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简约苗族侗族介绍
雷山西江苗族
历史文化
由于历史原因,远古时居于中原一带的苗族先民被迫 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其中的第三、四、五次大 迁徙后聚居的中心地在贵州的东南部,其中以雷公山 地区为主要的聚居地。
奔放飘逸的外化 穿在身上的史书
雷山苗族服饰是当今世界上最美丽、最漂亮的服饰之一。 她们名载着本 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变迁,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 今来生活环境的浓缩。史学家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雷山西江长裙苗族女子盛装
银排圈 银胸牌 银花片
花飘带
银角 托肩
服饰特点
◎袖口宽大为无扣交叉大领衣。
托
肩
◎经衣袖、衣边及背上均用挑、绉等绣
法绣成龙、虎、羊和鱼、蝶、虫等动
物图案。
◎沿托肩镶长方形花草图案。
◎制成各种图案的银花片常缀在袖、肩 两个部位。
银花 片
(飘带裙)花飘带
飘带裙:西江苗族的飘带裙是由24条都 带5种色彩(黑、绿、蓝、黄、红)的花彩 带其飘带笼裙系而成,“24”代表苗族的 24个节气,而“5”代表 了苗族先民进行过 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其中经过了长江、黄河、 淮河、汾河、渭河。
贵州苗族分布
据普查统计,苗族人口遍布贵州省的各专州县市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 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而 雷山西江是全国苗 族人口最聚集和最大的苗寨,因此素有"千户苗寨"之称。 其余分布在毕节、铜仁、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因此人们 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这些房屋,与周围林木幽深的环境天然般和谐,它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艰险人生的从容和节 约使用土地的观念和智慧;它凝固了几千年苗民生活历程的史诗,又保存和积淀了几千 年苗族建筑的精湛艺术,传达了苗族文化中的审美追求,被建筑学家誉为“民间建筑的 魂宝”。 其中以吊脚木楼、水上粮仓和风雨桥为代表。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
刺绣
贵州少数民族的刺绣工艺精湛, 图案精美,如苗族的龙凤刺绣、 侗族的云龙刺绣等,是手工艺品 中的珍品。
编织
贵州少数民族的编织工艺历史悠 久,如苗族的草编、瑶族的竹编 等,这些编织品实用美观,富有 民族特色。
04 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与信仰
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苗族
侗族
提高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提高 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民族 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布依族三月三歌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布依族传 统的歌节,也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对歌、 谈情说爱的时机。
03 贵州少数民族的艺术与工 艺
贵州少数民族的音乐与舞蹈
音乐
贵州少数民族的音乐独具特色,如苗 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等,这些音乐 形式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
舞蹈
贵州少数民族的舞蹈种类繁多,如苗 族的龙舞、瑶族的猴鼓舞等,这些舞 蹈动作优美,内涵丰富,是少数民族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传承方式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化、网络 等,创新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扩大 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
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入 现代审美和创意元素,推动民族文化 的创新发展。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与 合作,借鉴和吸收有益的元素,丰富 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02 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以色彩斑斓、刺绣精美 而著称,其服饰上常绣有各种图 案和花纹,寓意着苗族的历史和
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称。
贵州省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群体,他们各自有着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文化。
本文将对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进行介绍。
贵州省是少数民族比例较高的省份之一,其中包括苗、侗、仡佬、瑶、黎、傣、布依、毛南、水、羌等10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反映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苗族是贵州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拥有较为完整文字系统的民族之一。
苗文是苗族人民使用的文字,它起源于汉字,经过发展演变形成了今天的苗文。
苗文的特点是有声调符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侗族是贵州省的另一大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侗文。
侗文是一种象形文字,以方块和直线为基本构成元素,有一定的象形意义。
侗文的使用范围较窄,主要用于文化传承和交流。
仡佬族是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使用仡佬文作为交流工具。
仡佬文是一种音节文字,以字母和符号构成,符号表示发音。
仡佬文的使用主要在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方面。
瑶族是贵州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也有自己的文字系统。
瑶文是瑶族人民使用的文字,它起源于汉字,经过演变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字形式。
瑶文的特点是符号简洁明了,有一定的象形性。
黎族是贵州省的较小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有自己的文字系统。
黎文是黎族人民使用的文字,它是一种开元音节文字,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的交流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除了以上几个少数民族,贵州省还有傣族、布依族、毛南族、水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他们也都有着各自的语言文字系统。
这些语言文字多以汉字为基础,发展演变出适应自己民族特点的文字形式。
