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
合集下载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cd1f17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e.png)
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 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
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 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
D
4.有学者指出,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
对门第的看重,过度到对文化的看重……· 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
(1)时间:隋至唐前期
(2)内容: 租
纳粟为租(田租)
庸 纳帛或布代役为庸
土地税 代役税
调
纳帛或布为调
财产税
(3)意义:①以庸代役保证了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农民负担相对减轻,劳动积极性有所提高,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 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 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 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 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 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A.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D.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C
·
6.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十八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
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
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 )
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 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
8.这是一种承认有财富差别的征税新模式,把之前的征税标准从个体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532308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3.png)
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3.两税法的影响 积极影响:
新在哪?
积极 作用
①税种:繁杂多项—简化征收 ②标准“:舍地税人”
“舍人税地”
以人丁为主 以土地财产为主
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 国家的财政收入。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 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 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古 古代 代国 政家 治治 制理 度体 不系 断不 完断 善完
善
三省发挥的功能不同
中书省和门下省为何离太极宫最近?
中书造命,门下审复,尚书奉行。 ——《职官类·唐六典》
特点1:分工明确, 集思广益,提高效率
2、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
【材料三】中书掌定旨出命,门 下给事中掌握封驳,尚书受而行 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 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妇人二十亩……老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 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 夫一妇,调帛(或布)一匹、粟二石。民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 出一夫一妇之调……奴婢八人,耕牛20头,亦出一夫一妇之调。 租(田亩税):粮食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 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 收其庸,每日三尺。
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 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时间:不定时—基本定时
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消极影响
统一税额取消、人口流动不受限制,各地税负轻重不均
材料六:臣出使经行,力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
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需五家摊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优质免费课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优质免费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42ba5b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d3.png)
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
不利的。
整,以(辅4)成削大一弱统门政阀府士之族团势结力巩,固。 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加强了中央—集—钱权穆;《国史大纲》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一、名门子弟初入仕
3、选官制度变化趋势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提示:选官标准、方 式、权力等方面思考
——翁俊雄《唐后期民户大迁徙与两税法》
均田制无法推行 原有的赋税制度无法实行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政府出现财政危机
三、顺应时弊改税制
3、两税法 • 内容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材料十四】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 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
时期
制度
选官标准
选官方式
商周 世卿世禄制
血缘
官位世袭
战国-秦 军功爵制
汉
察举制
魏晋 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
科举制
军功
德行
家世 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
才学
朝廷授予
自➢趋下向选而客官上观标推、准荐科学 ➢ 选官方式 趋官向员公推平荐、公开 ➢朝选廷官授权予力 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强化 中央组织考试
二、宦海浮沉终为相
——《旧唐书·杨炎传》
弘农杨氏
以弘农郡为郡望的杨姓 氏族,属于“关陇八大 家”,有着“天下杨氏 出弘农,弘农杨氏遍天 下”之说。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202144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08.png)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
本课小结选官之变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黑水都督府(726年量)督府登安东都护府新赋税之变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人身控制减弱
公平公正今国界
工
黑水都督府 (726年量)课后思考与探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给当今国家治理提 供哪些历史借鉴和历史智慧?都城O 府、州级驻所政权部族界米虚 今国界 南海
结合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之处?此种创新有什么影响 ?
结合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之处? 此种创新有什么影响?皇帝 皇帝决策程序化 减少决策
失误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提高工作效率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决策 和行政体 系日臻完 备。
相权三分彼此制约 相互牵制集体决议
关内道京兆府o 362921剑南道成都府160950
o 河南道河南府194746江南东道余杭郡 86258
河东道太原府 河北道赵郡124000 8157关内道京兆府o o 河南道河南府241202 18799
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河东道太原府。 128905
东晋王羲之
材料一: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 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 才 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宋书 ·列传第五十四》材料二:今定中正,立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 之权势……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 ·刘毅传》
南 海
第7课都督府
于都护府
一、选官之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二、中枢之度—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三、赋税之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本课小结选官之变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黑水都督府(726年量)督府登安东都护府新赋税之变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人身控制减弱
公平公正今国界
工
黑水都督府 (726年量)课后思考与探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给当今国家治理提 供哪些历史借鉴和历史智慧?都城O 府、州级驻所政权部族界米虚 今国界 南海
结合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之处?此种创新有什么影响 ?
