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梳理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梳理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e0bf7d30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2.png)
政治学视角
从政治制度、权力运作、 政治参与等角度审视社会 现象。
文化学视角
从文化传承、文化冲突、 文化创新等角度探讨社会 现象。
价值判断标准与方法
道德标准
以善恶、正义非正义等道德观念 作为价值判断的依据。
功利标准
以行为结果对个体或社会的利弊 得失作为价值判断的依据。
意义追求途径与实现过程
自我认知
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价值观,明确意 义追求的方向。
实践与探索
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和尝试,发现新的意义 和价值。
反思与调整
定期反思自己的意义追求,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调整和改进。
案例分析:成功人士如何找到人生意义
01
02
03
案例一
乔布斯通过创新和技术改 变世界,实现个人价值和 社会价值。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人生观、 价值观知识梳理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1-24
CONTENTS
• 社会认知与价值观基础 • 社会现象解读与价值判断 • 人生目标与意义追求 • 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 • 社会责任与公民素质提升 • 总结与展望
01
社会认知与价值观基础
社会认知概念及特点
社会认知定义
指个体对他人、群体及社会现象的认知和 理解过程。
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鼓励公民尊重多元文化,增强跨文 化交流能力,促进社会和谐。
案例分析:优秀公民典范及其影响
案例一
某社区志愿者组织积极投身公益事业 ,为社区提供多种志愿服务,赢得了 社区居民的广泛赞誉。
案例三
一位企业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积 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员工福利和环境 保护,实现了企业和社会的共赢。
必修四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复习讲义【可修改文字】
![必修四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复习讲义【可修改文字】](https://img.taocdn.com/s3/m/6ccebc6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a.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考点考向】【复习策略】1.本单元是整个《生活与哲学》的终点和落脚点,主要是为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复习中可以采取知识迁移的方法。
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来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社会意识来认识正确价值观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来认识正确价值观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实践的关系。
总之在复习中必须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为主线,合理贯穿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从整个教材来看,此单元是对唯物论的延伸,从社会角度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
所以我们在复习中必须要把握好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意识与社会意识、价值观的关系,实践与人民群众实践的关系。
同时将辩证唯物论与唯物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区分清楚。
3.此单元考查有两个核心,一是认识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二是把握正确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所以复习中应该立足价值观与群众实践整合时事素材。
①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出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强民富等社会政策的重大转型,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②结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认识社会意识的重大作用。
③结合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结构的调整,政府机构改革,工资制改革等政治、经济体制的调整,认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④结合社会公平的维护、公民基本权益的保障,认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⑤结合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社会先进人物学习活动,认识人生的真正价值。
【考点解读】注:1、本单元三课共8个大考点18个小考点; 2、请同学们结合考点认真阅读、思考、批注。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点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ec8af2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a.png)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点
有:
一、社会的本性
1、社会的互助性:社会是智慧生活的重要缩影,人们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实行互助,并以利他主义为指导思想。
2、社会的多样化:社会不是单一的,各种不同的环境、文化、地域以及政治、经济等条件都能影响社会的复杂性及发展方向,使其具有较强的多样化。
3、社会的联系性:社会是连接各种行为的重要纽带,个体的行为是社会中行为归属性的不可分割部分,所有行为具有恒久的联系。
二、价值选择
1、客观价值选择:要真正做出科学合理的客观评价,从社会规范、历史意义等角度出发,经过实践反复验证,从容识别那些是真正有价值的事物,把握社会发展和趋势。
2、主观价值选择:要把握个人的价值取向,在客观价值准则的指导下,确定有效的选择方向,坚守个人的价值观念,不断自我完善。
3、行动价值选择:要依法办事,把长远利益摆在首位,把价值标准贯穿于言行之中,以行动体现社会道德的价值核心,通过行动来体现价值的真实性。
高二政治: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高二政治: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81507a4c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0e.png)
高二政治:认识社会和价值挑选【导语】作者整理了《高二政治:认识社会和价值挑选》,供高考考生参考,期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4.认识社会与价值挑选4.1、社会存在与社会心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心识,社会心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心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心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心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心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心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心识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4.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4.2.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状的变革和更替。
4.2.2、4.2.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态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态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早晚会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合适生产力发展状态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合适生产力发展状态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合适经济基础状态的规律。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心识形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状态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
当上层建筑合适经济基础状态时,它增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合适经济基础状态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生产关系一定要合适生产力状态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合适经济基础状态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复习清单-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复习清单-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eac345b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3.png)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认识、实践、真理)一、认识(1)含义:(2)分类及关系:二、实践(1)含义:(2)形式:(3)特点: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
①实践是认识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A实践不断产生、,推动人们进行。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这些工具。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A.从认识本身来看:。
B.从客观事物本事来看:。
④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从中来,最终还是要回到。
认识本身不是。
才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
①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作用。
②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
四、真理(1)含义:。
(2)特点:①真理具有。
真理面前。
由于人们的、和不同,每个人的、和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但是,在,不可能有多个。
②真理是。
任何真理都有。
③真理是。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
真理的和表明,真理与,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五、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①认识具有,认识受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到,再从到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人类的认识是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从到,从到的循环是一个或的过程。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
【方法论】,,在实践中真理,在实践中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六、运用“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的有关知识(1)实践具有性、性、性。
(2)实践是认识的,实践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
②实践是的。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④实践是认识的。
要求我们要坚持的观点。
(3)认识对实践具有。
. 的认识、理论对实践具有作用;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4)真理具有性,真理面前。
真理是的、的,任何的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和,都是与、与的的的统一。
(5)认识具有,和,追求真理是一个的过程。
我们要,,在实践中和真理,在实践中和真理。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一、社会历史的本质(1)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687a3c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95.png)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填空题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同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可概括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可概括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8、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9、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0、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1、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12、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3、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4、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15、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6、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17、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上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之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之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df37e341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03.png)
中学政治必修四学问点之相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相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学问点大全: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更开展确定社会意识的变更开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开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开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开展起踊跃的推动作用。
