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中的女性婚恋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年第二学期《大学语文》科目考查卷
姓名:专业及班级:学号:
任课教师:陈祥谦成绩:
论《诗经》中的女性婚恋观《诗经》是一部表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的作品,其中也包括那个时代女性的爱情婚姻观。

《诗经》中的女性总是美丽的,她们对于美好的爱情、幸福的婚姻有着执着的追求。

尽管这些主人公的故事不尽相同,有的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的甜蜜,有的是挣脱桎梏追求爱情的勇气,还有的是不幸被弃的悲凉。

但,不管境遇如何,中华民族的女子对幸福爱情婚姻的追求从未改变。

本文将通过《诗经》中婚恋诗中的女子形象的分析,探讨那个时代的女性的婚恋观。

一、《诗经》中婚恋诗的思想内容
《诗经》中婚恋诗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陷入爱河;漫漫相思;甜蜜约会;为爱反抗;凄婉悲歌;涅槃重生。

二、《诗经》中婚恋诗中女子形象的分类
(一)纯真烂漫、大胆热情
豆蔻年华的女孩见到青年才俊总是会倾慕不已,这种对爱情的热烈渴望,自然而美好。

以《召南·摽有梅》为列。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墍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首诗包含了炙热的爱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大胆直率,勇敢追求爱情而又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女子苦苦企盼有男子来向她求婚,大胆的表白:“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女子以梅子的成熟、零落,比喻青春易逝,表现了急于寻求伴侣的迫切心情。

树上的果实越来越少,女子的呼唤也越来越迫切,从“迨其吉兮”告诫对方不要错过好时光,到“迨其今兮”今天时机正好,到“迨其谓之”我就等着你开口,只要你告白,我就跟你走,将女子急于嫁人的迫切心情和诚挚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也充分反映了古代人们追求爱情的自由,和女子在爱情与婚姻中有相对平等和自由的权利。

(二)畏惧退缩
在封建礼制的桎梏下,许多美好的感情受到了阻挠和破坏,相爱的恋人们或者笃定情深、或就此错过。

这一形象的女子大多性格内向,总把个人挚热的感情深藏在心底下,羞怯与矜持使她们不敢大胆地表白自己的爱意、情欲。

《将仲子》更是此类诗歌的代表作。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是一个女子婉拒情人越墙来约会的诗。

诗中的女子与“仲子”甜蜜热恋,但由于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人的恋情也不得见天日。

“仲子”提出了翻墙进园前来看她,女子迫于舆论压力婉拒了这个想法。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女子先是用树杞引出后文中害怕父母的责骂,接着“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哥哥们给女子的压力也不小,最后是“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表现出了整个社会对这段恋情的看法即不接受。

女子的心被苦苦地折磨着,既害怕各界的舆论压力,又不想被恋人误解,于是用了三个“仲可怀也”来表达自己对恋人的思念和爱意。

一位陷入不被接受的爱情而苦苦挣扎的女子跃然纸上。

这反映了当时男女间的自由情爱因为受到礼教的干预,失去了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爱情的勇气。

(三)哀婉悲戚
爱情之花要么凋谢,要么结果。

这个结果无非是迈进婚姻的殿堂。

可这颗果子却不一定永远完整。

男女不平等的夫权制度就像啃食妇女幸福之果的毛毛虫,让最初的美好憧憬变成幻灭的泡沫。

从《诗经》中可以看出,男子的见异思迁是矛盾发生的主要原因。

但由于受男尊女卑制度的限制,女子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不幸。

最典型的是《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中的女子叙述了与氓恋爱、结婚、受欺、被弃的过程。

表达了她的痛苦哀怨和悔恨觉醒心理。

是当时社会婚姻制度的压迫与损害下的牺牲品,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女子在婚姻家庭中处于的被动低下的地位。

这是一个在婚姻生活的过程对爱情很痴情,对家庭努力经营的女子。

道貌岸然的氓是个“抱布贸丝”的商人。

在氓“匪来贸丝,来即我媒”的追求与哄骗中,爱情战胜了理智,不仅主动“送子柒淇”、而且在“子无良媒”的情况下还是同意了“秋以为期”的婚期,表现出了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但也由于女子对于爱情的追求与痴情到了忘情的地步,未对氓作过细致的了解和考验就轻易答允婚姻大事,从而为未来的悲剧埋下了根源。

