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揭示了商品的价值形成和分配的规律,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经济关系和分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因为在商品交换中,劳动是唯一具有价值创造能力的因素。劳动价值论正是通过强调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揭示了商品价值背后的客观规律。

其次,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问题。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由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它是劳动力价值和实际劳动力所创造价值之间的差额。劳动价值论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剥削工人而实现的,这使得资本家可以获取额外的利润。通过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家能够积累资本,而工人则得到了相对较低的工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在于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社会分配问题。

最后,劳动价值论对于社会经济变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剥削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才能消除剥削,实现公平和正义。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在于提供了一种科学而有力的理论基础,指导

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和目标,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强调劳动在价值形

成中的决定性作用、揭示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问题以及对社会主义

建设的指导意义。这些方面的阐述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经

济关系的本质,为实现社会平等和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一、商品货币理论 1、商品 1)含义:用于 本身不是劳动产品例如:空气 2)不属于商品的情况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 没有使用价值或失去相应的使用价值的产品例如:被召回的汽车 2、商品的二因素(或二属性) 1)含义: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2)使用价值: ②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 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4)交换价值: 含义: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是用价值相互交换的比例 ① 与价值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方法 ② 5)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两者相互统一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 有价值一定有使用价值 两者相互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3、劳动的二重性 1)含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2)具体劳动: 含义: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 ① ② 作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 3)抽象劳动: 含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① 作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② 4)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关系:是生产商品的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5)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不仅科学的解释了价值的源泉,市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4、劳动种类 1)简单劳动:无需经过专门学习与训练,每个正常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2)复杂劳动: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与训练,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才能从事的劳动 3)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大 5、货币是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和劳动的二重性,而马克思在分析劳动价值论时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起点——商品 1,为什么从商品开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①]《资本论》的逻辑固然要以资本作为中心范畴,但决不能把资本作为逻辑起点。因为资本本身就需要论证和说明。“资本,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莫也不是。”资本就会成为不可理解的具体。因此,要揭示资本这个具体丰富的许多规定的全部内容,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本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这就是马克思的研究从商品开始分析的原因。商品作为分析劳动价值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资本论的起点。 2,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1)使用价值及其特点 马克思分析使用价值是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的。“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②]马克思提炼出来的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是“物的有用性”。这种有用性不是选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也就是说使用价值必须以物体本身作为客体,没有那一种使用价值是独立于物而存在的。所以,首先使用价值决定于商品体本身的属性。 其次使用价值同人取得它所耗费的劳动多少没关系。使用价值的大小不是以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来衡量的,使用价值是对人的一种有用性,即个人对商品的满足程度。比如梳子对没长头发的和尚就没有使用价值,而对长发的女生使用价值就比较大了。 再次,使用价值只在使用和消费中得到实现。怎么知道一种有用的物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呢?物品自身不会说自己具有使用价值,即使是某些商品标榜其具有,但是市场中还存在伪劣商品,而伪劣商品是没用使用价值的。所以要说一种物有使用价值必须是在人消费和使用过程中证明确实有用。但是商品市场中的每一件商品总不可能都预先使用,生产者是不会答应的,商品使用价值的这个特点也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的原因之一。 最后,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商品是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因此使用价值就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马克思这样写到“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③] (2)价值