贵州省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十分丰富多样,反映了各个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些语言文字是贵州省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工具。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这些语言文字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贵州省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简介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简介前言: (1)一. 水族服饰 (1)水族简介 (1)水族服饰特征简介 (1)服饰传说 (2)服饰风格 (2)水族服饰中的颜色偏好与禁忌 (4)二.白族服饰 (5)白族简介 (5)白族服饰简介: (5)白族飘带 (6)白族童帽 (6)白族头巾 (6)白族绣鞋 (7)白族头饰 (8)1.男子头饰 (8)2.女子头饰 (8)三.仡佬族服饰 (9)仡佬族简介 (9)仡佬族服饰简介 (9)仡佬族女服 (10)仡佬族男服 (10)发型与佩戴 (11)仡佬族鞋袜 (11)仡佬族服饰发展 (12)四.苗族服饰 (12)苗族简介 (12)苗族服饰简介: (12)不同性别及年龄的苗族穿戴特点: (13)苗族男装特点 (14)苗族女装特点 (14)苗族的头饰: (15)苗族服饰上的图案含义: (16)五.侗族服饰 (17)侗族简介 (17)侗族服饰简介 (17)侗族服饰地域分布 (17)男子服饰特点 (18)侗族女子盛装 (19)头饰和银饰 (19)六. 布依族服饰 (20)布依族简介 (20)布依族服饰简介 (21)服饰上的图腾崇拜 (21)1.龙图腾 (21)2.鱼图腾 (22)3.其他图腾 (23)布依族妇女服饰 (23)六. 彝族服饰 (24)彝族简介 (24)彝族服饰简介 (24)1.凉山型 (25)2.乌蒙山型 (26)3.红河型 (26)4.滇东南型 (27)服装特点 (27)女装: (27)男装 (28)八.土家族服饰 (29)土家族简介 (29)土家族服饰简介 (29)1. 形成阶段 (29)2 .发展阶段 (30)3. 演变阶段 (30)4. 创新阶段 (31)服饰设计中的文化元素 (31)1.自然崇拜——四十八钩 (31)2.图腾崇拜——白虎 (31)3.生殖崇拜——大蛇花 (32)4.神话传说——西兰卡普 (32)服饰的色彩 (33)服饰的特点 (33)小孩的服饰 (33)女子服饰 (34)男子服饰 (36)前言:贵州是中国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贵州少数民族资料
贵州少数民族资料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7个。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全国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人口分布主要在贵州。
下面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在饮食、服饰、民居、信仰、禁忌等方面做一大概介绍:1.苗族分布: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贵州苗族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
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1956年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服饰: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
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饮食: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
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
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民居: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
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
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
歌舞: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
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
贵州少数民族构成的特点
贵州少数民族构成的特点1. 引言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根据统计数据,贵州省有46个少数民族,其中25个属于中国的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在贵州的构成具有独特的特点,本文将从人口构成、文化特点和经济状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2. 人口构成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构成十分复杂,包括了苗、侗、仡佬、水、土家等,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文化。
其中,苗族和侗族是贵州省的主要少数民族,其人口比例分别占总人口的23%和16%。
同时,贵州省的汉族人口也占据很大比例,约为总人口的60%。
这种多元的人口构成使得贵州成为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方。
3. 文化特点在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构成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包括语言、服饰、民俗习惯等方面。
以苗族为例,苗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华丽,女性常戴银饰、穿长裙,并善于织锦绣花的工艺;而侗族则有独特的木楼建筑,以及独特的侗族歌舞等文化表演。
这些文化特点不仅丰富了贵州的文化底蕴,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了解和体验。
此外,贵州省的少数民族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传统节日,比如苗族的龙船节、侗族的芦笙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少数民族人民庆祝丰收的载体,也成为了贵州省的独特风景。
4. 经济状况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构成对于本地的经济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居住在贵州省的一些偏远山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为滞后。
然而,近年来,贵州省政府致力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等一系列措施,逐渐改善了当地少数民族居民的生活。
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已经成为贵州省的一个重要经济支柱。
贵州以其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尤其是苗族的花山节、长须大风独坐等独特的民俗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
5. 总结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构成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从人口构成、文化特点和经济状况三个方面来看。
在人口构成方面,贵州省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特别是苗族和侗族人口占比高。
【头条】贵州柒黔民族文化之贵州少数民族节日介绍
【头条】贵州柒黔民族文化之贵州少数民族节日介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全省有48个少数民族。
世居地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蒙古、羌、毛南和土家等。
少数民族节日很多是出自于民间传说故事,各少数民族人民为纪念本民族故事中的人和事,产生了本民族的节日。
