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 -第三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态位是从物种的观点定义的,它与生境具有 不同的含义。
(2)、他将种间竞争作为生态位的特殊的环境参数。
(3)、物种的生态位也将被生境所限制,生境会使生 态位的部分内含缺失。
基础生态位:物种能够栖息的理论上 的最大空间,没有种间竞争的种的生 态位。
实际生态位: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 空间。(由竞争和捕食胁迫造成,互 利共生可扩大实际生态位)。
生态位分化与重叠
三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a) 图生态位狭,相互重叠少; (b) 图生态位宽,相互重叠多。 d--为曲线峰值间的距离,w--为曲线的标准差
d>w : 种间竞争小,种内竞争强度大。 w>d: 种内竞争小,种间竞争强度大。 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现象。
竞争排斥原理与生态位的概念应用到自然生物群落的要点:
第三节 种内与种间关系
一、 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 2、动植物的性行为
二、 种间关系 1、高斯假说 2、Lotka-Volterra模型 3、生态位理论 4、他感作用 5、捕食作用 6、寄生与共生
一、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 时,就必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 效应或邻接效应。
1、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具有相 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 者不能共存。
2、Lotka-Volterra模型
物种1 物种2
dN1 / dt r1N1(K1 N1 / K1) dN2 / dt r2 N2 (K2 N2 / K2 )
化学物质,对其他物质产生直接或间 接的影响。
(2)、他感作用的物质 乙烯、香精油、酚及其衍生物、不饱和内酯、生物碱、 配糖体
(3)、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1)、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 2)、他感作用和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 3)、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二、种间关系
种间竞争 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空间 时而产生的相互抑制的现象。
(4)、社会等级
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 的等级现象。
等级形成的基础是支配行为,或称支配-从属关系。
社会等级的优越性包括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 择中均有优先权 。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是两类重要的社会性行为,与种群调 节有密切联系。
3、他感作用
(1)、概念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外体分泌代谢过程中的
密度制约 非密度制约
内源性 外源性
(1)、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 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可表示为:Y= W ×d = Ki
其中:W 表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Y为单位面积产 量;Ki是一常数。
(2)、–3/2自疏法则
该法则可用下式表示: W = C × d-3/2
两边取对数得: lgW = lgC – 3/2lgd W 表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C是一常数 自疏现象
2、动植物的性行为
(1)、植物的性别系统 雌雄同花:大多数植物种,如剑麻 雌雄同株异花:两类花,如玉米 雌雄异株:较少,如银杏
(2)、动物的婚配制度 1)婚配制度
N1
)
两个种的竞争结果有以下四种:
(1)、α>K1/K2 或β>K2/K1,两个种都可能获胜; (2)、α>K1/K2 或β<K2/K1,物种1将被排斥,物种2取胜; (3)、α<K1/K2 或β>K2/K1,物种2将被排斥,物种1取胜; (4)、α<K1/K2 或β<K2/K1,两个种共存,达到某种平衡。
婚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型,包括配偶的数目, 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美国生态学家Wilson 认为: 高等动物最常见的婚配制度是一雄多雌制,而一雄一雌的 单配偶制则是由原始的一雄多雌的多配偶制进化而来的。
2)婚配制度的类型 • 单配制
一雄多雌 • 多配制
一雌多雄
3)决定婚配制度类型的环境因素
资源的分布是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尤其是食 物和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3)、领域性
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 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
以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具领域性的种类在脊椎动物中最多,尤其是鸟兽。
特点: • 领域面积随其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 • 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 • 领域面积和行为往往随生活史,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
(1)、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其 中一个种终究要灭亡;
(2)、一个稳定的群落中,由于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 生态位,种群间能避免直接的竞争,从而保证了群落 的稳定;
(3)、一个相互起作用的、生态位分化的种群系统,各种群 在它们对群落时间、空间和资源的利用方面,以及相 互作用的可能类型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 接竞争。
