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分析_基于中国29个省级区域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度失调 严重失调 中度失调 轻度失调 濒临失调
6 0. 50- 0. 59 7 0. 60- 0. 69 8 0. 70- 0. 79 9 0. 80- 0. 89 10 0. 90- 1. 00
勉强协调 初级协调 中级协调 良好协调 优质协调
模型
资料来源: 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 [ J] . 热带地
在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作用和机制进行 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提升制造
理论剖析的同 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 也对二者关系进 业效率的内部机理 [ 8] 。
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目前有关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关系的实证研
一是利用不同 国家或地区的投入产出表, 通过计算依 究成果虽然较多, 但无论在指标选择或研究方法上还有
地区 u1
u2
D 协调等级 地区 u1
u2
D 协调等级
北京 0. 4548 0. 7819 0. 7706 中级协调 河南 0. 4242 0. 2276 0. 5404 勉强协调
天津 0. 5005 0. 4514 0. 6859 初级协调 湖北 0. 3855 0. 2808 0. 5645 勉强协调
部门,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产业分工深化的结果, 是 2000! 2002年我国 31个省的面板 数据研究了转型期
从制造业等产业部门中独立出来, 实现外部化、市场化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的作用程度及影响 的服务业形态。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日益深化和经 因素 [ 6] ; 代中强 ( 2008) 以长三角为例运用协整合格兰
( 主要是增加值指标 ), 采用协整或面板分析等计量方 囊括多指标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分析和比较二者在不同区
46
域的综合协调发展状况。 二、区域制造业 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 调度模
D = ( c∋ T ) ∃, 其中 T = au1 + bu2 上式中, c为耦合度, D 为耦合协调度, T 为反映制
型及其指标体系
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者整体协同效应或贡献的综合
耦合作为物理学概念,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系 评价指数, ∃、a、b为待定系数, 一般取 ∃= 0. 5。同时为 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 的现象。 便于使用, 最好使 T# ( 0, 1 ), 这样就保证了 D# ( 0, 1)。
够评价制造业 与生产性服务业交互耦合的程度, 并且 还能反映二者各自实际发展水平和对系统有序度贡献 大小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根据以上要求, 参考相关学 者文献 [ 10] , 本文将度量 # 制造业 ! 生产性服务业系统 ∃ 协调发展程度的指标定义为耦合协调度, 其公式如下:
效率 制造业增加值率 指标 0. 30 制造业产值利税率
标权重由聘请的 8位专家采用德尔菲法确定, 而其对应 的二级指标权 重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 具体过程 为: ( 1) 采用功效系数法对原始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使其 转 化 成 取值 介 于 0 ~ 1 的标 准 数 据; ( 2 ) 利 用 SPSS16. 0软件包对每一个一级指标下对应的 4个二级
综合序参量 u1 和 u2 的取值都较低但得分相近的情况 下, 使用上述指标会出现系统协同发 展程度较高的伪 协调评价结果。为此, 我们需要进一步构 造出不仅能
制造业利税增长率 0. 3463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 0. 2565
生产性服务业税收 增
长率
0. 1593
生产性服务业劳动 生
产率
0. 3141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耦合协调度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4161( 2010) 02- 0046- 04
一、引言
法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互动影响的性质和程
作为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的 度等进行相关的 实证 研究。如 顾乃华 等 ( 2006) 利用
产业经济
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分析
! ! ! 基于中国 29个省级区域的实证研究
∀ 张沛东
( 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 天津 300071)
内容提 要: 本文 借鉴物 理学 中的耦 合度 函数、选取 多项 指标 构建了 制造 业与生 产性 服务 业系统 的耦 合协调 度模 型, 并利用 2006年 我国大陆 29个省份的截面数据对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 耦合协调发 展状况进 行了实证研 究。结果表明, 中国 省域 # 制造业 ! 生产性服务业系统 ∃的协调程度还处于中低水平, 大多数省份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发展。
的耦合协调程度, 本文按照产业本身发展的特征, 遵循
表 3 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数值及评价
指标选取的 综合性、代 表性、层次性 和可操 作性 等原
则, 立足于现行的统计核算体系, 分别从规模、结构、成 长和效率四个方面建立了关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两个子系统的 一级指标体系, 而每一 个一级指标下又 设立 4个二级指标, 形成了如表 2所示的包括 32个细 分指标在内的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的
+ u2 ) }1 /2
其中耦合度值 c# [ 0, 1] , c值越大, 说明制造业与
生产性服务业 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水平越高, 反之 则越不协调。
由于各个地区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都
具有其交错、动态和不平衡的特征, 因此当两个子系统
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规模 比重
0. 2510
指标
制造业就业 人数占总
赖度等指标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 很多有待充实和完善的地方, 特别是国内的相关研究在 联效 应 及变 动趋 势。如 Se - H ark Park ( 1994 ) 利 用 分析生产性服务业时, 主要采用增加值、就业人数等反映
1975和 1985年投入产出表对 8个太 平洋地区国家制 单一规模变动的数据, 缺乏全面系统的统计指标体系; 而 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依赖度进行了测算 [ 1] ; G uerrier i et 在区域选择方面也很少涉及不同地区发展情况的横向比
下限值。则有:
ij =
( ! ij ( ij -
ij ) ij )
(
uij具有正功效
)
子 一级
系 指标 统
二级指标
制造业增加值
权重
子 一级
系 指标 统
二级指标
权重
0. 2547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 0. 2230
( ij = (
ij ij -
! ij ) ij )
(
uij具有负功效
)
式中, uij为变量对 xij系统功效贡献的大小, 取值在
邱灵 ( 2008) 、曹毅 ( 2009) 等分别采用全国和省级投入 量上, 还反映在内部结构、发展速度和产出效率等多个侧
产出表对中国 以及北京、天津等特定 省级区域内制造 面。因此, 本文试图以 2006年我国大陆 29个省级行政
业和 生产 性 服 务 业 之间 的 依 赖 关 系进 行 了 实 证 研 区域为样本 ( 不包括西藏和云南 ),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 究 [ 3] [ 4 ] [ 5] 。二是利用生 产性 服务 业的 常规 统计数 据 协调度模型构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系统, 采用
就业人数占比

