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06房颤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颤的临床评估—基本检查
1)病史及体格检查
AF的类型 AF发生的时间、频率、诱发
因素等 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 并存的心脏病或可逆性因素
2)ECG检查,可发现:
左室肥厚 P波形态或AF波形 预激综合征 束支阻滞、MI图形 其他房性心律失常 测定各种参数
3)经胸UCG,可发现:
瓣膜性心脏病 LA及RA大小 LV大小及功能 RV压力峰值(肺动脉高压) LV肥厚 LA血栓 心包病变
房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
房颤的患病率和发生率:
普通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约为0.4-1%,但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在年龄大于80岁的老年人中可增至8%
在年龄<40岁的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每年0.1% ,>80岁的女性中 为1.5%,男性则为2%。
房颤的预后:房颤与全因死亡、心力衰竭(HF)及中风的 危险性增加有关。
指南简介(1)
ACC/AHA/ESC组成的编写委员会共同完成。 与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和 the
Heart Rhythm Society 合作。 由3个学会及其下属分会的心血管专家组成的起草
委员会 新指南是在2001年ACC/AHA/ESC制定的房颤治疗
病生理机制—血栓栓塞(2)
血栓形成的病生理机制:
房颤患者左房耳(LAA)的血流减慢、停滞是血栓形 成的主要原因,并且是致残性缺血性中风的栓子来源。
经食道超声(TEE)是检测LAA功能及血栓形成较敏 感而特异的方法。在房颤转复为窦律时,TEE可见 LAA血流速度减慢,后者与房颤时LA的机械收缩功能 丧失有关。
病生理机制—房室传导
一般情况下,房室结限制着房颤时的心率;影响房 室传导的因素包括:
房室结的固有不应期 隐匿性传导 自主神经节律
预激综合征时的房室传导
房颤发作时,心房的冲动经预激旁路前传,可导致快速 的心室反应,甚至蜕变为致命性的室颤
所有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减慢房室结传导而阻断旁路传 导的药物(洋地黄、钙拮抗剂和阻滞剂),均可导致心 室率加快,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是禁忌症
孤立性AF:青年人中30-45%的阵发性AF和20-25% 的持续性AF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孤立性AF)
与AF发生相关的心脏疾病:与AF有关的心血管病常见 的包括瓣膜病、心力衰竭、冠心病和高血压,此外 HCM、DCM或先天性心脏病也可伴发AF。其他原因包 括限制性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心脏肿瘤等等,睡眠 性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易发生AF。
房颤的发病原因及相关因素(2)
肥胖:肥胖是AF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体重指 数从正常、超重到肥胖,与LA大小呈等级相关
家族性AF:指一个家族中多发的孤立性AF,即对 AF的家族易感性;其发生的分子机制不明。
自主神经对AF的影响:自主神经节律对AF的发作 起着重要作用,二者的平衡是AF的预测因子。特别 是一些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在AF发作前,经常有迷 走神经或交感神经占优势的表现。一般而言,迷走 神经介导的AF发生在餐后或是夜间,而典型的交感 神经介导者多发生在白天。
指南的基础上修订的 搜索相关文献:公共出版关于人类的研究,文字为
英语,时间为2001-2006。 分级采用指南通行的做法
指南简介(2)
本指南与2001指南相比的主要变化 本指南是根据2001年以来,几个比较房颤节律控制
与心率控制长期预后的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在原指 南的基础上修订而来 在对房颤及其致病因素的分析识别的基础上,首先 控制心率,并防止血栓栓塞,而后选择合适的病人 纠正心律失常,并维持窦性心律 在导管基础上的消融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为指南 增加了新的内容 与原指南相比,本指南中很多推荐的级别较高
在大型HF研究中(COMET,Val-HeFT),房颤是心衰患者死亡的 独立危险因子。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缺血性中风的发生率平均每年为5%,是没有房颤 人群的2-7倍;而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较非瓣膜病房颤中风的风 险还要高5倍。
病生理机制—心房因素
心房病理学改变是发生房颤的根本原因。
——最常见的组织学改变是心房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组织的减少,正常组织 与纤维化组织并存导致了传导不均一是房颤发生的基础 ——房颤过程中,调节细胞-细胞及细胞-基质相互作用的膜结合糖蛋白 水平升高,从而引起心房扩大;心房扩大与间质纤维化有利于持续性房颤 的发生
房颤的发生机制:目前的研究结果支持“局部”触发机制与 多子波折返机制并存
心房的电重构 其他因素:
——目前的数据表明,RASS在房颤的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抑制RASS 可通过多种机制预防房颤的发生及持续。 ——其他可能与房颤有关的因素包括很多,如导致心房压力升高、缺血, 药物影响、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异常、心肺手术等等。
房颤转复后仍存在LAA顿抑,与血栓栓塞事件危险性 增加有关;转复当时最为显著,一般在几天内收缩功 能逐渐改善,但有时也可达3-4周。因此临床上的栓 塞事件80%发生在头3天,几乎所有均在10天之内。
房颤的发病原因及相关因素(1)
AF的可逆性致病因素:饮酒、手术、触电、心肌梗死、 心包炎、心肌炎、肺栓塞、甲亢及其他代谢异常;部分 病人的AF与其他房性心律失常有关,如房扑、WPW综 合征、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病生理机制—对心肌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心房颤动
心房同步机械 收缩功能丧失
不规律的 心室反应
快速心室率
冠状动脉 血流受损
心输出量降低
二尖瓣返流加重 心肌扩张性改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心肌缺血加重
心力衰竭
病生理机制—血栓栓塞(1)
缺血性中风与体循环动 脉栓塞一般是由于左房 (LA)血栓栓塞造成的, 然而其发病原因有其复 杂性。房颤的患者发生 中风,有25%由于本身 的脑血管病、心脏其他 部位的血栓或是主动脉 近端的粥样硬化病变。
房颤概述
房颤的分类
新发现的房颤
阵发性房颤1,3
(能自行终止)
持续性房颤3
(不能自行终止,≥ 7天)
房颤的“3P”分 类
Paroxysmal AF Persistent AF Permanent AF
永久性房颤2
1 持续时间<7天,绝大多数<24小时 2 复律无效或无指征 3 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均可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