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相机抉择与
第三讲公共组织(全)案例

基本原则
实行政事分开,实行职责分开,实行管理方式与手段分开
四、行政组织的分类
5.派出机关
10
指一级政府根据政务管理需要,按管辖地区授权委派的 代表机关。如省政府的派出机关——地区行署,区政府的派 出机关——街道办事处,以及乡镇的七站八所(派出所,税 务所,财政所,工商所等)。 派出机关并不构成一级政府机关,其权力为委派机关的 延伸,其职能是承上启下实施管理,一方面督促检查辖区内 行政机关贯彻执行上级的决议和指示,另一方面向委派机关 报告辖区内行政机关的情况和意见,并完成委派机关交予的 其它事项。
事业单位的含义:事业单位是指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 公共财政支出、不实行经济核算、主要提供非物质生产和劳务服务的社会公共组织。 事业单位的特征:
事业单位活动的 非经济性与非政 治性
事业单位由政 府主办并主管
事业单位经费 由公共财政供 给
整个事业单位 系统具有行政 性
二、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及目标取向
四、行政组织的分类
10
1.领导机关 又称首脑机关,中枢机关,是各级政府统辖全局的指挥 中枢和决策、督导中心。主要职能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和长 远规划,以及颁布大政方针和政策,并对辖区内的重大问题 进行统一指挥和领导。 国外统称内阁,形式上一般为由政府首脑召集主持的内 阁会议、国务会议。中国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形式为行政 首长主持召开的办公会议,如国务院办公会、省长办公会、 市长办公会等。
《西方经济学》(下册)教材习题答案解析详解

《西方经济学》下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1.何为GDP?如何理解GDP?答案要点: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对于GDP的理解,以下几点要注意:(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为了解决经济中不同产品和服务的实物量一般不能加总的问题,人们转而研究它们的货币价值,这就意味着,GDP一般是用某种货币单位来表示的。
(2)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最终产品和服务是指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那些产品和服务,而中间产品和服务是指由一家企业生产来被另一家企业当作投入品的那些服务和产品。
(3)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在指定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才被计算到该国或该地区的GDP中.(4)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意味着GDP属于流量,而不是存量。
2.说明核算GDP的支出法。
答案要点:支出法核算GDP的基本依据是:对于整个经济体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具体说来,该方法将一国经济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划分为了四个部门,即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国际部门.对家庭部门而言,其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称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对企业部门而言,其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用字母I表示;对政府部门而言,将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定义为政府购买,用字母G表示;对于国际部门,引入净出口NX来衡量其支出,净出口被定义为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将上述四部门支出项目加总,用Y表示GDP,则支出法核算GDP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为:Y=C+I+G+NX。
3.说明GDP这一指标的缺陷。
答案要点:(1)GDP并不能反映经济中的收入分配状况。
GDP高低或人均GDP高低并不能说明一个经济体中的收入分配状况是否理想或良好。
(2)由于GDP只涉及与市场活动有关的那些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因此它忽略了家庭劳动和地下经济因素。
第十五 十六章 货币政策效果与两政相机抉择(3)

对国民收入变动 的影响就越小。
证明:
IS曲线越平缓,可知d值越大,由i=e-dr可知:利率变动 一定幅度将引起投资较大幅度的变动(称投资对利率变 动的反应较为敏感)。当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导致利率下 降时,投资将增加许多,国民收入水平将有较大幅度的 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就大。 反之,IS曲线越陡峭,可知d值越小,由i=e-dr可知:利 率变动一定幅度将引起投资较小幅度的变动(称投资对 利率变动的反应不为敏感)。当货币供给量增加使LM 曲线向右移动而导致利率下降时,投资不会增加许多, 国民收入增加就越小,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小。
对付:政府赤字过大利率又高
图三
36
例 题
4、紧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配合
即银行收缩银根,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同时国
家财政采用赤字方法扩大支出。这种政策适用于经 济比较繁荣而投资支出不足的情况,已在经济得到 适当紧缩的同时增加投资,中和金融紧缩可能过强 所带来的消极作用。
从 IS - LM 图上来看,表现为在利率r 大幅升
第15 16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与分析
第三节 货币政策效果
一、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货币政策的效果是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 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 决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
货币政策的一般效应
r
E
LM
LM ’
r1
r2
IS Y1 Y2 Y
•3
货币政策的一般效应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M L
例 题
试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形式及其 各自的适用范围。 答: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要想取得最大效果, 必须与政府其他部门特别是财政部进行充 分协调和合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共 同点在于通过影响总需求来影响产出。在 调控经济活动时,为了避免相互抵消作用, 增强调控力度,这就需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 策相配合。
相机抉择与单一规则

