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

一、干扰素

二、干扰素简介

三、干扰素多少钱

四、发现

五、什么叫干扰素(IFN)

六、品种及价位

七、作用机制

①间接性

②广谱性

③种属特异性

④发挥作用迅速

八、分类

九、干扰素制剂如何分类

十、临床上常用的干扰素有哪些制剂

1自然干扰素

2人体白细胞重组干扰素

3复合干扰素

十一、干扰素适应症

十二、干扰素有哪些不良反应

十三、如何应对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十四、干扰素研究、应用历程

十五、病毒的克星——干扰素

十六、哪些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

十七、什么是长效干扰素

十八、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的区别

十九、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二十、用途及用法

二十一、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

一、干扰素

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

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

一.α干扰素

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

1.注射剂5×10。单位(1 ml);1×106。单位(1 ml);

2.冻干剂l×10。单位

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

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循环中的干扰素半衰期为2~4小时。只有少量干扰素能进入血脑屏障,脑脊液内的浓度约为血内浓度的l/30,只有在兔身上研究过排泄,排出量只有0.2%~2.0%。

适应症:1.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非何淋巴瘤、骨髓瘤、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转移性肾癌及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黑色素瘤和Kaposi 肉瘤等。

2.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并用。

3.作为放疗、化疗及手术的辅助治疗剂。

4.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用法用量:

多采用皮下注射、肌注、脑脊髓腔内或腹腔内、局部灌注给药。一般剂量多用一次1×106~3×106单位,皮下注射或肌注,每周3次,可连用数月或更长。可根据病情逐渐增减剂量。该药有时间依赖性,长时间保持有效浓度,抗癌效果较好(即连续治疗为佳)。

不良反应:

1.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即寒战、发热和不适。剂量超过44×104单位/m2时,注射2~6小时后即可出现发热。随着疗程延长,发热可逐渐减轻,一般7天后可停止发热。为避免发热,事先可使用醋氨酚。若仍发热,与IF-α含杂质有关,不宜再用。

2.骨髓抑制在用药中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和网状红细胞减少。减少剂量在8.5×104单位/m2以下,可减轻骨髓抑制发生。

3.局部反应部分患者在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并有压痛,24小时后即可消退。

4.其他脱发、皮疹、血沉加快、嗜睡、一过性肝损伤。偶见过敏性休克,用药前作过敏试验。

相互作用:泼尼松或其他皮质激素有降低干扰素生物活性的作用,应予注意。

注意事项:1.心肌梗死、重症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慎用。

2.如发现冻干制剂萎缩、变色,液体制剂混浊、有异物或不溶性沉淀等均不宜使用。

3.不宜口服与静注。

4.置1~4℃处保存。

疗效评价:1.对多种恶性肿瘤有显著疗效干扰素用于毛细胞白血病有效率可达80%;用于慢性白血病CR可达69%,IF-α仪疗法已成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种标

准治疗;对非何淋巴瘤有效率为65%;对骨髓瘤为15%-25%;对急性白血病仅有中等疗效;对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转移性肾癌及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也有一定疗效;对黑色素瘤IF-α有效率为15%~25%;对艾滋病发生的Kaposi肉瘤有效率为35%~50%。

2.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并用可明显提高疗效与DTIC并用治疗播散的恶性黑色素瘤疗效较好;与ADM并用治疗卵巢癌、胰腺癌等表现有协同作用。5-氟尿嘧啶联合干扰素治疗晚期胃肠道癌、特别是结肠癌和食管癌总反应率最高达63%。

3.在临床应用中多作为放疗、化疗及手术的辅助治疗剂如与放疗并用治疗膀胱癌可减轻放射反应,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4.对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效果明显的是由乳头癌病毒引起的尖锐湿疣、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角膜炎、鼻病毒引起的感冒以及带状疱疹等。对乙型肝炎有一定效果。

二、干扰素简介

70年代中期人们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低下,在应

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

用外源性干扰素后,不仅产生了上述抗病毒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肝细胞膜上人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密度,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的效能。成人注射(2~5)X 106单位干扰素后,3小时血清中干扰素活性开始测出,6小时达高位,48小时基本

消失。

目前可供临床选用的干扰素种类很多。例如国产重组IFN-α1型和IFN-α2型,进口的干扰能(IFN-α2b)、罗扰素(IFN-α2a)、惠福仁(类淋巴母细胞干扰素)及组合干扰素等等。各种亚型的干扰素-α(含α1或α2或α2a或α2b)疗效近似;干扰素-β(IFNβ)也有相似效果,但它在肌肉组织中易被灭活。干扰素-β制剂进入血液后,稳定性差,确切疗效尚在观察中,但可作为干扰素- α的替代制剂。当前国内对干扰素-α各亚型制剂的活用较佳剂量为(3~5)X106单位/日,连续用1 周后改为隔日或每周3次,肌内注射,疗程3~6月。

三、干扰素多少钱

四、发现

1957年,英国病毒生物学家Alick Isaacs和瑞士研究人员Jean Lindenmann,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了解到,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后

者作用于其他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故将其命名为干扰素。

病毒干扰素图片

1966-1971年,Friedman发现了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引起了人们对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关注,而后,干扰素的免疫调控及抗病毒作用、抗增殖作用以及抗肿瘤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1976年Greenberg等首先报道用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4例慢性活动性乙肝,治疗后有2例HBeAg消失。但是由于人白细胞干扰素原材料来源有限,价格昂贵,因此未能大量应用于临床。

1980-1982年,科学家用基因工程方法在大肠杆菌及酵母菌细胞内获得了干扰素,从每1升细胞培养物中可以得到20-40毫升干扰素。从1987年开始,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干扰素进入了工业化生产,并且大量投放市场。

五、什么叫干扰素(IFN)

1957年发现干扰素以来,已知晓干扰素是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微生物按其结构、组成等差异,可分为三大类:①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

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a2b

染色体;细胞质内细胞器完整。真菌属此类。②非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微小,能通过

除菌滤器;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有在宿主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属之。③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生核质,无核膜或核仁,细胞器不很完整。此类微生物众多,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而自然形成的一组复杂的蛋白质。如果用医学上更为详细的说法则是:干扰素是由病毒和其他种类的干扰素诱导剂,刺激网状内皮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这种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增殖、免疫调节、抗病毒和诱导分化作用。

干扰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对热稳定,4℃可保存很长时间,-20℃可长期保存其活性,56℃则被破坏,pH(酸碱度)2~10范围内干扰素不被破坏。人体自然就能产生干扰素,经一定的制剂加工过程也能制造成药物-干扰素制剂。

六、品种及价位

普通干扰素

普通干扰素分子小、作用时间短,一般情况下,普通干扰素注射12小时后基本完全排出体外,因而需要多次注射,普通干扰素的注射方法可以为隔一天注射一针或是一周注射三针。对于普通干扰素的价位,普通干扰素价格比较低,300万剂量的普通干扰素价格一般在50-80元不等。

长效干扰素

相对于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半衰期长,长效干扰素的半衰期长达40小时,可以在乙肝患者体内持续作用168个小时,因而,长效干扰素一周只需要注射一次,使用比较方便,而且提高了干扰素治疗的安全性。至于长效干扰素的价格是多少?长效干扰素价格相对较贵,长效干扰素的价格一般在1200-1500元之间。