结合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之处? 此种创新有什么影响?皇帝 皇帝决策程序化 减少决策
失误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提高工作效率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决策 和行政体 系日臻完 备。
相权三分彼此制约 相互牵制集体决议
关内道京兆府o 362921剑南道成都府160950
o 河南道河南府194746江南东道余杭郡 86258
河东道太原府 河北道赵郡124000 8157关内道京兆府o o 河南道河南府241202 18799
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河东道太原府。 128905
东晋王羲之
材料一: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 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 才 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宋书 ·列传第五十四》材料二:今定中正,立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 之权势……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 ·刘毅传》
南 海
第7课都督府
于都护府
一、选官之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二、中枢之度—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三、赋税之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7张PPT)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7af592d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aa.png)
影响:1、量出为入,有利于国家财政的预算,从制度上避免官吏 随意增加税收;2、以土地和资产为征税标准,人口流动不影响 税收,扩大了税收对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众多税收统一 名目,一定程度防止官吏作弊摊派的可能性,减轻人民负担,一 定程度上维护唐朝政权。
唐后期——两税法的失败
材料十: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 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1.认识从汉至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和赋税
制度的演变历程。
2.分析理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
庸调制、两税法的内容和影响。
3.联系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的意义。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中书令、侍郎 尚书令、仆射 侍中、给事中 政事堂
职责: 三省长官都是 宰相,中书、 门下决策,尚 书省下辖六部, 具体执行
特点: 职权分工明确, 又彼此制约;中 书和门下省处于 枢纽位置;集体 宰相制(群相); 官僚政治的强化。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意义: 家国异构
三、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一般包括: 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也叫人口税,即丁税; 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3.以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 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 5.其他杂税
三、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时代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1、使负责宫廷饮食服饰起居等皇帝家务事的机构与 处理国家政务的机构截然分开,标志中国古代职官 制度走向成熟,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2、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行政 效率的提高。 3、既避免大臣独揽大权,也避免了皇帝一人决策专 断带来的失误。
唐后期——两税法的失败
材料十: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 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1.认识从汉至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和赋税
制度的演变历程。
2.分析理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
庸调制、两税法的内容和影响。
3.联系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的意义。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中书令、侍郎 尚书令、仆射 侍中、给事中 政事堂
职责: 三省长官都是 宰相,中书、 门下决策,尚 书省下辖六部, 具体执行
特点: 职权分工明确, 又彼此制约;中 书和门下省处于 枢纽位置;集体 宰相制(群相); 官僚政治的强化。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意义: 家国异构
三、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一般包括: 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也叫人口税,即丁税; 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3.以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 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 5.其他杂税
三、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时代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1、使负责宫廷饮食服饰起居等皇帝家务事的机构与 处理国家政务的机构截然分开,标志中国古代职官 制度走向成熟,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2、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行政 效率的提高。 3、既避免大臣独揽大权,也避免了皇帝一人决策专 断带来的失误。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6162c2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42.png)
九品中正制(曹魏创立) 中正官 评定授官
家世、道德、才能 → 家世 较窄(士族为主)
科举制 (隋朝—1905年) 中央政府 分科考试 才学
扩大(不限于士族)
创新 集权 公开 公平 开放
学习聚焦: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和公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2、隋唐——科举制
(4)影响(重点)
3.内容 ① 方 式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秦等汉级以来,中共国分古九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材料:到了魏晋时代,等居,然朝倒廷退依到此全授凭以中相正应官的作官出职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
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
行”! ② 标 准 :家世、德才→家世(门第)
从隋朝到唐初,主要考策论,以文辞华美为胜,后增加帖经和杂文。 科举考试最高等级。要求考生根据特定题目创作诗、赋。
1%~2%的录取率
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 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一、选官制度
2、隋唐——科举制 (3)创新之处
选官制度 选官权力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 选才范围
西汉
东汉
内廷
尚书 中书 侍中
尚书台
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
外朝
丞相
三公
(虚置)
魏晋
南北朝
中书虽有省三省, 门下但各省自的
职掌和权 力分配尚 未定型, 也尚未正
尚式枢书构权省成力中机
构的组成 部分。
中书省
(草诏)
门下省
(审核)
尚书省
(执行)
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草 拟
门下省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说课课件(共30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说课课件(共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f7d82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26.png)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
——《商君书》 举改革旗,打创新牌
说选题
说学情 说目标 说重难点 说方法
板书设计
隋
唐 中央官制
制
度
的 变
选官制度
化
与
创 新
赋税制度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说过程 说反思
古古 代代 政国 治家 制治 度理 创体 新系 完不 善断
完 善
叁
唯以资产为宗 不以丁身为本
——赋税制度
1.数字故事
请同学们观看 数字故事并思 考,从魏晋到 唐代,中国古 代的赋税制度 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其征税 标准是什么?
