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

合集下载

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死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心电图(STEMI或Q波心肌梗死者) (1)特征性改变: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冠状
T波倒置,病理性Q波。 (2)动态性改变;超急期,急性期,亚急性期,
慢性期; (3)心电图变化确定心梗范围
急性心肌梗死
一、心电图 (续前,NSTEMI 者) 1,常无病理性Q波; 2,先是ST段 明显压低,压低≥0.1 mV; 3,随后有对称性T波倒置。 4,ST段和T波改变持续存在1~2天以上。
变化。
急性心肌梗死
已往分为QMI和NQMI,为回顾性分类; 现在强调以ST是否抬高进行分类;
STEMI 具有胸痛伴相应导联ST抬高, 心肌坏
死标记物升高, 表明相应冠脉已经闭塞 导致全层心肌损伤坏死。大部分发展为 Q波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
NSTEMI 具有胸痛伴相应导联ST段下移和T波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表现】 与梗死的大小、部位、侧支循环情况密切有关 一、先兆 50%以上患者有前驱症状,以新发生心绞痛或心绞痛加
重为最突出。 二、症状 (一)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与心绞痛类似。但是疼痛更为剧
烈,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二)全身症状:患者有烦躁不安,出冷汗多见,恐惧,频死感,
少数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部分患者疼 痛不典型,疼痛位于上腹部,易于被误诊为急腹症。
急性心肌梗死
(三)心律失常:前壁心梗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 下壁心梗以传导阻滞多见
(四)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 (五)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上腹胀气和肠
胀气。以下壁心梗多见。 三、体征 (一)心脏体征:收缩期杂音 (二)血压及其他:低血压和休克

心脏前壁心梗介入手术的最佳时机

心脏前壁心梗介入手术的最佳时机

心脏前壁心梗介入手术的最佳时机心脏前壁心梗介入手术的最佳时机、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一、最佳时机心脏前壁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心肌缺血导致的,一旦发生心梗,时间就是生命,尽快介入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肌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国际上推荐的最佳介入时机是心梗起病后2-12小时内,最迟也不能超过24小时。

而且,介入治疗需要具备心脏导管室、心脏介入设备、经验丰富的介入医师等条件,要求医疗设施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水平。

二、治疗方法1.急诊溶栓治疗对于介入手术难度较大或存在禁忌证的病人,可以选择急诊溶栓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给病人输入溶栓剂,促使血栓溶解,从而恢复冠状动脉通畅。

但是,急诊溶栓治疗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比如出血、脑出血等,同时成功率也相对较低。

2.心脏介入手术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心脏前壁心梗的主要方法,常常可以快速恢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重建心肌供血,减少心肌梗死区的大小,最终达到保存心肌、改善预后的目的。

具体而言,心脏介入手术的操作包括穿刺、导管进入、造影、支架植入等步骤,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进行操作,操作过程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尽可能地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三、注意事项1.手术前应进行详细评估在手术前,应该对病人进行详细的评估,明确手术适应症与禁忌证,并综合考虑病人的心血管病史、体质、生命体征以及是否存在相关疾病等因素。

2.手术要做好准备在手术前,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比如收集必要的手术资料、确定手术方案、准备手术设备以及进行相应的麻醉等工作。

3.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手术结束后,需要对病人进行密切观察,包括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方面,以及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及时干预与处理。

4.注意术后的护理术后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护理,包括药物治疗、卧床休息、饮食调理、预防并发症等方面。

心脏前壁心梗是一种常见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治、早期干预可以明显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介入手术是治疗心脏前壁心梗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手术操作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进行,手术前与术后的护理也至关重要。

急性心肌梗塞预后判断

急性心肌梗塞预后判断

急性心肌梗塞预后判断本文参考大量文献,概述了急性心肌梗塞有关病史、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再灌注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据此,尽可能的及时给予干预,有助治疗效果的改善。

标签:AMI;预后;ECG;实验检查;再灌注近20年来,由于加強监护和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从30%左右降低至10%以下,但出院后的死亡率仍较高且逐年递增。

因此,提高AMI的预后判断,尽可能的予以相应的干预是降低AMI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1有关病史对AMI预后的影响1.1年龄、性别隨年龄增长病死率增加,女性患者的预后较男性差,急性期死亡危险明显高于男性,但也有报道在排除年龄因素后,不同性别死亡率未达统计学意义[1]。

1.2生活因素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舒张功能,还可促进血小板聚集,使血栓形成。

因此,吸烟是导致AMI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显示:吸烟者AMI严重程度较不吸烟者重,易引起猝死,治疗效果及预后差[2]。