七、作用机制

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发挥效应。干扰素首先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化过程,激活细胞基因表达多种抗病毒蛋白,实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抗病毒蛋白主要包括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前者降解病毒mRNA、后者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使病毒复制终止。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

①间接性

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等效应分子抑制病毒。

②广谱性

抗病毒蛋白是一类酶类,作用无特异性。对多数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③种属特异性

一般在同种细胞中活性高,对异种细胞无活性。

④发挥作用迅速

干扰素既能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又能限制病毒扩散。在感染的起始阶段,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生作用之前,干扰素发挥重要作用。

八、分类

目前通用的分类方法将干扰素分为三型:

Ⅰ型:有IFN-α和IFN-β,其中IFN-α有二十余个亚型,IFN-β仅有一个亚型。Ⅰ型干扰素具有抑制病毒复制、抗寄生虫、抑制多种细胞增殖、刺激免疫细胞的杀伤活性、参与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

Ⅱ型:只有IFN-γ,且只有一种亚型,除具有抗病毒、抗增殖活性外,其主要生物学活性为免疫调节作用。

Ⅲ型:即IFN-λ1(IL-29)、IFN-λ2(IL-28a)和IFN-λ(IL-28b)。

IFN-ω属于IFN-α家族,其结构和大小与其它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不同。

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显示,干扰素(尤其是α-干扰素及γ-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的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细胞增殖作用。因此,目前干扰素已被用于治疗多种白血病。

1. 天然IFN

根据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的建议,天然IFN一般首先按动物来源分类,例如人干扰素(HuIFN),牛干扰素(BovIFN)等,然后再按IFN的抗原特异性和分子结构分成不同的型别,加以命名。

天然干扰素种类繁多,分子量也不同,亦有不同的抗原性。目前了解由人的不同细胞产生的干扰素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抗原成分:白细胞干扰素抗原(Le),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抗原(F)和T淋巴细胞干扰素抗原(T)。事实上,人白细胞产生的干扰素有99%为Le,1%为F,人成纤维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占80-99.9%;而由Namalva细胞系(为一种由Burkitt淋巴瘤患者所得的类淋巴细胞系)产生的干扰素中有85%为Le,15%为F. 唯有T淋巴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则因应用不同诱生剂而不同,如以短小棒状杆菌诱导,主要为Le(>95%); 如果用PHA或诱导,则主要产生T(>8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统一个名,将人细胞所产生的几种干扰素,按其抗原性不同分为α、β和γ三类,Le干扰素即为α-干扰素(IFN-α),F干扰素为β干扰素(IFN-β)。T-干扰素即γ干扰素(IFN-γ)。

通过核酸内切酶切割分析,从而搞清了其全部核苷酸的顺序,由此又推导出全部核苷酸顺序,在α、β与γ三型干扰素中又因各型中又有氨基酸的顺序不同,又可分为若干亚型,α-干扰素至少有20个以上的亚型。而β-干扰素则有4个亚型,至于γ-

干扰素只有一个亚型。α一干扰素的亚型为IFN-αl,IFN-α2,IFN-α3等或IFN-αA,IFN-αB,IFN-αC等。

2.非天然IFN

主要指基因工程IFN,即以DNA重组技术生产的IFN。基因工程IFN具有与天然IFN完全相同的生物学活性。

从cDNA途径建立IFN-2α无性繁殖系的基本步骤包括,人IFN-αmRNA的诱生,mRNA的提取与纯化、基因克隆与重组、转化大肠杆菌和基因表达。

九、干扰素制剂如何分类

要了解这一点,先要知道人天然干扰素的分类。人天然干扰素分为三种多肽:IFN-α、IFN-β及IFN-γ。IFN-α和IFN-β分别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在酸性环境中稳定,并且结合相同的受体。而IFN-γ主要由T淋巴细胞分泌,对酸不稳定,结合的受体与前两者不同,IFN-γ的免疫刺激活性在三者中最强。IFN-β和IFN-γ只由单个基因编码,而IFN-α由至少23个不同基因,群聚在第9对染色体上,编

2种PEG扰素的区别

码产生多于15种的功能蛋白。

干扰素制剂的分类,按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的重组α-干扰素和人自然干扰素两大类。

基因工程干扰素再按基因表达分子结构和抗原性可分为α、β、γ型,同一型内

按氨基酸组成差异再分20多个亚型:α1、α2、α3……在同一亚型内又因氨基酸的差异而细分,如α2:有三种:α2a、α2b、α2c。

人自然干扰素是通过分别刺激淋巴母细胞和人体白细胞,然后提纯制备而得。目前市场供应的只有由类淋巴母细胞产生的干扰素(IFN)…αN1,是天然的多亚型的混合物。临床用的主要是重组制剂,有α2a、α2b和α1b。

十、临床上常用的干扰素有哪些制剂

自然干扰素

人体淋巴母细胞样多亚型天然干扰素(IFN-N1),葛兰素威康公司(英国)生产,商品名为惠福仁。

人体白细胞重组干扰素

IFNα1b:世界上第一个采用中国人干扰素基因克隆和表达的IFNα1b型干扰素,商品名为赛若金,深圳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有300万U/支和500万U/支两种剂量,为粉剂。

IFN-α2a:罗氏公司(瑞士)生产的罗扰素,有300万U/支和450万U/支两种剂量,粉剂和水剂两种剂型;沈阳三生公司生产的因特芬,每支300万U;辽宁卫星生物研究所生产的迪恩安,每支300万U和500万U两种剂型,均为粉剂,但备有专用溶解液。

IFNα2b:先灵葆雅(美国)公司生产的干扰能300万U/支和500万U/支,均为粉剂;天津华立达公司生产的安福隆,300万U/支,粉剂;安徽安科公司生产的安达芬,100万U/支。300万U/支、500万U/支粉剂。

复合干扰素

安进公司(美国)生产的复合干扰素C-IFN,商品名为干复津。其为针对治疗目

的而设计的一种非人体能自然产生的生物合成干扰素。干复津的特异活性被定位每毫克蛋白质功能单位,在体外已证实其活性至少比α2a或α2b干扰素高出5倍,干复津所用的微克是质量测量单位,而其他干扰素所用的国际单位出)是活性测量单位。干复津有9μg、15μg两种剂量的剂型。其9μg的疗效与300万U的IFN-α2b相似。

十一、干扰素适应症

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一种糖蛋白。由于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如水痘、肝炎、狂犬病等病毒引起的感染,因此它是一种抗病毒的特效药。此外,干扰素对治疗乳腺癌、骨髓癌、淋巴癌等癌症和某些白血病也有一定疗效。

目前使用干扰素治疗的主要对象是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病人,而且在乙型肝炎病人中,有以下情况应用干扰素治疗反应较好,

1.治疗前血清ALT或AST有反复波动或酶的活力持续升高者;

2.治疗前血清HBeAg的P/N值偏低(P/N 5~8)或HBV DNA水平低(<100Pg/ml)者;

3.病程较短者;

4.肝脏病理有活动性炎症病变(如有碎屑样坏死)者疗效佳;