2、社会根本冲突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开展的根底,确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确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冲突,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根本冲突。
(2)生产关系必需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需要适合经济根底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开展规律的发觉,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解析:两大根本规律的冲突运动原理(1)生产力确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确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更开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开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开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开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开展。
说明生产关系必需适合生产力开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开展的根本规律。
(2)经济根底确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根底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根底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根底的稳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根底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根底的开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根底效劳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开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根底效劳时,那么束缚生产力的开展,阻碍社会前进。
说明上层建筑必需要适合经济根底开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开展的又一根本规律。
3、社会历史开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开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开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开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的冲突运动中、在社会根本冲突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高考政治知识点之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高考政治知识点之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a52113e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f6.png)
高考政治知识点之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考点解读【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二者的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二者的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特别提示](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性质是不同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并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实现。
【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他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专题十六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知识框架
![专题十六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知识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adfd9b0a16fc700abb68fcd5.png)
专题十六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生产力起决定作用
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生产关系有反作用
根源:社会基本 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
历史发
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展观 上层建筑具有反作用
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总趋势:前进和上升的 基本矛盾不断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社会存在决 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定社会意识 客观性: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价值观 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 相对性: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辩证 最高价值标准:人民群众的利益
关系
人生价值
社会意识 实现途径:劳动和奉献、个人和社会统一、自我砥砺
具有相对
独立性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d659d99c1a37f111f1855b5e.png)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解析: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f80a9d8010a6f524cdbf857c.png)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第十一课寻觅社会得真谛(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辨证关系【原理】:区别:①社会存在就是指社会生活得物质方面,它得最主要得内容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还包括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受到得教育、从事得职业、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实践、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所处得特殊得社会经济地位与利益)等。
②社会意识就是指社会生活得精神方面,就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得总称,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得社会意识形式。
联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对社会存在得反映。
有什么样得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得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得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得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得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得反作用。
落后得社会意识对社会得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得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得方向与趋势,对社会得发展起积极得推动作用。
【方法论】: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得,要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得思想;②要确立先进得正确得社会意识,反对落后得消极得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运用】①只适用于人类社会得现象,强调社会意识得反作用就是与唯物论得意识反作用就是相通得。
②注意原理(世界观)与方法论得对应。
强调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时只能用物质决定意识;③在强调社会产生得某种精神时,多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马克思主义实践得观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得基本观点,就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得钥匙。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内容】:两大基本规律得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得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得状况决定生产关系得性质,生产力得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得变革)。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点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b29a4cc0c22590102029d3d.png)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4.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5.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分配制度。
6.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制度,设施。
7.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8.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9.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0.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11.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唯
物辩证法、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包括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
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归纳
![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415ccea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c4.png)
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归纳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矛盾的基本属性: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4.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5.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先于或者落后于社会存在。
方法论:把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社会存在出发,树立先进社会意识。
社会历史的主体7.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8.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表现为: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9.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表现为: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10.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用者。
11.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前提和基础所以,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12.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超详细笔记】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超详细笔记】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7902ae3b83c4bb4cf7ecd1b0.png)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导论:1.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士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正确对待社会和人生,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
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这是马克思除剩余价值理论之外的又一大发现,是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1.识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经济基础的含义;两大社会基本矛盾;两条社会发展普遍规律2.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及不同解决方式3.运用: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引言:1.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有着共同的规律2.社会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3.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2(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前提和基础,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性质决定性质)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发展决定发展)(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267955b4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8.png)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第十一课寻找社会的真谛(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心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差别: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还包含社会环境、社会地位、遇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实践、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不一样阶级所处的特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等。