女子是一个对爱情十分认真而且内心十分丰富的女子。

氓离去时“乘彼诡垣,以望复关”,而且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兴载言”。

这种痴情到忘乎所以的境地都是造成她一生不幸的原因。

女子的“以尔
车来,以我贿迁”体现了她不嫌贫爱富,不追求彩礼,虽然氓迎娶时未带任何聘礼,仍带上自己的嫁妆乘上迎娶的车子。

到了氓家“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天天早起晚睡,早出晚归操持家务,从无怨言,一心想要经营幸福富足的家庭。

可氓其实是一个喜新厌旧的坏男人,所以女子在长得“桑之末落,其叶活若”年轻漂亮时,对女主人公甜言蜜语。

可惜,当女子为操持家务多年劳苦而劳累成“桑之落矣,其黄而琰”的黄脸婆,氓则“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一改初衷,甚至“言既遂矣,唾于暴矣”,对女子极端粗暴直至遗弃。

这一结局在当时社会不但得不到人们的同情,更是落到的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境地,让人心寒。

可见,当时的妇女无论多么的痴情、多么的娴淑,在政权、夫权、族权的残酷压迫、礼教制度的迫害下,只能苦苦挣扎,祈求幸福。

(四)情深意长
相爱的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天涯海角长相厮守,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戍边、劳役或死亡,他们往往被迫分离,所以就有了漫长等待和无尽的相思。

《诗经》中有许多作品都真切地描绘了女子漫漫的相思之苦。

这些诗篇寄托了女子浓浓的思念,也表现出了当时女子对爱情的坚韧与执着。

下面主要以《唐风·葛生》为例。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

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

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

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这是一首妻子悼念亡夫的诗,句句悱恻伤痛,感人至深。

妻子以葛藤自比,用“葛”依附于“楚”,贴切巧妙地暗喻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

而这墓地荒野,更是容易触动伤感情思。

妻子在与丈夫阴阳两隔的情况下,只能孤孤单单,无依无靠。

“谁与独处”、“谁与独息”、“谁与独旦”表面上在描写亡人在这墓野之中无人陪伴,实际上也暗示出活着的人孤独自处的凄凉。

而妻子发出“归于其居”“归于其室”死后同愿望悲号体现了他们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等情重绵长的思念!
三、《诗经》中婚恋诗中女子境遇的启示
《诗经》中婚恋诗所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之恋的诗意美感,不免让人产生精神上的归宿感,所以,在现今日趋庸常的社会生活中保持一颗纯真的诗心事非常有必要的。

[1]《诗经》中所表达出的女性的爱情观,使我们真正进入到了古代女子的感情内心世界。

据司马迁说,孔子曾对《诗经》进行编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2]现代婚姻家庭频繁出现的始乱终弃、嫌贫爱富的现象,对此,如果人们能够回到2000多年前,透过《诗经》中体现的情感认真体会孔子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风雨同舟,携手到老,婚姻与家庭一定会更加幸福。

在孔子的眼中,爱情是圣洁而伟大的,没有任何杂质,它是一种美好的现实夙愿。

[3]那么,《诗经》中周代女性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的启示,最重要的就在于精神与心灵的感触。

(一)勇敢追求
爱情来得时候要勇敢的抓住它,有时候幸福是要自己去追求的。

像《摽有梅》中的女子一样,说不定只有在用一点点,不畏怯,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爱。


要等到一段美好的感情因为自己的怯懦,就此错过,错过之后再后悔。

(二)自尊自爱,保持理智
在对待爱情的方面,女子应该表现出自尊自爱,理智地对待自己的爱情,不能盲目地陷入一时的甜言蜜语,丢失了自己。

《诗经》婚恋诗中的《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中刻画的热恋到婚姻再到受虐被抛弃的妇女,都给我们以警示。

她们在对待的消失的爱情的时候,选择了果断的放弃,自己来拯救自己,这种理智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对现代女性来说,不能完全沉溺于爱情的甜蜜中,要理智清醒地对待爱情,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来完成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五号宋体)
[1]曾巧燕.诗经时代的爱情文化[D].百度文库.2009.
[2]孙芝斋.论语今译(中英)[Z].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57.
[3]汪玢玲.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