习初中生物的重要性,把大 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去。而且,初中生物本身 也不是简单易学的学科,如果初中生物教师不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对学生“满堂灌”的话,十分容易导致 本就不重视不生物学习的同学更加厌恶初中生物的学习,长此以往盒 匝环的话,我国生物研究未来堪忧。因此,针对初中生物的学科特点,我们出该研究出了许多快捷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使用得当,学生大 学生很容易能建立起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在这些教学方法中会,实验 教学法被普遍认为最适合初中生物尤为教学的方法。 一、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实验教学是理科学科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直观形象, 化抽象为具体,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初中生物知识。实验教学法,顾 名思义,是指师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 制市场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浅谈初中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是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生物学实验,是一种直观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教师可以更为形象地讲解生物学概念、现象和规律等;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 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于一些直观性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因此,教师结合课堂演示实验来讲授新知识或复习旧知识,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有关知识。另外,通过演示实验,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各种实验仪器并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在以后的学生实验中,能够独立、高质量地完成各个实验。所以,演示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学手段之一。 一、中学生物演示实验教学的现状。 生物学科主要研究是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穿插了实验内容,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并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直观教学手段。一方面,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学,在实验室的设备配置和规范管理方面都比较落后,因此,在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使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对这一极为有效的教学手段认识不够,从而忽略了演示实验的优越性。我校在这方面做的还是很到位的,花巨资添置各种必备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用品,以满足教学要求;我校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上的每个演示实验(对于一些有条件限制的实验做了适当地改进)在课堂上都一一加以演示,,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艺术性 在初中阶段所涉及到演示实验一般都比较简单,可塑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演示实验内容的特点不同,教学方式可做相应的改变。 1、验证式实验--先授课后实验。例如,讲授“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教师可先列举一些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食物中可能具有的某些成分。在学生思考、讨论并获得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演示实验,一一加以验证。实验中,学生们发现加热干燥的小麦种子后在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挤压花生的一片子叶会在白纸上留下油渍,等等。通过这些现象,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同步式实验--边授课边实验。在“显微镜构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显微镜实物,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上至下或分光学系统和机械系统),对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和其功能一一进行讲解。这样,可使学生直观、形象和深刻地掌握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名称和作用。 3、探索式实验--先实验后讲授。例如,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中,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在水中的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

化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化学同其他学科比较的“特点”所在。如何使学生掌握好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学生对化学实验比较喜欢,是因为化学实验能够产生光、声、热、沉淀、气体等新奇的现象,这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材中许多实验现象对学生来说相当有趣,如:点燃铝带、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铝热反应等等。兴趣的培养除了加强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外,在化学教学中还可很好的借助于家庭小实验。如:学习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它们可与盐酸反应得到CO2,让学生

在家用水垢或鸡蛋壳和醋反应来证明它们的组成也有碳酸钙。在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实验中,学生知道了知识来源与生活,并可被用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明白了一些现象的化学本质,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化学实验能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也是一切创造的开端。化学教学中,一些化学概念的形成和一些化学知识的获得都要通过对实验认真地观察。学生在观察实验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兴趣很浓,这时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实验目的,不分主次。教师需要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1.培养学生有目的性的观察。例如演示铝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为理论知识提供感性认识,这个实验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反应前后物质的对比上。在点燃铝条前,让学生看清铝条的外观――银白色、有光泽、有弹性等。在反应后,观察生成物――白色、无光泽、松脆的固体,用手能捻成粉末,根据现象的对比,学生总结出在反应前后物质的本质发生了变化。2.培养学生精确、全面的观察能力。在实验中,学生常常忽略一些微小的现象,所以也要加强学生精确、全面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做电解水的实验,先介绍装置的结构、实验仪器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讨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实验教学中从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开始重视,以方法入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多创设探究思维训练情境,学生才能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完善生物学知识体系。 标签:生物实验教学 一、理论介绍 探究教学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最终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它对于目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实施对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很多实验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完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微观的、不能动手实验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血液循环”、“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等一些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让生物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使生物知识易学易懂。 其中对照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在生命科学实验中常常用到。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各种相关的因素,为了证明某种因素对研究对象是否有作用,在设计实验时通常将其他因素都定为相同,而仅仅使某一因素为变量,对该因素的作用进行探讨。不管学生做什么实验,我总是强调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同时告诉学生:在用到生物活体进行对照实验时,有时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对这样的对照实验最好多重复做几次,涉及到的个体数越多越好,这样才能保证探究实验的科学性,才有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教不完的,但是学会了探究方法可以进行课外探究,甚至终身受益。 二、利用合适的时机,开展互动活动 教师要在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备课,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备课内容要结合生物课程的特点,融合教学目标。要不断加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与生活之间联系的认识,以及情感价值观与之的关联。从而转变学生掌握知识的单一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以及价值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对课程的准备要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构建互动桥,对互动桥的搭建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实现。 互动教学过程中不断添加探究实验的条件,教师则在此过程中作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营造利于学生的学习氛围,实现师生的互动,比如:需要做对照实验