1.数字故事
设计意图:采用数字故事趣味解读,提起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浅出帮助学生解读租调制、 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概念,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了解赋税制度的创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盛世的出现奠定经济基础。
2024/12/19
2.学思之窗 结合教材探究与拓展,评价两税法的利弊?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解读两税法的利弊,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坚持实事求是 和史论结合的评价原则,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从而更进一步对两税法的创新与缺陷 进行辩证的评价。
2024/12/19
政治智慧 当代价值
请结合本堂课所学内容,分小组讨论: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为当今的行政实践和行政改革提供诸多启示。隋唐制度 的创新推动了盛世景象的出现,据此你认为体现了古人哪些政治智慧?对当下有何启示?
时空坐标
01·中央官制 02·选官制度 03·赋税制度
设计意图:时空定位隋唐,整合教材内容,调整教材子目顺序;机构是外架,人才是其 中最活跃的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外向内,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f6e5b91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69.png)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选官用人制度 的演进。 2、了解古代中枢机构的变 化和实质。 3、了解古代赋税制度的发 展。 4、了解儒道佛三教的发展 变化。
一、选官制度
一命 二运 三风水 四积阴德 五读书
一、选官制度
1.历代选官制度
商周时期 战国—秦朝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年
血缘关系 先秦时人们依靠牢固 的血缘联系,分封制 和宗法制的保障,形 成家国一体的统治模 式政治格局
军功 在战场立功便可授与爵 位。军功爵制度出现在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 法之后,大行其道,成 为当时的重要选官制度。
品行才能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 内随时考察、选取 人才并推荐给上级 或中央,经过试用 考核再任命官职。
消极:
一、选拔标准固定化,严重禁锢了人 们的思想,迂腐文学功利性强,忽视 实用,不利于创新发展。
二、三省六部制度
秦朝
西汉
东汉
隋唐
图3 唐朝三省位置示意图
皇帝
同意后交予审议
中书省
门下省
封驳
起草政令
审议政令
通过 尚书省
审议 执行 政令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 户 礼 兵刑工 封 度 祠 职都屯 勋 金 主 驾比虞 考 仓 膳 库门水有身则有庸”
中国税制发展变化
秦汉
西周-春秋
土地制度:国 有土地,井田 制 赋税制度:劳 力地租
北魏时期
土地私 有,赋 税制度: 田租、 人头、
土地制度: 均田制 赋税制度: 租役调
徭役
唐朝初期
租庸调制度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选官用人制度 的演进。 2、了解古代中枢机构的变 化和实质。 3、了解古代赋税制度的发 展。 4、了解儒道佛三教的发展 变化。
一、选官制度
一命 二运 三风水 四积阴德 五读书
一、选官制度
1.历代选官制度
商周时期 战国—秦朝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年
血缘关系 先秦时人们依靠牢固 的血缘联系,分封制 和宗法制的保障,形 成家国一体的统治模 式政治格局
军功 在战场立功便可授与爵 位。军功爵制度出现在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 法之后,大行其道,成 为当时的重要选官制度。
品行才能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 内随时考察、选取 人才并推荐给上级 或中央,经过试用 考核再任命官职。
消极:
一、选拔标准固定化,严重禁锢了人 们的思想,迂腐文学功利性强,忽视 实用,不利于创新发展。
二、三省六部制度
秦朝
西汉
东汉
隋唐
图3 唐朝三省位置示意图
皇帝
同意后交予审议
中书省
门下省
封驳
起草政令
审议政令
通过 尚书省
审议 执行 政令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 户 礼 兵刑工 封 度 祠 职都屯 勋 金 主 驾比虞 考 仓 膳 库门水有身则有庸”
中国税制发展变化
秦汉
西周-春秋
土地制度:国 有土地,井田 制 赋税制度:劳 力地租
北魏时期
土地私 有,赋 税制度: 田租、 人头、
土地制度: 均田制 赋税制度: 租役调
徭役
唐朝初期