相机抉择与单一规则相机抉择与单一规则一、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1、相机抉择货币政策(discretionary monetary policy) 又称权衡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依据对经济情势的判断,为达成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权衡性措施,如经济趋冷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经济趋热时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使经济保持较稳定发展。
2、凯恩斯则认为,市场机制不能完全保证经济均衡发展,市场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产生危机与失业。
要避免危机与失业,国家必须干预经济。
干预的基本方式是需求管理,即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社会需求,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均衡,保证经济均衡发展。
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即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产量,失业扩大时,政府就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扩大财政赤字;或者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应量以降低利率的廉价货币政策;或者同时实行这两种政策,以刺激社会需求,特别是刺激投资需求,使需求与供给均衡,消除失业。
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即总需求高于充分就业产量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就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压缩财政支出,减少财政赤字;或者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以提高利率;或者同时实行这两种政策,以抑制社会需求,使需求与供给均衡,消除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曾长期在西方经济学界居统治地位,西方国家货币当局亦多采用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即权衡性货币政策。
为了实现这一政策,采用了众多的政策工具。
凯恩斯学派认为,权衡性货币政策是有效的,是正确的货币政策,它优于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但是,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
对于这一现象,凯恩斯学派缺乏深刻的理论分析,也未提出有力的解决措施,从而引起其他学派对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批评,指出:“相机抉择”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由于货币政策时滞长而且不稳定,往往导致过头的政策行为,加深对经济的干扰,况且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矛盾,难以兼顾。
弗里德曼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

弗里德曼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在经济学领域,有两个经济学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解释人们在市场中的决策行为,它们分别是弗里德曼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理论。
本文将介绍这两个理论的概念、原理以及对经济市场产生的影响。
一、弗里德曼单一规则弗里德曼单一规则是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的名字命名的。
该规则认为,人们在做决策时通常只根据自身最重要的目标或需求,选择那些在他们看来最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
这个理论基于一个假设,即人们的决策过程是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的。
在面对复杂的选择时,人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因素上,而忽略其他次要因素。
这一规则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预测消费者行为或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都能发挥作用。
二、相机抉择理论相机抉择理论是由行为经济学家塞缪尔森提出的。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往往会受到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的影响,因此在面对多重选择时会采取一种裁决的方式,以求在复杂的情况下做出相对理性的决策。
相机抉择理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选择做出判断时,通常会使用一些简单的规则或启发式策略来简化决策过程。
这些规则可能是基于经验、直觉或社会习惯形成的,并不一定是最优决策,但却可以帮助人们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相对较好的决策。
三、弗里德曼单一规则与相机抉择理论的比较虽然弗里德曼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理论都涉及到人们在进行决策时的偏好和选择,但它们在理论和应用上还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弗里德曼单一规则注重于个人的最重要目标或需求,强调个体决策时的利益最大化原则。
而相机抉择理论则更加注重于信息不完全和有限理性的影响,强调人们在决策时采取启发式策略的方式。
其次,弗里德曼单一规则假设人们能够有完全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理性决策,而相机抉择理论则认为人们面对信息不完全时会寻求简化的决策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个人认知的局限,很多时候人们更倾向于相机抉择的方式。
最后,在经济市场中,弗里德曼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理论的应用也有所不同。
规则抉择还是相机决策

规则抉择还是相机决策投资中,规则抉择和相机抉择是两种不同的策略,规则抉择是指投资者按照既定的投资规则进行操作,相机抉择则是指投资者根据对市场形势的判断进行操作。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投资者应当采用规则抉择还是相机抉择?两种投资策略各有什么特点?在本期专栏中,嘉实回报中心将同大家一起探讨。
对投资者而言,规则投资策略并不完全陌生,基金定投便是一种典型的规则投资策略,按照预设价位进行股票买卖也是规则投资策略的一种。
通常来说,规则投资策略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强制储蓄。
时下不少年轻人属于名副其实的月光族,经常在不经意间便将收入花光了,每到月底总是囊中羞涩。
定投通过定时定额的方式实现强制储蓄,使不擅于理财的月光族也能够按计划消费,避免入不敷出,还能够有所积蓄。
第二,克服情绪化投资的弱点。
面对波澜起伏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常常由于心态受到外力影响而做出情绪化的决策,这其中既有因为犹豫不决而错过好的买入机会,也有因为过于乐观而做出超越风险承受能力的激进投资。
规则投资策略可以帮助避免上述情况,只要事先制定出合理的投资规则并始终坚定执行,投资者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主观心理因素引起的干扰。
第三,淡化投资时点差异对投资收益的影响。
波动是资本市场永恒的特质,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投资,其最终的投资效果可能差别很大。
例如,两位投资者分别在2013年的年初和二季度初投资中证基金指数,截至6月末前者会取得1.89%的收益,而后者却会面对1.83%的亏损。
定投这类规则投资策略通常可以减少因选择进入时点而对投资效果造成的影响。
规则投资策略能否成功,投资期是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的研究发现,即使制定了好的规则,如果投资期过短,规则投资策略的效果常常会大打折扣。
例如,投资者从2008年初开始每月定额投资中证基金指数,如果投资期仅为1年,投资的年化收益率为-35.14%,投资期若为2年其投资的年化收益率会提高到23.95%,而如果投资期是3年,其投资的年化收益率也能达到10.95%。
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机制

