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第七章 群体概述
(5)群体的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2.非正式群体在国际上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塞利士的分类: a:冷淡型;b:乖僻型;c:策略型;d:保守型; (2)道尔顿的分类: (i)垂直型,其成员具上下级关系。a:所谓共栖型,是指
其成员具有较大的依赖性,领导尽量偏袒下属,尽量给予方 便和好处,以建立感情。b:所谓寄生型,是指其成员之间 的关系为单方面的依赖关系。
(3)里维斯的分类
a:友谊型群体 b:嗜好型群体
c:工作型群体 d:自卫型群体
e:互利型群体
(4)以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为根据的分类
a:积极型
b:中间型
c:消极型
d:破坏型
第三节 群体的形成
一、正式群体的形成 1.正式群体是为了实现组织赋予的任务而建立的。 它在组织法规或组织系统中,有明确的组织地位、 权责关系及职责范围。
第四节 群体的功能
▪ 一、正式群体的功能 ▪ 二、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 三、在管理中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
一、正式群体的功能
(一)完成组织任务(主要功能); 1.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a:获得安全感; b:满足社交的需要; c:满足自尊的需要; d:满足自我确认的需要; e:增强自信心; f:增强力量感; g:其他方面; 2.协调人群关系。 3.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二)对其成员的主要功能 1、满足其成员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需要; 2、对其成员起着控制作用; 3、对其成员起改造作用; 4、对其成员的激励作用;
三、在管理中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
(一)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注意看p172) (二)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因素
1.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情密切以及凝聚力,引 导他们互相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管理行为(共24张PPT)
(三)群体结构
(四)群体运行方式
返回 12
五、工作团队的行为
(一)工作团队的定义
工作团队是为了完成某一项工作而形成的正式群体, 工作团队正成为现代企业重要的结构形式,许多 企业都把它作为提高生产率、提高员工满意度和 完成任务的有效工作方式。
群体与团队的区别:
13
五、工作团队的行为
(二)知觉与行为
人们对个体行为的不同认知取决于人们对给定行为的原因解释。研究 表明:当观察某一个体的行为时,总是试图判断它是由内部原因还 是外部原因造成的。
(三)对管理的启示
管理者必须花时间了解每一个员工是如何解释现实的,当他们所认为的与实 际存在之间的差距显著时,管理者还要努力消除这些信息失真。管理者 应密切注意员工对其工作和决策的知觉,不能从自己的理解和知觉出发 去理解员工的行为,而应该从员工的知觉出发去解释他们的行为。
返回
6
四、学习
(一)定义
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
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当结果使其满意时,就会重复相应的行为;反之,就会逃 避或改变自己的行为。
(三)社会学习
个体不仅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进行学习,还通过观察或听取社会传言来学习。
(四)行为塑造
管理者常常通过宣传、强化等手段逐步指导个体学习的方式来塑造个体,使其逐 步符合组织的要求,这一过程被称为塑造行为(shaping behavior)。
(二)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的程度。主要表现个 人对群体规范和价值观的信奉;从共同利益中产生的相 互依赖性;个人对群体的认同感。
(三)群体中的矛盾与冲突
处理方法:(1)压服的方法;(2)调和妥协的方法;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外部因素的影响 (3)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4)班组的组合 (5)与外界隔离 (6)群体的绩效 (7)群体成员的相似性 (8)群体目标达成的程度 (9)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10)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1)提高群体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2)有助于群体和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3)有助于群体成员的沟通 (4)正确的凝聚力引导提高群体的生产率P128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几个主要特征: 1.自然发生 2.较强的凝聚力 3.独特的群体规范 4. 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 5. 信息沟通灵敏 6. 强烈的群体意识 7. 效率较高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满足成员多方面的心里需求 2.成员间可以交流感情与思想 3.信息沟通的渠道 4. 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容易产生抵制情绪 2.容易滋生自由主义 3.容易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处理政治群体成员和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关系: 1.支持和保护积极性的非正式群体 摄影协会、科研小组、球队 2.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实现组织目标 3.改造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4.关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前阶段
