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完整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文化史的研究方法
• (一)文化史研究的的特点: • 从东西方文化史兴起和发展的曲折轨迹中我 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文化史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王 朝史、政治史乃至革命史的史学研究范型,其间 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后者以王朝政治为中心、 以精英政治为中心,以革命、阶级斗争为中心, 前者以人,以人的发展、人的精神、人的心灵为 中心。这是我们把握文化史概念以及文化史兴起 发展内在动力的重要着眼点。
历史地理学派
• 代表人物: • Franz Boas(1858—1942) • Ruth Benedict(1887-1948): 《文化 模式》 • 核心观点:强调 传统与社会遗产,强调文 化的延续性和民族文化进程的多样性。
文化形态史观派
• 代表人物: • Spengler :世界上存在八个独立的文 化类型: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古 典、伊斯兰、西方和墨西哥。每个文化都 是一个经历生、长、盛、衰的有机体。 • Toynbee:将人类的文明史历程中的文 化分为二十六种类型,每种文化类型都要 经历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灭亡 五个阶段。
“文化”联用:与武力征服相对应
• 《昭明文选》: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二、西方重要学术流派对“文化” 的界定
• 进化论框架中的“文化”定义 • 代表人物:(美)Morgan 《古代社会》 • (英)Tylor • 文化进化论:蒙昧---野蛮—文明
传播学派
• 传播学派的主要观点:文化研究与地理研 究的密切结合 • 代表人物:拉策尔 《人类地理学》 • 文化的传播都是由一个中心点向外扩散 传播的。典型的如“泛埃及主义”。
(二)文明冲突与文明和解
• 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文明的冲突是一个不可 回避必须正视的基本事实,但我们应当认识到文 明冲突是没有真正赢家的。要改变文明冲突的前 景,就必须建立文明的自觉,放弃文明间的征服, 实现文明的和解。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十分重要,一是要充分 发挥文明区的核心国家的协调作用;二是在世界 文明格局中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要放弃经济掠 夺、强权政治和文化优越感,为各大文明实现文 明和解创造前提。
• 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 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 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 传播过程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 包括外在的的文化产品的创制和人自身心 智的塑造。
四、文化的结构(广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化)
• 关于文化的结构,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有物 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如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包含三 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生产、生活的工具,这是器物层次; 第二是组织层次,包含政治组织、宗教组织、生产组织、 国家机器等等;第三是价值观念层次,包括社会的价值观 念、行为选择标准 。此外还有物质、制度、行为、精神 四层次说。 以四层次说为例,如果绘一个同心圆,那么,物资文化 层在最外层,往里依次是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精神 文化层。不同的层次,文化价值有疏密之分,文化穿透有 难易之分。一般来说,越往外层,文化价值越疏,文化穿 透越容易。
• 《论语 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 而信,泛爱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以文。
修饰、人为加工
• 《尚书 舜典》: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 曰明。
文德教化
• 《尚书 大禹谟》:大禹曰:“文命敷于四 海,袛承于帝。”------文治武功
化:化生、化育
• 《易 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 《说文解字》:化,教行也。 • 《华严经 音义上》:教成于上,而易俗于 下,谓之化。
• 3. 总论: • 文化史研究注重精神的物化或物化的精神, 文化史研究注重精神的物化或物化的精神,注重民族精 时代精神的“外显” 内隐” 神、时代精神的“外显”与“内隐”。正是这样一种学术 理路, 理路,使文化史研究有别于以观念层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哲学史、思想史,也不同于以“ 哲学史、思想史,也不同于以“物”的研究为主的工艺史 科技史学,更与那些作具象陈列或拼盘式组合的“ 学、科技史学,更与那些作具象陈列或拼盘式组合的“文 化史”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 化史”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 • 文化史研究的要旨, 文化史研究的要旨,就是努力从纷繁杂陈的事项中去把 握文化精神。 握文化精神。 • 文化史研究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历史学的样式, 文化史研究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历史学的样式,是一个广 阔的领域,进入这个领域,我们将对人类自身的精神史、 阔的领域,进入这个领域,我们将对人类自身的精神史、 文明史、心态史有一个重新理解和认识。 文明史、心态史有一个重新理解和认识。
(2)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
• A 哲学、思想文化的多元并立到一元独尊 • 春秋战国时期、西汉前期----董仲舒 ----近代康有为 • 理学:濂学(周敦颐) • 洛学(程颢、程颐) • 关学(张载) • 闽学(朱熹)
四、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 响
• 1、恢宏的地理环境,宽广的发展地基 • 埃及:尼罗河三角洲,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 美索不达米亚 平原:底—幼河谷平原,叙利亚、黎巴 嫩滨海地区,几万平方公里; • 印度: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德干高原,领域还算辽 阔,但热带地理气候单一; • 中国:黄河流域,70—80万 • 东亚大陆: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北京 周口店 • 长江流域 • 辽河流域 • 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 雍州、豫州 (《尚书 禹贡》)
• 评论: • 布罗代尔说:要想把文化和其基础——文明分离开来, 布罗代尔说:要想把文化和其基础——文明分离开来, 是虚妄的。但另一方面,文明和文化又是有区别的。如果 说,文化是自然的对应,那么文明是野蛮的对应,是人类 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或达 到的历史标高。文明越发展,和野蛮状态距离越遥远。 • 从价值尺度来看,文明是一元的,文化则是多样性的。 • 文明是以人类基本需求和全面发展的满足程度为共同尺度; 文化是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不同条件为 依据,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二、对环境决定论的批判