5.无重叠感染者(如丙型、丁型肝炎等);

6.无HIV感染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7.肝组织内含铁量低者;

8.治疗期间血清中无干扰素中和抗体产生者;

9.女性患者疗效比男性为佳。

急性丙型型肝炎病人因有一半以上的人会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一般认为应该用干扰素治疗,此外,有的病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如:

1)肝病病情严重的病人。

2)白血球和血小板低于2.0-3.0×109/L的病人。

3)曾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人。

4)有精神障碍、癫痫、抑郁病病史及其他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的病人。

5)有严重心脏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而不能忍受本药之不良反应者。

6)已知对干扰素制品过敏者。

十二、干扰素有哪些不良反应

干扰素虽然对治疗乙肝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发热:治疗第一针常出现高热现象。以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2.感冒样综合征:多在注射后2~4个小时出现。有发热、寒战、乏力、肝区痛、背痛和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食欲不振、腹泻及呕吐。治疗2~3次后逐渐减轻。对感冒样综合征可于注射后2小时,给扑热息痛等解热镇痛剂,对症处理,不必停药;或将注射时间安排在晚上。

3.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治疗过程中白细胞及血小板持续下降,要严密观察血象变化。当白细胞计数<3.0×10^9/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或血小板计数<40×10^9/L时,需停药,并严密观察,对症治疗,注意出血倾向。血象恢复后可重新恢复治疗。但需密切观察。

4.神经系统症状:如失眠、焦虑、抑郁、兴奋、易怒、精神病。出现抑郁及精神病症状应停药。

5.干扰素少见的副反应有:如癫痫、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出现这些疾病和症状时,应停药观察。

6.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红斑狼疮样综合征、血管炎综合征和Ⅰ型糖尿病等,停药可减轻。

7.引发冠心病:加重心肌缺血或诱发心绞痛。

8.脱发:发生率也挺高,在长期用药超过三个月时,几乎80%以上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脱发。

由灭活的或活的病毒作用于易感细胞后,由易感细胞基因组编码而产生的一组抗病毒物质。除病毒以外,细菌、真菌、原虫、立克次氏体、植物血凝素以及某些人工合成的核苷酸多聚物(如聚肌胞)等都能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凡能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的物质统称为干扰素诱生剂。干扰素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为α、β和γ三种主要类型。其活性及抗原性皆取决于分子中的蛋白质,而与其糖基无关。脊椎动物细胞是产生干扰素的主要细胞,但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及昆虫)及植物细胞(如丁香等)亦发现有干扰素类似物。干扰素对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有高度亲和力,它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可激发细胞合成新的mRNA,产生多种效应蛋白,发挥抗病毒、抗种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干扰素不具有特异性,即由一种病毒所诱发产生的干扰素,能抗御多种病毒甚至其他的胞内寄生的病原生物的能力。动物实验证明,干扰素能抑制多种致癌性DNA病毒和RNA病毒,从而抑制病毒诱发的肿瘤生长。干扰素制剂可用以治疗某些病毒性感染(如慢性乙型肝炎、带状疱疹等),以及治疗多种肿瘤(如骨肉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初期用于病毒性疾病,继而扩大到恶性肿瘤的治疗。但目前所用的干扰素,不论是纯化的天然干扰素,还是以DNA重组技术产生的干扰素,均有许多毒性,临床使用时常可造成白细胞减少、贫血、头痛、发热、肝功能异常、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等。临床应用的干扰素诱生剂,如聚肌胞,毒性较大,而且价格昂贵,此外,人血清中存在破坏聚肌胞的核糖核酸酶,故难以在临

床推广应用。

十三、如何应对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1.治疗前要对病人进行认知教育和解释,说明治疗的目的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种种问题,争取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2.严密监测和处理患者的不良反应,制定随访计划,定期随访不动摇。

3.处理好各种不良反应,包括必要时减量、对症处理或终止治疗。

1.流感样症状的处理:发热时可给予乙酰氨基酚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干扰素用药时机掌握在就寝前或者傍晚给药或休息日给药;多饮水,吃平衡膳食。

2.头痛的处理:服用镇痛药,尽量避免强光和噪声,不饮酒、少食富含酷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食物,限制咖啡因的摄入,保证每日足够睡眠及充足的水分。

3.发热、乏力、肌肉疼痛的处理:干扰素注射前口服对乙栈氨基酚,或其他非处方退热药,就寝前或者傍晚给药,使患者在睡眠中度地发热期;冷敷、热水浸泡或理疗、按摩。

4.失眠或兴奋的处理: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规律的作息时间,睡前保持放松状态,有睡意时才睡觉,限制午睡时间;定期进行锻炼,限制咖啡因的乙醇的摄入。

5.脱发的处理:避免用损发产品、电吹风机、束发带和每日洗发;使用柔和的洗发剂和护发剂;避免染发和烫发,留短发或者戴假发。

6.食欲减退的处理: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适当的休息和锻炼;少量多餐,多食水果、蔬菜。

7.注射局部反应的处理:注射前冰敷注射部位至产生麻木感;注射部位消毒,待乙醇干燥后再注射;药物达到室温后注射,以45°~90°进针;不要搓揉注射部位;

交替部位注射。

8.抑郁症的处理:治前评估心理健康稳定性,预测治疗期间症状的强度,根据抑郁的严重程度,调整干扰素剂量或停止治疗,需要时可以酌情给予抗抑郁药。

9.甲亢的处理:暂停干扰素治疗,适当给予甲亢药物治疗,疾病稳定后可谨慎继续治疗。

十四、干扰素研究、应用历程

20世纪50年代:Alick Isaacs和Jean Lindenmann发现了干扰素(IFN),到IFN的抗病毒机制被阐明

20世纪70年代中期:医学界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低下,在应用外源性干扰素后,不仅产生了上述抗病毒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肝细胞膜上人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密度,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的效能。成人注射(2~5)X106单位干扰素后,3小时血清中干扰素活性开始测出,6小时达高位,48小时基本消失。经历了十余年。随后,IFN开始用于治疗乙型肝炎.

20世纪80年代初:瑞士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几乎同时成功研究出第一代基因工程IFNα。

1981年初:Pestka等合成并纯化了IFN α-2a,并得到F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个基因工程IFN α-2a研制成功并上市后,才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二代基因工程IFN α-2b问世,其分子结构与人IFN几乎一致,于1986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与此同时,中国侯云德等学者也在研究基因工程IFN的制备。

20世纪70年代:干扰素的聚乙二醇化技术被提出,旨在既可延长干扰素的半衰

期又可保持其生物活性。

21世纪初:聚乙二醇干扰素进入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试验。

2005年: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通过美国FDA批准,正式用于乙肝治疗。

十五、病毒的克星——干扰素

干扰素是一种很时髦的新药。据报道,干扰素越来越神奇了,开始还只是治愈一些流感、肝炎、水痘之类的小毛病,有点小家子气的味道。现在对付许多肿瘤、癌症还有白血病都用上了干扰素,不再是小打小闹。不但如此,由于它的越来越现代的生产方式,基因工程干扰素也已上市多年了。

