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闽台传统建筑与文化渊源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102009
在闽台文化漫长的交汇、融合、演化过程中,由于闽台之间有着独特的史缘、地缘、文缘和血缘关系,逐渐形成了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的若干地域性文化差异,但总体上仍呈现出文化渊源之间的一脉相承关系。以福建民间传统建筑艺术对台湾民间建筑的影响为代表,透过这种活生生、可感观的建筑实体背后折射出其中蕴含着一种整体的文化变迁和文化流变形态。显然,凭借这种整体的文化变迁和文化流变形态得出闽台文化的水乳交融、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总是伴随着共同的习俗、语言、德范、审美情趣等因素。由此,我们就可以清晰地了解闽台两地民众整体的生活习惯和共同的民俗信念,从而揭示“自古闽台一家亲”的厚重历史和两岸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习俗相同、语言相通”的悠久文化。
一、闽台传统建筑概述
闽台建筑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二者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翻开厚重的历史文化长卷,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历史详细地记载着以文庙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建筑模式、以寺院为代表的反映“佛教文化”的建筑模式、以妈祖庙为代表的反映“海洋文化”的建筑模式、以关帝庙为代表的反映“民间信仰文化”的建筑模式、以民居、宗祠为代表的反映“血缘文化”的建筑模式和以会馆为代表的反映“地缘文化”的建筑模式等六种典型的传统建筑风格。这些风格独特、独具匠心的传统建筑,不仅凝聚着两岸劳动人民的辛勤智慧的结晶,更见证了古代闽台人民建筑艺术的精湛。本文拟从其中选取三种典型的传统建筑风格论述闽台传统建筑与文化渊源之间的关系。
(一)以关帝庙为代表的反映“民间信仰文化”的建筑模式
关帝庙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像宗教有明确的传人、严格的教义、严密的组织等,也不像宗教信仰强调自我修行,而是一种自发、自然、自在的思想体现。关羽一生最主要的精神品格,是对君主尽忠,待挚友信义,是忠义仁勇的化身。关帝信仰始自宋代,但真正形成和传播是在明清时期。到光绪时关帝庙更被崇为武庙,与孔子并祀,关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能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相匹比的神祗,列入国家祀典。关帝信仰当年是通过移民传入台湾的,在台湾先民的心目中,关帝作为来自故乡的神明,既能一如既往地保护他们,还是他们心目中故乡文化的一种象征。因此,台湾先民对关帝信仰的认同也是一种对故乡文化的依恋和对故乡文化的认同,这也是关帝信仰在台湾得到广泛传播、盛传不衰的原因。闽台两地民众有着共同的关帝信仰,海峡两岸人民都以“忠勇仁义”为其文化内涵,都以共尊关帝为“统一之神”,鲜明地体现出两岸同胞相通的精神追求及其对人生价值的独特把握。不仅对闽台民众的行为规范具有独特的匡正和导向作用,在中华一统的文明盛世担当起联络同胞感情、凝聚民族向心力的宗教文化大使之任,有效地密切了海峡两岸民众的骨肉亲情。在福建众多的关帝庙中,以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漳州铜陵关帝庙与泉州通淮关岳庙,成为台湾关帝庙进香“分灵”处和漳、泉籍移民的神灵寄托。铜陵关帝庙由三组建筑群组成“三教合一”寺庙景观,正殿主祀关帝神像,两旁配祀在麦城殉难四员大将和历代忠武将士,中脊绘“先天八卦”,檐柱上“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的楹联真迹既揭示关帝一生忠义仁勇的品质,也表明闽台两地“神缘”的渊源关系。在台湾近千座关帝庙中有一级古迹16处,其中台湾祀典武庙中轴线上布置有山门、献殿(拜殿)、正殿、后殿,两旁的护室或围廊组成三进三院落平面形式,院落成为祭祀活动空间,其建筑造型都具有闽地建筑特色。
(二)以妈祖庙为代表的反映“海洋文化”的建筑模式