租庸调制度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课件(共23张PPT)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课件(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4f3775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6.png)
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们负担随币值波
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动而波动。
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
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③税外加征杂税,
——《白居易集》卷2《重赋》 人民负担逐渐加
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3: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举荐孝廉,再由
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4:曹魏创立,唐朝废。设中正,由本籍朝官兼任,以德才而定九品,作为吏部任用
根据,按士人表现,品有升降。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
对象:将
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
赋税征收 对象定为
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21至59岁
的成年男
子。
调:随乡所出,每丁每年
租:每丁每 年纳租粟2石
庸:每丁每年服徭 役20日;不应役 者,则纳绢或布替
输“调”绢2丈,棉3两; 不产丝绵的地区,每丁每 年纳布2丈5尺,麻3斤。
代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唐)陆贽 计丁征收赋17役
皇帝
交予审议
通过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起草政令 未通过 审核政令
封驳
决策系统 相权三分
共同议事机构:政事堂
吏、户、礼、 兵、刑、工
执行政令
行政系统
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 门下省掌封驳审议,意在二 者“以相检察”,但由于各 自不能“舍己从人”,故行 之不久,两者日有争论,遂 成怨隙。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精品课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c5e68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c.png)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统一→盛世→动荡
京杭大运河的 重要意义?
唐朝灭亡的时间?
谁在位期间将唐朝 推向全盛时期?
安史之乱是 什么转折点?
唐朝通过什么方式处理与吐蕃的关系?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 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 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制度 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创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文帝改革
租庸调制
政府
永业田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
时间,政府的赋税收男丁入也有了保户障。
口分田
(成年男子)
(一夫一妇)
租
(田租)
庸
(代役税)
调
(土产品)
两税法
至唐朝承平日久,人口渐增,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途径 多占土地,口分田实际还官者又很少,政府所掌握土地已不敷授 受。……由于均田制的破坏,按丁缴纳的租庸调制也无法保证, 两种附加税——按户等每户征收的户税和按地亩征收的地税在国 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压倒租庸调。
一律纳税
一次
夏、秋两季
放松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收税对象 增加了收税次数
制 度 选官制度 的 变 中央官制 化 与 创 赋税制度 新
古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更加公开公平 代 政
治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皇权大大加强
制
度
不
从租调制到两税制
以财产来征税
断 完
善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②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
-.
统一→盛世→动荡
京杭大运河的 重要意义?
唐朝灭亡的时间?
谁在位期间将唐朝 推向全盛时期?
安史之乱是 什么转折点?