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桑植四中陈林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最普遍采用的媒体。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使现有的实验不能完全地发挥其教学作用。因此,把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旨在对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性。增加演示实验的时效性,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为创造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条件,丰富学生实验知识等,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技术,一般包括摄影、实物投影、摄像、放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 一、投影技术对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课的演示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全体学生观察到物质变化的全过程,有理性上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提出疑问,获得结论。演示实验可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体现实验过程的真实性、科学性,让学生信服,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也为引出课题、问题,进行讨论、探索,发现创造条件。因此,演示实验要真正起到演示作用,不能演而不示,使演示实验变成讲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变成讲实验现象。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传统的方法一般采用放大实验仪器,抬高实验装置,增加实验药品的用量巡回展示实验结果,然而实验仪器的放在是有限的,巡回展示实验结果又

浪费时间,且有些现象是在实验中瞬间产生的而无法观察到,以至影响教学效果。采用投影技术,可克服上述缺陷,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例如:在做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和浓H2SO4稀释实验时,对实验中关键性的观察点──天平指针的偏移和温度计读数的变化,通过投影技术进行扩大,使验证性实验的验证更具科学性,用实物投影仪对氢氧化钠固体表面潮解现象进行放大,激励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上述实验在教师讲课时感到很流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感到很轻松。 投影技术主要是对实验现象进行放大,克服演示实验可见度小的缺陷,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特别是一些细小的、不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投影技术使实验的科学性得到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条件 二、摄像、放像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演示实验的全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伴随着一些无关紧要的现象,干扰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影响实验的效果。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的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给予学生信息要有选择,使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所学得的知识有价值。因此,采用摄像、剪辑技术,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加工,既为学生提供实验全过程,又突出重要的实验现象,同时也不失实验的真实性。例如:氯水见光分解、硫酸铜晶体的形成等实验可采用此技术在课堂上播放,大大增强演示实验的时效性。当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硫酸铜的晶体形成的全过程,不仅对晶体的形成有很直观的刺激,对晶体

2015高级生物化学及实验技术试题答案

高级动物生化试题 问答题: 1. 简述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主要功能。 非编码RNA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1tRNA转运RNA(transfer RNA,tRNA) 结构特征之一是含有较多的修饰成分,核酸中大部分修饰成分是在tRNA中发现的。修饰成分在tRNA分子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但其功能不清楚。5’末端具有G(大部分)或C。3’末端都以ACC的顺序终结。有一个富有鸟嘌呤的环。有一个反密码子环,在这一环的顶端有三个暴露的碱基,称为反密码子(anticodon).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链上互补的密码子配对。有一个胸腺嘧啶环。tRNA具有三叶草型二级结构以及“L”型三级结构,tRNA 的不同种类及数量可对蛋白质合成效率进行调节。tRNA负责特异性读取mRNA中包含的遗传信息,并将信息转化成相应氨基酸后连接到多肽链中。 tRNA为每个密码子翻译成氨基酸提供了结合体,同时还准确地将所需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上。鉴于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关键作用,又把tRNA称作第二遗传密码。tRNA还具有其他一些特异功能,例如,在没有核糖体或其他核酸分子参与下,携带氨基酸转移至专一的受体分子,以合成细胞膜或细胞壁组分;作为反转录酶引物参与DNA合成;作为某些酶的抑制剂等。有的氨酰-tRNA还能调节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2rRNA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 rRNA) 核糖体RNA是细胞中最为丰富的RNA,在活跃分裂的细菌细胞中占80%以上。