其他如突然寒冷刺激、用力过猛、便秘者排便时过分用力、夜间快速下床、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睡眠不足、急躁暴怒、不良嗜好如酗酒、噪音干扰等均可促进AMI的发生或加重病情。

1.3合并症①糖尿病发生AMI患者,不典型及无痛性者较非糖尿病者多,易引起误诊影响预后,糖尿病原有心脏广泛微血管病变和心肌损伤,故一旦发生发AMI其梗塞范围大,侧支循环及再灌注建立条件不利,容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病死率高。

所以,糖尿病发生AMI是病情严重和预后不佳的预测因素之一[3]。

AMI合并高血压加剧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其发生休克、肾衰及病死率明显增高。

②心率增快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就AMI来看,入院时心率过快是住院期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隨心率增加,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増高。

王栋等研究显示[4]:患者心率越高,其心功能越低,发病到入院时间越长,溶栓率越低,未通率升高且死亡率增加。

因此,早期对AMI患者进行干预,及时将心率控制在60~80次/min,可有效地改善心血管病及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并降低其死亡率。

正常心电图表现判断、前间壁、下壁等心梗定位诊断及思路总结

正常心电图表现判断、前间壁、下壁等心梗定位诊断及思路总结

正常心电图表现判断、前间壁、下壁等心梗定位诊断及思路总结心电图是其必备临床基础技能。

P>0.11s 左房大;肢导联上>0.25mv,高尖,右房大。

QT间期(正常0.32-0.44):采用QTc为标准,QTc=QT除以(R—R)平方根。

QTc延长标准:男性≥0.45s,女性≥0.46s。

QTc延长意义:低钙,以及洋地黄、奎尼丁、胺碘酮、索他洛尔的影响或中毒。

QTc缩短:高钙。

窦房结、房室结、心室自律性:60-100、40-60、<40次/分。

正常心电图P波:在II直立,avR倒置,否为逆行P。

PR:0.12-0.20s。

QRS:<0.11s 胸导联:从V1到V6,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

S波为主波者不应再出现Q波,否则提示心梗。

V1、V2一般无Q 波。

ST:以QRS终点后0.08s为测量点,正常压低<0.05mv,V1V2V3可抬高,必须是下凹型抬高。

T:与QRS主波方向相同,在R为主波的导联,不低于1/10R。

在V1直立时,在V2、V3必须直立,否则提示V2、V3缺血。

胸导R 波逐渐升高,最高V5或V4,S波逐渐降低,最大为V1V2;P—P:相差<0.12s,频率60-100次/分。

R—R:每个R前应有P,余同P—P。

心梗定位①前间壁:V1V2V3②前壁:V2V3V4V5③广泛前壁:V1V2V3V4V5④下壁:II、III、avF⑤正后壁:V7V8V9,(V1V2V3呈镜面相)⑥侧壁:I、avL、V5、V6⑦右室:V3R、V4R心电图V1、V2做不出r波,可把V1、V2导联位置往下移就出来。

下移到肋弓仍未做出来,V1、V2无R波时提示心梗。

判断心肌缺血和心梗重在形态:缺血为ST水平和下斜形压低,梗死时ST水平或弓背抬高,胸导联R波低矮或进行性降低提示心梗需会诊。

恶性心律失常包括缓慢性、快速性及传导阻滞。

缓慢性是指心率<60,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治疗,II度II型和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是用阿托品。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心律失常的原因与处理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心律失常的原因与处理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心律失常的原因与处理分析发表时间:2011-05-19T17:25:24.9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车琳[导读]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车琳(黑龙江省医院道外院区 150056)【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04-0370-02【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最常见并发症和主要死因,故早期发现并合理处理很重要。

自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60例,全部男性。

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43岁,平均年龄55.3岁。

其中合并心律失常6例,合并心力衰竭3例。

因此,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并发症的预防极为重要。

心电图检查:ST 段抬高型AMI者45例,非ST 段抬高型15例。

前壁梗死18例,前间壁梗死9例,单纯下壁梗死15例,下壁合并后壁梗死6例,非Q 波心肌梗死12例,不典型心电图表现3例。

1.2 治疗入院后即刻常规应用镇痛、阿司匹林、ACEI、钙拮抗剂等治疗,改善冠脉血供,积极控制充血性心衰。

对持续性多形性室速或心室颤动,采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除β受体阻滞剂外,致命性或有严重症状的心律失常给予即刻和长期抗心律失常治疗。