说起干扰素的发现,还要追溯到60多年前。1935年,美国科学家用黄热病毒在猴子身上做试验。黄热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恶性病。这种人和猴子都会得的病有几种类型。他们先用一种致命性弱的病毒感染猴子,猴子安然无恙,可是再用致病性很强的黄热病毒染同一只猴子,猴子竟然没有反应。这一现象使美国科学家得到启发:前一种病毒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使细胞受新病毒的进攻时能自我防御。1937年,有人重复类似的实验,证实给经裂谷热病毒感染的猴子注射黄热病毒,猴子也没事。反复的实验证据让科学家们想到,生物界的病毒也存在着奇妙的互相干扰现象。

1957年,美国菌学家萨克斯决心搞清“以毒攻毒”的物质基础。经过大量的实验,他发现,在病毒的刺激下,细胞中会产生一种蛋白质,能抑制后来病毒的侵染。萨克斯认为这种特殊的蛋白质能起到干扰作用,就将其命名为“干扰素”

病毒的克星——干扰素

病毒之间的干扰作用和干扰素的发现,让科学家们很兴奋,也给了他们无穷的想象和启示。因为人类的许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再好的抗生素也拿它们没辙,可是干扰素却是对付病毒的克星。要是能把干扰素制成药品就好了,那么人类的许多疾病不就有了迎刃而解的治疗办法了吗?

但是,要使干扰素成为药品,进入实际应用当中,必须有足够的量。那么,如何获得大量的干扰素呢?人们首先想到,用病毒刺激老鼠,让它们产生干扰素,再提取出来供人使用,但是这种方法失败了。原因是干扰素的活动场所很专一,老鼠体内产生的干扰素对人不管用。所以最理想的办法是用人自身产生的干扰素。

其实,我们生活的环境是被微生物包围着的,时时刻刻都要接触到许多微生物,其中病毒的侵染刺激也不少。科学家猜测,人的血液细胞里本身就存在干扰素。后来研究证明,这种猜测是有道理的,通过精密的血液分析,在人和许多动物的细胞中都找到了干扰素。

人们最初想到的是,通过血液制取干扰素。可惜,干扰素在血液中的含量实在是太少了,用大量的血液才能制得微量的干扰素,这种生产方式产量低得可怜,自然价格也就十分昂贵。治疗一个病人的费用高达几万美元,一般百姓只能望“药”兴叹,是名副其实的“贵族药”,干扰素无法得到普及、推广。

既然蛋白质是干扰素的本质,那么把制造成这种蛋白质的遗传基因找出来,转入大肠杆菌体内,让它们代劳进行大量生产,也许能行。经过科学家的试验,干扰素的批量生产便成为可能。1980年,终于实现了干扰素的批量生产,这是美国科学家的杰作,他们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了生产干扰素的基因工程。

如今,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国家有:美国、日本、法国、比利时、德国、英国以及中国等。通过DNA重组、大肠杆菌发酵等方法,大量获取各种干扰素。经过试验明,这样制得的干扰素对乙型肝炎、狂犬病、呼吸道发炎、脑炎等多种传染病的病毒都有一定疗效。干扰素能减缓癌细胞的生长,是很有希望的防癌治癌药物,具有非常诱人的前景。

十六、哪些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在治疗乙肝中疗效显著,但不是每个乙肝患者都适合用干扰素进行治疗。那么,哪些人不宜使用干扰治疗呢?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1)肝病病情严重的病人。

2)白血球和血小板低于2.0-3.0×109/L的病人。

3)曾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人。

4)有精神障碍、癫痫、抑郁病病史及其他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的病人。

5)有严重心脏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而不能忍受本药之不良反应者。

6)肝功能严重失代偿患者。

7)在宫内感染或者产时感染乙肝病毒的婴幼儿。

十七、什么是长效干扰素

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丙型肝炎的常用药物是干扰素,普通的干扰素需要每隔一天注射一次,很不方便,而且体内的干扰素清除干净后,体内病毒又重新复制,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 一、干扰素 二、干扰素简介 三、干扰素多少钱 四、发现 五、什么叫干扰素(IFN) 六、品种及价位 七、作用机制 ①间接性 ②广谱性 ③种属特异性 ④发挥作用迅速 八、分类 九、干扰素制剂如何分类 十、临床上常用的干扰素有哪些制剂

1自然干扰素 2人体白细胞重组干扰素 3复合干扰素 十一、干扰素适应症 十二、干扰素有哪些不良反应 十三、如何应对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十四、干扰素研究、应用历程 十五、病毒的克星——干扰素 十六、哪些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 十七、什么是长效干扰素 十八、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的区别 十九、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二十、用途及用法 二十一、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 一、干扰素 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 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 一.α干扰素 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 1.注射剂5×10。单位(1 ml);1×106。单位(1 ml); 2.冻干剂l×10。单位

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 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循环中的干扰素半衰期为2~4小时。只有少量干扰素能进入血脑屏障,脑脊液内的浓度约为血内浓度的l/30,只有在兔身上研究过排泄,排出量只有0.2%~2.0%。 适应症:1.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非何淋巴瘤、骨髓瘤、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转移性肾癌及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黑色素瘤和Kaposi 肉瘤等。 2.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并用。 3.作为放疗、化疗及手术的辅助治疗剂。 4.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用法用量: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微生物基本概念 微生物是一类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无法被肉眼直接观察,需要使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看到。微生物的种类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菌和病毒。根据细胞结构和繁殖方式的不同,微生物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 第二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形态有球形、杆状和螺旋形,测量单位为微米。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包括质粒、核糖体和胞质颗粒)和核质。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不同,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层较多,磷壁酸有,无外膜,较为坚韧,对青霉素敏感;而革兰阴性菌的肽聚糖层较少,磷壁酸无,

有外膜,较为疏松,对青霉素不敏感。细菌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如鞭毛、菌毛、荚膜和芽孢等。 第二章细菌生理 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pH值和气 体环境。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为无性二分裂,大多数细菌20-30分钟分裂一次,而结核分枝杆菌则需要18-24小时分裂一次。在培养基中,细菌会出现生长现象,如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和生长速度的变化。 本文介绍了细菌培养基和细菌产物的概念及其意义,以及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相关的知识点。 细菌培养基分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三种。不同类型的细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生长形态。细菌产物包括热原质、抗生素、毒素、侵袭性酶、色素、维生素和细菌素等。这些产物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正常菌群是指人体表面和腔道中存在的微生物群,对人体无害且有益。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会引起疾病,而菌群失