苗族贵州部分地区少数民族主要节日表日期(农历)节日名称民族地点活动内容一月初四至十五根今布依镇宁县黄果树文艺演出、赶表(谈情说爱)、吹唢呐一月初九跳场苗贵阳市花溪区桐木岭跳芦笙一月十一至十五芦笙会苗凯里市舟溪各寨跳芦笙、对歌、斗牛一月十五地戏节布依贵阳市花溪区大赛演唱地戏一月十六至十八芦笙会苗凯里市舟溪乡芦笙堂跳芦笙、敲木鼓、斗牛赛马二月首亥日翻鼓节苗凯里市青曼乡晴郎村敲木鼓、敲铜鼓、吹芦笙三月初三三月三侗镇远县报京乡对歌、跳芦笙、讨篮子(男女青年定情)三月十五至十六姊妹饭节苗台江县吃姊妹饭、踩鼓舞、吹芦笙三月十九至二十一芦笙节苗凯里市旁海区跳芦笙、斗牛、赛马四月初八四月八苗贵阳市喷水池吹芦笙、对歌、跳舞四月初八四月八苗黄平县飞云崖、松桃县等吹芦笙、对歌、跳舞五月初五龙舟节苗、侗镇远县城关赛龙舟六月初六六月六布依贵阳市花溪区赛歌、赶歌会六月初六踩歌堂苗镇远县金堡乡对歌、赶歌会六月中卯日跑马节苗凯里市挂丁对歌、赛马六月第二卯日吃新节苗凯里市旁海区乡村吃新米、庆丰收六月十九爬坡节苗凯里市香炉山跳芦笙、对歌、游方六月二十一查白歌节布依兴义市查白乡对歌、弹月琴、跳舞、赶表七月十三七月半苗凯里市城郊跳芦笙、斗牛、赛马七月第二卯日七月半(吃新)苗凯里市舟溪、青曼吃新米、集会七月二十一芦笙节苗凯里市旁海区吹芦笙、赛马、对歌九月初九重阳节苗凯里市青曼吹芦笙、斗牛、赛马十月第一寅日苗年苗凯里市挂丁、舟溪吹芦笙、斗牛、敲铜鼓、赛马十月亥日(水历岁端节水三都、独山、都匀祭祖、赛马首)。
关于贵州的风俗
关于贵州的风俗贵州地处中国中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彩的省份。
这里的风俗独具特色,深受游客喜爱。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贵州的风俗文化,包括传统民俗、节日习俗以及饮食文化等方面。
一、传统民俗1.苗族银饰苗族是贵州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善于制作银饰,银饰是苗族女性的重要装饰品。
苗族银饰种类繁多,包括耳环、项链、手镯、腰带等,每一种银饰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寓意。
2.侗族歌舞侗族是贵州的另一个重要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歌舞文化。
侗族歌舞形式多样,有舞龙、舞狮、木偶戏、花灯戏等。
这些歌舞表达了侗族人民对生活、自然、祖先等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3.布依族蜡染布依族是贵州的另一个重要民族,他们善于制作蜡染布。
蜡染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其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次染色和蜡涂抹,最终形成图案。
蜡染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节日习俗1.苗年苗年是苗族传统的新年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五之间举行。
苗年期间,苗族人民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舞狮、舞龙、打铜鼓、唱苗歌等。
此外,苗族人民还会进行祭祖、祈福等传统仪式。
2.侗族花山节花山节是侗族传统的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初八至十五之间举行。
花山节期间,侗族人民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舞龙、舞狮、打花灯、唱侗歌等。
此外,花山节还有祭祖、祈福等传统仪式。
3.龙舟节龙舟节是贵州传统的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之际举行。
龙舟节期间,人们会进行龙舟比赛、吃粽子、赛艇等活动。
此外,还有燃放艾草、挂菖蒲、贴五色丝等传统习俗。
三、饮食文化1.酸汤鱼酸汤鱼是贵州的传统美食,以鱼肉和酸汤为主要原料,口感酸辣爽口,非常开胃。
酸汤鱼的做法复杂,需要选用新鲜的鱼肉和各种调料,烹饪时间也较长。
2.酸菜鱼酸菜鱼是贵州的另一道传统美食,也是一道酸辣口味的菜肴。
酸菜鱼以鱼肉和酸菜为主要原料,口感鲜美,有利于开胃消食。
酸菜鱼的做法相对简单,适合家庭烹饪。
3.酸辣粉酸辣粉是贵州的传统小吃,以面粉和各种调料为主要原料,口感酸辣爽口。
贵州省考研民族学与文化学复习资料中国少数民族与传统文化总结
贵州省考研民族学与文化学复习资料中国少数民族与传统文化总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各个民族中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而贵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省份,更是承载了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本文将对贵州省考研民族学与文化学复习资料中的中国少数民族与传统文化进行总结。
一、贵州省的少数民族贵州省是中国较多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之一,涵盖了多个少数民族群体,如苗族、侗族、仡佬族、布依族、瑶族、黎族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独特的传统文化,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二、苗族文化苗族是贵州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文化代表了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传统舞蹈以“大踏歌”最为著名,该舞蹈动作矫健、热情洋溢,充满力量感和美感。
此外,苗族还有丰富的婚礼和节日文化,如“跳花节”和“顶笼节”。
三、侗族文化侗族也是贵州省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的文化独特而丰富。
侗族的音乐文化尤为著名,他们以“侗族大歌”而闻名于世。
这种传统歌曲结合了歌曲、舞蹈和表演,通过唱歌的方式来传达情感和价值观。
此外,侗族还有深厚的手工艺和民间传统医药文化。
四、仡佬族文化仡佬族是贵州省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舞蹈、音乐、服饰等。
仡佬族的舞蹈形式多样,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鼓舞”,这是一种由男性表演的鼓乐舞蹈,既热情又活力四溢。
仡佬族还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音乐乐器,如三弦和口弦等。
五、布依族文化布依族是贵州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体现了山地少数民族社会的特点。
布依族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仪式,如“享水节”和“刨糍粑”。
此外,布依族的传统建筑也具有独特的风格,他们以花纹、彩绘和雕刻等手法装饰房屋,展示了民族特色和艺术技巧。
六、瑶族文化瑶族是贵州省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文化代表了石漠化地区的特点。
瑶族的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瑶族特色,如“瑶族花儿”和“瑶族锣鼓”。
瑶族还有丰富的传统医药文化,他们运用自然植物和动物资源进行药物疗法,保护和传承了独特的民族医药知识。
侗族文化资料
少数民族之侗族小资料一、全国侗族分布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
根据20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879974。
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
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
“合款”分大小。
“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
“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
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
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二、全国各地侗族自治县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19日,广西龙胜县侗族人民和壮、瑶、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龙胜各族自治县。
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
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
1956年7日23日建立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
