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调研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溪湿地仿古建筑
●建筑:
d.建筑材料:以青砖.花岗岩.木材为主,结合当地传统砌筑 工艺,营造出富有浓郁乡土特征的景观空间,并体现了生态环 保理念。
木结构居民与地方墙体砌筑工艺 乡土材料运用
●游览设施:
a.桥:西溪湿地公园石桥形式简洁,一般跨数少并且距 离短,构造简单,体现乡村田园野趣。
石板桥
石拱桥
●水上游线组织:
西溪湿地公园外围河道较 宽,形成环绕景区的大船 游线,游线较长,串联起 各主要景区。内部水网较 密,形成多个“8”字形 的小船游线,使乘客充分 享受水上魅力。
●色彩组合:
西溪湿地鸟瞰
色彩分析图
西溪湿地侧重于江南水乡特征的塑造,因此色彩组合多采用符 合江南红壤土色系的暖调组合。总色调形成黄绿色中夹杂暖灰 色与白色的色彩组合形式。
2.景观形态组织
●空间层次:西溪湿地公园内除了小规模的居民村落,大部分
区域以自然农田风貌为主,景象单一,缺少层次变化。
天际线单一
2.景观形态组织
●优化景观空间层次:
a.丰富竖向变化
木塔打破平缓单一的天际线
●优化景观空间层次:
b.嵌入中间层次
在河上增设石桥将单一的景观纵深打破,增加中间层次,活化景观。
3.风景游赏规划
●功能分区
a.生态保护培育区:保存现有的 池塘、湖泊、林地、植被,创 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 b. 民俗文化游览区 :以西溪民 俗文化为主题的风情游览区。 c.秋雪庵保护区:恢复秋雪庵八 景,复种西溪传统植物,体现 西溪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景 观风貌。 d. 曲水庵保护区: 恢复曲水庵 八景及传统植物景观,以文化 风景游览为主题景观。 e.自然景观游览区:按湿地生态 群落调整配置植物。
留出视线廊道丰富景观层次 视线对位关系
●优化景观空间层次:
c.构建视线廊道
视线分析: A向C:视线依次穿过牌坊, 河面,石桥,最终结束于C点 建筑。 B向C:视觉依次穿过荷花 塘,牌坊,河面,最终结束于 C点建筑。 C向D:视线依次穿过河面, 牌坊,建筑,与远处青山形成 视线通廊。 A向B:两栋建筑隔荷花塘 相望。 结论: A.B有丰富的景观层次,C 有最佳的景观朝向,D作为中 间层次起视线的引导和转折作 用。
●建筑:
a.布局形式:零星散布型。 出于整体协调的考虑,将为数不多的居民类 建筑散布在湿地的空白区域。呈: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 空间形态。
●建筑:
b.建筑形体:架空形式使建筑产生漂浮于水上的轻 盈感觉,还让人们充分接触湿地。
湖中小筑
游客服务中心
临水茶室
●建筑:
c.建筑风格:由于文化积淀较为深厚,景区内建筑多选择传 统居民形式。采用浙江传统居民符号,如:五花山墙,小瓦, 悬山等。
西溪湿地独特的肌理特征
1.宏观分析
●生态格局:西溪湿地公园是圈层型生态格局中的多核 圈层型。
水面积比例:
≥ 80% 60%≤...≤80% 20%≤...≤50%
≤20%或农田
建设用地 建筑用地较为集中面积较 大,呈块状布局,景观异质 性较弱,抗干扰能力差。
2.微观分析
●原有水岸特征:
由于湿地内水系统类型 多样化,导致其水岸形式 丰富。 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池 塘垂直驳岸、河道驳岸、 开阔河岸护坡3类。
五. 评价总结
优点: a.景观格局方面:
保留原有“鱼鳞状”的空间网络肌理,既见证了场地的历史,保 存了人工活动的痕迹,又使游人在游览时能够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空间 形态与田间风貌。 对西溪湿地东部地块实行完全封闭,西部则实行一定年限的封闭保 育,并在两个区域外围建设缓冲区域。通过这种措施来完善空间格局。 建筑用地呈小块化、分散布局,呈点状分布,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景 观异质性,生态格局优化后湿地景观效果得到较大提高。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调研报告
目录:
一. 公园概况 二. 原基地分析 三. 总体规划 四. 专项规划 五. 评价总结
一.公园概况
●区位: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坐落于杭州市区西部,横跨西 湖区与余杭区两区,东起紫金 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 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 段,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面积: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10.08平方公里,目前
石头桥
●游览设施:
b. 栈道: 西溪湿地公园运用木材,乡土材料棕毛铺设 滨水栈道,营造有地域特色的滨水空间。
木栈道
棕毛栈道
●游览设施:
c.水下生态观光长廊:西溪水下生态观光长廊位于湿地植 物园内,是目前国内最长的一座室外水下生态观光长廊,呈 曲尺型在水塘内蜿蜒,两侧为亚克力玻璃。
游长廊最大的看点还是可以观察到各类沉水植物和观赏鱼类。
2.微观分析
●构筑物与水的交界面处理:
西溪湿地上的旧有民居有多种类型,居民将多年临水而居 的经验凝结在不断变换的界面处理上。从中,我们提炼出形态 模型A.B.C。湿地公园中不乏新的形态的建筑和界面的处理手 法,如模型D。在湿地二级核心保护区域内,为了适应新的生 产生活的需求,农民自己新修了二楼的房屋,在河道驳岸上见 缝插针种上了蔬菜:如模型E 。
谢谢!!
开放区域3.46平方公里。
●生态:水资源、多种植被和水生动物保存良好。这里自然景观质
朴、文化积淀深厚,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 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被称为“杭州之肾”。
二. 原基地分析
1.宏观分析 ●基底条件 ●生态格局 2. 微观分析 ●原有水岸特征 ●构筑物与水的交界面处理 ●原有动植物资源 3.原基地优劣势分析
3.风景游赏规划
●景点设置:按照景观评价体系,将西溪规划为29个一级景点,
8个二级景点,5个三级景点,9个四级景点。
●
水乡集市
● ● ● 洪园
● ●
西溪梅墅 百家楼 曲水庵
龙舟竞渡 秋雪庵
3.风景游赏规划
●游线设置: 游线结构形式是闭合环形结构。西溪通过环形游
线将景点串联起来,同时将生态保护区隔离在游 览区外,保证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善。
b.生态环境方面:
西溪湿地核心区生态环境修复并没有一味的去增加湿地、扩大水面 与陆地比例,而是采取迁出居民、减少建设用地、补充绿化、减轻人类 干扰的方法来缓解生态压力。
c.游线系统方面:
公园游线呈闭合状,通过环形游线将主要景点串联起来,是最为经 济和节省空间的游线形式,并且对环境的影响最低。 d.景观细节方面: 建筑风格与环境一致,部分采用仿生原理,体现环保的理念。 建筑与景观小品色调体现江南水乡特征,展现了当地特色;植物群 落色彩丰富,层次分明。
2.微观分析
●原有动植物资源:
水资源、多种植被和水生动物资源保存完好,分布着维管束 植物85科182属221种、浮游植物7门;鸟类有12目26科89种, 占杭州所有鸟类总数近50%。
3.原基地优劣势分析
优势:a.风景资源类型丰富,资源特点突出。 b.生态环境健全。 c.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劣势:a.湿地面积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逐渐减小。 b.现代居民建设与传统民居风格样式不协调,影响整体景观。 c.西溪湿地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湿地上的生活垃圾
穿越湿地的高速公路
三. 总体规划
1.风景资源评价 2. 规划目标 ●指导思想 ●规划原则 ●环境容量 ●发展目标 3.风景游赏规划 ●功能分区 ●景点设置 ●游线设置
1.风景资源评价
按照风景资源类型特征分类,其风景资源可分为以下五类。