他们是核糖体的组分,并直接参与核糖体中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是rRNA 提供了一个核糖体内部的“脚手架”,蛋白质可附着在上面。这种解释很直接很形象,但是低估了r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主动作用。较后续的研究表明,rRNA并非仅仅起到物理支架作用,多种多样的rRNA可起到识别、选择tRNA以及催化肽键形成等多种主动作用。例如:核糖体的功能就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合成多肽链。而这主要依靠核糖体识别tRNA 并催化肽键形成而实现。可以说核糖体是一个大的核酶( ribozyme)。而核糖体的催化功能主要是由rRNA来完成的,蛋白质并没有直接参与。 3 tmRNA tmRNA主要包括12个螺旋结构和4个“假结”结构,同时还包括一 个可译框架序列的单链RNA结构。tmRNA中H1由5’端和3’端两个末端形成,与tRNA的氨基酸受体臂相似。H1和H2的5’部分之间有一个由10-13nt 形成的环,类似tRNA中的二氢尿嘧啶环,称为“D”环。H3和H4,H6和H7,H8和H9,H10和H11之间分别形成Pk1,pK2,pK3,pK4。H4和H5之间则由一段包含编码标记肽ORF的单链RNA连接。H12由5个碱基对和7nt 形成的环组成,类似tRNA中的TΨC臂和TΨC环,称为“T”环。tmRNA 结构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可分为tRNA类似域(TLD)和mRNA类似域(MLD),TLD主要包括H1,H2,H12,“D”环和“T”环,MDL则包括ORF和H5,这两部分分别具有类似tRNA和mRNA的功能。tmRNA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菌及细胞器(如叶绿体,线粒体)中的稳定小分子RNA。它具有mRNA分子和tRNA分子的双重功能,它在一种特殊的翻译模式——反式翻译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与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细胞周期的调控等生命过程密切相关,是细菌体内蛋白质合成中起“质量控制”的重要分子之一。识别翻译或读码有误的核糖体,也识别那些延迟停转的核糖体,介导这些有问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省市的高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然而,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并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主体能动性 目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生物学科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出来。尤其是生物学科的交叉应用功能,在环境保护以及基因遗传等研究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在高中的生物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亦不能为该领域提供充足的创新型人才。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提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 改变这一不利状况。因此,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有待解决。笔者结合当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探索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 (一)生物实验教学过于形式化。目前,尽管国家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但是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仍是对学生的实验教学课程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实验教学课程不仅课时数少,而且从安全和实验费用等方面考虑,学生的实验教学形式化,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而不是探究性实验,导致学生对实验缺乏兴趣,主体能动性表现不明显。如此,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 创新能力提升空间较小。 (二)高中生物教师自身缺乏探究实验能力。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的不仅是学生,还包括教师。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中,亦面临着经验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新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如果一味地注重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则容易导致教学过程混乱。而在实验过程中,很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所以很多教师都不愿意过多地尝试探究实验教学。 二、高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 为了有效提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克服教学中的诸多困难,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知识的探究性思考,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商镇中学孙永红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既是物理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物理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所有的物理知识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实验的养成教育,既贯彻了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一、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立即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接着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大气压将为你解开这个谜,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拿出来,叫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生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既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还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 二、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践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他电学实验。此外,小实验、小制作也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自制电磁铁”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论文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论文:“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讨自1961年施瓦布首次提出了“作为探究的教学”,探究教学就成为当前生物教学的主体模式。探究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萨其曼、施瓦布和加涅等人,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探究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探究教学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最终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它对于目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实施对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过去的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早已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几乎贯穿了整个生物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往往都是教师操作,学生观看;而分组实验又多是验证性实验,只有通过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那么身为一线的生物老师在课堂上如何适时适度地进行探究性实验教

学呢?下面我结合近几年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我们知道,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往往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然后根据提出的问题再作出假设,根据要探究的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并且教会学生做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在生命科学实验中常常用到。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各种相关的因素,为了证明某种因素对研究对象是否有作用,在设计实验时通常将其他因素都定为相同,而仅仅使某一因素为变量,对该因素的作用进行探讨。不管学生做什么实验,我总是强调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同时告诉学生:在用到生物活体进行对照实验时,有时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对这样的对照实验最好多重复做几次,涉及到的个体数越多越好,这样才能保证探究实验的科学性,才有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教不完的,但是学会了探究方法可以进行课外探究,甚至终身受益。自从学生学会了这种“对照实验”方法后,大部分学生喜欢上做探究实验,特别是对生物、环保感兴趣的学生更是经常在课外探究。我在引导学生做这方面实验时一般是这样做。 一、首先运用各种可以成为榜样的例子,来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