1984年11月7日建立了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贯彻和实施,实现了侗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三、侗族穿饰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
有的头留顶发。
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
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四、侗族饮食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
一、概况
几组数据
主要民族: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 仡佬族、水族、白族、回族、壮族、蒙古族、畲族、瑶族、 毛南族、仫佬族、满族、羌族18个民族是世居贵州的民族, 后来陆续迁入藏、维吾尔等民族,约有49个民族成分。
少数民族人口1333.6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7.8%。少数 民族人口中,苗族429.99万,布依族279.82万,侗族 162.86万。
C
明清时期,改土归流,逐步 把处于化外之地的贵州少数 民族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 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抗。
二、贵州少数 民族服饰文化
苗族
1
2
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 染的传统工艺技法, “穿在身 上的史诗”。
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 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 有的多达三四十层。
3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 围帕、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 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 帽饰。
三色扣边带,
红黄黑底色,
彝族
间色大摆裙.
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 衣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 “百节鞋”。腰系绣花短围腰, 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
白族
分布在贵州的从江、榕江、天柱、锦屏等一带。喜欢挂金戴银, 人人有首饰。首饰多种多样、五光十色。
侗族
布依族
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 白等色布衣服。青壮年男 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 (或大襟长衣)和长裤。 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 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 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带 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 饰物。
彝族婚礼组图
苗族传统节日 较多,有苗年、 四月八、龙
祭萨 花炮节 姑娘节 赶社 花 炮 斗节 牛 节 播种节 尝新节
贵州文化特色介绍
贵州文化特色介绍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这里的文化融合了多个民族的传统,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景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贵州的文化特色,带您领略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
一、多民族文化的交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其中,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是贵州的主要民族,他们各自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习俗等文化特色。
贵州的文化因此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体系。
二、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苗族是贵州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苗族的服饰十分华丽,女性常常身着蓝色的长裙和银饰,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苗族的舞蹈和歌曲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常常表达着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此外,苗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活动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如苗族的“龙船节”和“踩山节”等,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
三、侗族文化的魅力之旅侗族是贵州的另一个重要民族,他们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和建筑风格而闻名。
侗族的歌舞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笛子、口弦等乐器演奏出动听的音乐,舞蹈则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侗族的建筑风格也非常独特,他们建造的“侗寨”是贵州的一大景观。
侗寨以其独特的木质结构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成为了贵州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
四、布依族文化的魅力展示布依族是贵州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以纺织和染色工艺而闻名。
布依族的服饰和纺织品十分精美,常常以鲜艳的颜色和独特的图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布依族的染色技术也非常出色,他们通过传统的染色工艺将布料染成各种色彩斑斓的图案,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此外,布依族的建筑风格也是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他们建造的“依族楼”是贵州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水族文化的独特之处水族是贵州的另一个重要民族,他们居住在贵州的一些水乡地区。
水族的文化以其独特的船屋建筑和水上生活方式而闻名。
水族的船屋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他们将房屋建在木船上,形成了独特的水上村落。
少数民族苗族文化介绍PPT资料课件
苗族人口 3968400 2060426 1202705
这老伯我听说过,老伴早已过世,每 月除政 府的补 贴外, 生活仅 靠这家 店维持 ,生活 的担子 压得他 好累。 但当乞 丐乞讨 之时, 他会端 上一碗 热汽腾 腾的馄 饨;放 学晚归 的学生 ,小巷 无灯, 总也能 感受到 微弱灯 光下的 爱。感 动的心 绪不只 一次涌 动......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样式繁多,据不完 全统计多达200多种样式,年代 跨度大。史学家称之为:“穿在 身上的史书。”
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
这老伯我听说过,老伴早已过世,每 月除政 府的补 贴外, 生活仅 靠这家 店维持 ,生活 的担子 压得他 好累。 但当乞 丐乞讨 之时, 他会端 上一碗 热汽腾 腾的馄 饨;放 学晚归 的学生 ,小巷 无灯, 总也能 感受到 微弱灯 光下的 爱。感 动的心 绪不只 一次涌 动......