妈祖庙是反映“海洋文化”的建筑模式。妈祖本名林默娘,系福建莆田望族林氏后裔,因救助海上遇险船只而深得沿海渔民尊敬,并立庙奉祀,自宋朝下诏赐“顺济”匾额,到清朝颁诏天下行“春秋谕祭”,编入国家祀典,成为与祭孔、祭黄齐名的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妈祖是随着福建民众开发台湾而传播至全台湾地区的。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澎湖最早建妈祖庙,这是泉州、漳州渔民最早带到台湾地区的神祗之一,也揭开了妈祖在台的传播历史。随着明末漳州龙海县人颜思齐、泉州南安人郑芝龙等招募福建沿海百姓数万人入台开垦,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掀起的又一次移民高潮,妈祖信仰开始在台湾本岛“落户”和传播。台湾本岛最早的妈祖庙即漳化鹿
试论闽台传统建筑与文化渊源之间的关系
洪荣文
摘要:闽台传统建筑作为闽台历史演进中的文化轨迹、标志和符号,既印证着“海峡两岸本同根,血脉相连一家亲”的厚重历史,承载着地缘相近,血缘相亲,习俗相同,语言相通的悠久文化,也凝聚着两地人民割舍不断的亲情、乡情和友情。关键词:闽台传统建筑;文化传承;文化渊源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09)10-0170-02
作者简介:洪荣文(1967-),男,福建泉州人,硕士,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泉州362000)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历史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09-04-25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闽台之间的历史建筑及其文化渊源比较研究”(项目编号:JA07152S)成果之一。
港天后宫便是这一时期建造的。至清朝时,台湾的妈祖信仰得到迅速发展,全岛各地妈祖庙如雨后春笋般急剧增加,直到现在信仰妈祖的台湾人仍有增无减。据不完全统计,台湾岛现有大小妈祖庙1000多座,信众1500多万人。由于台湾的妈祖信仰来自福建不同的地方,分灵庙宇不同,称呼也不同。香火分自泉州的称“温陵妈”;香火分自同安的称“银同妈”;香火分自湄洲的称“湄洲妈”。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湄洲岛共接待台湾朝拜妈祖的台胞130余万人次。在闽台两岸的交流、互动中,“妈祖”文化、“妈祖”现象也备受尊重和关注。“虽然两岸至今尚未统一,但妈祖已经统一了两岸同胞。”这已成为两岸人民的共识,因为在妈祖面前,两岸同胞无分彼此,真真正正完全是一家人。妈祖成为闽台子民走向海洋的保护神,心中的精神支柱,赴台众多移民在聚居地建祠奉祀,成为开发台湾最重要的神祗之一,这是闽台海洋文化造势的结果。在福建众多的妈祖庙中,莆田湄洲妈祖庙是妈祖祖庙,也是世界上所有妈祖庙的祖庙,正殿主祀妈祖,寝殿内两尊明朝的妈祖神像,前一尊称“巡天妈祖”,可起驾出游,后一尊为“镇殿妈祖”,不能起驾出殿。莆田湄洲妈祖庙与泉州天后宫,均建有梳妆楼,成为台湾最早出现的澎湖天后宫及其后建的妈祖庙进香“分灵”之庙宇,庙址几乎都靠近河流(或面海)布置,且方位直对码头,表达了与海洋的联系,而庙宇格局与祭祀方式都承袭祖庙的特性,更反映出闽台地域文化的相融性。在台湾已列入一级古迹的澎湖天后宫与北港朝天宫为佳,除主祭妈祖外,配祀神祗众多,呈现出多神共庙之格局与台湾庙宇之特色。
(三)以寺院为代表的反映“佛教文化”的建筑模式
佛教文化自汉朝传入中原,并向全国各地传播,大雄宝殿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神像,成为中轴线上的构图中心。佛教文化在闽台两地表现了与其他民间宗教信仰的融合,呈“三教合一”的多元文化现象。闽台两地人民崇尚佛祖的同时,更多是敬奉观世音菩萨,成为影响最大的神祗之一,尤其是千手千眼观音像,倍受爱戴,还专为此建了“圆通宝殿”。在福建众多的寺院中,泉州开元寺泉州开元寺是众多木构建筑中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建筑,其特点将雕饰艺术与构造技术巧妙地融为一体,既有浓郁的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韵味,又有鲜明的闽南建筑风格。它是严格按照佛教密宗的规仪进行建筑与佛像的供列,大雄宝殿中平列五尊大佛,称“五方佛”,具有唐代风采,配祀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以及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和善才、龙女,与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这种佛教密宗的规仪,在国内亦很罕见。台湾寺庙因大多为福建移民所建,所以与福建关系很密切。安海龙山寺奉祀千手千眼观世音作为台湾龙山寺的祖庙,不管是寺院格局,还是祭祀方式都承袭祖庙的特性。福建泉州“开元寺”与安海“龙山寺”的命名在台湾都能找到同样的称呼,在台湾已列入一级古迹的台北艋舺龙山寺和鹿港龙山寺为例,说明闽台建筑具有悠久的渊源关系。
