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发展历程回顾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办高校发展历程回顾与思考
摘要:我国民办高校随着改革开放兴起,并逐步发展壮大,大致
经历了探索孕育、确立地位、快速发展和内涵建设四个阶段。尽管民办高校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但制约民办高
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仍然亟待改善。
关键词:民办高校发展历程回顾思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民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办高校随着改革开放兴起,并一步一步发展壮大。2010年,全国民办高校676所(含独立学院323所),在校生476.68万人,占到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20%以上。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
1 民办高校发展历程回顾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探索孕育、确立地位、快速发展和内涵建设四个阶段。
1.1 改革开放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1978~1991) 1978年,在经历十年动乱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高等教育的发
展也翻开了新的篇章。1977年底,中断了11年的高考重新恢复,无数学子搏击高考,期望实现读大学的梦想。由于招生名额很少,能够幸运成为“天之骄子”的只是极少数,大多数成为失意的落榜者。一时间,社会上各种高考补习班纷纷兴起,由此产生了一种以“高考补习”和“自学考试辅导”为主要途径的民办社会大学,这一类学
校的典型代表有湖南中山进修大学和黄河科技大学。改革开放后国家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各种专业人才非常短缺,公办高等
教育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于是,产生了另一种以“职业培训”为主要途径的民办社会大学,它们的典型代表有北京中华社会大学、西安翻译学院、太原中医业余大学。早期的这些民办社会大学条件非常简陋,在既无校舍场地又无教师队伍的情况下,依靠租借校舍
教室、聘请公办学校退休教师或代课教师白手起家,逐步积累了办学资源。他们在民间办学的组织形式、办学模式以及管理机制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孕育了民办高校的雏形。这一时期的民办高等教育主要是在非正规的培训领域发展,仅仅是作为公办高校的补充,起到“拾遗补缺”作用。尽管1982年重新修订颁布的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但民办的社会大学尚未被纳入正规的高等教育体系,不能参加统一高考招生,也不能颁发正规学历文聘。
1.2 市场经济确立民办高校的合法性地位(1992~1998)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改革指明了方向。南巡讲话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并于1993年写入宪法,这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舞台。1993年,国家教委出台《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肯定了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民办高校被正式纳入
高等教育体系。同年10月,国家教委评定黄河科技学院、浙江树人学院、上海杉达学院和四川天一学院具有大专文凭颁发资格,1994年,又评定南京三江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具有大专文凭颁发资格,加上在这以前批准的民办公助性质的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共七所,成为我国首批民办高校。其后,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进一步确立了民办高校的合法性地位。如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格局”;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5条:“国家鼓励企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第六章“保障与扶持”中,从“学校建设用地”、“教师、学生与公办学校平等待遇”等问题出发,对民办高等教育予以扶持与鼓励。这一时期,一批办学较好的民办社会大学被批准为正式的民办普通高校,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招生。但由于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都比较低,再加上昂贵的学费,民办高校招生十分困难,无论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都比较小。
1.3 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民办高校快速发展(1999~2005)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属于精英教育,大学生比例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1999年,国务院经过研究决定扩大高校招生规模。1999年普遍高校扩招51.3万人,比1998
年增加47.8%;2000年扩招60.9万人,增幅38.16%。之后连续几年大规模扩招,至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15%,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一比例至2005年提高到21%。高等教育大众化给民办高校的发展带来机遇,其对民办高校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扩招给民办高校带来了充足的生源;二是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完全依靠国家财政举办高等教育比较困难,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办学。民办高校抓住机遇,学校数量迅速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从1998年到2005年,民办高校从25所增加到252所,在校生从2.2万人增加到105.17万人,已占普通高校在校生的15%以上,民办高校的平均在校生也从967人增加到4170人。这一时期,是民办高校发展最快的时期,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高校的发展也起到了大力推动作用。民办高校不仅在数量和规模上获得快速发展,办学层次也有突破,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民办本科院校已有25所。
1.4 竞争和生存压力促使民办高校转变发展模式(2006至今)
民办高校乘扩招东风,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一些学校办学时间不长,而在校生已超万人。如此快速扩张,一是对学校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二是学校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许多民办高校办学条件不足,生均师资、仪器设备、实习场地、教室、宿舍等都不能满足办学需要;三是教育教学质量下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民
办高校的声誉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伴随扩招我国高校数量急剧增加,围绕生源大战,民办高校面临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一些办学时间短、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民办高校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在此情势下,教育部于2006年11月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7年2月颁布《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国务院办公厅也于2006年l2月下发《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引导民办高校转变发展模式,加强内涵建设。2006年之后,我国高校扩招速度已经大幅放缓,民办高校过去那种一味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加强内涵建设,形成自身特色是民办高校现在也是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
2 对民办高校发展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2.1 关于资金来源
资金一直是困扰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私立大学的经费来源是多种渠道的。在日本,私立大学办学经费来源除了学费外,还有政府财政资助、社会捐助和社会服务收入等多种渠道,学费以外的资金一般占到办学总经费的3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50%。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靠收取学生学费,以学养学。政府财政资助主要针对公办高校,对民办高校的资助很少,甚至连法律规定的民办高校应该享受的税收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