这老伯我听说过,老伴早已过世,每 月除政 府的补 贴外, 生活仅 靠这家 店维持 ,生活 的担子 压得他 好累。 但当乞 丐乞讨 之时, 他会端 上一碗 热汽腾 腾的馄 饨;放 学晚归 的学生 ,小巷 无灯, 总也能 感受到 微弱灯 光下的 爱。感 动的心 绪不只 一次涌 动......
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 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 这老伯我听说过,老伴早已过世,每月除政府的补贴外,生活仅靠这家店维持,生活的担子压得他好累。但当乞丐乞讨之时,他会端上一碗热汽腾腾的馄饨;放学晚归的学生,小巷无灯,总也能感受到微弱灯光下的爱。感动的心绪不只一次涌动......
这老伯我听说过,老伴早已过世,每 月除政 府的补 贴外, 生活仅 靠这家 店维持 ,生活 的担子 压得他 好累。 但当乞 丐乞讨 之时, 他会端 上一碗 热汽腾 腾的馄 饨;放 学晚归 的学生 ,小巷 无灯, 总也能 感受到 微弱灯 光下的 爱。感 动的心 绪不只 一次涌 动......
贵州少数民族资料收集
贵州印象一、贵州省少数民族概况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全省共有48个少数民族。
其中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难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
这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有自己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本民族语言为交际工具。
全省有语言的世居少数民族人口约1200万人,其中约有600万人不通汉语。
各族语言内部在语音、词汇上也有小的差异,从而形成在同一民族语言里又分为若干方言和土语,其中尤以苗语的方言土语最多,有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方言,各方言下面又分为若干次方言和土语;瑶语有优勉、斗睦、巴哼3种方言;布依语分为黔南、黔中、黔西三种土语;侗语分南北两种方言;水语有阳安、潘洞和三洞三种土语;仡佬语有4种方言。
彝族和水族在解放前有自己的文字。
水族文字是一种从右向左书写的单音节方块表意文字,因有的文字有如倒写或反写的汉字,故又有“反书”之称。
苗族文字是1905年英国传教士和当地苗族人根据苗语西部方言的发音特点研制出的一种拼音文字,俗称“老苗文”。
以上几种文字由于文字本身并不完善,加上它们的使用主要局限于宗教活动和宗教场所,因而只掌握在少数巫师、教徒之中,在民间没有真正推广使用。
解放后,政府分别为苗族、布依族、侗族创制了拼音文字,并在这几个民族的聚居区内试行推广。
“文化大革命”期间,试行工作一度终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试行工作恢复。
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民委组织专家学者对贵州实验推行的苗文(黔东方言)、布依文、侗文进行论证验收,认为已具备正式推行的条件。
199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根据调查组的意见和少数民族群众的要求,向国务院呈文要求正式批准上述三种文字。
17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名片包括苗族芦笙、布依族六月六、侗族大歌、土家族摆手节彝族彝文献、仡佬族吃新节、水族水书、回族清真寺、白族团圆节、壮族壮年、瑶族药浴、畲族粑槽舞、毛南族猴鼓舞、仫佬族仫佬年、满族花塚及羌族羌年;这17张精美的少数民族文化名片将成为贵州今后对外宣传、推介及经贸活动的首选优势文化品牌及专利形象标识。
乡土资源 贵州民族分类
贵州民族分类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全省共有4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8个为一类,汉族为另一大类。
以下主要对少数民族进行分类。
贵州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畲、毛南、蒙古、仡佬、羌、满、等17个。
根据地区不同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苗族: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布依族:黔南、黔西南和安顺地区侗族:黔东南土家族:印江水族:三都、荔波彝族:黔西北根据各地区具有的民族不同,可用交叉分类法进行分类。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服饰、忌讳、祭祀、语言、主食、节日、符号和象征等等。
如服饰:苗族:妇女服饰仅在贵州境内就有上百种,总的说来是于朴素之中追求华丽重彩,以刺绣、挑花、蜡染为主要工艺,佩戴贵重银饰后显得富丽堂皇。
男子畜发包头巾,身穿无领、大袖、宽裤脚服装,腰带束身,冬天缠裹。
(苗族服饰一)(苗族服饰二)布依族:女性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多穿短襟长裤,配有栏干花纹装饰,也有穿裙的。
喜欢蜡染,领、肩、襟、袖、衣摆都镶有花边。
地区不同,服饰也各有异。
包头帕,盘围腰,妇女喜欢银饰等。
男性式样简单,与汉族大致相同。
(布依族服饰一)(布依族服饰二)侗族:分南北部服饰,南部服饰接近古代,妇女穿裙束髻绑腿;北部一般穿短衣长裤。
(侗族服饰)土家族:妇女穿左襟大褂,挽髻包头。
(土家族服饰)水族:妇女着长襟衣,包头帕,系长围腰。
(水族服饰)彝族:服饰与四川凉山彝族的服饰不同,和云南彝族的服饰近似:着长袍,缠包头,颜色重青黑,有绣花装饰。
(彝族服饰一)(彝族服饰二)如忌讳:彝族忌讳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不然会使家境贫困;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
忌讳女人跨过男人的衣物,更不能从男子身上,头上跨过。
忌讳女客上楼。
忌讳妇女送自己的首饰、衣物给别人,否则会影响生育和孩子的顺利成长。
贵阳的民族风俗
贵阳的民族风俗
贵阳是中国贵州省的省会,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
贵阳市内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民族包括苗族、侗族、布依族等。
以下是关于贵阳的一些民族风俗:
1. 侗族的"跳花灯"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侗族的一些村庄会进行跳花灯活动。