城镇生产性服务业 专
0. 1074 性

业技术人员占比
0. 3286 务 业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 值 增长率
0. 1884
子 系
结构 指标
生产性服务业固定 资 产投资增长率
0. 1366 统
生产性服务业就业 增 0. 20
长率
0. 3044 0. 2359 0. 1747 0. 3241 0. 2602 0. 2564
a l( 2005)利用 1992! 1999年投入产出表研究了 OECD 较。事实上,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的 11个国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之间的互 的大国来说, 各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 动发展差异 [ 2] 。国内方面, 代表性的如高传胜 ( 2007)、 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 并且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规模数
河北 0. 3979 0. 3072 0. 5836 勉强协调 湖南 0. 3502 0. 2980 0. 5637 勉强协调
山西 0. 2628 0. 2249 0. 4893 濒临失调 广东 0. 5545 0. 5910 0. 7590 中级协调
评价指标体系。
内蒙 古 0. 3234 0. 3310 0. 5727 勉强协调 广西 0. 3240 0. 2999 0. 5561 勉强协调
制造业就业贡献率
0. 3509 0. 3415 0. 0511
生产性服务业税收 占
效率
0. 2826
增加值比重
生产性服务业投资 效
指标
0. 1758
果系数
生产性服务业就业 贡
献率
0. 2275
47
由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系统之间存在着多层 意见, 赋予 a= 0. 4, b= 0. 6。因此 T = 0. 4u1 + 0. 6u2。 面多维度的耦 合与互动关系, 为了全 面揭示它们之间 将相关数据模型进行计算, 结果见表 3。
[ 0, 1] 之间。各子系统对总系统有序 度的贡献可以通
过集成方法来实现:
m
n
i=
&
i=
1
∀ij
ij,
&
j=
1
∀ij
=
1(其中
∀ij为各指标权重 )
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 ( C apacitive coup ling ) 的
系数模型 [ 9] , 则包含制造业与生产性 服务业两个子系
统的耦合度模型可以表示为: c= 2{ u1 u2 ) / ( u1 + u2 ) ( u1
济服务化趋势 的不断发展, 制造业与 生产性服务业之 杰因果检验方法研究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互 间相互依赖, 彼此影响的互动作用也 越来越明显和强 动关系的性质 [ 7] , 冯泰文 ( 2009) 则以交易成本和制造
化, 并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成本为中介变量利用 1999! 2006年我国 28个制造业
设变量 i ( i= 1, 2, % n) 为构成耦合系统的第 i个 理, 1999( 2) : 171! 177。
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 xij ( j= 1, 2, % n) 为第 i个序参量
( 二 ) 指标选取
的第 j个指标值, ij, ij是系统稳定临界点序参量的上、
表 2 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的评价指标体系
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的彼此影响的程度定义为 # 制 造业 ! 生产性服务业系统 ∃的耦合度, 其大小反映了二 者协调发展的程度。
( 一 ) # 制造业 ! 生产性服务业系统 ∃的耦合协调度
百度文库
1
0- 0. 09
2 0. 10- 0. 19
3 0. 20- 0. 29
4 0. 30- 0. 39
5 0. 40- 0. 49
0. 2850
高技术制造 业就业人 结构 数占比 指标
制造业非国 有就业人 0. 20
数占比

城镇制造业 专业技术

人员占比


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

制造业固定 资产投资
统 成长 增长率
指标
0. 20 制造业就业增长率
知识密集型生产性 服
0. 3080 结构 务业就业人数占比
指标
生产性服务业非国 有
0. 2631 生 0. 20
0. 30 就业人数比重
0. 2406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 值 规模
占 GDP比重 指标
生产性服务业就业 人 0. 30
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
0. 2510 0. 2406
制造业利税总额
0. 2537
生产性服务业税收总额 0. 2537
高技术制造 业增加值
占比
0. 3215
知识密集型生产性 服
务业增加值占比
耦合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机理的关键在于其内部各子 系统序参量之 间的协同作用, 它左右 着系统相变的特 征与规律, 而耦合度正是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由此,
关于 # 制造业 ! 生产性服务业系统 ∃的耦合协调度评价 标准参见表 1。
表 1 #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系统 ∃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
我们可以把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个产业子系统通 序号 耦合协调度 协调等级 序号 耦合协调度 协调等级
在确定指标权重时, 为避免单一主观赋权 法的局 辽宁 0. 4101 0. 3563 0. 6139 初级协调 海南 0. 2132 0. 2901 0. 5081 勉强协调
限性, 采用 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其 中各一级指 吉林 0. 3625 0. 3336 0. 5872 勉强协调 重庆 0. 3719 0. 3092 0. 5733 勉强协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