莫氏Ⅱ型几乎都是前壁心梗的并发症,可能进展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应考虑起搏治疗。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下壁心梗所致的Ⅲ度AVB通常由于房室结内或结上损伤引起,逸搏节律通常较稳定,且大部分可恢复,可用阿托品静脉注射,0.3~0.6mg/次,每3~10分钟1次(总量<2mg),阿托品无效可考虑起搏治疗。

不一样的急性心肌梗死:被遗漏的闭塞血管

不一样的急性心肌梗死:被遗漏的闭塞血管

不一样的急性心肌梗死:被遗漏的闭塞血管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黄浙勇副主任医师有时,闭塞血管是“隐身高手”,在急躁的急诊氛围下造影读片容易遗漏。

当我们说出“MINOCA”时,闭塞血管可能潜伏在角落里窃喜偷笑呢!大约5%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脉基本正常,套用新名词就是“MINOCA”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ies,冠状动脉非阻塞型心肌梗死)。

但在诊断MINOCA之前,要认真问一下自己:冠脉真的没有闭塞吗?有时,闭塞血管是“隐身高手”(图1),在急躁的急诊氛围下造影读片容易遗漏。

当我们说出“MINOCA”时,闭塞血管可能潜伏在角落里窃喜偷笑呢!遗漏闭塞血管属于急症PCI的低级错误,最大危害是因为术者的疏忽或缺乏经验,患者失去开通血管、挽救心肌的最佳时机(病例1)。

本文挑选了几个“已经遗漏”或“差点遗漏”的病例,提请介入新手们注意,切莫籍“血栓自溶”、“痉挛缓解”为名制造冤假错案。

AMI寻找犯罪血管是急症介入的基本功,只怕想不到,不怕找不到。

图1 动物界的隐身高手,您能辨认出来吗?一、拒绝遗漏的方法学遗漏血管无一例外的表现为分叉处血管的齐头闭塞(图2)。

如主支血管闭塞,误将分支当做主支血管;如分支血管闭塞,误以为无此分支。

因此,若急诊造影未发现明确罪犯血管,在诊断MINOCA之前,务必睁大眼睛,根据以下几点辨认出“隐身”的罪犯血管。

图2 容易漏诊的冠脉闭塞位置(箭头)(1)心电图。

在急诊冠脉造影之前,要尽可能了解患者的临床信息,特别是仔细阅读心电图,预判闭塞血管。

在心电图精准定位心肌缺血部位的基础上,聚焦寻找犯罪征象、侧枝血供、冠脉走形和血管分布空白区域。

(2)罪犯征象。

尤其关注血管分叉处闭塞的蛛丝马迹,包括造影剂残留或影像模糊、溃疡/龛影、细小缓慢血流(TIMI 1-2级)等。

(3)侧枝血供。

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判断

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判断

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判断之一急诊室是常与AMI打交道的科室,第一时间发现与做出正确的处理关系到患者的预后与治疗,所以作为一名急诊医师必须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至于处理被动、甚至慌忙手脚,但是及早地处理关键是及早第一时间的识别判断尤为重要,而此时心肌酶往往还没出结果,那么临床急诊心电学对ACS或AMI第一时间的识别尤其凸显其重要性,争取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决策,同时也为自己赢得尊重!第一、重视ST改变及心肌梗塞相关冠脉:1、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右冠闭塞:下壁右冠血供约占80%,而回旋支约占20%,右冠病变时,ST向量指向右,于是STIII↑>STII↑,STI、STavL↓≥1mm。

如伴有STv1↑提示右冠近端病变及可能有右室心梗,请此时务必加做右心导联心电图,请千万不要上硝酸甘油,而是适当补液扩容,以免难以纠正的低血压甚至休克的发生。

STavR↓提示右冠近端病变。

2、急性下壁心梗——回旋支闭塞:回旋支闭塞时,ST向量指向左,于是STII↑> STIII↑,STI、STavL↑≥1mm。

回旋支闭avL塞,引起侧壁心肌损伤,avL导联ST段抬高,V1、V2导联ST段↓提示回旋支闭塞伴左室后壁梗塞,请务必加做后壁导联心电图。

3、右室梗死——右冠近端闭塞:右室梗死大多是右冠闭塞所致,小部分右室前壁梗死可以是左前降支闭塞的结果。

右室梗死最敏感的心电图标志是STV4R↑≥1mm伴直立T波(AMI后12小时内);特别需要注意的是V1导联↑常伴有II、III、avF导联ST↑(STIII>STII)也是右室梗死的重要指标。