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常德市西湖区第一中学 摘要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部分化学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等特点在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使现有部分实验不能完全地发挥其教学作用。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可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提高化学实验的可见度,增加化学实验的时效性,保障化学实验的安全性,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创造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条件,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等,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 关键词:化学实验、化学网络实验、多媒体课件 本文根据笔者及同行从2007年11月开始承担省级课题《利用网络环境提高高中学生化学实验的兴趣》进行高中化学网络实验教学的探索,近几年来在化学网络实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以化 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的理论为基础,总结了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应用的一点体会。 我们进行化学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一般包括录像、视频技术,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等几方面。现就以下几方面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录像、视频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加强演示实验的时效性 有些演示实验的全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伴随着一些无关紧要的实验现象,干扰学生正常观察实验现象,影响实验的效果。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给予学生的信息要有选择,使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所需习得知识有价值。因此,采用摄像、剪辑技术,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加工,既为学生提供实验的全过程,又突出重要的实验现象,同时也不失实验的真实性。例如,高中化学中石油的分馏等实验可采用此技术在课堂上播放,大大增强演示实验的时效性。当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分馏的全过程,不仅对分馏要领理解,而且对蒸馏与分馏概念的理解更深刻。 (二)、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在课堂上无法实地演示,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和保护环境,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录像技术,还可以对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引起的危害进行真实再现,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例如:浓硫酸的稀释实验,课堂上一般演示正确的操作,对不正确的操作进行讲解,通过录像对浓硫酸滴入水中放出大量热量使酸液飞溅现象进行演示,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加热胆矾晶体实验,把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水流入试管底部,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又变成蓝色,使实验失败,然后把

生化实验五大技术

生化实验五大技术 一.分光光度技术 1.定义:根据物质对不同孩长的光线具有选择性吸收,每种物质都具有其特异的吸收光语。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定t 、定性分析的技术。 2.基本原理:(图1-1光吸收示意) 透光度T=It/lo 吸光度A=lg(lo/ I1) 朗伯-比尔(lambert-Beeri)定律:A=KLc K 为吸光率,L 为溶液厚度(em), c 为溶液浓度 (mol/L)] 摩尔吸光系数日ε:1摩尔浓度的溶液在厚度为 I.cm 的吸光度。 c=A/ε 3. 定量分析: (1)标准曲线(工作曲线)法 (2) 对比法元-KCLCx (3)计算法: e=A/ε (4)差示分析法(适用于浓度过浓成过稀) (5) 多组分湖合物测定 4.技术分类 分子吸收法&原子吸收法:

可见光(400-760 nm) &紫外光(200~ 40m) &红外光(大于760 nm)分光光度法; 5.应用方向 有机物成分分析&结构分析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人体内的微量元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二电脉技术 1.定义:带电荷的供试品在情性支持介质中,在电场的作用下,向其对应的电 极方向按各自的速度进行脉动。使组分分离成族窄的区带,用透宜的检洲方法记录其电泳区带图请或计算其百分含量的方法。 2.基本原理: 球形质点的迁移率与所带电成正比,与其半径及介质粘度成反比。v=Q/6xrη 3.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 电场强度电场强度大,带电质点的迁移率加速 溶液的PH值: 溶液的pH离pl越远,质点所带净电荷越多,电泳迁移幸越大 溶液的离子强度:电泳液中的高子浓度增加时会引起质点迁移率的降低 电渗:在电场作用下液体对于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称为电渗 4:技术分类: 自由电泳(无支持体) 区带电泳(有支持体):法纸电泳(常压及高压),博层电泳(薄膜及薄板).凝波电泳(琼脂,琼脂糖、淀粉胶、柔丙烁配胶凝胶)等 5. 电泳分析常用方法及其特点: 小分子物质滤纸、纤维素、硅胶薄膜电泳复杂大分子物质凝胶电泳 ⑴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①这种薄顺对蛋白质样品吸阴性小,消除纸电沫中出现的“拖尾”现象 ②分离理应快,电泳时间短 ③样品用最少: ④经过冰最酸乙醉溶液或其它看明液处理后可使膜透明化有利丁对电泳图潜的光吸收措测店和爱的长期保 ------别适合于病理情况下微量异常蛋白的检测(胰岛素、游菌酶、胎儿甲种球