医学免疫学知识总结

医学免疫学知识总结 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1.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2.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3.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4.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6.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临床免疫学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临床免疫学检验 2017年临床检验基础知识:临床免疫学检验 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尤其对容易混淆的东西要下更大工夫搞清楚,基础要牢固,店铺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临床检验基础知识:临床免疫学检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 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2. 标记免疫技术应用最多,自动化是免疫学检验发展趋势。 3. 抗原的表位至少有二种方式:顺序或线性表位,三维结构的构象表位。 4. 天然抗原绝大多数是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超抗原被T细胞识别时虽然要与MHCⅡ类分子结合,但不受Ⅱ类分子的限制,可以直接活化T细胞而且效率高。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VL 是抗原结合部位,CL,CH1是遗传标记所在,CH2有补体结合点,CH5能固定组织细胞,CH3和CH4还参加Ⅰ型变态反应。免疫学中常用木瓜酶和胃蛋白酶。 5.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有:同种型(正常个体都有)同种异型(只存在同种的某些个体中)独特型(某一个体独有的。独特性网络在免疫应答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6. 天然IgG分子无活性。IgM(五聚体,天然凝集素和冷凝集素,是B细胞膜上主要表面膜Ig)激活补体能力最强,IgG(单体,电泳最慢,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至少要两分子。0.1mol/L 2巯基乙醇能破坏IgM但不破坏IgG,可以区分它们。 7. 母乳中的分泌型IgA提高了婴儿出生后4~6个月内的局部免疫屏障,常称为局部抗体。 8. 人类重链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上,K基因位于第二号染色体上。 9. 参与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固有成份按先后为C1,C2 (9) C1由C1q,C1r,C1s,三种组成。灭活的补体在片在符号前加i,有酶活性的上加一横。 10. 补体大多是糖蛋白多属β球蛋白,C1q,C8是γ蛋白。C1s,

选择性必修3-【易错大全】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基础易错知识点判断(新教材)(教师版)

选择性必修3 基础易错知识点判断 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1.泡菜坛的选择、发酵过程中坛沿要注满水都有利于泡菜的无氧发酵(√) 2.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 3.制作泡菜时清水和食盐配制质量分数为5%~20%盐水,煮沸后立即使用。(×) 4.泡菜的制作前期需要通入氧气,后期应严格保持无氧条件(×) 5.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6.泡菜制作过程可以随时取出食用不同酸味的泡菜(×) 7.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只有毛霉,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 8.在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应先去除葡萄的枝梗,再进行反复冲洗,这样才可以洗得彻底(×) 9.在葡简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10.葡萄酒发酵时,将葡萄汁装人发酵瓶要留有的空间。(√) 11.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30°C。(√) 12.在家庭中用新鲜葡萄制作果酒时,需给发酵装置适时排气,每隔12h左右,将瓶盖打开一次,以放出CO2。(×) 13.葡简酒酿造过程中需加入红色素,使葡萄酒呈深红色。(×) 14.在碱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15.当缺少糖源,但氧气充足时,醋酸菌将乙醛变为乙醇,再将乙醇变为乙酸。(×) 16.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但短时间的缺氧,不会导致其死亡。(×) 17.乳酸菌可以代替酵母菌用于乙醇的生产。(×) 18.酵母菌是嗜温菌,所以果酒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高于果醋发酵温度(×) 二、发酵工程及其应用 1.在发酵工程中,可通过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获得菌种。(√) 2.分离、提纯酵母菌发酵生产的单细胞蛋白,可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 3.在连续培养过程中补充的同种培养液和空气须先灭菌(√) 4.发酵罐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物的形成速度都与搅拌速度有关(√) 5.单细胞蛋白是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出来的(×) 三、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 1.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有时还需要加入一些特殊的物质(√) 2.由于物理状态的不同,培养基只有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两种类型(×) 3.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 4.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杂菌污染。(√) 5.消毒的原则是既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减少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 6.无菌操作的对象只要是没有生物活性的材料(如培养基、接种环等)都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 7.配制培养基时应先灭菌再调pH(×)

干扰素的英文名词解释

干扰素的英文名词解释 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在免疫调节及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英文名词解释是"interferon"。 一、干扰素的基础知识 干扰素最早于1957年在病毒感染的动物体内被发现,并随后在人类体内的病 毒感染中也得到了证实。干扰素能够被多种细胞合成,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其分子量约为20,000至30,000道尔顿。它主要由白细胞、红细胞以及其他体内组织合成。 二、干扰素的分类和作用 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干扰素可分为三类:干扰素α、干扰素β和干扰素γ。每一类干扰素通过与特定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来传递信号,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免疫调节和细胞生理反应。 1. 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 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也称为IFN-α和IFN-β)主要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来抵抗 病毒感染。它们通过激活天然免疫反应中的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增强它们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能力。此外,它们还能够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和扩散。 2. 干扰素γ 干扰素γ(也称为IFN-γ)则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它能够激活T淋巴细胞 和自然杀伤细胞,促进它们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杀伤。干扰素γ还能够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抗菌和抗肿瘤活性。 三、干扰素的临床应用

干扰素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常用的干扰素制剂包括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它们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病毒感染和恶性肿瘤。 1. 病毒感染 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对治疗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等病毒感染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量,缩短感染周期。 2. 恶性肿瘤 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对于某些恶性肿瘤的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它们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此外,干扰素还具有抑制肿瘤血供、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作用。 四、干扰素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虽然干扰素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其治疗过程中也常常伴随着一些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发热、乏力、食欲不振、肌肉疼痛等。此外,长期应用干扰素还可能导致骨髓抑制、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在使用干扰素之前,医生应该详细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充分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此外,患者在接受干扰素治疗期间应该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不良反应。 五、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对免疫调节机制的进一步了解,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将不断拓展。目前有研究正在探索干扰素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如联合化疗、免疫治疗等,以期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医学免疫学 教学大纲

前言 医学免疫学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基本免疫机制和医学相关免疫学技术及其原理,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达到预防、诊断与治疗疾病目的的一门科学。它涉及医学多门学科知识,如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病原学、病理学以及各临床医学学科,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前沿学科。组成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借助血管、淋巴管连接,遍及全身各处。众多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线性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非线性相互反应,由多种传导信号系统介入,产生一系列不同的免疫功能。诸如此类构成了免疫学的复杂网络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借助分子生物学发展的成就,免疫学在以基因、分子、细胞、整体功能等不同层次上研究机体免疫相关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开拓了认识生命奥秘的诸多重要途径。免疫学自身也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同时形成了免疫学发展的一个特色点即知识进展更新快。医学免疫学学科本身具备的这些特点使本科生这批初学者,开始接触免疫学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感到概念多,头绪不清,压力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紧紧抓住学科特点,使学生站在较高层次上去观察分析思考免疫学全貌及其内在的联系。本大纲内容制定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结构到功能。以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为基本内容,以免疫应答为重点,适当介绍临床免疫和免疫学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并结合当前免疫学新的进展知识。理论课教授方式包括常规课堂讲授、文献阅读与研讨、网络课件浏览、实验教学以及PBL学习等形式。以期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较坚实的医学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 医学免疫学理论课教学大纲分章叙述,各章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分配和一些对学生的要求。因本课程面对医学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包括临床医学、药学、预防、护理等专业,涉及不同学制,因此,参与教学的教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加以增减,前后顺序亦可调整,以期达到最佳效果。在对学生的要求中,我们分两个层次,掌握的内容属于基本教学内容要求,而了解的内容可因不同专业、不同学制而异。要求了解的内容多与研究生课程内容接轨,更适于长学制本科的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一、免疫学发展简史 二、获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及其工作简介 三、免疫学基本内容 1.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免疫病理与临床免疫 3. 免疫学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要求: 1.了解免疫学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一些基本内容。 2.了解获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及其工作 3.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关键知识点