此时同前面1讲过的注意事项。

4、前降支闭塞:V1、V2和V3导联ST↑,V1、avL导联、avR导联ST向量向上。

前降支近端闭塞:V1、V2和V3导联ST↑及avL导联ST↑伴有avF导联ST↓≥1mm。

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分支后闭塞:V1、V2和V3导联ST↑无下壁导联ST↓或下移<1mm。

心梗后需要长期服用哪些药物

心梗后需要长期服用哪些药物

心梗后需要长期服用哪些药物急性心梗后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主要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胆固醇药物、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类药物。

近年来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病越来越多,治疗也越来越规范化。

但有些患者不能坚持服药,有些医生也没有给患者规范化治疗,导致患者心梗后病情加重。

下面就心梗后需要长期服用哪些药物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急性心梗后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此类药物是用来预防血栓形成。

冠心病急性心梗就是由冠脉内形成血栓堵死冠脉血管造成的。

长期应用此药的目的就是预防再次血栓形成。

此类药的代表药物有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目前大多数指南均建议急性心梗后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或联用替格瑞洛1年,然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不论是否植入冠脉支架。

第二类:降低胆固醇药物此类药物用来降低胆固醇。

胆固醇含量增高易于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狭窄加重进一步就会引起血管闭塞,进而血栓形成就发生心梗。

所以此类药物主要是从冠心病发病的根源上来治疗。

此类药的代表药物是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

温馨提醒大家冠心病患者即便胆固醇不高,也要服用此类药物。

第三类:受体阻滞剂此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是通过减慢心率来降低心肌耗氧、抗心律失常、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建议尽早应用,因为前壁心梗急性期易于发生室早、室速、乃至室颤,此药是预防和治疗此情况效果最佳的选择。

急性下壁心梗急性期易于发生缓慢心律失常,但等患者缓慢心律失常恢复或没有发生缓慢心律失常心律已稳定,也要尽早应用此类药物。

此类药中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是倍他乐克,但建议大家最好应用倍他乐克缓释片-----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下面三种情况慎用此药:患者合并支气管哮喘、血压低于90/60mmHg、心率低于60次/分。

第四类:ACEIorARBACEl类药物的中文名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研究已明确表明此类药有助于改善心肌重构、减少病死率和心衰。

ACEl类的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福辛普利、贝那普利、雷米普利、培哚普利等。

心肌梗死伴有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

心肌梗死伴有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

前言: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80%~100%。

而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致死率较高。

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的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有关。

当冠状动脉因为一系列因素而突然闭塞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95%,发病急,来势凶险,可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致死。

当冠状动脉内形成的血栓溶解再通或冠状动脉痉挛缓解等原因可引起再灌注损伤,从而诱发再灌注心律失常,特别容易发生加速的室性逸搏、新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等。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1.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多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其发生与反射性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高有关,多呈一过性,严重者或持续时间时间较长者需要起搏治疗。

例1:女性患者,66岁,因胸闷心悸不适入院。

7月1日9点01心电图可见:aVF导联呈qr型,STⅡ、Ⅲ、aVF弓背型抬高~,长导联可见P-P间隔,可见延缓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呈室上性,为交界性逸搏性心律频率41bpm,在逸搏搏动的前、中、后可见窦性P波,因处于心室的有效不应期而未得以下传,为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显着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性心律、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7月1日10点41心电图可见: STⅡ、Ⅲ、aVF弓背型抬高明显,Ⅲ、aVF导联呈qr型。

异常Q波较前明显,ST段抬高更加明显。

后行冠脉照影发现右冠状动脉自近段起完全闭塞。

7月3日复查心电图示Ⅲ、aVF呈QS型,ST段回落明显,TⅡ、Ⅲ、aVF、V5、V6倒置。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在后两幅图中我们发现,均未出现心律失常。

2.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塞发生房室阻滞的发生率约为13~20%,其多发生在发病后72h以内,以下壁心肌梗塞或下壁合并后壁心肌梗塞最多见,多由右冠状动脉闭塞所致,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三度AVB的70%病例发生于入院的24h内,下壁梗塞合并三度AVB的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这种阻滞多为暂时性,不需要安置永久性起搏器。

脉压差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脉压差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脉压差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关键词】脉压差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脉压差水平对其预后的影响。

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6例,根据脉压差水平分为2组:正常组:脉压差=30~50mmHg;对照组:脉压差&gt;50mmHg。

对比分析2组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情况、心梗面积(CK-MB峰值)、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