劳动价值理论在不同演变阶段的内涵

劳动价值理论在不同演变阶段的内涵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从威廉配第的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发展,到马克思的最终形成漫长的历程。自威廉·配第提出劳动价值论以来,至今围绕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与争论始终没有停止,有人提出批评,有人给予肯定。 笔者认为劳动价值论的正确与否,不能离开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单纯从理论本身去判断。任何事物都具有时代的烙印,理论也不除外。“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是对时代问题理性思考的结晶。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与其产生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都有一个时代性问题。” 一、威廉·配第的价值理论 配第首先提出了商品的价值源于劳动的思想,并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工资、货币及地租等问题。但是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配第没有认识到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威廉·配第生活在英国工厂手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期,17 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的手工业和对外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工场手工业已经成为当时生产的主要形式。英国工商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农村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在农村中出现了一批具有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虽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在英国社会中仍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制度却阻碍着这种发展,这种矛盾不断地激化和演变,终于在 1640—1648 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力图为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进行辩护,证明资产阶级的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这就需要从理论上论证资本主义的合理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在理论上的需求为配第劳动价值论的提出提供了政治、经济和思想条件。对价值理论的研究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得到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支持,为价值论的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增长为价值论的提出提供了经济条件; 当时培根和霍布斯的“实验哲学”影响深远,对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产生时期的经济学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培根和霍布斯的“实验哲学”思想,为配第认识到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提供了思想条件和研究方法。这为后来提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基了基础,并为讨论价值和剩余价值开创了正确的道路。 但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配第的思想、方法和立场,劳动价值论必然存在缺陷。受到当时重商主义思想的束缚,使他不理解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 配第以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的身份为王权谋划,代表着当时英国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当时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及其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剩余价值 论是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基石之一,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马 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和保障。当前,在 关于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识的讨论过程中,有很多学 者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的看法,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合理建议。但是,也存在很多片面 的认识,有的甚至借“深化认识”之名,行否定马克思劳动价 值论之实。为此,本文仅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及其 发展方面谈点看法。 一、当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些片面认识 当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存在一些片面认识,甚至存 在一些错误说法。例如,有的说,不只是劳动创造价值,而是 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有的说,也不 只是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创造价值,而是劳动、土 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而且科 学、技术、知识也创造价值。有的说,不仅是各种生产要素共 同创造价值,而且各种非生产要素、非经济因素也创造价值。 有的说,我们以前没有全面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中,既包含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也包括物化劳 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等于否定马克 思的劳动价值论。有的甚至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发展前景的估计和判断之所以“失误”,最重要的原因就在 于劳动价值论的“偏颇”,我国的极左倾向和极左思潮的一个 深层次根源也在于劳动价值论的“偏颇”等等。 以上说法中的任何一种说法,实质都是对劳动价值论的 否定。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就不可避免地直接否定马克思的 剩余价值论。恩格斯1883年3月17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 话》指出,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 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 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的这两大发现,实际上就是马 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是剩 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否定劳动价值论,就必然否定剩余价值 论。否定剩余价值论,也就必然否定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性、不公平性,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一直起着重 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近年来,上述片面乃至 错误认识却常常出现。人们会问,原因究竟何在呢?如果具 体分析,对劳动价值论产生片面认识或出现错误说法的原因 至少有三个:一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市场化, 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包括西方经济理论思潮输入我国。西 方经济价值理论是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分析现实经济现象 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当然西方一些经济理论也在 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揭示了商品的价值形成和分配的规律,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经济关系和分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因为在商品交换中,劳动是唯一具有价值创造能力的因素。劳动价值论正是通过强调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揭示了商品价值背后的客观规律。 其次,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问题。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由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它是劳动力价值和实际劳动力所创造价值之间的差额。劳动价值论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剥削工人而实现的,这使得资本家可以获取额外的利润。通过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家能够积累资本,而工人则得到了相对较低的工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在于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社会分配问题。 最后,劳动价值论对于社会经济变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剥削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才能消除剥削,实现公平和正义。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在于提供了一种科学而有力的理论基础,指导 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和目标,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强调劳动在价值形 成中的决定性作用、揭示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问题以及对社会主义 建设的指导意义。这些方面的阐述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经 济关系的本质,为实现社会平等和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和劳动的二重性,而在分析劳动价值论时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b主y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b主y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一、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起点 1、为什么从商品开始 因为资b本身就需要论证和说明。“资b,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莫也不是。”资b就会成为不可理解的具体。因此,要揭示资b这个具体丰富的许多规定的全部内容,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b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b主y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b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这就是的研究从商品开始分析的原因。商品作为分析劳动价值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资b论的起点。 2、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继承了斯密在“劳动一般”问题上的贡献,并且科学地阐释了这项研究之所以能在斯密那里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即:人们之所以能够对任何种类的劳动予以同样看待,并且确立劳动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并不是聪明的人脑对由各种具体劳动组成的“具体总体”进行了总结和归纳,而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劳动在现实中形成了一个十分发达的“总体”。 就使用价值说,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来说你有意义的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不是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刻阐释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赋予了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作用,并由此奠定了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人类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尤其是在当代中国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许多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因此,有必要结合现实问题,加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重要价值与当代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和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起点——商品 1,从商品开始研究 《资本论》的逻辑固然要以资本作为中心范畴,但决不能把资本作为逻辑起点。因为“资本,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要揭示资本,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本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1)使用价值 马克思分析使用价值是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的。马克思提炼出来的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是“物的有用性”。它必须以物体本身作为客体,是对人的一种有用性,只在使用和消费中得到实现,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2)价值 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量就是对价值多少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 (3)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必须是凝结人类劳动且对人们有用的有价值的产品。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是生产使用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意义】 一、两种本质不同的劳动价值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从一开始就用需要等量劳动来生产的贵金属和谷物具有同一价值的例子来说明价值量。这是仅仅从生产领域中的具体活劳动耗费出发来说明商品价值的。它计较的是劳动者在生产中的纯主观的具体活劳动耗费的数量(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在当时还没有形成劳动二重性的概念,因而也就没有抽象劳动的概念),并不考虑这种主观的具体活劳动耗费的质量及其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用的劳动的含量。这就是耗费劳动即价值的理论的始祖。 马克思则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商品中的价值。马克思是从分析1夸特小麦=a@①铁出发,指出在1 夸特小麦和a@①铁里面,有一等量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马克思称之为商品的价值。这种共同的东西的实体是什么呢?马克思经过详尽的分析后认为它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包含(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量的大小来决定的。商品所包含(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并不是现成的出发点,而是劳动者的具体活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转化变成的结果。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表现了主观具体活劳动耗费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用的劳动的含量。这一点马克思在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中说得很明白。马克思说:“商品要成为价值,首先必须是效用。同样,劳动要被看作抽象意义上的人的力量,人类劳动耗费,首先必须是有用劳动。”(注: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中译本,第23页。)因此,价值是社会对个体活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的有效用程度的一种评价。从劳动到价值有一个质和量都要进行转化的客观的社会过程。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有关商品价值这一术语的内涵是很明确的,它指的是商品在交换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个为一切商品所共有的某种等质的东西,即商品中所包含(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它已经转化成社会劳动(对社会有效用的劳动),而不再是私人劳动(即个别劳动者的具体活劳动耗费)。它和配第所说的商品生产中劳动者所