职称药士考试《基础知识》高频考点归纳

职称药士考试《基础知识》高频考点归纳 1主动扩散需要消耗能量,易化扩散需要膜蛋白。 2大黄素型蔥醌核上的羟基分布情况在二个苯环的α或β位 3中药的水提液中有效成分是亲水性物质,应选用的萃取溶剂:正丁醇 4可用亚硝酸钠法测定含量的药物:盐酸普鲁卡因 5区别留体皂苷和三萜皂苷的反应:三氯乙酸反应 6片剂检查重量差异时,应称取药片:20片 7维生素B2又名:核黄素 8鉴别磺胺类药物分子中磺酰胺基可采用:重氮化-偶合反应 9可快速提高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 10方法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11符合颗粒剂质量要求的是:粒度符合要求 12药物外观为鲜红色结晶性粉末的是:利福平 13属于营养必需氨基酸的是: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 14血小板的生理性止血作用包含: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 15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是合成胆固醇的关键酶,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而减少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 16沙门氏菌包括: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 17具有降压作用的生物碱:利血平为一种吲哚型生物碱,通过影响交感神经末梢中去甲肾上腺素摄取进入囊泡而致使其被单胺氧化酶降解,耗尽去甲肾上腺素的贮存,妨碍交感神经冲动的传递,因而使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18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新霉素、大观霉素等 19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间接发挥抑制病毒的作用,还能激活NK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强其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 20具有抗癌作用的萜类有效成分单萜:薄荷醇。倍半萜:青蒿素、莪术醇。二萜:穿心莲内酯、紫杉醇、银杏内酯。三萜:黄芪、人参中的人参皂苷Rg1,甘草酸及其苷元甘草次酸。紫杉醇二萜类生物碱,用于抗癌 21具有抗菌消炎的生物碱:小檗碱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球菌和弗氏、志贺氏痢疾杆菌等均有抗菌作用。 22典型药物分析 (1)氢化可的松的分析 鉴别反应用显色反应:氢化可的松能与硫酸发生呈色反应,并形成绿色荧光。 杂质检查:HPLC法检查其他甾体。含量测定:HPLC法 (2)普鲁卡因的分析: 鉴别反应用芳香第一胺反应,又称重氮化-偶合反应:芳伯氨基,盐酸介质中与亚硝酸钠作用,生成重氮盐,进一步与β-萘酚偶合,生成由粉红色到猩红色沉淀。 检查特殊杂质:对氨基苯甲酸--HPLC法。含量测定:亚硝酸钠滴定法,用永停法指示终点。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知识点 1.免疫的现代概念。P4 答: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现象。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答:(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可遗传性,效应恒定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针对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P5 答:(1)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消极意义: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的类型及作用。P6 答:(1)骨髓:①产生所有血细胞; ②淋巴细胞产生发育的器官: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P7 答: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P12 答:指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7.半抗原的概念。P12 答:仅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8.表位的概念。P13 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9.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P14 答:(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 (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0.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概念。P15、16 答:(1)T细胞依赖性抗原: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11.异嗜性抗原的概念。P16 答:在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 12.抗体的概念。 答:是B细胞识别抗原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3.可变区、超变区及互补决定区的概念。P20 答:可变区(V区):免疫球蛋白轻链氨基端(N端)的1/2与重链氨基端的1/4,由于氨基酸排列顺序随抗体特异性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称为可变区。 超变区:在VH和VL结构域中,各含有3个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变化极高的区域,称为超变

初级药士基础知识-22_真题-无答案

初级药士基础知识-22 (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 (以下每一道题下面均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下列关于干扰素的论述哪一条不正确 A. 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生物制品 B. 是一类具有多种调节功能的蛋白质 C. 抗病毒范围广泛 D. 受保护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 E. 抗病毒作用无种属特异性 2. 关于干扰素的特性,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 有种属特异性 B. 病毒感染后早期出现 C. 广谱抗病毒作用 D. 有直接杀病毒作用 E. 属非特异性免疫因素 3. 关于干扰素抗病毒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干扰素必须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B. 干扰素必须进入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 C. 细胞内基因需要被激活后才能产生抗病毒蛋白 D. 2′-5′A链合成酶导致病毒mRNA的降解 E. 蛋白激酶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 4.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病毒作用无特异性 B. 对使用的机体有种属特异性 C. 病毒或PolyⅠ可诱导产生 D. 可受抗原刺激产生 E. 干扰素的产生晚于抗体的产生 5. 真菌孢子的主要作用是 A. 抗吞噬 B. 进行繁殖 C. 引起炎症反应 D. 引起超敏反应 E. 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 6. 有关真菌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A. 无核膜、核仁,只有拟核 B. 细胞器不完整 C. 细胞壁的基本成分为肽聚糖 D. 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E. 具有线粒体 7. 真菌的培养特性是 A. 低营养、低温、低湿度 B. 高营养、高温、高湿度 C. 低营养、高温、高湿度 D. 低营养、低温、高湿度 E. 高营养、低温、高湿度 8. 真菌培养的常用培养基是 A. SS培养基 B. EMB培养基

可诱生干扰素的中药的研究应用

可诱生干扰素的中药的研究应用 可诱生干扰素的中药的研究应用 病毒性疾病的发生日益严重,而中药的抗病毒效果,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经进一步研究发现,中药防制病毒性疾病的一个主要作用,是通过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来发挥作用的。 多年来,中药免疫药理学在中西医结合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吸取现代免疫药理学知识,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愈来愈多的研究证实,许多中药,尤其是补虚类中药的活性成分以多糖形式存在。多糖是三类最基本的生命物质(糖、蛋白质和核酸)和结构物质之一,在生命活动中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包括人参多糖、党参多糖、枸杞多糖、黄芪多糖、刺五加多糖、淫羊藿多糖、女贞子多糖、地黄多糖以及灵芝多糖等在内的数十种补虚药多糖成分被全面地、深入地进行了研究,阐明了其对免疫系统的促进或者调节作用及其部分作用机制。研究证明,这些补虚药多糖成分分别或同时具有激活或调节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抗体水平以增强或调节免疫功能,具有抗肿瘤、抗感染、抗病毒、诱导干扰素产生的作用。以后又陆续发现清热解毒类中药、祛风解表类中药之中的一些药物可以提高免疫力,从而提高了其抗病毒的作用,本文重点介绍可诱导产生干扰素的中药,以供同行参考,希望能在新药研究和应用中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补虚类中药 补虚类中药是中药中以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不足,治疗各种虚证为主要功效和应用的一类药物。现已发现,大凡虚证都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而大多数补虚药都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等,这些药物都能促进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T淋巴细胞活化,提高NK细胞活性以及特异抗体生成,有的还有诱生干扰素的作用。 1.人参可以促进天然杀伤细胞(NKC)-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IL-2)调节网络的活动,人参花皂甙在体外可促进小鼠脾然杀伤细胞活性,