结果:两组的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心梗面积与病死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脉压差增大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不良。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脉压差; 预后Effect of Pulse Pressure on Pro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YE Jian-feng(Dongguan People’s Hospital, Guangdong Dongguan 523018,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ulse pressure (PP)and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Method: 126 patients with AMI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ormal group :PP=30~50mmHg;controlled group: PP&gt;50mmHg.The differences in post-infarction angina,arrhythmia,heart function,infarct size (CK-MB peak)and the ratio of death were compared.Result: Theoccurrence rate of post-infarction angina,arrhythmia,heart function and infarct size(CK-MB peak)and the ratio of death in the controlled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normal group with statistic significance (P&lt;0.01 or P&lt;0.05). Conclusion: The AMI patients with high pulse pressure have the worse prognosis.Key words: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ulse pressure; Prognosis影响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因素[1]主要有:年龄大(总死亡率的31%),低收缩压(24%),Killip分级>1(15%),心率快(12%)和前壁(6%),这些初始临床变量仍极大地影响了结局。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及其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及其处理

精品课件
2
急性心机梗死并发症之心律失常
1.慢性心律失常包括:(1)、窦性心动过缓(2)、房室传导阻 滞(3)、 束支传导阻滞
2.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1)、室上性心动过速(2)、室性快 速性心律失常(3)、 束支传导阻滞
精品课件
3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
急性心梗时,心脏传导系统受到缺血损伤或者/(合并)迷走 神经反射影响而产生异常。急性心梗患者心率缓慢性心律失常多 表现为心脏传导异常,如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一般讲, 下(后)壁心梗时,传导异常大多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且 多数为一过性,对阿托品治疗效果良好,预后较佳。相反,前壁 心梗时出现传导异常则提示心肌坏死已累及室间隔大部,通常伴 有左室功能的显著下降。
15%急性心梗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率常为140-200次/分
之间,并可发展成室颤。利多卡因效果良好,如无效可试用胺碘酮、
电复律、心室超速起搏。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无益,以往许多研究提
示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可减少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但使心脏停搏等
致命性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对生存率并无益处。
心梗早期或后期院内发生的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较为少 见,但其发生往往提示患者心肌电生理异常和出院后易复发室性心律 失常,对于这些患者出院前可行电生理检查。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与左室收缩功能不全及平均信号心电图上出现晚电位一样,是心梗后 死亡率和猝死的独立预测因素。
精品课件
8
二、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梗患者更易发生各种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引起心梗患者快 速性心律失常的原因较多,无氧代谢增强(血供障碍)和代谢产物积 聚(静脉回流减少)引起细胞酸中毒,使细胞外钾离子、细胞内钙离 子浓度增高,同时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的改变、血循环中儿茶酚 胺浓度的增加。这些均可产生细胞电生理性质的改变,如传导减慢、 不应期延长。同时梗死区心肌和其周围心肌的电生理不均一性为折返 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损伤电流的出现可直接促进浦肯野细胞4相 的自动除极,导致其自律性增高。心房、心室舒张压增高使产生心肌 纤维受牵拉,也是产生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此外,在心肌再灌注时 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及氧自由基损伤可导致再灌注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第4页-3-26
冠状动脉供血
左室: 前间壁、前壁: LAD 前侧壁: LAD(对角支)和LCX(钝缘支) 下壁: RCA或LCX 后壁: RCA或LCX 室间隔: 前上2\3,LAD;后下1\3,RCA
或LCX
右室: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第5页-2-19
左主干病变
STV1~4抬高伴STaVR抬高, 且STaVR抬高 大于STV1抬高(STaVR-STV1≥0)则为左 主干(常伴Ⅰ、Ⅱ、V5~6导联ST压低)
致正常或正常心电图。
(6)心肌梗死波形被束支阻滞、预激综
合征、心室起搏心律所掩盖。
(7)在梗死延展病例, Q波增宽或转为
QS波。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第41页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第42页
※ST段 ◆ST段回至基线, 连续抬高达3—6
个月以上者, 提醒有室壁瘤形成。 ◆已经回落至基线ST段再次抬高者,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演变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第1页
教学目标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心肌梗死定义
2
心肌梗死心电图衍变
3
心肌梗死心电图定位
4
ST段抬高形态与识别
54
几个特殊问题
第2页-2-19
二、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基本心电图形
缺血 损伤 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第3页
冠状动脉解剖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6.
① 超急期ST段抬高。
7.
② 损伤期“单向曲线”。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第29页
⑶坏死型改变—Q波形成
◆发生梗死相关导联QRS波, 呈QS型;

心律失常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

心律失常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

心律失常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069-01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危重病,在ami死亡患者中约50%患者死于发病后1h,死亡原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1]故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ami后心律失常对降低死亡率起着关键作用。

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心梗)急性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的死亡率有重大影响。