a.水域景观:曲折多变的水道、迂回弯转的堤岛,形成了舟移景异 的水陆特色景观。 b.地貌景观:山河水体环境形成良好生态环境的岸陆景观,同时也 成为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c.生物景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堤岸、渚岛、田园均片植大量花木、 翠竹、芦苇、苍梅,点缀着四季景观。 d.建筑遗址景观:西溪湿地的建筑景观种类较多,共包括庵堂、祠 庙、民居、村舍、草堂、别墅、桥、亭以及御道牌楼等建筑景观。 e.风物景观:西溪湿地内不仅具有特色的江南水乡风光,也具乡土 田园气息。
2.规划目标
●指导思想:综合治理西溪地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 境,改善西溪水质,扩大杭州市旅游空间。 ●规划原则: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 本,可持续发展。 ●环境容量:根据计算,该湿地的生态环境年容量为223万人次。 ●发展目标: a.完整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底蕴。 b.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游览设施。 c.建立与城区互利互依的共生关系。
四.专项规划
1.景观形态组成: ●水面 ●驳岸 ●岛屿 ●建筑 ●植被 ●动物 ●游览设施 ●色彩组合
2.景观形态组织: ●空间层次
●游线组织
1.景观形态组成
●水面:水面面积/西溪面积=70%
●驳岸:在西溪湿地公园中,硬质驳岸是常见的一种驳岸类型。
硬质驳岸结合临水建筑、道路以及石桥、植物,能够营造出水 乡人家的空间特色。 硬质驳岸一般在1米左右较为适宜,既能满足水位防洪需求, 又能满足人们亲水的需要。
1.宏观分析
●基底条件:西溪湿地是以湖漾水乡为特征的湿地景观。
湿地资源类型: 农田湿地的圩田型(圩田型:江湖冲积平
原的低洼易涝地区筑堤围垦成的农田)
西溪湿地瞰图
1.宏观分析
●基底条件:“鱼鳞状”的肌理特征
●
●
●
●
西溪湿地内水网交 错,河塘重叠,芦苇茂 密。湿地内河港、池塘、 湖漾、沼泽等水域面积 约占总面积的70% 左右, 其中滩地20余处;6 条 河流流经湿地,总长 110 多km;大小鱼塘 2770 多个,重叠交错 呈“鱼鳞状”。
●植被: a.植被构成:区内陆地绿化率达85%以上,主要的木本植物有香樟、
枫杨、柳、柿、桑、构树等。自然生长及人工种植的水生植物分布 面积达0.85km²,其中芦苇、茭白为主的挺水植物占据主体地位。
b.植被群落构建: 乡土树种为主(例如梅花、香樟、柿树、杨柳、枫杨)少量引 入稀有树种,进行乔灌草合理搭配。 展示农耕文化,恢复桑基鱼塘,在田埂地角种植时蔬叶菜。 在植物空间、色彩、立意方面做最佳搭配设计。 对原有植物群落进行调整,留优去劣。如:在桑树的种植上, 也是采用老桑与新桑夹杂种植,既体现植物的观赏多样性,又集 中体现了采桑文化。 遵循生态规律,形成具有自我修复与循环能力的湿地生态系统, 按照耐水湿乔灌木、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漂浮植物、沉水植物 的空间序列来进行设计。
●动物:
从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关系和动物多样性的观赏意义等角度来 考虑。 a.鸟类 选择林密人少的地方投放鸟食,种植浆果类植物以增加鸟类数量,栖 息时间。 采用“小鱼治水”的方式,改善水生态环境。 有意识创造开阔水面,形成浅水湖沼区,为鸟类提供适宜的栖息地。 b. 两栖类和哺乳类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避免食物链的断裂。 适当增加景观异质性,丰富物种。 增加景观的连通性,避免栖息地的破碎化。
缺点: a.景观空间方面:
西溪湿地由于田埂纵横,景观空间较为均质,缺少视野的开合与 视线通廊,空间郁闭度较高。 景区内大部分区域以自然农田风貌为主,景象单一。 基本以常见的桑树、柿子树、柳树等低矮树种与一二层民居为主, 缺少高大的乔木与建筑,天际线单一。
b.游线系统方面:
闭合环形游线往往会阻断物种的流动与迁徙,并人为地切割为各个 孤岛,从而加速湿地破碎化的进程,不利于湿地环境的保育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