论初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

论初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 发表时间:2011-05-18T14:06:19.717Z 来源:《新华教育导刊》2011年第4期作者:李晓娟[导读] 生物探究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李晓娟(易县高陌中学河北易县 074200)生物探究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探究技能,提高观察、实践、探究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但农村初中学校由于受实验仪器欠缺,设备不足的限制,探究实验课往往成了讲述课,如何上好生物实验课,这是目前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突出问题。笔者任初中生物教师多年,下面就如何进行初中生物探究实验课教学 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设实验情景 探究性实验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实验情景的创设,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实验教学的成败。一个好的探究实验课情景的创设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积极思维,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情景创设的材料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它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生物体或物质。 如在教学《消化和吸收》探究实验课时,我首先发给每位同学一块馒头,要求学生放入口中进行慢慢的咀嚼,体会味道有何变化。学生感到有些新奇,兴奋程度也很高,上课老师还发东西吃,他们都按老师的要求,在课堂上吃得很认真、很细心。都能体会到刚开始时没有什么味道,后来慢慢地感觉到有点甜味,接着我就趁热打铁,提问:馒头为什么会在口腔中变甜呢?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我再简要地介绍口腔的结构,进而套入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从而使学生对探究的问题兴致勃勃。 2 因势利导,提出实验探究的问题 情景创设的最终目的是引入探究的问题,教育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古人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也就是说,疑问是思维的起源,是创造的源泉,也是进行实验探究的原动力。在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与做出假设是探究实验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探究实验课时,问题的设计应因势利导,紧扣主题使问题既具有悬念性、针对性、趣味性,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要便于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在上述学生对馒头咀嚼的情景体验后,教师可顺势提出: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的分泌有关?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将学生引入《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中。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出个性化、多样化的问题进行探究。 3 精心设计,严谨实验 组织实验探究是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相互交流,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这一环节包括以下几步: ①提出假设。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最终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即提出假设,预测可能的结果; ②制定实验方案。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仪器,设计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 ③检验假设。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观察、实验以获得事实和证据,具体包括实验的操作、实验的记录、资料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分析等步骤。 以上几个环节虽然各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但他们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在这里学生就是一个小小的科学家,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所以,生物探究实验的设计——制定实验计划是探究实验成败的关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同时,还要受学校实验条件的限制。要设计出既能达到探究目的,又能进行实验操作的计划难度较大,需要教师细心的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教材,使学生明确探究任务,把握探究问题的关键点,接着教师还要进行必要的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校实验条件的说明。最后才能确定实验的材料用具、实验装置和方法步骤。 有了科学的探究计划并不能保证实验一定就能取得成功,还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探究方法的指导和提示,才能保证学生严谨地按探究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如果忽视探究方法的引导,探究的成效将大大降低。如再进一步探究《探究鼠妇生活是否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实验中,实验变量的选择和实验变量的控制,教师都必须做出必要的指导或提示,否则,学生将对变量的选择和怎样来控制变量感到茫然,出现变量和变量控制的模糊,呈现思维混乱。 4 引导归纳分析 问题的探究是为了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与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最终获得知识。引导归纳分析是检验探究成效的“临门一脚”。在探究完成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从探究过程的感性认识上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如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探究实验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探究的问题及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交流,从而得出光和作用需要光照的认识。 探究实验课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好实验探究课,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获取生物学知识和探究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是每一个生物教师应尽的职责,生物教师应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给予适当的正确指导,才能真正将实验探究教学落到实处,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生物探究实验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明确目的一实验操作一验证结论”的模式,采用“问题- 假设- 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的新模式,以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科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不断地探索、求真,最后得到一个真理。学生怎样探索呢?这其中肯定就要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所以,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实验的成功与否与科学教学的成功与否,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一、科学教学中组织好了实验,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处在学习的启蒙阶段,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都不太成熟和端正。学习兴趣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努力方向。小学生时代的的兴趣与爱好,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小学时代的科学启蒙教育,更应着重培养儿童的兴趣,有兴趣学生才会原意学,才会爱科学。而科学课上的实验则是引导孩子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往往能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在我的班上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在六年级上期的电磁铁教学中,书上定义“由铁芯和线圈组成的装置叫做电磁铁。”这个学生提出问题问我:为什么一定要有铁芯呢?我鼓励他说:“你可以自己去探究啊,你需要些什么实验材料,老师可以提供。”这个学生果然来给我借了《电磁铁组装材料》。过了改天他来告诉我:“老师,我发现了,其实不能铁芯同样有磁性,只是磁性太尽弱了,加了铁芯能显著增加电磁铁的磁性。”我对他的研究大为赞赏,并在全班进行极力表扬。结果,这个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科学一科有显著的提升,因为实验的兴趣给了

