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相机抉择与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三,当弱政府的伪装成本等于两期 内实行通货膨胀的成本时,弱政府会有 时选择零通胀,有时选择正通胀。若公 众无法确定政府在未来采取什么样的政 策,β 值的增加(即对第二届政府成本 的重视程度),使弱政府采取零通胀的 概率增加。 结论: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信誉的 力量还是可以迫使政府在政策制订上考 虑公众的意见。
3、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委托代理模 型 问题的提出:声誉模型提供了克服 最优经济政策动态不一致的解决方法, 即通过“声誉”这种隐含的契约来约 束政策制订者的机会主义动机。但非 正式的契约约束是不够的,需设计相 关制度解决动态不一致问题。
研究视角:从委托﹣代理的角度探 讨解决动态时间不一致性的问题,适 用于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 两种研究思路:即罗戈夫(Rogoff, 1985)的谨慎中央银行家模型与瓦什 (C.E.Walsh,1995)的最优合约模 型。
实证方法:社会无差异曲线的椭圆形状 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解释的主要问题:引起实际通货膨胀率 变化的主要因素。 意义:解释了多重目标下不能有效控制 通货膨胀的原因。
实证的主要结论: 结论1:通货膨胀率随着自然失业率和目 标失业率之间差异的增大而上升。 假设自然失业率上升,但目标失业率不变, 或二者上升的比率不同。 若货币当局预期失业率会上升,会沿着短 期菲利普斯曲线来平衡通货膨胀与失业的边 际损失,企图用出乎意料的通货膨胀换取失 业的降低。 若公众预料到通货膨胀的上升,则实际失 业率不可能降到自然失业率以下(滞胀)。
二人将政府区分为强势政府和弱势政 府两种类型,然后进行模型分析。 假设强势政府不制造通胀,而弱势政 府可能迫于利益集团的压力制造通胀, 也可能实行零通胀政策欺骗公众,在适 当时机制造通胀获取额外收益。 信息不对称使公众不能事先知道是哪 类政府执政,只能根据政府执行的政策 进行事后判断。
Barro and Gordon(1983)通过将声 誉机制引入模型,考察了政府在面临短 期收益(诱惑力)和声誉损失(强制力) 下的政策选择。 模型分别分析了相机抉择、遵守规则 与违约的成本,认为当政策制订者的违 约成本低于遵守零通胀规则的成本时, 就存在对政策制订者违背规则的诱惑力。
在一次博弈的情况下,有可能实现公 众保持零通胀预期、政府则实施通胀政 策达到利益最大化的均衡。 但实际上政府与公众间的博弈不可能 只进行一次,政策制订者的行为将影响 公众的下一期预期。 政策制订者多次违约的成本是其声誉 损失,公众对其不信任。
结论2:通货膨胀率随着劳动力市 场对未预期通货膨胀的敏感性的增强 而上升。 未预期的通货膨胀带来的、用失业 率下降来衡量的支付值越大,货币当 局受通货膨胀的诱惑就越大。
结论3:通货膨胀率随着公众对失 业的关注相对于对通货膨胀的关注的 增加而增大。 公众越关注失业问题,越容易增加 货币当局制造通货膨胀的诱惑,并因 此选择高通货膨胀率。 当高通货膨胀不能有效降低失业率 时,滞胀应运而生。
选择3:提升公众对通货膨胀的厌恶 程度,使其相对高于对超过目标失业 率的厌恶。 条件:若要降低通货膨胀率的边际 损失成本,就意味着使公众接受预期 通货膨胀率。 要求:赋予中央银行独立性,中央 银行行长应该比公众对通货膨胀有着 更加“强硬”的态度。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在动态 不一致的情况下,相机抉择产生的时间一 致性均衡是次优的。 原因: 一是货币当局不会接受自然失业率和零 通货膨胀的组合。因为降低失业率的成本 大于通货膨胀的成本。 二是理性经济主体会根据货币政策的变 化调整并修改其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从 而改变政策制定者的决策参数,使决策者 不得不进一步调整政策。这个变化过程将 收敛于一种次优结果。
(一)信息不对称与货币政策博弈