药品基础知识及功效分类

药品基础知识 培训简要 第一部分药品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药品的基本分类 第三部分药品基础知识在销售工作中 的实际运用 第一部分药品基本概念 药品的概念 指是一种特殊商品,既有准确的治疗疾 病功能、又有不良反应、毒、副作用和 使用禁忌的商品,与其他商品有本质的 区别。 不良反应 副作用:在药物治疗计量时,出现的与治 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例如:普利类剧烈的干咳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体内积蓄过多时 危害身体的反应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过敏体质的患者 药品的特性: 1、有明确的批准文号。 2、有明确的标识:适应症、禁忌症、 用法用量、给药途径、生产批号、 有效期等。 给药途径决定药物的吸收 1、口服给药:最常见的方式 不易口服给药的情况: A、刺激较大及消除过快的药物——硝酸甘油 B、病人丧失吞咽能力 C、在胃肠中被酸碱度破坏的药物——青霉素 D、只有注射给药才能起到左右的药物——硫酸镁 2、舌下给药:舌下血管丰富,吸收快 ——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 3、直肠给药:血流量丰富,吸收好 ——肛肠疾病、痔疮等(塞药2cm) 4、注射给药:静脉注射、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

5、其他给药途径:吸入给药、鼻腔给药、 局部给药、经皮给药 药物代谢与排泄 1、药物代谢肝脏,其次肠、肾、脑 2、药物排泄肾脏、胆汁、乳汁、 汗液、泪液 3、同一药品具有多个别名(一药多名) 4、同一种药有不同的称呼。(通用名、商品名、商标名) 西药质量和效果 1、西药保护期20年,过保护期 全球人类共享,按统一标准 仿制。 2、全世界仿制品按统一标准生 产。 3、价格差异因素。 价格差异因素 ①、生产成本③、销售渠道 ②、放料标准(+5%)④、市场调控 ⑤、操作方式:临床、OTC、流通。 中药的特性 1、国家批准中药新药保护期为8-15年。 2、用料不同,效果差异巨大。 3、配方不同,效果差异巨大。 第二部分药品的基本分类 根据零售药店药品质量管理(GSP)的要求 •药品与非药品分开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开 •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 •一般药品与易串味药品分开 •危险药品单独陈列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 方,在医师的指导下方可使用的药 品。缩写为RX。

干扰素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干扰素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病毒性肺炎患儿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干扰素α1b 及氨溴索雾化吸入,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雾化吸入。结果观察组退热及咳嗽、喘憋、啰音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7.8%)(P<0.05)。治疗后,两组的CD3+、CD4+细胞及IL-2 水平均上升,CD8+细胞均下降(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上述免疫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效果良好,且较为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干扰素;氨溴索;雾化吸入;小儿;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在6个月~3岁的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导致间质性炎症的发生,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1-2]。我国每年约有3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肺炎,占婴儿全部病死率的23.9%,是造成婴儿死亡的第1位原因,其中病毒性肺炎在临床上的比例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3]。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病毒变异频繁,目前并无特效抗病毒药物[4]。本院采用干扰素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90例,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病毒性肺炎患儿180例,男104例,女76例;年龄3个月~3岁,平均(15.8±9.6)个月。所有患儿的诊断均依据《实用儿科学》规定的小儿病毒性肺炎诊断标准[5],均有发热、咳嗽、喘憋、气促及肺部湿啰音等,肺部X线检查可见双肺纹理增粗,并散在点片状的阴影。入选患儿发热、咳嗽病程均在72 h内,期间未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入院后,抽取患儿静脉血,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3型(ADV-3)、ADV-7]抗体,IgM 抗体呈阳性者入选本研究。排除标准:过敏体质者;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如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等;有癫痫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加强护理,改善通气、吸氧、祛痰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气泵(德国百瑞有限公司)雾化吸入干扰素α1b 1.5 μg/kg(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批号:S2*******),氨溴索7.5 mg(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批号:H20080296),加入0.9%氯化钠溶液2 ml,2次/d,连续3~

实验基础知识细胞因子

一、TNF—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可分为TNF α和TNFβ两种,前者来自单核巨噬细胞,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是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存在于细胞上的TNF 受体主要有两种:TNFRⅠ和TNFRⅡ,血清中存在的是可溶性的TNFR(s TNFRⅠ, s TNFRⅡ),它们的相互作用不仅对多种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还与炎症和发热反应、关节炎、败血症及多发性硬化等疾病有密切关系. 1.TNF的产生 (1)TNF-α是一种单核因子,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LPS是较强的刺激剂.IFN-γ、M-CSF、GM—CSF对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TNF—α有刺激作用,而PGE则有抑制作用。前单核细胞系U937、前髓细胞系HL-60在PMA刺激下可产生较高水平的TNF—α。T淋巴细胞、T细胞杂交瘤、T淋巴样细胞系以NK细胞等在PMA刺激下也可分泌TNF-α。SAC、PMA、抗IgM可刺激正常B细胞产生TNF—α。此外,中性粒细胞、LAK、星状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亦可产生TNF-α。 (2)TNF—β是一种淋巴因子,抗原和丝裂原均可刺激T淋巴细胞分泌TNF-β.PMA刺激RPMI1788B淋巴母细胞可分泌高水平TNF—β。 3。TNF的受体 (1)TNF-R的分型:TNF—R可分为两型:Ⅰ型TNF-R,55kDa,CD120a,439氨基酸残基,此型受体可能在溶细胞活性上起主要作用;Ⅱ型TNF—R,75kDa CD120b,426氨基酸残基,此型受体可能与信号传递和T细胞增殖有关.两型TNF-R均包括胞膜外区、穿膜区和胞浆区三个部分,胞膜外区有28%的同源,但在有包浆区无同源性,可能与介导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有关.TNF—R属于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超家族。TNF-α和TNF—β的受体可能是同一的。TNF-R存在于多种正常及肿瘤细胞表面,一般每个细胞受体数目有103~104,如ME-180肿瘤细胞系TNF—αR约2000/个细胞,Kd为2*10-10M.不同细胞表面TNF-αR的数目和亲和力似乎与细胞对TNF—α的敏感性并不平行.TNF-α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信号传递的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活化蛋白激酶C(PKC),催化受体蛋白磷酸化有关. (2)可溶性TNFR:TNF结合蛋白(TNF—BP)是TNFR的可溶性形式,有sTNf RⅠ(TNF—BPI)和sTNFRⅡ(TNF-BPⅡ)两种。一般认为sTNFR具有局限TNF活性,或稳定TNF的作用,在细胞因子网络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Seckiner 1988年发现发热患者尿中有TNF抑制物,分子量为33kDa。Olsson 1989年在慢性肾功不全患者血和尿中也发现有TNF—BP。TNF-BP可与TNF特异结合,抑制TNF活性,如抑制其细胞毒活性和诱导IL—1产生,可促进皮下接种Meth A肉毒的生长,可见于正常妊娠尿中。炎症、内毒素血症、脑膜炎双球菌感染、SLE、HIV感染、肾功不全时以及肿瘤时可升高。可溶性TNFR可有效地减轻佐剂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以及败血症休克. 4。TNF的生物学活性 TNF—α与TNF—β的生物学作用极为相似,这可能与分子结构的相似性和受体的同一性有关。但有某些生物学作用方面也有不同之处。 (1)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TNF在体内、体外均能杀死某些肿瘤细胞(cytolytic action),或抑制增殖作用(cytostatic action)。肿瘤细胞株对TNF—α敏感性有很大的差异,TNF —α对极少数肿瘤细胞甚至有刺激作用.用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C、放线菌酮等处理肿瘤细胞(如小鼠成纤维细胞株L929)可明显增强TNF—α杀伤肿瘤细胞活性.体内肿瘤对TNF-α的反应也有很大的差异,与其体外细胞株对TNF-α的敏感性并不平行.同一细胞系可能有敏感株和抵抗株如L929—S和L929—R.此外,靶细胞内源性TNF的表达可能会使细胞抵抗外源性TNF的细胞毒作用,因此,通过诱导或抑制内源性TNF的表达可改变细胞对外源性TNF 的敏感性。巨噬细胞膜结合型TNF可能参与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疾病控制中级-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