他最大的动力。 二、通过亲自操作实验,能帮助学生学会探索真理的过程。 虽然小学科学实验非常简单,但所做的实验都是在重现我们人类的科学发展史的过程,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人类科学的发展过程。实验能引导儿童象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实验的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使儿童学到逻辑概念知识,从小就把获取知识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学习探索方法。比如,我们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建筑中的横梁都是立放的,为什么要立放呢?有什么科学原理呢?可能学生根本就没有去观察过,也没有去思考过,也思考不出来。但是经过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一章的学习,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实验,明白了横梁为什么要立放,也学会了在生活要仔细去观察从而发现规律。 三、亲手操作的科学课实验使我们的小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实验能创造一个真实的、没干扰的环境,让孩子们集中精力去观察,对产生各种现象的条件进行严格、精密地控制,排除次要因素的影响,突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实验能让学生观察到产生现象的全过程,再进行研究。这些特点,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从而快速地转化为自己本身的种技能。因此,让学生在科学课中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比如在六年级下册的观察洋葱的实验中,通过严格的化学类的实验操作,不仅让学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的物理实验教学起步较晚,以致重知识、轻实验,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至今仍相当严惩随着教育的改革,在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中,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材内容突出了实验内容多,实验形式多,实验要求多的特点。因此物理实验在教学中有了很多特别的意义,我简单总结如下: 1.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实验除了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之外,还具有一种目的性操作活动的特点,使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最后获得实验成功,此时由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

2.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培养了学生重视物理学理论知识对实验的指导作用;其次在实验中,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格按照规律操作,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作科学地分析和解释;最后有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实地反映实验的真实情况,即使实验现象和结果与预期的有出入,也不随意臆造。在教学实验中,当学生实验结果出现不同时,我不是立即说明原因或指责,而是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使学生明白进行科学研究不能有半点马虎,用行动教会了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3.帮助学生整合学习技能。物理实验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可以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能力,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整合、分析,以及后期的实验结论的归纳整理。可以把学生所有的学习方法进行综合性使用,培养学生高分高能。 4.培养学生的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中学生来说,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是指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已有的经验、能力发现未知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解决的心理素质。探索性实验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是培养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在中学物理学实验教学中,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讨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讨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过去的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早已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几乎贯穿了整个生物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往往都是教师操作,学生观看;而分组实验又多是验证性实验,只有通过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那么身为一线的生物老师在课堂上如何适时适度地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近几年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我们知道,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往往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然后根据提出的问题再作出假设,根据要探究的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并且教会学生做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在生命科学实验中常常用到。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各种相关的因素,为了证明某种因素对研究对象是否有作用,在设计实验时通常将其他因素都定为相同,而仅仅使某一因素为变量,对该因素的作用进行探讨。不管学生做什么实验,我总是强调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同时告诉学生:在用到生物活体进行对照实验时,有时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对这样的对照实验最好多重复做几次,涉及到的个体数越多越好,这样才能保证探究实验的科学性,才有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教不完的,但是学会了探究方法可以进行课外探究,甚至终身受益。自从学生学会了这种“对照实验”方法后,大部分学生喜欢上做探究实验,特别是对生物、环保感兴趣的学生更是经常在课外探究。我在引导学生做这方面实验时一般是这样做。 一、首先运用各种可以成为榜样的例子,来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新教材中,安排了一系列科学发现史,虽然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科学家们发现科学真知的过程,但故事当中,科学家们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用于探索的精神已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也就激发了学生对生物知识探究的兴趣。为学生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提供原始动力,有了动力也就有了进行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愿意去进行生物探究实验的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也进一步体验生物科学概念,生物原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变验证性的分组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生物学实验探究的能力 传统的生物实验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开发,也减少了学生探索与发现知识的机会。教育家布鲁诺曾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若变换一个角度把适合研究探索的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恢复生物探究性的本来面貌,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有了探究的欲望,也就产生了探究的动力,就会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会挖空心思地想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有机会设计出探究实验的方案,使探究过程不断趋向合理。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性实验的魅力。真正由被动接受者上升为主动探究者。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适合学生来探究,有的实验的确不适合学生探究,我首先立足教材,结合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选择本地区能够找到的实验材料,而且是学生能够进行动手操作的可行性实验让学生来探究。例如: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节时,有一个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因为这是学生学习初中生物遇到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为了顺利完成了课堂教学的某些知识目标,如适宜的生存环境等,实验前我有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找用来做探究实验的鼠妇(既我们当地叫的“西瓜虫”),学生很感兴趣,部分学生会在校园的花坛中找到鼠妇,有些躲在枯枝落叶底下,翻开那些杂物时,它们会很快爬走。通过这个亲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