1、巴罗-戈登声誉约束模型(完全信息下 的货币政策博弈) 问题的提出:在相机抉择的情况下,货币 当局可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意外获取额外的利 益,但如果在政策制订者与公众间存在重复 博弈时,潜在的信誉损失可能会迫使政策制 订者放弃相机抉择转而遵循某种规则。 即政府会放弃从制造通货膨胀意外获利的 短期收益以确保长期的低通胀给经济带来的 好处。
设政府的任期为两届,建立模型分析
公众与政府的博弈过程。 设产出与通胀率间的函数式为:
yt y b( t )
e t
yt是第t期的产出,y*是充分就业下的 e 产出, t t 是第t期的通货膨胀率与预期 的通货膨胀率的差额,b为正的常数。
即意外的通货膨胀会导致产出的上升。
罗戈夫的观点:通过任命一个相对保 守或厌恶通货膨胀的中央银行行长,并 由其独立地制订和执行货币政策,则公 众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将会下降。 模型的客观依据: 一是很多国家的货币政策的确是由中 央银行独立制订的(如美国、德国等); 二是中央银行往往会选择比较谨慎的 银行家从事政策制订。
后续研究: 弗拉德(Flood)与伊萨德(Isard)提 出了一种依靠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来解决政 策的动态时间不一致性问题的方法。 该方法对遵循规则和相机抉择作出了一 种组合,即中央银行在经济正常时执行零 通胀率的政策,在面临大的外界冲击时允 许其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但需为政 策的转变支付一定的代价。 说明:该代价应在中央银行法中明确规 定并严格执行,让公众知道该代价的存在。
假定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稳定物价 与产出,由此建立中央银行的社会损失方程 为: 2 2
L a t ( yt ky )
a 0, k 1
其中,L为中央银行的损失函数; α 代表通胀相对于产出波动的权重; k>1是模型必要条件,意味着央行想通过 政策调控将产出提高到y*以上,使失业率低 于自然失业率。
模型的意义:通过声誉机制将政策 制订者的决策与公众行为联系起来, 解决了在多次博弈中如何实现均衡的 问题,从理论上说明了最优规则的存 在及所需满足的条件。
2、贝克斯-德里菲尔模型(不完 全信息下声誉约束模型) 问题的提出:在不完全信息下,由 于公众对政府类型的不确定,公众对 政府的行为具有不确定的预期,信誉 机制的存在能否解决动态不一致的问 题?
2 t e t
由于强政府在任期内能始终将通百度文库膨胀率 设为0,模型集中讨论了弱政府执政下政策制 订者和公众的行为。 以数学形式表示各种情况下的概率(p表示 概率): p(零通胀∣强政府)=1,表示强政府一 定实施零通胀; p(零通胀∣弱政府)=q,表示弱政府在 第一期实行零通胀政策的概率,即弱政府伪 装成强政府的概率。
一、相机抉择货币政策
(一)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内涵 (二)相机抉择质疑
(一)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内涵
基本含义:政府应通过对需求的管 理调控经济,主要方式是采用“逆风 而行”的经济政策,即反周期的政策 操作。 政策分类: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主要内容: 在经济衰退时,政府采用扩张性的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刺激需求,使 产出增加,失业减少; 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采用 紧缩性的货币与财政政策,抑制通货 膨胀。
巴罗(1986)关于相机抉择政策干 扰稳定的解释: 与金本位制不同,相机抉择的不兑 现货币体制因为“不锚定”长期价格 水平、通货膨胀率和预期,所以促使 实际经济不稳定。 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导致流通速 度的变化,从而对总需求造成扰动。
二、货币政策博弈与规则选择
(一)信息不对称与货币政策博弈 (二)规则的选择
第三讲 相机抉择与 政策规则
主要研究内容
一、相机抉择货币政策 二、货币政策博弈与规则选择
参考书