第一阶段: 形成
第二阶段: 震荡
第三阶段: 规范
第四阶段: 执行
第五阶段: 解体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1)群体规模; (2)成员的构成: 任务型角色、 关系型角色、 自我中心型角色; (3)群体规范; (4)群体目标; (5)凝聚力; (6)地位 (7)外部环境; (8)群体结构:年龄、专业、知识、职称、智力、性格
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三篇 群体行为与管理
自我中心角色 阻碍者 寻求认可者 支配者 逃避者 任务角色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 消极作用 群体绩效 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任务角色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
群体角色种类
第三篇 群体行为与管理
(二)群体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维 护 角 色 多 人际群体 团队群体 群体 群体 多 群体 三、规范 (一)规范的一般特征 (二)群体规范的影响因素 (三)群体规范的功能
第三篇 群体行为与管理
复习题:
1、群体的概念 2、群体的基本类型 3、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4、群体的发展阶段 5、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 6、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7、群体结构的概念 8、群体规范的概念 9、群体压力
第三篇 群体行为与管理
复习题:
10、群体内聚力的概念 11、群体决策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 12、群体决策的方法 13、人际关系的概念 14、人际关系确立的条件 15、人际交往的原则 16、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 17、冲突和竞争的概念,冲突来源,如何处理冲突 18、信息沟通的概念和方法
第三篇 群体行为与管理
(三)非正式沟通网络 (四)信息沟通的方式 三)、信息沟通的障碍 (一)语意障碍,理解差异 (二)个体差异造成的障碍 (三)组织层次的影响 (四)信誉不佳,妨碍沟通 (五)条件不清,弹性太大 (六)组织结构设计不当,沟通渠道不畅 (七)地位差异和厉害冲突,妨碍交流 (八)地理障碍,沟通困难 四)、信息沟通的改善
第三篇 群体行为与管理
(四)规范的诱导与控制 (五)群体规范分析法 四、凝聚力 凝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凝聚力 (一)影响群体的凝聚力的因素
信息沟通 群体规模 群体地位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7章群体行为的动力 2
第四节 群体冲突
一、冲突的性质与类型 (一)群体冲突的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冲突(Conflict)是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 排斥。 ●冲突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层次上(个体内心的心理冲突、个体与个体 之间的“人际冲突”、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 冲突等)、不同的领域和所有的行为主体之间。
二、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 ●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从群体行为产出结果角度来看,也是影 响群体绩效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的构成关系如图所示。 ●我们可以通过对群体外部环境条件因素、群体成员因素、群体结构 因素、群体任务因素、群体互动过程因素以及群体绩效因素的讨论分 析,来比较全面地认识、理解群体行为的一般特性。
2. 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即“口服心服”。彻底服从。 ●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即“口服心不服”。阳奉阴违。 ●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即“口不服心服”。外强中干。 ●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即“口不服心也不服”。特立独行。
3. 从众行为的作用
●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良好的群体规范,形成群体压力,影响和改 变个体的不良行为,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七章 群体行为的动力
●群体行为既不是指群体内每个成员的个人行为,也不是 指群体所有成员行为的简单相加之和,而是指群体内的各 种活动以及影响群体活动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 时也包括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协调过程。 ●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除了群体的一些静态特征,还有 群体的一些动态特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有关的概念;理解影响群体行为的基 本因素;了解群体规范与压力的作用;掌握群体规范与压力在管理中 的正确运用;理解从众行为的作用;了解群体士气和群体凝聚力的作 用;理解群体士气、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掌握提高群体士 气与凝聚力的方法;理解冲突的性质与类型;掌握群体冲突的管理对 策;理解群体信息沟通的功能;理解影响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掌握 进行有效沟通的对策;掌握群体决策的优劣势;理解影响群体决策的 心理现象、群体决策的技术方法和群体决策有效性问题。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五节 群体决策
1、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