资本论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继承和发扬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阐述了关于劳动创造价值或价值来源于劳动的科学理论,其实质是价值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商品的二因素 1、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它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不同商品,由于自然属性不同,有不同使用价值。同一种商品有多重属性,多方面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社会需要的对象,但不能反映社会生产关系。不同使用价值可以交换,从而形成了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对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是物化的或儗结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客观事实。 4、一切商品都具有二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生产者和购买者来讲,只能实现其中一种属性,不能同时两者兼而有之。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三、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2、具体劳动是在特定状态下进行的劳动。它反映了人与自然地关系,它是人们用来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的需要过程,因此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3、抽象劳动是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一切无意义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之间通过商品交换而相互交换自己劳动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生产的历史范畴。 4、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次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而不是不是两次劳动;二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应人与自然地关系,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应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抽象劳动必是具体劳动,反之,不然具体劳动要实现抽象劳动,必须交换。 5、具体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价值,两者共同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四、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的价值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规定:质上,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量上,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2、劳动生产率是指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两种表现形式:一单位时间的生产商品的数量;二是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关系,同社会劳动时间成正比。 五、价值规律 1、在商品经济规律体系中,价值规律起着最主要、最基本的作用。因此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主要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如何决定的规律,也是价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发展与运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发展与运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所实行的基于马克思劳 动价值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被证明了是可行的、科学的,但与此同时,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面临了许多挑战。为此,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分析 其在当代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如何对其进行创新发展运用的策略, 无论是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创新继承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市场经济;挑战;创新发展 引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自诞生以来,回答了许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关键问题,也指导我国进行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使我国的经济实 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然而,时代是在发展的,任何理论都 不可能一成不变,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在我国不断扩大对外 开放,受经济全球化影响,产业不断升级优化的背景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运用 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全新的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与挑战必然需要 我们采用与时俱进的理念,结合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马克思劳动价值 论进行创新发展,不断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陷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过时论” 的思想旋涡。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涵 (一)商品二因素及劳动二重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最基本也是最精辟的论事就是关于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二 重性的关系。商品二因素主要是指商品的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而劳动二重性主要是指劳动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两重属性。马克思认为, “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1],具体来说就是商品的使用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 其次,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对经济体制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指 导价值。劳动价值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剥削 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因此,劳动价值论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剥削问题提供 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剥削 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部分人对剩余价值的占有权,因此有必要 摒弃剥削制度,建立一种强调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社会经济制度。 此外,劳动价值论还对分配制度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劳动价值论的视角下,工资收入应该与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劳动 技能等因素相一致,以实现对劳动者的公正报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资本拥有者往往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控制市场 进行垄断和操纵,导致工人阶级面临较低的工资收入和不平等的财富分配。因此,劳动价值论为我们提供了衡量和评价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标准,促 使我们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最后,劳动价值论还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国际经济关系和贸易政策的 制定。国际贸易的本质在于商品的交换和国际分工,在这一过程中劳动价 值论揭示了不同国家之间劳动者权益的差异。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掌握核心 技术和垄断市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劳动价值论呼唤国际社会建立 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各国人民的共同繁荣。 总之,劳动价值论具有重要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它提供了一种客 观分析商品交换的视角,对于理解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劳动价值论还对经济体制、社会公平正义、收入分配和国际经 济关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为我们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 立和完善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3.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 的理论。商品价值决定于体现和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的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 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的。劳动理论的基本内涵:1.科学的劳动价值论2.劳动的二重性理论3.劳动力商品理论4.劳动与人的本质理论 1.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理论表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凝固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换言之, 商品的价值依赖于人类的抽象劳动。具体内容而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包含以下 三部分:一就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出商品价值具备二重性,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其中,价值就是商品中凝固的无差别劳动,使用价值则所指的就是商品对人的可以采用性。通过 商品价值二重性理论,马克思明晰了阐明出来商品就是用以互换的劳动产品的本质。二就 是商品价值量理论,马克思指出,劳动就是有价值的,其可以通过商品市场和消费者证实。因此,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并不由个人劳动时间同意,而依赖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理 论不仅多样了劳动价值的内涵,还将其推向课堂教学层面。三就是价值规律理论。马克思 指出,商品的价格可以紧紧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并按照价值成正比的原则展开互换。 2.劳动的二重性理论 劳动的二重性理论在马克思劳动理论范畴内占有着关键地位,就是研究政治经济学和 其他有关理论的基础[2]。马克思基于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抨击,创造 性地明确提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备二重性:一就是具体内容的劳动,其目的是生产出来 满足用户人们消费市场需求的产品。这种劳动不仅存有生产原料上的差异,还主要整体表 现在劳动形式上的差异。此外,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具备永恒性,只不过劳动形态本身可 以随着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变化。二就是抽象化的劳动,也就是通常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指出,如果不考量具体内容的劳动形态,那么所有的人类劳动均可视作劳动者体力 或脑力的消耗,也就是生理学意义上的.花费。 3.劳动力商品理论 马克思指出,做为商品的劳动力也具备与商品相似的二重性,也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其中劳动力的价值主要由生产这种特定商品的劳动时间同意。因为劳动者的生命形态就是 劳动力商品存有的必要前提,所以其价值就是确保存活所必须的那部分基本生活资料的价值。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并不由其生产的产品的属性同意,也无可奈何劳动本身 的属性同意,而是由生产劳动力所须要的抽象劳动同意,而这种抽象劳动与劳动力之间的 存有的差值就是剩余价值的基础。 4.劳动与人的本质理论