医学免疫 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实现免疫防卫功能。 1)固有免疫应答:①吞噬细胞有吞噬病原体作用 ②皮肤黏膜的物理组挡作用 ③局部细胞分泌的抑菌、杀菌物质的化学作用 ④自然杀伤(NK)细胞对病毒感染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⑤血液和体液中存在的抗菌分子,如补体。 2)适应性免疫应答:T及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 2、免疫组织和器官包括:周围淋巴器官和组织,如淋巴结、脾及中枢淋巴器官、骨髓、胸腺. 3、免疫的功能 ①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等抗原异物,反之免疫缺陷病。 ②免疫自稳:消除损伤、衰老的细胞,反之自身免疫性疾病. ③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的细胞,反之肿瘤或病毒持续感染。 免疫分子 1、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①分泌型(sIg):体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 ②膜结合型(mIg):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抗体(Ab):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值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具有免疫功能。抗体活性存在于α、β和γ球蛋白区. △Ig结构:由2条重链(H链)和2条轻链(L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 ①重链和轻链:依重链恒定区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将Ig分为IgM,IgD,IgG,IgA,IgE五类。 ②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重链和轻链的V区和C区分别称为V H、V L和C H、C L ③铰链区 ④功能区:L链有V L和C L两个功能区,H链有V H、C H1、C H2、C H3四个功能区,有的Ig有C H4共五个功能区组 成.高变区(HVR):V H和V 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更衣变化,称为高变区(HVR),有叫决定簇互补区(CDR)。 ⑤水解片段: 木瓜酶水解片段→2个相同的Fab段(抗原结合片段)和1个Fc段(可结晶片段)。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重链和轻链的V H、C H1组成,Fc段相当于IgG的C H2、C H3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感控科年终总结范文(精选5篇)

感控科年终总结 感控科年终总结范文(精选5篇) 时间如流水,转眼间我们又将迎来了新的一年,回首这一年来所发生的一切,一定是有喜悦的同时也夹杂着惆怅,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经历,不如趁现在好好地总结一下过去的工作,争取来年再创佳绩!年终总结可是让你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感控科年终总结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感控科年终总结1 感控科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领导下,与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后勤科积极协作,在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医院感染环节控制,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等方面有一定成效。现将20xx年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今年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2次,分别就20xx年工作总结、20xx年工作规划及培训学习计划、防控突发事件等几个内容,专门研究布署,落实相关工作。 二、服务临床: 20xx年修订完善了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监测等各项制度,进一步落实了各种消毒隔离制度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标准操作流程,完善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措施、一类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管理制度及流程、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等。感控科定期督查制度落实情况,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三、指导临床: 感控科每周不定期对各科室院感工作进行督查,督查后由科室负责人签字,每季度一次科主任、护士长例会,对全院院感工作进行点评、总结、分析和通报,积极整改,对亮点予以表扬,每个月在省网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数据汇总、网络上报和分析,今年1-11月共监测

高中生物必修一基础知识填空

高中生物必修一基础知识填空 LT

基础知识填空细胞的分子组成(1-1)姓名学号 1、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脂肪甲状腺激素血红蛋白 抗体质粒载体蛋白叶绿素 ATP 磷脂。 2、写出下列物质的基本单位 ....:胰岛素纤维素 肝糖原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酶干扰素。 3、下列物质①消化酶②胰岛素③抗体④载体⑤血红蛋白⑥生长激素⑦性激素⑧甲状腺激素⑨血浆蛋白⑩神经递质中属于分泌蛋白的是——。 4、DNA的碱基种类为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种。RNA的碱基种类为 种;核糖核苷酸种类为种。组成人体细胞的核酸有种,组成细菌细胞的核酸有种,组成噬菌体的核酸有种,组成人体细胞的核苷酸有种,组成细菌细胞的核苷酸有种,组成噬菌体的核苷酸有种,组成人体细胞的碱基有种,组成细菌细胞的碱基有种,组成噬菌体的碱基有种。 基础知识填空细胞的分子组成(1-2)姓名学号 5、细菌细胞内,碱基有种,核苷酸有种,五碳糖有种,细菌细胞的遗传物质中,碱基有种,核苷酸有种,五碳糖有种,艾滋病毒中碱基有种,核苷酸有种,五碳糖有种,其遗传物质中碱基有种,核苷酸有种,五碳糖有种。 6、蔗糖水解成,麦芽糖水解成,乳糖水解成 7、蛋白质的单体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种,其结构简式为,两个氨基酸连接时形成的化学键叫,形成该化学键的过程称为,假如m个氨基酸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了含n条肽链的蛋白质,同时产生了w个肽键,则m、n、w之间的关系为:,失去的水分子是。蛋白质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原因是:、、 、,蛋白质的功能可归纳为、 、、、、等。血红蛋白的功能是,(是、否)属于内环境。鉴定蛋白质时要用试剂,结果呈现。蛋白质是者。 8、葡萄糖产生、消耗的场所分别是:、。 基础知识填空细胞的分子组成(1-3)姓名学号

(沪科2020版)生物 选择性必修1第4章 免疫调节 知识点

第4章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系统功能:协助机体识别和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的功能。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和淋巴结等组成;免疫细胞发生、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功能) ①胸腺:主要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此外,胸腺还能产生胸腺激素,增强和调节T淋巴细胞的功能。 ②脾脏(胃的左侧):主要是B淋巴细胞“定居”,增强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 ③骨髓(多能干细胞):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以及B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④淋巴结:在人体内约有500-600个,主要是是T淋巴细胞“定居”、增殖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扁桃体:特别分化的淋巴结;阑尾“退役的”免疫器官)免疫应答:免疫系统将入侵的病原体以及机体内病变、衰老和死亡的细胞识别为“异己”的物质,其识别和清除“异己”物质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过程。 (1)免疫细胞(俗称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功能单位,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由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因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APC)。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免疫细胞能通过淋巴与血液循环遍及全身,发挥免疫应答作用。 抗原:免疫学上,将那些能引起 B 、T 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抗原。

(3)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并发挥免疫作用的化学物质,主要包括细胞因子(免疫细胞(分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分泌)、抗体、溶菌酶等 免疫活性物质功能:向免疫细胞传递信息、促进免疫细胞增殖分化、能结合抗原具有酶解“异己”等功能。 免疫系统中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三者密不可分,是人体发挥免疫功能的结构与物质基础。 以人体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免疫器官淋巴结为例,其内部的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活物质不但能清除淋巴携带至此的病原体,还能通过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巡查”全身各处,并将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等运送到全身。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