群体决策的优点 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片面性,提高 决策的质量。 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 行。 群体决策的缺点 浪费时间。 从众压力。 少数人控制。 责任不清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存在有客观必然性,应做到“心中有数”:正视 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了解其产生 的原因、背景、思想倾向、成员构成、领导核心、 行为目标及活动方式等。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积极型—支持 与保护;中间型与消极型—积极引导;破—分化 瓦解 改造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 注意目标导向;注意感情联络;做好“头头”的 工作
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图示
人 均 效 率
n
图7-1 群体规模与人均效率之间的关系
人数
(3)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群体的规模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 每个人受到关注及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减少,个人的归属感、 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降低等因素使员工的满意度降低。 (4)群体规模与缺勤率的关系 国外对蓝领工人的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缺勤率呈正相关, 但在白领管理人员的研究中没有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5)群体规模与离职率的关系 国外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离职率呈正比。
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心理因素:价值观、态度一致;兴趣、 爱好一致;性格、脾气相投或互补 环境因素:工作与生活方式因素:如同 一班组的人经常接触;共同的利害关系; 亲缘关系:如亲戚、同乡、同学、师徒、 上下级等。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自发性。 浓厚的情绪色彩。 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 群体内部有灵敏的信息沟通渠道。 自然涌现的群体领袖。 非正式群体大多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和排他性, 非正式群体有较大的重叠性和相对的不稳定性。
组织行为学PPT:群体行为与团队管理
CASE:津巴多的监狱模拟实验
14
群体结构-规范
➢规范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在群体内的行为标准。 ➢霍桑实验
规范的主要类型 :
• 绩效规范 • 形象规范 • 社交约定规范 • 资源分配规范
15
规范的影响因素
➢从众
群体能够对其成员施加巨大 压力,使他们改变自己的态 度和行为,以符合群体的标 准。
12
群体结构-角色
➢ 角色:人们对于在某一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 体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 角色冲突 :个体发现服从了一种角色要求,就很难符 合另一种角色要求时,就面对着角色冲突。
➢ 角色知觉: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 的认识和了解。
➢角色期待
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别人认 为你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 行为。
群体行为与团队管理
1
本章目标
➢ 1.理解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 2.认识群体的发展阶段; ➢ 3.认识群体的动力特征与结构特征; ➢ 4.了解基本的人际关系倾向; ➢ 5.了解群体决策; ➢ 6.明确工作团队及其与群体的差异; ➢ 7.识别团队的类型及高效团队的特点; ➢ 8.掌握对高效团队的管理。
惯性进行 3. 群体生命周期的中间阶
段的巨变 4. 重大变革 5. 第二阶段的活动依惯性
进行 6. 加快活动速度8源自间断——平衡模型第一次 会议
阶段1
阶段2 转变
完成
9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 卢因认为,人的行为动向 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景力 场的相互作用,即:
B f (P, E)
➢ 准停滞平衡(quasi-stationary equilibrium):人们结成 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直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 与相互适应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7章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思考题1.在群体中,如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答: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管理者自觉加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管理者应该深入到员工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了解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个性、能力及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与非正式群体领袖积极沟通,必要时理解、参与和支持非正式群体的有益活动。
(2)运用舆论导向引导。
