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

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运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所以翻译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古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主要注意掌握直译的方法。掌握古文直译方法实际上是个实践的问题,即只有通过大量地做翻译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纯熟运用直译的方法。

学习古文翻译,主要是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翻译的方法。

一、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二项。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例如:原文: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误译:其中高高的帽子而且很多胡子的人是苏东坡。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句中的“峨冠”指“带着高高的帽子”,如果译成“高高的帽子”就歪曲了原意。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没有语病。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达”的要求。例如: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误译:苔藓长上了台阶,绿色的,草的颜色映入帘里,是青绿色的。

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得拗口。这段可译为:苔痕碧绿,长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二、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原文:(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岳阳楼记》

例4:原文:可以(此)一战《曹刿论战》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1):“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例(2)原文:林尽(于)水源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如:夫、盖)、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如:也、焉)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就可以不译。

例如: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译文:

原文“莲”与“出”之间的助词“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句:“醉翁的情意不在于酒,而在于山水之间的情趣。”“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邹忌讽齐王纳谏》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曹刿论战》

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例如:

(1原文: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可调成:

(2)原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同上)可调成:

(3)原文: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可调成: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例如:

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岳阳楼记》“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而不能用白话中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例如:如古语里面的‘是非’应该翻译成:“这不是”。

例如:(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皆指目陈胜。(都用手指着用眼看着陈胜。)《陈涉世家》

(3)虽然(即使这样)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译为“可以凭借这”。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后”译为“这样之后”)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

例(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译句:“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擂鼓士气就衰减;第三次擂鼓士气已经竭尽。”

(六)直。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对译,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对于文言文的实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确的翻译。

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七)意。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例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分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2、比喻。例:《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不能译为“鸢飞到天上的人”,可译为“极力追求名利的人”。

练习(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又像蛇在爬行,忽隐忽现。)

(2):静影沉壁(《岳阳楼记》)(静静的月亮像沉入水中的璧玉。)

(3):关山度若飞(《木兰诗》(若飞度关山)

3、借代。

例:(1)《隆中对》中“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邹忌讽齐王纳誎》“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3)“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肉食者”指代“做大官的人”。

(4)《醉翁亭记》中“伛偻提携”指“老人和小孩”。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中的“庙堂”指代“在朝廷上做官。”(6)“无丝竹之乱耳”、“宴酣之乐”中的“丝竹”原指“乐器”,这里指代音乐声。(7)《答谢中书书》》《岳阳楼记》“沉鳞竞跃”、“锦鳞游泳”中的“鳞”指代“鱼”。

(八)替。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

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