劳动价值论(精品)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通常人类劳动的凝聚,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资本论 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 使用价值及其特点 关于使用价值,马克思是先从有用物的质与量的角度来讲的。他这样写道:“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能够从质与量两个角度来考察。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与,因 劳动价值论 此能够在不一致的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一致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情况。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商品尺度之因此不一致,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一致,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然后他用到了“使用价值”这个词:“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价值及其质与量 价值是马克思在对交换价值进行分析后得到的一个概念。他先讲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者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与地点的不一致而不断改变。因此,交换价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大概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为熟悉决这个矛盾,马克思决定“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马克思先从一种商品的角度来进行考察:“某种一定量的商品,比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或者y量绸缎或者z 量金等等交换,总之,按各类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因此,小麦有许多种交换价值,而不是只有一种。既然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那末,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者同样大的交换价值。]”因此他得出了两个推论:“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类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能够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接着,马克思又从两种商品的角度进行了考察:“我们再拿两种商品比如小麦与铁来说。不管二者的交换比比如何,总是能够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英担铁。”由这个等式,马克思又得出了一个推论:“它说明在两种不一致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与a英担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东西。” 那么,这“第三种东西”是什么呢?马克思首先排除了商 劳动价值论

生产力与劳动价值论

第三节生产力与劳动价值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劳动价值论概论 劳动价值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伟大发现,马克思在对其批判的基础上通过引人抽象劳动概念及将劳动和劳动力区分开来,从而使之成为科学,并依此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秘密。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一分为三) 1、价值体 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体即价值的实体,它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人类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价值学说认为人类能够投人的只有劳动,没有劳动以外的任何东西。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思想也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与其他价值学说的根本标志。 2、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复杂劳动必须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 3、价值形式 所谓价值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价值实体是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到最后最高的形态——货币形式。 (二)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时间分期法 经济规律是历史的有的是反映一切社会形态中经济运动的共同的客观规律性的, 有的是反映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经济运动的共同的客观规律性,有的是反映一个社会形态中经济运动特有的客观规律性。 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可以分为农业和手工业小生产时期的劳动价值论研究、机器大工业时期的劳动价值论研究、科技生产力时期的劳动价值论研究等。 二、农业和手工业小生产时期的劳动价值论 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以分工和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西欧在工业革命前有个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它是西欧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政治经济学就是这时产生的。 1、价值体 马克思设想分析商品价值存在和表现的理想环境,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最简单的实物交换,在这个理解中并没有知识和技术的地位,也没有经营管理的地位,实际所指仍然是单纯的体力劳动。 活劳动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总是处在运动状态。它以具体的有用劳动,在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并保存在新产品内的同时,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