运用企业的舆论工具、媒体、事件等,对非正式组织的群体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循序渐进地使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意见与企业的组织目标相一致。
此外,为非正式群体成员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如各种舞会、联欢会、恳谈会、旅游、聚餐等,让他们潜移默化地逐步接受企业的观点。
(3)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针对不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友谊型群体,可以将其纳入到管理中来,提高员工的情感承诺,增强组织支持感;针对可能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利益型群体,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防止其对组织利益的侵害;其次要对非正式群体加以疏导利用,使其行为符合组织规范。
同时管理者要团结并发挥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相一致;针对个别不利于组织目标的群体如破坏型群体,在说服引导无效后应采取措施予以拆散。
2.从众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答:(1)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行为参照。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往往构成了一个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人们根据这个参照系统做出自己的行为表现,这就是从众。
二是对偏离的恐惧。
个体偏离群体、标新立异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压力甚至遭受惩罚。
研究表明,群体总是喜欢和接受与群体一致的成员,厌恶、拒绝甚至制裁偏离群体的成员。
(2)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情景的确定性程度。
当情景越明朗的时候,个体越不容易从众。
当个体对标准答案越肯定时越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服从集体的错误结论。
7 第七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
社会助长作用的机制
社会助长作用的内驱力理论:内驱力通 常被认为是机体内部的一种紧张状态,这种 紧张会唤起个体比较高的兴奋状态,激发了 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
这个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心理学家扎琼克
(R.B.Zajonc)于1965年提出的,弗里德曼 (J.L.Freedman)等人在1981年以后又进一步 做出了研究和解释。
当群体发展到它的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时,群 体成员感到时间的压力和完成任务目标的紧迫, 他们认识到必须迅速采行动,必须对原有的运行 方式做出某些改变。于是群体就放弃了旧的思维 方式,采纳新的见解,进入到效率更高的第二阶 段。群体的运行进入了新的平衡阶段,第二阶段 发展到最后,以最后的冲刺迅速完成任务而宣告 结束。
1.角色期待与角色认知
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也就是在一定的情境 中某个角色应该做什么样的行为。一个人是否能做 出符合角色期待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角色 的认知(role cognition)。当一个人新加入到一个群 体中时,很容易产生角色模糊(role ambiguity)。随 着他对群体的逐渐了解以及在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帮 助下,对角色的认知会逐渐清晰。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新加入到一个群体中时,很容 易产生角色模糊。随着他对群体的逐渐了解以及在 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帮助下,对角色的认知会逐渐清 晰。
2 .角色同一性
个体的态度也会随着角色行为而发生改变, 也就是当一个人充当不同的角色时,他对事 物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对一种角色的态度和 角色行为的一致性称为角色同一性(role identity)。
3.角色冲突
当个体需要扮演多个角色时,这些角色的期 待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因此会产生角色冲突 (role conflict)。
群体心理与管理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行为本章主要内容1.群体的概念与分类2.群体的结构与规模3.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群体冲突4.群体的凝聚力5.群体沟通群体是社会分工与协作的产物,是人类最普遍的社会现象。
人的大多数行为都以某种方式与群体行为相联系。
群体可以满足人们的归属需要、人际关系的需要和地位的需要,也使单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得以完成。
群体是社会的构成单位,也是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它对群体的成员、其它群体乃至整个组织都有极大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组织中群体的研究,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一节群体概述群体并不是单纯的人群集合体。
候车室的乘客、商场的顾客、影剧院的观众、节日广场上的游人等萍水相逢、偶然聚在一起的人,虽然在时间、空间甚至在目标上有某些共同点,但他们之间在心理上没有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因而不能称为群体。
群体作为一个特定概念,有其独有的内容和特征。
群体不是若干个体的相加,而是使个体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力量,以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