现将我院年2002年~2007年住院的156例am1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ami患者84例,均进行24 h心电监护,均除外发生ami前即患有心律失常者、入院即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者以及接受溶栓治疗者。

其中男性67例,女性17例,年龄62~81岁。

前壁心肌梗死12例、后壁心肌梗死5例、下壁心肌梗死15例、侧壁心肌梗死4例、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28例、后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20例;室性早搏33例、房性早搏13例、房速11例、房颤4例、室速4例、室颤3例、房室传导阻滞12例。

1.2方法:将一天分为6个时段,即1~4时、5~8时、9~12时、13~16时、17~20时、21~24时,分别简称为1、2、3、4、5、6时段,详细记录ami后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指在急诊科、门诊或进入ccu时首次靠听诊、心电图或心电监测所发现的心律失常,包括期前收缩、快速异位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

结果 1~6时段发生心律失常的例数分别为4例、14例、27例、20例、14例、5例,以早上5时至晚上8时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占89.3%),晚9时至早4时发生率较低(10.7%)。

各时段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详见表1。

表1 84例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分布(略)。

1.3结果1.3.1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ami后发生各种心律失常者占64.1%(100/156),标准化后径统计学处理提示,年龄越大出现心律失常的机率越多(p50次/min),临床上又无伴随症状者,一般不需治疗。

睡的好身体才好:睡眠质量影响急性心梗患者预后

睡的好身体才好:睡眠质量影响急性心梗患者预后

睡的好身体才好:睡眠质量影响急性心梗患者预后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6(008)002
【摘要】已有证据表明,睡眠障碍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睡眠质量受损、睡眠持续时间改变和睡眠障碍,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S)和日间过度嗜睡,是主要的睡眠问题。

睡眠持续时间的改变(少于6小时或多于9小时)可增加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的风险。

在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中,OSAS的发生率非常高,患者病情也因此加重。

迄今为止,很少有研究评估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结局与这三大睡眠问题的关系。

【总页数】1页(P171-17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探讨急性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对心律失常及预后的影响 [J], 陈慧妍;夏元升;宫建国;周秀芳;肖寒;李伟光
2.影响老年急性心梗患者睡眠质量原因分析 [J], 马立亚;杨国玲
3.急性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 [J], 肖玲
4.氯沙坦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对超高龄急性心梗患者心衰预后的影响 [J], 李锦; 李先芳; 王世红
5.胺碘酮在急性心梗患者抢救中的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J], 谢育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案例分析--心肌梗死

案例分析--心肌梗死

辅助检查:(2012-4)冠脉造影:LM(-),LAD近中段 70%狭窄,中远段90%狭窄,RCA远段60%狭窄,于LCX 远端行PTCA。(2014-1-26 急诊)心电图检查提示:窦 性心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ST-T改变。床边心电图检 查提示:窦性心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HR74bpm, I,avL ST段抬高约0.2mv。2014-2-10急诊冠脉造影检查: LM:短,正常;LAD:近段(原支架前)100%闭塞; LCX:近段异常扩张,OM1近段50%左右狭窄;RCA:全 程管壁不规则,多处异常扩张及50% 左右狭窄。明确急 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诊断,于LAD近段植入3.5x24mm Resolute 支架一枚。
无 无 无 无 无变化或暂时性ST段和T波变化
心肌梗死
相同,但可在较低位置或上腹部
相似,但程度更剧烈 不常有 长,数小时或1-2天 不频繁 作用较差或无效 可有 可降低,甚至发生休克 可有
常有 常有 常有 有 有特征性和动态性变化
临床表现
(2)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 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 等有关。肠胀气亦不少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①无溶栓禁忌证,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发病时 间≤3小时的患者; ②无条件行急诊PCI;③PCI需延误时间者(DTB>90分钟)。
溶栓指标:从急诊室到溶栓治疗开始(DTB)<30分钟。
健康宣教
合理膳食 戒烟限酒 适量运动 心态平衡
1、饮食
低盐低脂低热量饮食:
发病初期,应少食多餐,以流质为主,并避免过冷或过热的食物。 随着病情好转,可适当增加半流食,并逐渐增加热能。
①具备急诊PCI的条件,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 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