1、(美)劳伦斯.H.怀特著《货币制度理 论》,第9、10、11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年。 2、(加)杰格迪什.汉达著《货币经济学》 第12、15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 3、(美)本杰明.M.弗里德曼,(英)弗兰 克.H.哈恩主编《货币经济学手册》第21、 22章,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洛曼(1992)提出具有免责条款的 委托代理模型:部分独立的中央银行 制度。 斯文森(1995)提出通货膨胀目标 制:保证中央银行在选择货币政策的 具体操作方面的独立性。
(2)中央银行最优合约理论 问题的提出:如果通过某种机制使 中央银行突发货币的预期收益为零, 就能够消除动态不一致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瓦什等人提出 了中央银行最优合约理论。 模型的设计:
模型的结论: 一项货币政策能否得以维持,必须满足其 强制力大于诱惑力的条件。 该条件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公众对政府违约实施惩罚的时间长度。 时间越长,其违约成本越高,政策得以维持 的可能性越大; 二是折现因子的大小。如果折现因子小, 后期的成本对政策制订者而言相对小,则其 进行欺骗的可能性就大。
结论: 一是当经济处于“自然”均衡状态时,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导致失业率和产出偏 离自然率的潜在原因。 二是当经济出现周期波动时,反周期的 货币政策不能有效地抵消这种波动。 因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不是恒定实际产出, 而是尽可能地使经济接近于产出的自然水 平。
2、巴罗-戈登(1983)关于通货膨胀 变化的实证分析
主要理论依据:短期菲利普斯曲 线描述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间的 替代关系。 政策的贡献:1970年代以前,相 机抉择始终上逻辑上最具说服力的 政策,在发达国家战后20年的经济 快速发展中,相机抉择提供了重要 的政策支持。
(二)相机抉择质疑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英、美1970年 代后会出现滞胀?通货膨胀率与失业 率间的替代关系不存在? 问题的根源:相机抉择是一种陷阱。 理由:经济主体都具有理性预期的 能力。 相关研究:
选择与巴罗-戈登模型中同样形式的社会 成本函数。
α ,b>0 设公众认为弱政府出现的概率为p,并定义 此类政府最小化的目标函数为。 0 ≤β ≤ 1 Z z1 z2 其中,β 表示对第二届政府成本的重视程度, z1和z2分别表示第一期和第二期的社会成 本。
zt a / 2 b( t )
结论4:从基于规则的体制向相机抉择的 体制转变,通货膨胀率将上升(成为正值, 而不是零)。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操作的要点:当局在 每一期都要找出最理想的通货膨胀和失业 的组合,并各期更新。 货币当局不能预先承诺零通货膨胀,使 理性预期的通货膨胀永远大于零。 事实:中央银行放弃金本位制后,通货 膨胀就较前更高,尽管其有能力控制之。
模型通过分析弱政府选择零通胀的目 标函数值,认为可能会出现三种均衡: 其一,当弱政府的伪装成本大于其两 期内都实行通胀的成本时,弱政府不会 伪装成强政府,公众的不确定性不影响 政府行为。 其二,当弱政府伪装成本一定小于两 期内均实行通胀的成本时,政府欺骗行 为的概率足够大,公众的不确定性将影 响政府行为。
(1)谨慎的中央银行家模型 罗戈夫的假设:政府不直接操纵货币政 策,而是通过选择代理人(即中央银行家) 来制订和实施货币政策,并赋予该代理人 完全独立行使货币政策的权力。 代理人特征:谨慎、厌恶通货膨胀。 意义:在其政策目标函数中,会更加注 重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弱化通货膨胀带 来的意外收益,从而选择较低的通货膨胀 率。
1、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操作与降低通货膨
胀的选择(基德兰德-普雷斯克特、巴罗 -戈登) 选择1:使目标失业率接近自然失业率。 做法:改革失业保险、降低边际所得税 率,从而降低财政的外部性。 选择2:降低经济主体对未预期通货膨胀 的反应。 做法:减少随意的、反复无常的货币政 策操作(即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