一、群体的概念与分类(一)群体的概念群体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共同目标的,在心理上相互影响、行为上相互作用的人群集合体。
著名心理学家霍曼斯(G.G.Homans)认为,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三个组成要素:活动、相互作用和情感。
并提出群体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 群体具有共同的目标,并由群体成员通力合作来达成这个目标。
这是构成和维持群体存在的基本条件。
2. 群体一般都有自己的规范、规则和领导人,每个群体成员应该遵守这些规范和规则。
群体的规范和规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因群体成员的去留而改变。
3. 群体成员在心理上相互依存,彼此都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能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
有心理上的联系和接触,这是群体区别于一般人群的特点之一。
4. 群体成员间在行为上互动,即彼此的所作所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们之间有信息、思想、感情的交流。
(二)群体的分类群体的种类很多,可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群体行为基础7-2全
群体思维的结果
一方面会提高群体内聚力及成员满意感,另一方面降低决策质 量。
克服群体思维的方法:
(1)群体领导应要求参加决策的人尽可能清晰和合乎逻辑地提 出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听取和考虑其他人对自己意见的看法, 欢迎不同意见。
(2)先把问题告诉大家,让大家独立思考和提出看法,可以采 取匿名或书面的方式提意见。 (3)群体决策时,先以小组讨论,充分酝酿,然后把不同意见 提交大组。 (4)讨论初期,领导应避免表现出对某种方案的偏爱。 (5)群体领导可指派一名成员扮演“吹毛求疵”角色参加会议。 这个角色可轮流担任,主要是把一些问题作建设性批评。
讨论开始之前,每个成员独自写下对要解决的问题的想法 第一步
群体决策效果的评价
效果 标准 决策 方法 互动 脑力 群体法 激荡法
低 中
名义 群体法
高
德尔 斐法
高
电子 会议
高
观点的数量
观点的质量
社会压力
低
高
中
低
高
中
高
低
高
低
财务成本
决策速度
低
中
低
中
低
中
低
低
高
高
任务导向
潜在的人际冲突
低
高
高
低
高
中
高
低
高
低
成就感
专家意见
(1) B 刮胡子的镜子 (2) H 9升壶装油气混合 物 (3) C 22升壶装水 (4) E 一包美军C等口粮 (5) K 2平方米的不透明 塑料布 (6) N 2盒巧克力 (7) O 钓鱼工具 (8)M 5米长的尼龙绳
群体过程与团队管理课件
但是群体规范对同一群体内成员的影响力又 存在着差异。通常情况下,地位较高的群体 成员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偏离群体行为的规范。 他们比地位低的同伴更能抵制群体规范的从 众压力。不过必须是在不损害群体目标的前 提之下。
(二)地位:群体成员资格的威望
有助于我们理解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力的是“地位”(status)。
评分:
1.数出你回答“是”的个数。
2.数出你回答“不”的个数。
3.把这两个数相加得出总数。
4.计算你的团队得分。把回答“是”的个数 除以总数,然后乘以100。你的分数将在1到 100之间。分数越高,表明你越倾向于在团队 中工作。
•
水不撩不知深浅,人不拼怎知输赢。 。22.3.2 222.3.2 2Tuesday, March 22, 2022
•
安全编织幸福花环,违章酿成悔恨苦 酒。。1 4:07:40 14:07:4 014:07 Tuesda y, March 22, 2022
•
不团结一致认准一个方向,万众一心 铁定一 个思想 。。22. 3.2222. 3.2214: 07:4014 :07:40 March 22, 2022
•
千方百计请一个高招的专家医生,还 不如请 一个随 叫随到 且价格 便宜的 江湖郎 中。。2 022年3 月22日 下午2 时7分22 .3.2222 .3.22
(二)团队的类型
依据主要目的或任务:工作团队和完善性团 队。
按照它们持续多长时间:临时团队和持久团 队。
按照它们拥有的自主程度:作群体和自我 管理工作团队。
依据团队与组织总体权力结构的关系:完整 和多功能团队。
依据成员互动的方式:有形团队与虚拟团队。
三、创建和管理高绩效的团队
管理心理学《第七章 群体与管理》
领导法
✓ 让每个人成为批判性评估者 ✓ 无偏见,不要说出偏好 ✓ 至少指定一名群体成员担任魔鬼辩护人 ✓ 聘请外部专家对群体进行批评 ✓ 容忍不同意见
组织法
✓ 组建相互独立的群体研究同样的问题
✓ 指导管理者和群体领导者预防群体思维
个人法
✓ 批判性思维
✓ 可信的外部人士讨论群体方案并向群体报告
但是第五工区新任主任孙天明却不这么看大勇。他经过几个 月的侧面了解,发现这个小伙子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大勇对老奶 奶十分孝敬,在邻居中有口皆碑;工作不怕吃苦,牛劲一上来能 把大家的干劲都带起来;他还乐意帮助别人,工友中谁有困难他 总是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
孙主任觉得,要搞好三组的工作,先得从刘大勇这里下手, 刘大勇绝不是朽木一块,关键是当领导的如何帮助他进步。从此, 孙主任经常在工余时间找他谈话聊天,同他交朋友。渐渐地,刘 大勇觉得孙主任平易近人,不像别的领导老看自己不顺眼,自己 应该以心换心,干出个样子来,不辜负主任的信任。
价值观
兴趣爱好 性格气质 工作生活方式
利害关系
三、群体的功能
1 正式群体的功能 完成组织任务 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求 协调人群关系 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2 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1)对组织发展的主要功能 促进作用 阻碍作用
(2)对其成员的主要功能 ➢ 满足其成员心理和感情上的需求 ➢ 对其成员起着控制作用 ➢ 对其成员起改造作用 ➢ 对其成员的激励作用
3 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
• 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 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因素 • 做好转化工作,限制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因素
四、群体的心理效应
1 社会助长