式中:N1、N2——两个物种的种群数量 K1、K2——两个物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r1、r2——两个物种种群增长率 α——种2的一个个体对物种1的竞争系数 β——种1的一个个体对物种2的竞争系数
物种1 物种2
dN1 dt
r1N1 ( K1
N1 N2 )
K1
dN2 dt
r2 N2 (
K2
N2 K2
一些区域去除狐狸,另一些 区域去除小型食肉动物
北美野兔数量在去除狐狸的 情 况 下 增 加 300%, 但在 去除 小型食肉动物的情况下数量没 有变化
澳洲野犬的控制和排除
十多种中型哺乳动物数量增 加,野猪数量大增
(2)、食草作用
食草是广义捕食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植物不 能逃避被食,而动物对植物的危害只是使部 分机体受损害,留下的部分能够再生。
4、捕食作用 (1)、捕食者与猎物 捕食:一种生物摄取其它种生物个体 的全部或部分为食。
猎物:前者称为捕食者,后者称为猎 物或被食者。
• 食草动物 • 食肉动物 • 杂食动物
被捕食者 捕食者
捕食对猎物数量影响的一些例子
实验
结果
将鸭捕食者(狐狸、浣熊、 鸭 营 巢 密 度增 加 300%, 筑 獾和条纹鼬)从营巢区域除去 巢成功率增加50%
草食动物对植物的危害
植物的补偿作用
(3)、防卫反应:机械防御或化学防御
(4)、植物和草食动物的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 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 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现象。
5、寄生与共生
(1)、寄生
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 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 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 而生存。
பைடு நூலகம்
影响有机体的每个条 件,和有机体能够利 用的每个资源都可以 被认为是一个轴或维, 在此轴或维上,可以 定义有机体将出现的 一个范围。
同时考虑一系列这样 的维,就可以得到有 机体生态位的一个增 强 了 的 定 义 图 ----- 生 态位空间(n维生态位)
G.E.Hutchinson 的生态位概念中的重要观点:
利用输入比率与输出比率关系判断竞争结果 大麦(N1)胜出
比率=大麦种子数/燕麦种子数 =N1/N2
3、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 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即物种在生物 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Grinell 在1917年最早提出(空间生态位) Elton在1927年再定义(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 位与功能作用----营养生态位), Hutchinson在1957年提出n-维生态位的概念
(2)、偏利共生 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的共生关系。如附
生植物(部分兰花、蕨类植物) (3)、互利共生: 对双方都有利的共生关系: 如地衣(藻-真菌)、根瘤(豆科植物-固氮菌)等
(2)、他将种间竞争作为生态位的特殊的环境参数。
(3)、物种的生态位也将被生境所限制,生境会使生 态位的部分内含缺失。
基础生态位:物种能够栖息的理论上 的最大空间,没有种间竞争的种的生 态位。
实际生态位: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 空间。(由竞争和捕食胁迫造成,互 利共生可扩大实际生态位)。
生态位分化与重叠
三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a) 图生态位狭,相互重叠少; (b) 图生态位宽,相互重叠多。 d--为曲线峰值间的距离,w--为曲线的标准差
d>w : 种间竞争小,种内竞争强度大。 w>d: 种内竞争小,种间竞争强度大。 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现象。
竞争排斥原理与生态位的概念应用到自然生物群落的要点:
第三节 种内与种间关系
一、 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 2、动植物的性行为
二、 种间关系 1、高斯假说 2、Lotka-Volterra模型 3、生态位理论 4、他感作用 5、捕食作用 6、寄生与共生
一、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 时,就必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 效应或邻接效应。
1、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具有相 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 者不能共存。
2、Lotka-Volterra模型
物种1 物种2
dN1 / dt r1N1(K1 N1 / K1) dN2 / dt r2 N2 (K2 N2 / K2 )
化学物质,对其他物质产生直接或间 接的影响。
(2)、他感作用的物质 乙烯、香精油、酚及其衍生物、不饱和内酯、生物碱、 配糖体
(3)、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1)、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 2)、他感作用和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 3)、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二、种间关系
种间竞争 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空间 时而产生的相互抑制的现象。
(4)、社会等级
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 的等级现象。
等级形成的基础是支配行为,或称支配-从属关系。
社会等级的优越性包括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 择中均有优先权 。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是两类重要的社会性行为,与种群调 节有密切联系。
3、他感作用
(1)、概念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外体分泌代谢过程中的
密度制约 非密度制约