跳花灯是侗族人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跳花灯活动中,人们会穿上传统的侗族服装,手持彩灯,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跳舞。
2. 苗族的"龙船会"活动:苗族是贵州省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他们会举办龙船会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人们会打扮成龙头和龙尾,在河里划龙船,跳舞、吹唢呐。
3. 布依族的"板凳舞":布依族是贵州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传统舞蹈很有特色。
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板凳舞,这是一种手舞脚蹬轻快的舞蹈,舞蹈者要来回踩着两个板凳,非常有技巧性。
4. 贵阳的"花灯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贵阳市内会举办花灯节活动,这是贵阳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花灯节上,各个少数民族会表演自己的传统舞蹈和唱歌,市民们也会放烟花和灯笼来庆祝节日。
以上是贵阳市的一些少数民族风俗,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这些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加。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今天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多属汉藏语系,其下又分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仡拉语族。
属藏缅语族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土家族等;属壮侗语的有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均出自“百越”;属苗瑶语族的有苗族、瑶族、畲族等,皆出自苗瑶族系;百濮族系,属汉藏语系中的仡基语族,如仡佬族、僰人、羿人等,是为古代的“濮人”。
在对贵州各大族系迁徙入黔的历史中发现,政治挤压,军事征服,制度嬗变等因素,是使四大族系进入贵州的主要动因。
而贵州的历史即此亦可被视为一部移民史。
民族对流与穿插的结果,造成了贵州境内民族区域分布中既有集中聚居,又交错杂居的情况。
各个不同民族分化融合,四大族系,在长期的迁移中,逐渐分化成今天的各种不同民族。
贵州回族人口有16.87万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72%。
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六盘水市各县,贵阳市。
贵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万人,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铜仁地区的沿河、印江、黔东南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遵义县的道真自治县。
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01%,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各县和铜仁地区玉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
贵州的毛南族有3.12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数的29.1%。
是全国10个较少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
贵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贵州畲族有4.49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
贵州仡佬族人口55.9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民族介绍贵州回族
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
历史与文化
历史背景
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与古代丝绸之 路的开通和中西文化的交流密切 相关。自唐朝以来,随着阿拉伯 人、波斯人等西域商人在中国的 定居和通商,回族逐渐形成了自 己独特的民族共同体。在明代, 大量回族人从甘肃、陕西等地迁 入贵州,成为了贵州回族的祖先
历史与文化
传统文化
贵州回族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口头文学、民 间音乐和舞蹈等。其中,口头文学以传说、 故事和谚语为主,反映了回族人民的生活和 思想。民间音乐以"花儿"和"山歌"为代表,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舞蹈则以"踏脚舞"和 "摆舞"为主,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气息
历史与文化
建筑与饮食
贵州回族的建筑风格独特,以四合院为主, 注重实用性和美感。在饮食方面,回族以米 、面为主食,偏爱食用牛、羊、鸡等肉类和 各种豆制品。此外,回族还喜欢食用酸辣食 品和各种糕点
5
结论
贵州回族作为中 国少数民族之一, 具有独特的历史、
文化和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贵州回族的传统文 化也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长期的社会生 活中,回族人民 形成了自己独特 的价值观和生活 方式,为当地的 经济、文化和教 育发展做出了积
极的贡献
-
谢谢观看
XXXXX
XXXXXX XXXXXຫໍສະໝຸດ 4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
贵州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并以此为纽带维系着民族的共 同体。在历史上,贵州出现过许多著名的伊斯兰教寺院 ,如贵阳的清真寺和遵义的西川清真寺等。这些寺院不 仅是回族群众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传承民族文化和传 统的重要场所
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贵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贵州畲族有4.49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
