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技术创新论文

一、青岛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现状

(一)治理方式联盟组织介于科层组织与市场之间,交易成本比企业内部成本交易高、比市场交易成本低。42家联盟中,多数决策与执行机构是理事会和秘书处,治理方式为成员大会选举理事会,理事会委托秘书处;少数联盟的治理方式委托联盟内的某单位主导,如牵头单位;还有联盟采用了董事会,董事会选举产生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产生秘书处的方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既能够组建一个新法人单位,也能够挂靠在某一成员单位。调查结果显示,有30家联盟挂靠企业,6家挂靠科研机构,2家挂靠行业协会,2家挂靠大学,其他方式1家。经费投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需要投入,包括研发经费和日常运行费用。研发经费来源有成员按比例出资、政府资助、银行贷款、捐款等方式。调查结果显示,51%的研发经费由成员按比例出资,16%政府资助、4%贷款、26%委托项目研究费、3%其他(见图4)。多数联盟研发经费拥有2个以上渠道,实现研发经费多元化。日常运行费用的来源有会费、项目管理费、政府资助和其他来源,其他经费包括成员协商缴纳、自筹、理事长单位出资、联盟理事会及秘书处成员单位承担。有的联盟创新绩效显著,仅委托项目经费、成果转让费足以支撑研发与日常运行。有的联盟研发项目较少,成果转化不畅,费用紧张。

(二)利益分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产出是科技成果产业化,或知识产权转让。联盟利益分配方式有一次性支付或分期付款技术转让费、按销售额提成、按股分红、混合支付等。联盟的利益分配理应与成员贡献、承担风险相符。联盟风险有研发失败、机会主义、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等。调查结果显示,45%为技术研发失败,27%为机会主义,26%为市场风险,2%为管理风险(见图5)。在联盟利益分配中,研发单位风险大,理应多得。图5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主要风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中出现矛盾、纠纷、冲突是正常的,解决纠纷的途径有契约约定、自行协商、司法等。调查结果显示,如果联

盟出现利益纠纷,解决方式60%依据契约规定、18%自行协商、21%司法解决,1%成员退出联盟(见图6)。

(三)关系强度关系强度通过成员间交流频率反映。企业与供应商每

月联系1-2次,与客户每月联系2次左右,与同行每年联系1-2次。

企业与科研机构每月联系不到1次,与行业协会每年联系1-2次(见

表2)。联盟成员主要是企业间沟通交流,其次是与大学、研究所交流,然后是与同行、行业协会交流。64%认为联盟成员间的沟通机会较多,6%认为较少;61%认为成员间的信息交流比较即时;20%认为联盟成员

间的文化差异较大,45%认为较小;70%认为联盟成员间的信任水准较高,6%认为较低;67%认为联盟成员间的资源共享水准较高,8%认为较低。

(四)创新绩效截至2013年底,青岛市联盟总数达42家,其中国家

级3家,省级7家。自2012年以来,累计承担项目1370项,项目研

发资金总计29.38亿元,建设各类技术创新平台142个,申请专利

4269件,授权专利2259件,修订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64项、行

业标准77项、地方标准26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7项。

二、青岛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存有的主要问题

当前,青岛市绝绝大多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体运行情况良好,

但是因为联盟成立不足5年,时间较短,基本处于初期阶段。无论政

府对联盟的引导、支持措施、监督管理,还是联盟自身机制制度建设等,还存有一些问题。

(一)联盟数量少,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建立青岛市产业联盟虽

然涵盖了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农业、家电、橡胶化工、机械制造、纺织、工业设计、机器人、3D打印、文化创意等领域,但

是在大数据、云计算、航天、新一代计算机、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

兴产业尚未建立产业创新联盟,上海建立54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涵

盖了大数据、卫星导航、高温超导、新型计算机、电动汽车、航天等

高技术领域。青岛市除海洋之外,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需要建立产

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否则将会在这些领域影响青岛市的产业竞争力,可能会表现软件不如大连、电子商务不如杭州、网络设备不如深圳的

局面。

(二)联盟组建时间短,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般

经历初创期、发展期、稳定期、衰退期四个阶段。青岛市产业创新联

盟建立不超过5年,基本处于初创阶段,如同人的青少年阶段,尚未

成熟,创新方向不明确,联盟管理制度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不

规范。

(三)联盟发展参差不齐,创新绩效有待提升因为产业所处阶段、牵

头单位、管理模式等因素差异,产业联盟创新绩效差别很大。有的创

新联盟成绩斐然,如数字家电联盟承担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科技

支撑计划3项、部委重点项目3项,承担的国家“核高基”130亿元人民币。也有一些产业创新联盟创新绩效一般,有的经常开会交流,但

是尚未合作研发。也有极个别联盟成员既不交流,也不合作研发,名

存实亡,有待强化监管。

(四)联盟自身体制机制不完善有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龙头企业

说了算,其他成员没有发言权;有的联盟对行业发展趋势不了解,合

作研发非常少;有的联盟的利益分配方式不合理,未兼顾风险分担因素;有的联盟研发失败后,树倒猢狲散;有的联盟机会主义倾向严重,等等。这些问题说明亟待完善联盟的体制机制,建立利益共享、风险

共担的机制。

(五)联盟外部管理制度不规范一是相关制度不够完善。产业技术创

新战略联盟行业共性技术课题立项难,科研攻关与技术推广应用经费

不足。联盟在科技计划、技术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遇到

困难。二是知识产权归属不明确,实践中经常产生知识产权纠纷。三

是联盟法律身份不明确,在后期成果产业化时不能大显身手。四是对

联盟的管理薄弱。当前,缺乏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科学考核体系,影响了对联盟的科学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