内源性 外源性
(1)、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 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可表示为:Y= W ×d = Ki
其中:W 表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Y为单位面积产 量;Ki是一常数。
(2)、–3/2自疏法则
该法则可用下式表示: W = C × d-3/2
两边取对数得: lgW = lgC – 3/2lgd W 表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C是一常数 自疏现象
2、动植物的性行为
(1)、植物的性别系统 雌雄同花:大多数植物种,如剑麻 雌雄同株异花:两类花,如玉米 雌雄异株:较少,如银杏
(2)、动物的婚配制度 1)婚配制度
N1
)
两个种的竞争结果有以下四种:
(1)、α>K1/K2 或β>K2/K1,两个种都可能获胜; (2)、α>K1/K2 或β<K2/K1,物种1将被排斥,物种2取胜; (3)、α<K1/K2 或β>K2/K1,物种2将被排斥,物种1取胜; (4)、α<K1/K2 或β<K2/K1,两个种共存,达到某种平衡。
婚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型,包括配偶的数目, 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美国生态学家Wilson 认为: 高等动物最常见的婚配制度是一雄多雌制,而一雄一雌的 单配偶制则是由原始的一雄多雌的多配偶制进化而来的。
2)婚配制度的类型 • 单配制
一雄多雌 • 多配制
一雌多雄
3)决定婚配制度类型的环境因素
资源的分布是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尤其是食 物和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3)、领域性
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 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
以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具领域性的种类在脊椎动物中最多,尤其是鸟兽。
特点: • 领域面积随其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 • 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 • 领域面积和行为往往随生活史,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
(1)、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其 中一个种终究要灭亡;
(2)、一个稳定的群落中,由于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 生态位,种群间能避免直接的竞争,从而保证了群落 的稳定;
(3)、一个相互起作用的、生态位分化的种群系统,各种群 在它们对群落时间、空间和资源的利用方面,以及相 互作用的可能类型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 接竞争。
式中:N1、N2——两个物种的种群数量 K1、K2——两个物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r1、r2——两个物种种群增长率 α——种2的一个个体对物种1的竞争系数 β——种1的一个个体对物种2的竞争系数
物种1 物种2
dN1 dt
r1N1 ( K1
N1 N2 )
K1
dN2 dt
r2 N2 (
K2
N2 K2
一些区域去除狐狸,另一些 区域去除小型食肉动物
北美野兔数量在去除狐狸的 情 况 下 增 加 300%, 但在 去除 小型食肉动物的情况下数量没 有变化
澳洲野犬的控制和排除
十多种中型哺乳动物数量增 加,野猪数量大增
(2)、食草作用
食草是广义捕食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植物不 能逃避被食,而动物对植物的危害只是使部 分机体受损害,留下的部分能够再生。
4、捕食作用 (1)、捕食者与猎物 捕食:一种生物摄取其它种生物个体 的全部或部分为食。
猎物:前者称为捕食者,后者称为猎 物或被食者。
• 食草动物 • 食肉动物 • 杂食动物
被捕食者 捕食者
捕食对猎物数量影响的一些例子
实验
结果
将鸭捕食者(狐狸、浣熊、 鸭 营 巢 密 度增 加 300%, 筑 獾和条纹鼬)从营巢区域除去 巢成功率增加50%
草食动物对植物的危害
植物的补偿作用
(3)、防卫反应:机械防御或化学防御
(4)、植物和草食动物的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 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 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现象。
5、寄生与共生
(1)、寄生
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 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 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 而生存。
பைடு நூலகம்
影响有机体的每个条 件,和有机体能够利 用的每个资源都可以 被认为是一个轴或维, 在此轴或维上,可以 定义有机体将出现的 一个范围。
同时考虑一系列这样 的维,就可以得到有 机体生态位的一个增 强 了 的 定 义 图 ----- 生 态位空间(n维生态位)
G.E.Hutchinson 的生态位概念中的重要观点:
利用输入比率与输出比率关系判断竞争结果 大麦(N1)胜出
比率=大麦种子数/燕麦种子数 =N1/N2
3、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 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即物种在生物 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Grinell 在1917年最早提出(空间生态位) Elton在1927年再定义(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 位与功能作用----营养生态位), Hutchinson在1957年提出n-维生态位的概念
(2)、偏利共生 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的共生关系。如附
生植物(部分兰花、蕨类植物) (3)、互利共生: 对双方都有利的共生关系: 如地衣(藻-真菌)、根瘤(豆科植物-固氮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