指个体活动效率因群体中其他成 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
群体行为与管理
通道
信 息
解码
信 息 接受者
反馈
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四节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一般概念 二、人际关系的分类 三、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四、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五、人际交往沟通网络 六、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本章小结: 【分析与讨论】
不同类型沟通网络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
沟通网络 传播信息 解决问题 群体作业 领导人的
管理心理学
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一节 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二、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二节 群体动力
一、群体的规范与压力 二、群体凝聚力
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三节 群体的沟通与冲突 一、沟通的一般概述 二、沟通的种类 三、信息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 四、群体的冲突
信息沟通过程模式Leabharlann 噪音信 息 信息源
信 息 编码
类型
速率
难易
组织化 产生
程度
程度
士气高 低
轮式
简单问题 迅速生产
快
效率 高
组织 化并
非常显著
很低
稳定
链式
简单问题 慢慢生产
很快
效率 高
组织 化并
相当显著
低
稳定
环式
复杂问题 不宜生产
慢
有效
组织 不发生
高
化
复杂问题 不宜生产
全通道式 慢
有效
组织 不发生
高
化
对工作变 化弹性
慢
慢 快 快
管理心理学
群体行为与组织管理课件
气定义为“对某一群体或组织感到满意,乐意 成为该群体的一员,并协助达成群体目标”的 一种态度。
概括而言之,群体士气是群体成员愿意为达到 群体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和群体态度,它源 于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和满足感。
(二)士气高昂的特征
心理学家克瑞奇(D.Krech)等认为,一个士 气高昂的群体应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 群体内部凝聚力高,群体的团结并非 源于外在的压力,如监督、控制等;
第二, 群体内部无敌对的小群体倾向; 第三, 群体有适应外部变化和处理内部冲突
的能力;
第四, 群体成员对群体具有较强的认同
续 感和归属感;
结果表明,组织和群体中正式沟通网络有五种 基本存在形式,即链式、环式、全渠道式、轮 式和丫式。这五种基本沟通网络各有其自身的 特点,且对群体行为和工作绩效有不同的影响。
链式网络
链式网络在组织系 统中,相当于一个 纵向沟通网络,代 表五级层次的逐级 传递方式。
高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 基层管理者
普通员工
人际沟通也叫意见沟通或信息沟通,是通过人 际交往的形式来实现的。它伴随交往的全过程, 因此,也有人把人际沟通等同于人际交往。
二、人际沟通的功能
(一)获取信息
–人 际 沟 通 是 信 息 传 递 的 基 本 方 式 。 在 各 类 组织和群体的工作实践中,人际沟通为群体 提供了工作的方向、资料、情报和知识等外 部环境信息。
三、 群体的功能
(一) 群体对成员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对成员心理的影响与改变
–群体可以使成员满足其安全需要; –群体能融洽并协调人际关系,满足成员的归
属需要; –群体能够满足成员的尊重需要; –群体可以满足成员的成就需要。
第七章_群体行为
二、争斗行为(Fighting)
争斗是动物个体间在发生冲突时的反应,由 “攻击”与“逃避”两个部分组成。
争斗行为都是对同类动物,为种内斗争(竞 争),多为争夺食物、领地或配偶。种内斗争一般不 造成死亡,与捕食不同。有时争斗行为也指向异种动 物。
争斗行为的生物学意义
争斗行为是建立群体秩序必不可少的手段:
• 采用混群管理,就是利用猪结群行为到舍外运 动场集体排粪尿与逍遥散步,以达到公猪相互 接触,互相熟悉的目的。
公猪结群的优点
• 公猪混群管理能够提高饲养员管理定额,减轻饲养 员追赶公猪运动与配种时的劳动强度; • 公猪集体到舍外运动场排粪尿,保持舍内清洁卫生, 尤其是冬天,舍内无异味,保证舍内温暖干燥。 • 增加公猪在舍外逍遥散步时间与日光浴,增强了公 猪的体质,四肢健壮,延长使用年限。 • 另外,有部分小公猪性成熟晚、性欲不高,小公猪 结群后每日到舍外运动场排便与散步,一些性欲强 的小公猪爬跨性欲差者。天长日久,性欲低的小公 猪就学会了配种的本领,从而提高这些小公猪的配 种能力。
饲养、自由采食、地面撒料等措施来消除优势
序列的负面影响。
四、领域行为 (Territorial Behavior)
许多动物表现出有选择性地保卫一定的 空间,不允许同种其他个体进入,这种行为 叫“领域行为”。 领域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在于:能促使同 种动物的个体均匀地分布在繁殖地,保证各 有一定的食物资源和繁殖场所,并使占有者
二、泌乳母猪结群的方法(二)
• 饲养员昼夜轮流值班值宿,仔猪生后至3天内固定好 乳头,在母猪放乳时,仔猪各找各的妈,各吃各的 奶,各就各位,1头不错。这是泌乳母猪一栏双养成 功的关键。 • 泌乳母猪双养猪栏的设计:栏长3米×宽3米=9平方 米,在宽1.5米处设置高50厘米的横栏,在长2米处 制作高20厘米隔栏(水泥、木板等),余宽1米处为 采食与饮水位,将猪栏卧区一分为二,左右2个小卧 区供母仔猪休息与吃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心理因素:价值观、态度一致;兴趣、 爱好一致;性格、脾气相投或互补 环境因素:工作与生活方式因素:如同 一班组的人经常接触;共同的利害关系; 亲缘关系:如亲戚、同乡、同学、师徒、 上下级等。
三、群体的形成
(一)人们加入群体的原因 获得 安全感 满足 认同和自尊心
在群体中可以 获得需要满足
这个决定做出后,波音公司对新型777-200双引擎飞机的设计开 发采取如下做法:让设计人员、生产厂家、维修人员、顾客服务人员、 财经人员、甚至顾客中的8~10个人组成一个个的工作团队,从头开 始负责飞机设计到生产的完善。
公司的目的:让每个团队都把飞机的设计、生产作为一个整体, 有新想法就马上付诸行动,而不要在控制键的约束下那样,要三思而 后行.