唐朝通过什么方式处理与吐蕃的关系?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 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 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制度 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创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文帝改革
租庸调制
政府
永业田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
时间,政府的赋税收男丁入也有了保户障。
口分田
(成年男子)
(一夫一妇)
租
(田租)
庸
(代役税)
调
(土产品)
两税法
至唐朝承平日久,人口渐增,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途径 多占土地,口分田实际还官者又很少,政府所掌握土地已不敷授 受。……由于均田制的破坏,按丁缴纳的租庸调制也无法保证, 两种附加税——按户等每户征收的户税和按地亩征收的地税在国 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压倒租庸调。
一律纳税
一次
夏、秋两季
放松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收税对象 增加了收税次数
制 度 选官制度 的 变 中央官制 化 与 创 赋税制度 新
古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更加公开公平 代 政
治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皇权大大加强
制
度
不
从租调制到两税制
以财产来征税
断 完
善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②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5张PPT).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5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55d6af6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f.png)
三公 九卿
中朝
三公 尚书台 三公 中 尚 门
九卿 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
书 书下 省 省省
中尚 门 书书 下 省省 省
中朝掌决策,
外朝掌执行
吏户礼兵 刑 工
二、三省六部制
内容 运作方式: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合署办公, 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
二、三省六部制
思考:三省六部制度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 而决定。……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 “政事堂”。……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皇帝命令,在“敕”字下,须 加盖中枢、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 级机关所承认。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 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 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 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 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 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 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 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 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导入新课 皇帝的烦恼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 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课标 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 晋南北朝政权更 迭的历史脉络, 隋唐时期封建社 会的高度繁荣, 认识三国两晋南 北朝至隋唐时期 的制度变化与创 新的新成就。
选官制度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共28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47a7d7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cf.png)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 事 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
——《新唐书》
三省各自为政
政事堂
中书门下
意义:个人施政转向集体施政,提高决策正确性与效率, 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二、中枢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次年颁布实行了新的租调制, 规定一夫一妇为纳税单位,租额相对减轻,即一对夫妇年 纳票2石,帛1匹..以后相建立的北齐、北周、隋、唐都 曾颁布过此令,唯办法略有变更。
——吕建中《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述略》
三、赋税制度:租调制到两税法
2.租庸调制度的流变-租庸调制 阅读史料想想初唐税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目 第二部分 中枢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录
第三部分 赋税制度:租调制到两税法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从察举到科举
中国古代历代选官制度是如何变化的?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
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
府职务,世代为官。
1、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应考者,使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2、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导致 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枢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行政体系演变
西汉:中外朝制
魏晋:三省六部
雏形
4
2
3
1
秦朝:三公九卿
——《宋书·卷九十四·列传第五十四》
(1)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下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2)地方大族操纵人才选拔
材料二: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 事 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
——《新唐书》
三省各自为政
政事堂
中书门下
意义:个人施政转向集体施政,提高决策正确性与效率, 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二、中枢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次年颁布实行了新的租调制, 规定一夫一妇为纳税单位,租额相对减轻,即一对夫妇年 纳票2石,帛1匹..以后相建立的北齐、北周、隋、唐都 曾颁布过此令,唯办法略有变更。
——吕建中《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述略》
三、赋税制度:租调制到两税法
2.租庸调制度的流变-租庸调制 阅读史料想想初唐税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目 第二部分 中枢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录
第三部分 赋税制度:租调制到两税法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从察举到科举
中国古代历代选官制度是如何变化的?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
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
府职务,世代为官。
1、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应考者,使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2、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导致 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枢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行政体系演变
西汉:中外朝制
魏晋:三省六部
雏形
4
2
3
1
秦朝:三公九卿
——《宋书·卷九十四·列传第五十四》
(1)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下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2)地方大族操纵人才选拔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教学课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a51f4b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71.png)
答案 C
读教材自主学习
提能力合作探究
讲方法题型对接
【典例1】 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初年, 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
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署敕,
结果把这事闹黄了。魏征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
事一中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
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 居然 符合三省六部制的运转程序
这说明( )
读教材自主学习
(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官制度
(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的趋势
(3)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读教材自主学习
提能力合作探究
讲方法题型对接
对点训练 1.“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而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
答案 A
读教材自主学习
提能力合作探究
讲方法题型对接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
的实质问题是( )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解析 由“首长制到委员制”,表面上看起来是宰相数量的逐渐增加,反映的实
质问题是皇权在不断加强。
讲方法题型对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税法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的认识。
读教材自主学习
提能力合作探究
讲方法题型对接
第一步 审设问·定方向
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
第(1)问,“根据材料”说明答案完全来自材料;第(2)问,“根据材料 引导词
读教材自主学习
提能力合作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
上上 一品 →
五品
以掌握士人的真实情况,使察举制无法实
门
上中 二品 →
六品
施。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下
上下 三品 →
七品
品
中上 四品 →
八品
【思考】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推行九品中正
无
中中 五品 →
九品
制的背景。
势
中下 六品
族
下上 七品
官品九品
察举制不再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下中 八品 下下 九品
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分
——陆贽《翰苑集》
但
【课堂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租庸调制具有怎样的进步意义?