贵州仡佬族人口55.9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贵州羌族有0.14万人,主要聚居在铜仁地区石阡县、江口县。
贵州瑶族有4.44万人,主要聚居在黔南自治州荔波县,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丹寨县、榕江县,黔西南自治州望谟县。
贵州蒙古族有4.75万人,现主要聚居在毕节地区大方县、毕节市、黔西县、金沙县、纳雍县、铜仁地区石阡县。
贵州壮族5.21万人,大约在明清时期先后来自邻近的桂北各县,主要聚居在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黔南自治州独山荔波县。
贵州满族有2.19万人,主要居住在黔西、金沙、大方三个县的结合部。
贵州白族有18.74万人,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大方县、威宁自治县、毕节市、织金县、黔西县、赫章县、六盘水市盘县。
贵州仫佬族有2.84万人,占全国仫佬族总人口的13.69%,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自治州麻江县、凯里市、黄平县、黔南自治州福泉市、都匀市、瓮安县。
贵州水族人口有36.97万人,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90.08%,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都匀市、独山县、黔东南自治州榕江县。
贵州苗族有430万人,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主要聚居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毕节、铜仁地区、六盘水市、贵阳市郊区。
贵州布依族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4.17%,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的镇宁、关岭的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及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贵阳市苗族:贵州是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的苗族有60%住在贵州省,几乎所有县、市都有苗族聚居的村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集中的地区。
此外,黔南、黔西南自治州和松桃、威宁自治县也有一定数量的苗族人口分布。
苗族的族源十分古老,因分布地域不同而各自称“蒙”、“模”、“毛”、“髦”、“雄”等。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过去没有文字,1949年后新创了苗文。
苗族喜聚族而居,形成大小不同的村寨。
村寨多依山建筑,有的靠河溪的山脚,有的在山腰,有的则靠近山顶。
住房以木结构为主,多数为两层,少数为三层。
在山腰上的多为吊脚楼式。
苗族服饰差异较大。
一般说来,男子蓄发包头巾,身穿无领、大袖、宽裤脚服装,腰带束身,冬天缠裹腿。
妇女头顶束髻,包头巾、戴手钏、耳环和项圈、穿裙子。
大多娄裙子为百为百褶裙,因居住地区不同,裙子的长短不一,颜色为青、蓝二色为主,也有其它颜色。
上衣开襟,一般不用扣,多以花带束腰。
苗族崇拜祖先,信鬼神,也有信其他宗教的。
主要节日有:苗年、吃新节、四月八、芦笙节、端午节、龙船节等。
布依族:布依族是少数民族人数在贵州仅次于苗族的又一主要民族,全国均布依族绝大部分聚居在贵州,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较集中,也有聚居在安顺市、铜仁市、遵义市、毕节市、六盘水市和贵阳市等的。
布依族先民是古越人的一支,后称“ 僚人”,元明时期称“仲苗”、“青仲”或“仲家”。
从史籍称布依族先民为“羊可僚”分析,布依族作为羊可江畔夜郎古域远古居民历史悠久。
是贵州创造古夜郎文化的主体民族之一。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壮傣语支,没有文字,1949年后创造了布依文。
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居住环境依山傍水,河谷坝区土地肥沃、水源便利,传统农业以水稻耕作为主。
民间文学有神话、诗歌、寓言、谚语等。
民间歌曲有山歌、浪哨歌、酒歌、大歌、小歌、叙事歌、礼俗歌等。
舞蹈有铙钹舞、转场舞、花棍舞、织布舞、响篙舞等。
戏剧有花灯戏和地戏。
乐器有铜鼓、铜锣、皮鼓、唢呐、芦笙、姊妹箫等。
布依族服饰千百年来逐渐演变,服饰多为青、蓝、白几种颜色。
妇女着大襟短衣,部分着百褶长裙。
男性老年人多穿长衫。
婚姻实行自主婚。
工艺品有蜡染、刺绣、织锦、竹编、陶器、雕刻等。
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信仰多种神灵,崇拜祖先。
少数人信仰佛教、道教、天主教。
1952年以后,布依族聚居地区先后建立有自治区(县级)、自治县、自治州和民族乡。
布依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糍粑、圆糖粑、耳块粑、盐酸菜、狗肉、八块鸡、糯米酒等。
居住:布依族自古以来,多选择溪河两岸、坝子旁边居住。
由于低地潮湿,故民居均为“干栏”式建筑。
主要形式有吊脚楼、石板房。
婚姻经自由恋爱,双方同意后再经媒妁提亲,表面上是媒人说合,实际上是自由恋爱,而且保持了传统礼仪。
丧葬:布依族认为一个人具有“灵魂”和“肉体”两部分。
布依族的墓葬,主要有“木棺葬”、“石棺葬”、“瓮棺葬”三种。
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1952年以后,布依族聚居地区先后建立有自治区(县级)、自治县、自治州和民族乡。
侗族:侗族源于古百越族系,秦汉时由百越西瓯中的一支自长江支流沅水向西南迁徙于今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分布在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一带。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族侗水语支。
侗族无文字,通用汉文,1949年后创立了拉丁字母拼音的侗文。
现在还是多以汉语为交际工具。
侗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溪流上建有桥梁,以“风雨桥”(花桥)最为出色。
村寨建有宝塔式的“鼓楼”,是侗族地区别具特色的建筑。
凡是有鼓楼和风雨桥的地方就是侗族聚居地。