2、高凝聚力群体的特征
(1)关系和谐
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讲民主、关系融洽、意见沟 通快、信息交流频繁,有利于统一行动。
(2)归属感强
成员都能心向群体,愿意参加群体活动,无论是工作还是 其他活动,出席率高。
(3)责任心强
成员都愿意承担有利于推动群体发展的责任,关心群体、 维持群体利益和荣誉。
—引自斯蒂芬· 罗宾斯著:《组织行为学》第268页 P·
工作团队为什么在希洛克公司失败了?
有一家叫做“希特洛克公司”,这是一家规模很大的 美国公司,最初他的声誉极好,因为他建造的房屋质量非 常高。
然而,20世纪80年代,该公司换了一些领导人。
这些领导人坚持X型管理方式. 他们的管理方式使跳槽的员工越来越多,而且建造房 屋的质量也大大下降。
获得 实现 目标
权力
(二)群体组成成员的解释
(1)相近说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邻近说
同桌同学、同办公室、同车间的同事等等, 较易结成亲密的人际关系,形成群体。
(3)三要素说
群体的形成建立在活动、交往和情感之上。
工作团队为什么能推动波音公司的成功?
波音飞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已经决定,在以后的飞机设计中, 不再采用公司传统的军事等级式做法,而采用能够自我调节、相互约 束的工作团队方式。
2、从 众 试 验
3、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因素 1.群体的一致性压力 2.群体的规模 3.群体的凝聚力
(二)个体因素 1.性别 2.地位 3.知识经验 4.个性特征
霍桑工厂的实验 --“随大流”
(三)刺激物因素 1. 刺激物的清晰性
2.刺激物的内容
(四)文化因素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 们所表现出的从众行为是有差异的, 说明文化差异对从众现象确实存在 影响。 日本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比美国文 化更具有从众性,但是,Frager、 Williams和Sogon使用阿希范式的研 究却发现,当群体一致给出错误答 案时,日本学生在总体上比北美学 生更少从众。
的。 非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是群体成员在 相互交往过程中,在模仿、暗示、顺 从的基础上形成的。
群体规范形成的过程
探索阶段:群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标准去看待和了解群体中
其他成员的行为标准或业已存在的群体规范体系,彼此之
间产生双向的接近和同化,努力寻找其中共同的因素并以 此作为建立新的群体规范的起点。
(1)年龄结构。 领导班子成员的年龄构成应遵循两个原则: 第一、不同层次的领导班子成员年龄构成应有所区别。 第二、不同工作性质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的年龄构成应 有所区别。 (2)知识专业结构。 从大中型企业领导班子的角度看,不仅应当有工程技 术方面的专家,还应有管理、财会、经济、人事等方 面的专家。 (3)性格结构。 外向型性格与内向型性格的人应有合理搭配。
生 产 率
对照组 弱凝聚力+消极诱导 强凝聚力+消极诱导
0
工作时间
4、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外部影响。 (3)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 (4)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5)加入群体的难度。 (6)群体规模。 (7)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8)以往成功的经验。
第五节 群体决策
(4)能力结构。 从领导班子的构成看,思维能力最具重要性。 思维能力可分为创造型、发现型和再现型三种 类型。 发现型:善于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 问题。 创造型:善于出谋划策,善于出主意、想办 法。 再现型:不善于发现问题,也不善于出谋划 策,但如果交待给他一定的任务,他会原原本 本贯彻执行,不会走样。
(1) 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
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群体资源的总量也增加,但这些
资源不一都是有用的资源,如群体间的不同点也增多, 因而成员各自的特长难以发挥。
随着群体人数增多,成员参加活动的和得到奖励的机会
减少。
群体人数越多,就越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以协调成
员的活动。
随着群体人数增多,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多。 群体成员人数越多,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的程度就会越低。
公司董事们特意任命了一些奸诈狡猾、善于使用权术 的人作为高层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 些人才能最有效地激发组织的工作精神。
董事们通过以劳动生产率为基础的奖金制度鼓励员工 的工作,而事实上这种制度并不能带来高质量的工作,并 且在公司遇到财务困难时会给公司带来许多问题,因为他 的管理人员是为个人奖励而不是为了公司利益而工作的。
形成阶段:不同的行为、价值和观念体系互相融合,通过
心理和行为的互动过程,逐步形成某种公认的、可接受的、
规范群体成员行为的标准。
定型阶段:通过群体和个人之间、个人和个人之间行为观
念的交换、归属和服从过程,最终形成对群体所有成员具
有共同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系。
第三节 群体压力和从众行为
1、从众行为
4、群体的结构
群体成员的结构可分为不同的方面,如年龄结
