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不利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不利影响研究

——以X X X社为例

XX

(XXXXX大学经XX学院 XXX专业X级昆明 650224)

摘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农民外出务工一方面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深入农村调查得到的数据为依据,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利影响及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策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Negative Influences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XXXcommunity

Abstract:The transfer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is the major problems facing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e peasant migrant workers on the one hand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farmers;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has also brought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depth of the rural survey data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adverse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rural area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nd targeted.

Keywords: rural labor transfer;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和长期的难题。由于农村内部人多地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

村农业边际收益递减、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及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等原因促使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以及非农业转移。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外出打工者只有几百万人,80年代末则达到2000多万人,1994年剧增到6000多万人[1],2005年农民工总量突破1亿[2],2010年总量达到24223万人[3],2011年超过2.5亿[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辨证的矛盾统一体,它给农村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农村发展带来难题。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方针的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快慢,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对于样本地来说,研究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人们在确实感受到外出务工带来的好处的同时,能够正视劳动力转移后对农村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不利影响,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呼吁人们对外出务工有一个全面的思考。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研究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然的选择及要求。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劳动力转移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社会问题,以及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蔡昉、都阳、王美艳从理论和经验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个层面[5];王东升调查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因、意义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6];胡枫通过对省际跨区域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一般呈现以下两种流向:一是往临近的省份转移;二是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往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转移[7];姚静、李爽、詹耀祖通过调查数据得到,外出务工者职业以一线工人为主,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8,9]。

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伴随着一系列问题。黄凯瑞、张广科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包括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户籍制度的限制、社会保障制度差异、人力资本制约、各种歧视政策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性别问题等[10]。杨松认为对中

国劳动力转移实施歧视行为的主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政府的歧视行为,一个是企业的歧视行为[11]。秦凤清认为农民工权益被侵害的问题仍然严重,农村中进城务工的劳动力应享受的“国民待遇”难以实现[12]。程名望、史清华指出农村劳动力由于文化程度偏低,且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13]。何佳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带走了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而且还是些精壮的中青年男性劳动力这种现象会使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缺失与变化[14], 杨竞寸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导致性别结构失调、年龄结构失调、知识结构失调[15]。

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必须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有合理的解决策略。唐茂华等的研究都指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宽松的宏观环为境,加强地区间劳务市场的协调和信息交流为,跨地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各种有效的服务[16];蔡宏波,魏振香,郭文富指出,构建服务平台,健全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增强转移的劳动力获得城市就业信息的能力[17,18,19]。兰景力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的政策建议[20]。

1.2 国外研究

1954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发表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在此论文中,他创立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体系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把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作为二元经济体系[21]。1961年费景汉和拉尼斯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提供了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框架,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决于农业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工业资本存量的增长等[22]。1961年,乔根森应用新古典的分析方法,创立了乔根森模型,他认为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在于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改变。1969年,托达罗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经典论文《欠发达国家劳动力迁移模式和城市失业问题》,首次阐述他对城市失业和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的看法,提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决策是根据“预期”收入最大目标做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应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良性循环中才能顺利实现[23]。

90年代社会学家波特斯和梅西首先提出移民网络概念,并利用移民网络解释当代移民现象。近些年出现新迁移经济学理论,其主要特点有它的决策不是由个人单独做出来的,而是由相关联的一群人——家庭决定的。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绝不是对城乡间工资差距的反映。当人们做出转移决策的时候,预期收入的最大化并不是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