侗族的住房一般是木结构的外廊式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圈牲畜。
居住在平坝的人多住楼下,牲畜另圈。
侗族的服饰男女有别。
男装和汉装无异,妇女也因地区不同而各有异。
农村里,妇女穿青色百褶裙;打绑腿,有的地方穿长裤,束围腰,系飘带。
足穿云钩鞋。
冬青穿右衽无领衣,夏秋改着开襟衣,衬胸襟。
头盘髻,包青布大包头,喜银器。
侗族崇拜祖先,供奉“祖母”“萨岁”女神。
主要节日有过侗年、吃新节等。
彝族: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相传是古羌人的分支。
贵州的彝族人口约707,400余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威宁、赫章、毕节、大方、黔西、纳雍、织金、金沙及六盘水等县市。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文在历史起过重要作用。
彝族多住在较为平缓的山坡上或山间的小盆地中,村落较分散,住宅形式与汉族相同。
彝族服饰,男子穿黑色窄袖斜襟上衣和多褶阔脚长裤。
妇女通常头上缠包头,用围腰和腰带。
彝族信鬼神,崇拜祖先。
主要节日有火把节、丰收节、祭山节等。
土家族:早在2000多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湘西及贵州一带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单一的民族,并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生活。
贵州的土家族分布在印江和沿河两县。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绝大多数讲汉语。
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房前屋后喜种植果木花草。
每个自然村寨多为同姓同宗,一户人家居住一栋房子。
房屋有吊脚楼式,也有一般平房式楼房,式样不一。
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有别,妇女穿左襟大褂,滚花边,衣长而肥,袖大而短,无领,身着围腰,裤脚镶花边,脚穿尖尖花鞋,喜包白色头帕,戴银饰。
男子穿领大襟衣,右衽,青年人喜欢对襟短衣,排扣很多,青布裤子,白布裤腰,裤脚短,头包白帕或花帕。
土家族崇拜祖先,也信鬼神。
主要节日有过年、四月八、端午、六月六、重阳等。
仡佬族:贵州省历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多数居住在本省,自称为贵州“本地人”。
人口约5万多人,散居在黔西南和黔北等地。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
很多人都会说汉语、苗语、布依语等。
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族的服饰与汉族及邻近的少数民族大体相同。
主要节日有春节、吃新节、清明节、中秋节、六月六等。
其余瑶族、回族、壮族等在贵州居住地都很分散。
瑶族散居在黔南的荔波、独山和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
回族在贵州则集中在威宁一带。
壮族主要散居在贵州与广西接壤处。
水族:水族族源与布依族、侗族相同,都是古越人的分支,和侗族一道几经迁徙,现居黔、湘、桂边境一带,在贵州主要生活在苗岭以南、都柳江游,人口有322,000余人。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县市。
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列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有一种古老的文字,叫“水书”。
为鬼师占卜之用,老百姓不认识,也不使用。
“水书”的单字仅有一百多个,系表达五行生克、生死吉凶、八卦、二十八宿和天干地支之类。
水族普遍通用汉文。
饮食以大米为主,喜吃糯米、包谷、麦类、薯类等次之。
副食喜欢吃酸辣、酸菜、酸鱼、辣椒等,尤喜食鱼。
爱饮酒,白酒,米酒,甜酒等都饮,有“无酒不成席”的习惯。
水族的服饰,无论男女都喜欢穿青、蓝色服装。
妇女穿无领对襟半长衫,身大袖宽,下穿长裤,系青布围腰,托肩和裤腿均镶有花边,穿翘鼻子绣花鞋。
节日佩带耳环、项圈、手镯等。
长发梳成一把,斜绾在头上,侧面插一把梳子。
男子包头,服装和汉族相似。
水族多聚族而居,同村寨的成员大多有血缘关系。
妇女地位地低于男子,家长有支配全家的权利。
父死长子继承家长地位。
婚姻是一夫一妻制,随着经济的发展,由早先较为自由的婚姻逐渐变为父母包办了,并明显的打上了“门当户对”的阶级烙印。
水族信鬼神,而且鬼神名目繁多。
回族:贵州省回族人数,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有126500人,约占全省总人口数的3%。
其分布于全省9个地、州、市的人口数为:毕节地区71 403人,占全省回族人数的56%。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 554人,占全省回族人数的16%。
安顺市1l751人,占全省回族人数的9.2%。
贵阳市4 937人,占全省回族人数的3.9%。
铜仁市2 693人,占全省回族人数的2.1%。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l490人,占全省回族人数的1.1%。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l 357人,占全省回族人数的l%。
遵义市1097人,占全省回族人数的0.86%。
全省8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均有回民,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最多。
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有68403人,占全省回民总人数的54%以上。
其次为兴仁县和平坝县,分别为8 972人和6 515人。
有l000人以上不满5000人的有13个市、县、特区,即贵阳市的云岩区、南明区,六盘水市的水城特区、盘县、六枝特区、钟山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普安县、安龙县,毕节市的赫章县,安顺市。
不满1000人的有70个县、市、区,最少的只有数人。
明显地表现出“大分散”和“小集中”的特点。
再以分布于全省的方位来说,大部分在西部。
其次为西南部及地处中心的贵阳市。
再次为东部、南部及北部。
贵州回族分布的另一特点是大多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68400余人,居住县城的不过149户,56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