不
得
(1)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劳动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买 卖
(2)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3)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
三、赋税制度
两税法 (唐中后期)
分 推行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
(西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产生于隋,确立 于唐,发展于北宋, 衰落于明清)
【课堂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官标准
血缘 军功 孝廉 才能→家 世
考试成绩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 为学识、才能。
演
变
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
趋
评演变为考试
势
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 公平、公开
失去了社会基础,被世家大族所操纵, 干预选官的过程和结果。
一、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制)
创 立 :曹魏时期,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推行
措 施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 的官职
上
标 准 :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品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
制度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制)
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
一品
察举选官名实不符,很难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上
品
中正九品
无
二品 三品 四品
同时,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 百姓背井离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难
朝 为
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
田 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舍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郎 材料三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暮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夏
政府直接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
、 秋
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
两
入锐降。
季
征
收 开始推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
实行两税法。
实施办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 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 ◎唐德宗像 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三、赋税制度
材料一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
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唐代三省位 置图
二、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
相
权
加 强
三 分
皇职
权掌
节 制
分 明
君
权
职能及运转:
最近有群众反映, 景点女厕不够啊!
男厕太多, 增加女厕!
皇帝
没毛病
开干!
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情景再现】假如当时皇帝得知有 群众反映景区女厕不足的情况,在 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将会如何 解决这一问题呢?
二、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
相
权
加 强
三 分
皇职
权掌
节 制
分 明
君
权
发展历程:
(1)汉武帝设中朝,尚书令地位提高。
(2)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
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共同辅助决策。
(3)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4)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
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
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
三、赋税制度
租调制与均田令(魏晋南北朝时期)
租调制(魏晋):按户征收粮和绢帛。“租”“调”即为“田赋”和“户调”。
均田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
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土
租庸调制(唐朝初期)
地
会
征 收 对 象 :21—59岁的成年男子
有 的
实 施 办 法 :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丁韪良《西学考略》
登 天
【思考】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进步性。
子 堂
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科举制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
一、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时期)
世袭制
(夏商周)
军功爵制
(战国)
察举制
堂
式科选考拔试官的员方
成科 举 制 度 形
士科和目明,经以两进
首士创的了人武数举,
持高 考了 试科 ,举 提的
式选拔官员 成
科士为和主明经两 和首殿创试了武举 高地位了。科举考
科为主
和殿试
试的地位
一、选官制度
科举制
材料一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
而且将其制度化……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
无
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
寒
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然不能量化考核,
门
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下
——喻大华《帝制往事》
品 【思考】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会怎样评价九品中正制?
无 势
进步性:对于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有很大的作用;且由于中正官
族
为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局限性:无考核标准,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一、选官制度
科举制
朝 为 田 舍 郎
暮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登
隋文帝
隋炀帝唐太宗武Fra bibliotek天唐玄宗
天
开始采用分 始建进士科, 增加了考试 扩大科举取 任用高官主
子
科开考始试采的用方分 科始举建制进度士科形, 科增目加,了以考进试 士扩的大人科数举,取 任持用考高试官,主提
欧了
兵部 吏部 礼部 工部 户部 刑部
二、中央官制
作用:
三省六部制
相
权
加 强
三 分
皇职
权掌
节 制
分 明
君
权
(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 事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