②社会心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样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主要包含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样不一样的社会心识形式。
联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心识,社会心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心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心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心识拥有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心识跟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伍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心识对社会存在拥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伍的社会心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挡作用,先进的社会心识能够正确地预示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向,对社会的发展起踊跃的推进作用。
【方法论】:①社会生活在实质上是实践的,要尊敬社会实质,建立实践第一的思想;②要确定先进的正确的社会心识,反对落伍的悲观的社会心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运用】①只合用于人类社会的现象,重申社会心识的反作用是和唯物论的意识反作用是相通的。
②注意原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对应。
重申做事情要全部从实质出发时只好用物质决定意识;③在重申社会产生的某种精神时,多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心识。
④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看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看法,是翻开社会历史神秘的钥匙。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内容】: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关系必定要合适生产力情况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情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早晚会惹起生产关系的改革)。
政治必修四的知识点之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政治必修四的知识点之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2ffd7c6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0.png)
政治必修四的知识点之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点1: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可以比较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加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理解推动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3、比较并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表现及解决方式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解决。
4、了解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5、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点2:实现人生的价值6、理解什么是人的价值,掌握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7、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思考并深入体会价值观的选择与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8、联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等相关知识,明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9、懂得劳动及奉献对人生的意义创造价值,体验幸福:在劳动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体验人生幸福。
10、思考为什么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的。
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4 第2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4 第2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11ef641d0d233d4b04e6956.png)
第2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 1 -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 1 -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 6 -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 9 - 第一框社会历史的本质.............................................................................................. - 9 - 第二框社会历史的发展............................................................................................ - 13 - 第三框社会历史的主体............................................................................................ - 18 - 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 22 - 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 - 22 - 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 26 - 第三框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 29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认识(1)含义: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梳理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b2da1ce510661ed9ac51f3cd.png)
注意:
4.
点评】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有联系 也有区别,
(2)联系: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两
者之间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 始至终的根本矛盾,它规定着社会发展全过 程的本质,也规定着社会的主要矛盾;而社 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阶 段上的直接表现。
注意: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矛盾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并列的吗?
点评】 (1)这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不平等的,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 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 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 会形态发展和变革认识的社会根与价本值选原择因人生。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人生 观、价值观知识梳理
温馨提醒 “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农民、民
主执政、尊重民意”,此类语言哲理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政 策制度修订、革命、社会发展两大基本 规律”此类语言哲理是生产关系适应生 产力发展规律、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规律。
观、价值观知识梳理
注意:
4.
点评】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有联系 也有区别, (1)区别: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 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 着社会的本质,支配着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们应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 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因为这两 对矛盾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构成社会这个 有机整体,反映社会的全貌,但这两对矛盾中最重 要的还是生产力和认观识、生社价会值产与观关价知值识系选梳择理之人生间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区别: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还包括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实践、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等。
②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联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要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②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运用】①只适用于人类社会的现象,强调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和唯物论的意识反作用是相通的。
②注意原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对应。
强调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时只能用物质决定意识;③在强调社会产生的某种精神时,多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内容】: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①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
(3)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③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⑤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只有通过各种矛盾的不断解决,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完善和发展,才能最终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
)【反对】: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运用】只要题目不排除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观,材料中出现“为民、信民、靠民、深入群众实际、听取群众的意见与建议、以人为本等”等可用。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观和价值观)1、人的价值(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回报社会、满足他人的需要。
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3)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
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2、价值观(1)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3)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
一个人如果有正确的价值观,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勤奋进取和造福人类的精神,就会引导他走向美好的人生道路。
一个人如果有错误的价值观,如自私自利、贪图享乐、消极悲观的思想观念,他就容易滑向个人主义的泥沼,就容易与平庸和苟且为伍。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一个人走什么样的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价值观不同,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和私利、生与死等冲突时作出的选择也不同。
③我们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方法论】①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运用】材料涉及多用于先进人物事迹或人们在认识、改造世界中出现了选择方向与态度的变化。
4、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②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③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2)不同的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各不相同(主体性)。
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价值评价;③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就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1)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①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的衡量标准;②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③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3)树立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必须首先考虑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方法论】树立和坚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即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运用】材料体现:做出正确的价值观、走什么样的人生路、发展道路,人怎样与自然相处等。
5、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①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