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 构以及观点、信念结构等。 同质指群体成员在能力、性格、年龄、知识等 各方面都比较接近;所谓异质指在上述各方面 都迥然不同。
在下述情况下,同质性群体可能达到最高的工
作效率: (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复杂的知识和技能; (2)当完成一项工作需大家密切配合时,同质 群体较为有效。 (3)如果一个工作群体成员从事连锁性的工作, 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则同质群体较好。
1、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
群体决策的优点 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片面性,提高 决策的质量。 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 行。 群体决策的缺点 浪费时间。 从众压力。 少数人控制。 责任不清
3、群体内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等人在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下检验 了群体内聚力和对群体成员的诱导对生产率的影响。实 验的 高内聚力 诱导 消极 导 消极 高内聚力 诱导
积极 低内聚力 诱导 消极 低内聚力 诱导
强凝聚力+积极诱导
弱凝聚力+积极诱导
第二节 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1、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
(1)组织战略 (3)正式规范 (5)人员甄选过程 (7)组织文化 (2)权力结构 (4)组织资源 (6)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 (8)物理工作环境
2、群体成员的资源 (1)能力 (2)人格特点 3、群体的规模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小群体的最 佳人数为3—7人。
从众的概念: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
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在群体压力 之下,他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群体标 准保持一致,这种现象叫做从众或顺从。从众 效应既包括思想上的从众,又包括行为上的从 众。
从众是合乎人们心意和受欢迎的。不从众不仅不受欢迎, 还会引起灾祸。公众几乎都讨厌越轨者,甚至会对他群起而 攻之。
的群体。 (1)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结构规定,由直接向 某个主管人员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 (2)任务型群体:指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
一起工作的人所组成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即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
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喜爱或共同兴趣为基础而构 成的群体。 (1)利益型群体:为了实现一个共同关心的目标 而组成的群体。 (2)友谊型群体:基于成员的共同特点而形成的
波音公司过去的做法是,首先,由设计人员提出 建议,然后是生 产人员,再后是顾客服务人员,依此类推。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滚雪 球式的项目改进完善工作。在设计完成后,生产过程开始之前,成本 就已经很高了。 这种低效率的体制导致了生产率的降低、成本的升高.
在777项目中,公司通过采用团队形式,降低了成本。 具体来说,公司在正式开始生产飞机之前,能够考虑 到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人员与生产人员密切合作,创造 出了一种新的生产布局,使工作人员能够利用同一套工具 进行多项目的制造。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公司的用户代表提出了1000项 改进建议。同样,公司的维修人员也提出了近100项建议, 从而使777飞机更便宜,质量也提高。
4、从众行为产生的后果 积极的一致性 消极的一致性 无异议的一致性 管理的原则:
凡是积极的一致性从众行为一定要鼓励; 凡是消极的一致性行为一定要消除或转化; 凡是无异议的一致性从众行为必须遵守。
第四节 群体的内聚力与群体绩效
1、群体内聚力 概念: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 中的程度。它包括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 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
5、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的概念 群体规范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准则。
群体规范的类型 (1)正式规范:由组织明文规定的员工应遵循 的规则和程序。如企业的岗位规范、操作规程 等。 (2)非正式规范:不是由组织正式规定,而是 员工在工作与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群体规范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