心脏病

心脏病

心脏病[单项选择题]1、男性,65岁,间断咳嗽、咳痰20年,近5年来出现活动后喘息。

因症状加重伴下肢水肿1周入院。

心电图检查示胸前导联呈顺钟向转位。

该患者胸片心脏形态最可能出现的是().A.靴形心B.梨形心C.心尖上翘D.全心扩大E.烧瓶形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2、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病变的最常见部位是().A.左冠状动脉主干B.左冠状动脉前降支C.左冠状动脉回旋支D.右冠状动脉E.三支病变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3、劳力型心绞痛的典型心电图表现是().A.ST段水平型或下斜形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B.ST段抬高,T.波高耸C.ST段呈鱼钩样降低,T波双向D.除aVR导联外,其余导联ST段普遍抬高E.J点下降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4、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至少有一个冠状动脉的主支管腔显著狭窄达横截面积的().A.30%以上B.50%以上C.75%以上D.90%以上E.95%以上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5、减慢心率从而降低心肌氧耗量,缓解心绞痛的药物是().A.硝酸异山梨醇酯B.硝苯地平C.胺碘酮D.美托洛尔E.硝酸甘油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6、急性心肌梗死的一般治疗包括下述几方面,除了().A.卧床休息B.吸氧C.监测心电图、血压、心功能D.加强护理E.功能锻炼参考答案:E[单项选择题]7、下列药物哪个不属于抗凝药().A.肝素B.华法林C.水蛭素D.尿激酶E.因子Xa抑制剂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8、女性,54岁。

3个月来生气后感左胸乳房下心尖附近针刺样疼痛,持续2~3秒,伴心悸、乏力,阵发性出汗,喜长叹气。

重体力活动时从无类似疼痛。

其原因最可能是().A.自发性心绞痛B.心肌炎C.心脏神经官能症D.肋间神经痛E.胸膜炎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9、女性,34岁。

活动后心悸、气促3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半年。

查体:消瘦,贫血面容。

双下肢水肿。

心界不大,心音弱,未闻及杂音。

腹部隆起,移动性浊音阳性。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分析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年6月第10卷第17期作者简介:杨家兰,1975年生,女,汉族,云南新平人,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内科相关诊疗工作。

筝临床研究筝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分析杨家兰(新平县人民医院,云南新平653400)【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方法选入我院于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期间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

患者均进行服药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分析溶栓前后再通组心律失常的情况,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作种类与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

结果52例AMI 患者中24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6.15%,24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者中,其中前壁、前间壁16例(66.67%),下壁、后壁、右室8例(33.33%),前壁、前间壁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以快速型心律失常为主,下壁、后壁、右室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以缓慢型心律失常为主。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之后,很容易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并且发生于早期,需要对其特点进行有效的分析,为后续诊治提供了较好的判定依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特点在心血管科室,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常见的重症疾病之一,是因为患者的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或者急性心肌缺血等情况造成的急性心肌梗死,该病的发病率极高,通常在发病后患者会出现心肌坏死的情况,造成心功能不全。

在治疗的时候,对患者的心血管进行再通是关键。

静脉溶栓可以有效的阻抑患者心肌梗死进一步的恶化,为后续的治疗争取更多时间[1-2]。

阿替普酶作为纤溶酶原激活剂,能够与血栓部位的纤维蛋白进行结合,激活纤溶酶原将其变成纤溶酶,导致纤维蛋白降解,血块溶解,该方式能够对局部的血栓有着很好的再通功效[3],为了进一步分析该方式的有效性,本文通过我院于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期间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实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后新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后新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论著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后新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卢志豪1,刘涛1,王超凡1,宣皓晨1,陈军红1,李东野1,徐通达1作者单位:1 221000 徐州,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doi:10.3969/j.issn.1674-4055.2022.03.19【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新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监护病房因STEMI行直接PCI的患者239例。

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新发室性心律失常(NOVA)组及非室性心律失常组。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史、一般情况、PCI情况、心功能及血液指标。

将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行预测价值分析。

结果 NOVA组患者44例,与对照组相比,NOVA组年龄较高,静息心率明显增快,前壁心肌梗死比例较高,慢血流/无复流比例显著升高,射血分数明显下降,肌酐、尿酸较高,肾小球滤过率较低,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N末端脑钠肽前体明显升高(P <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4.417,95%CI :1.231~15.846,P =0.023)、心率(OR =7.292,95%CI :2.292~23.202,P =0.001)、慢血流/无复流(OR =10.638,95%CI :3.851~29.382,P <0.001)、hs-cTnT(OR =7.731,95%CI :1.979~30.201,P =0.003)是STEMI后NOVA的独立预测因子。

预测价值分析显示,多个危险因素(年龄、心率、慢血流及hs-cTnT)联合预测NOVA准确度较高(AUC=0.922,敏感度为56.8%,特异度为92.3%)。

结论 高龄、心率增快、慢血流/无复流、高水平hs-cTnT预示STEMI患者直接PCI后院内NOVA的风险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梗)与下壁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98例心梗患者,将患者按病发部位分为前壁心梗组(48例)和下壁心梗组(50例)。