• 1 把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从特定的 时间范畴中抽象出来,加以无限发挥,这 显然是错误的; • 2 忽略了其他中介因素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 3 把地理环境全然作为人类社会的外力。
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基本影响
• 1、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基 础; • 2、决定着该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包括人类) 及其活动的所有过程; • 3、以物质或者能量转换的方式满足人类社 会的需要; • 4、人们可以顺应环境的内在规律,根据自 己的需要决定物质和能量转换的速度和方 式
三、中国学术界对文化内涵的探讨
• 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 有价值的共业也。 • 蔡元培:文化是人生的发展状况。 • 梁漱溟:文化是“生活的样法”。 • (文化学专门研究者)黄文山:文化的内 容是由过去的遗业所构成的。所谓遗业, 在性质上是累积的,而累积是一种客观的、 历史的现象。
当今中国文化史学界的定义
狭义的文化
•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一历史生 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 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 称作“小文化”。
五、文化与文明
• (一)文化与文明的概念 • 1. “文明”这一概念是18世纪法国思想家相对于“野蛮状态”提出的。 “文明”这一概念是18世纪法国思想家相对于“野蛮状态”提出的。 关于“文明”实际上也有多种解释,一是文化、文明同义说,有学者 认为,文化是放大了的文明。也有学者认为,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 布罗代尔就认为,文明是文化特征和现象的一个集合。沃勒斯坦把文 明定义为“世界观、习俗、结构和文化(物质文化和高层文化)的特 殊连结。它形成了某种历史总和”还有学者说:“文化实际上是所有 文明的主题”。 • 2. 文明大于文化说,钱学森就认为“文明包括文化,而文化不能代替 文明”。亨廷顿认为,文明是对人的最高的文化分类。 • 3. 文化大于文明说。文明指的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的积极部分, 而文化中还包括消极部分,因此,文化所包括的内容大于文明。
第一章 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 境
• 一、关于地理环境和文化关系主要观点 • 1、智力决定论:将地理逐出历史,把自然逐出社会;将文化归结 为单纯的人类智力或精神的产物,从而成为一种唯意志论。 • 2、地理唯物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源远流长,影响最大 • a、希罗多德:全部历史都必须用地理的观点来研究 • b、亚里士多德:(创立环境地理学):地理环境既是人类生存 的物质环境,又是制约社会存在的相互关系的一个体系。 • c、孟德斯鸠: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和文化类型取决于地理环境。 • d、拉策尔: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统治着人类的命运。包括对人 直接生理影响,心理影响,社会组织和经济发达的影响,人口迁徙和 分布的影响。
一、在语言发生学中的“文化”
• 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 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相交文”。 • 典籍: 《尚书 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 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 籍生焉“。
礼乐制度
• 《论语 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道艺(与“德行”对称)
(三)文化的力量:“制度是冰尖, 文化是冰山”
丹尼尔· 丹尼尔·莫伊尼汉说,“保守的说,对一个社会 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 •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极 为重要的部分。 • 文化不仅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影响和作用于经济 和政治,而且,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横 向可以发挥传播和交流的作用,纵向上可以发挥 传承和创新的作用。 •
• 2、完备的气候类型,繁复的地形地貌和大 江大河流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样发 展的地理基础; • 秦岭、淮河以北:小麦、粟等旱地作物 区; • 秦淮以南:水田作物区 • 东部:农耕区为主 • 西部:畜牧区为主
3、复杂的地理形式为中华文化的多 样化提供了空间条件
• (1)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 三晋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 吴越文化等等。
(二)文化史的研究方法
• 1. 视角论: • 197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的《新英国大百科全书》 197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的《新英国大百科全书》,对“文 化史”下了一个定义:“文化史,即从人们总的文化的观点来对过去 及现在的人类所进行的历史研究 ”。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史不是 一个范围或内容的问题,而是一个方法问题,即任何历史问题都可以 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研究,都可以包括在文化史的领域之内。 • 2.集体无意识: 2.集体无意识: • 美国学者夏提亚(Roger Chartier)曾经论文化史的研究方法。 美国学者夏提亚(Roger Chartier)曾经论文化史的研究方法。 他说,文化史的研究“必须被理解为是为意义构建过程的研究”、 “文化史的目标是对社会再现主题及构型的理解。这种构型和主题使 社会人在交际过程中把他们的立场和兴趣无意识的显露出来。这些构 型和主题也描述了当时人们的理解或所希望见到的一种社会。”“一 种新的文化史必须触及社会的下意识(或集体无意识)的层面,一个 远离表层化的社会本质的层面”。
功能学派
• 代表人物:Malinowski(英) • 核心观点:文化的功能就是满足该文 化区域的社会成员间的某种需要。器物和 习惯构成文化的两大方面,它们互相形成、 决定,共同实现文化的功能。
结构学派
• 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法) • 主要观点:文化是人类内在结构的缩影, 是由彼此关联、相互依赖的习惯性反应方 式所组成的系统。
符号文化学派
• 代表人物: 克鲁伯 、 克拉柯亨 • 主要核心观点:人是利用符号创造文化的 动物;文化是人的外化、对象化,是符号 活动的现实化和具体化。
文化的定义(欧美文化人类学家的 较公认的定义)
• 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 它通过符号的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 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 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 有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 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 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 一步活动的因素。--------(美)克鲁伯: 《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