二、闽台传统建筑是闽台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作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闽台文化作为生活在闽、台两地人民所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闽台区域范围内的主要特色文化为框架,以闽方言为主要载体,以历史发展为主线,涵盖闽台历史渊源、文化特征、宗教、民俗、文学、艺术、教育等文化元素。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富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闽台传统建筑作为一种看得到、摸得着的物质文化,是闽台区域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闽台传统建筑在丰富和发展闽台文化,促进闽台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闽台传统建筑立面呈“三段式”的构图形式。台基部分一般以尺砖或板石铺地,柱础较高,常使用石条砌筑,表现出石雕方面精致的技艺水平,柱网布置出现中的“双槽”副阶周匝的传统做法;屋穿斗式,还有一种叠斗式;屋顶部分,寺庙建筑的正殿多用歇山顶或重檐歇山顶,山门的做法常用性组织应运而生社会的发展依靠血缘关系无法满足需要时,一向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移民聚落群体或同籍关系的地缘,其物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奉祀乡土神祗的庙宇与会馆建筑。寺院建筑是以大雄宝殿或圆通宝殿为中心随轴线而展开,妈祖庙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必须是祭祀妈祖之正殿,且有梳妆台。考古印证台湾岛与大陆之间,原来就有“陆桥”相连,人类可以通过福建东山与澎湖的联系,进而与台湾往来。而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沿海地区,尤其是闽南地区则是台湾的祖籍地,“地缘”关系十分密切。
(二)闽台传统建筑以其实用性、审美性、空间性和物质性来继承和发扬闽台文化
闽台传统建筑如同中国传统建筑一样,无论民居、宗祠,还是寺庙、会馆等,它们都是由“间”构成幢而成为空间的基本单元,形式简单且具有通用性。闽台同类宗教建筑布局基本上是一致的,选址都三川脊与燕尾脊,而马背脊一般使用在硬山顶的民宅或不很重要的庙宇中。闽台传统建筑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梁柱结构,因而室内空间的分隔极为轻便而灵活。台湾汉族移民中80%属于福建闽南泉、漳人,早期传统建筑的营建工作多仰赖于闽南匠师和福建的建筑材料。由于大规模移民台湾,并带去了带着故土的习俗信仰的建筑方法和建筑艺术,并以其独特的实用性、审美性、空间性和物质性,成为台湾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寄托美好理想的信物,广泛地渗透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这为以后铸成了同质化闽台区域性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也见证了闽台两地的文化传承。
三、结语
闽台文化作为海峡两岸人民的精神支柱,是维系福建人民和台湾同胞的精神纽带;闽台建筑艺术作为闽台文化传统中历久弥新的一条血脉,是凝聚福建人民和台湾同胞的智慧结晶和感情乳胶。自闽台建筑艺术诞生以来,它那无穷无尽的魅力、绚丽多姿的光彩,风靡了整整几百年,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福建人民和台湾同胞的情操,也书写了海峡两岸黎民百姓的生活画卷。勿庸置疑,一部闽台传统建筑艺术的发展史、演化史、交融史,就是两岸人民的奋斗史、开发史,通过两者彼此间相互传承、融会贯通、共同缔造,它给予闽台人民的震动、满足是永远令人难以忘怀的,也在闽台文化画卷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林从华.源与缘:闽台传统建筑历史与文化渊源[J].重庆建筑
大学学报,2005(2).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林国平.闽台区域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汪毅夫.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