所有患者在10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100万~150万U尿激酶,并在30 min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输入到患者体内。

采用pm8000型参监护仪对患者的心律状况进行连续3 d的监测。

对比两组患者预后。

结果前壁心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占29.17%;下壁心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占12.00%。

前壁心梗组出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下壁心梗组(P<0.05)。

前壁心梗组出现28例心律失常现象,其中3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8.33%,死亡率为6.25%。

下壁心梗组出现32例心律失常现象,6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4.00%,死亡率为12.00%。

下壁心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前壁心梗组(P<0.05)。

结论急性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是发生在老年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疾病,是由严重而持久性的心肌急性缺血而造成的心肌坏死现象[1]。

当前我国患急性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的患者绝对数量在全球属于第一位。

而在患者的增长率上也处于较高的水平,并成为造成患者死亡以及降低其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在此背景下研究其引起的心律失常对预后所形成的影响有助于该疾病的认识与预防,本文通过收集本院98例心梗患者,分析急性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8例心梗患者,其中男51例、女47例,年龄最小43.5岁,最大71.5岁,平均年龄(6
2.5±6.3)岁。

所有参与本次实验研究的患者在事前均告知其本次活动的相关内容并取得同意后再进行实验。

将患者按病发部位分为前壁心梗组(48例)和下壁心梗组(50例)。

前壁心梗组男26例、女22例,患者年龄最小4
3.5岁,最大67.5岁,平均年龄(59.5±5.3)岁。

下壁心梗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最小49.0岁,最大71.5岁,平均年龄(65.22±5.3)岁。

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接受治疗的时间在6 h 内31例,6~12 h 42例,>12 h 25例。

既往史有高血压53例,糖尿病21例,心梗史24例。

日吸烟>10支42例,饮酒100~800 ml/d 23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所有患者均符合溶栓标准,对其治疗采用如下方法[2]:在100 ml 生理盐水中加入100万~150万U尿激酶,在30 min内采用静脉滴注输入到患者体内。

采用pm8000型参监护仪(迈瑞公司提供)对患者的心律状况进行连续3 d的监测。

当出现心室颤动(VF)、心房扑动(AF)、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VT)、心房颤动均归属到心律失常的范畴。

1. 3 心梗诊断标准患者出现了持续30 min以上的典型胸痛现象;患者的心肌酶出现异常的升高,达到正常值的2倍以上,并且呈心梗的曲线改变;不排除可能出现的复发心肌梗死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陈旧性心梗现象比较前壁心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占29.17%;下壁心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占12.00%。

前壁心梗组出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比例明显高于下壁心梗组(P<0.05)。

2. 2 两组心律失常及病死情况比较前壁心梗组出现28例心律失常现象,其中3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8.33%,死亡率为6.25%。

下壁心梗组出现32例心律失常现象,6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4.00%,死亡率为12.00%。

下壁心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前壁心梗组(P<0.05)。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心梗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65%~95%。

心梗后,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电不稳定可出现室性早搏、心室颤动或加速性心室自主心律。

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使心输出量明显下降,重者常危及生命[3-5]。

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前壁心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占29.17%;下壁心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占12.00%。

前壁心梗组出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下壁心梗组(P<0.05)。

前壁心梗组出现28例心律失常现象,其中3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8.33%,死亡率为6.25%。

下壁心梗组出现32例心律失常现象,6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4.00%,死亡率为12.00%。

下壁心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前壁心梗组(P<0.05)。

患者死亡时间为发病后18~72 h。

前壁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机会较多,使梗死范围、面积缩小;又与下壁心梗病理生理特点有关,下壁心梗左心室受累较少,而濒死心肌得以挽救,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小[6];下壁心梗侧支循环较丰富,故血管再通后在缩小梗死面积方面远不如前壁。

综上所述,急性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 石涤非.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预后. 中国医药指南,2011,
9(36):331-332.
[2] 李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预后观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1(2):118.
[3] 包含,刘美娜,孙宏鹏,等. 应用两水平logistic模型分析急性心梗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 中国卫生统计,2013,30(4):496-498.
[4] 徐孝玄,鲁祖建. 下壁导联ST段压低对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临床医学,2004,30(10):6-7.
[5] 钱志贤,周京敏,王齐冰,等. 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3,12(2):114-116.
[6] 白英华,潘小华,高江峰. 急性前壁心梗急诊介入与静脉溶栓治疗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2):1112-1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