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机制1.引言1.1 概述早期的相机拍摄需要在固定的支架上进行,以保持图像的稳定性。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机制的出现,已经彻底改变了摄影行业。
自动稳定机制通过使用内置的传感器和稳定器,可以对相机进行自动调整,使图像保持清晰和稳定。
这一技术的发展,使摄影师可以在不使用支架的情况下进行拍摄,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工作。
另一方面,相机抉择机制也在科技的帮助下逐渐成熟。
相机的选择对于不同场景的拍摄至关重要,不同的相机具备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因此正确选择相机对于拍摄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相机抉择技术,摄影师可以根据拍摄需求,选择最适合的相机,从而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
本文将详细探讨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机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同时探讨两者的综合应用。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提高摄影技术和拍摄质量,并展望未来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技术的发展方向。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探讨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机制的相关技术和应用。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阅读,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组织内容: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本篇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引言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的三个小节,旨在给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和导引。
第二部分是正文,主要讨论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机制的相关内容。
正文分为两个小节,分别介绍自动稳定机制和相机抉择机制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
通过对稳定性重要性和自动稳定技术发展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为什么需要自动稳定机制以及自动稳定技术的发展情况。
而在相机抉择机制部分,我们将探讨相机选择的重要性以及相机抉择技术的现状,让读者了解到相机抉择机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意义和应用情况。
第三部分是结论,总结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机制的综合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结论部分包括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的综合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两个小节,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于该领域的全面认识和展望。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读者能够有条理地理解和阅读本文,从而更好地掌握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机制的相关内容。
相机抉择:风景资源地景观设计理念之本

Application of Appropriate Choice Theory to
Landscape Resources Design 作者: 张哲
作者机构: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出版物刊名: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84-8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相机抉择;以客为主;风景资源
摘要:从主体需求出发的风景资源地景观设计十分容易造成主体需求脱离客体条件的臆造现象,只有转变观念,以客体自身条件出发,制定契合客体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风景资源的保护目标。
本文借用经济学货币政策中的相机抉择理念,据其依客观情况、客观条件有机选择适当方式的理念核心,为风景资源地景观设计找寻以客为主的理念之门。
即以风景资源地立地条件为本,宏观考量,细化指标,注重关联,相机抉择设计强度与方向,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使设计隐匿于自然之中。
相机抉择和规则争论的内容

相机抉择和规则争论的内容相机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像传媒工具,和规则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抉择和争论。
这些争论反映了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并且对于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来说,也带来了一些具体而微的选择问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相机抉择和规则争论的主要内容。
1. 数码相机 vs. 传统胶片相机数码相机和传统胶片相机是人们对于相机媒介的两大选择。
数码相机具有方便、快速的特点,可以随时查看拍摄效果并进行修改,而且拍摄的照片可以立即传输到计算机或其他设备上进行后期处理。
传统胶片相机则充满了浓厚的摄影历史和艺术氛围,拍摄的胶片照片具有独特的质感和品质。
这两者之间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影像质量、工作流程和观念上。
一些摄影师认为数码相机的影像质量和细节捕捉不如传统胶片相机,而且传统胶片拍摄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这也正是其中的魅力所在。
2. 全画幅相机 vs. APS-C相机全画幅相机和APS-C相机是目前市场上最为常见的两种传感器尺寸。
全画幅相机的传感器尺寸和35mm胶片相同,可以提供更好的低光性能和更广泛的视野。
APS-C相机则具有更小的传感器尺寸,相机体积更小更轻便,并且价格相对较低。
这两种相机之间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画质和价格之间的权衡。
一些摄影师认为全画幅相机可以提供更好的画质和细节捕捉,但价格较高,而APS-C相机则在轻便性和价格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3. 单反相机 vs. 非单反相机单反相机和非单反相机是相机市场上的两大主流类型。
单反相机具有更好的对焦性能和更强的系统兼容性,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拍摄场景和需求。
非单反相机则更轻便更便携,并且在视频拍摄和镜头选择上具有一些优势。
这两种相机之间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功能和便携性上。
一些摄影师认为单反相机能够提供更强大的拍摄功能和更多的镜头选择,但相对较重和体积较大,而非单反相机则更适合轻便便携的拍摄需求。
4. 自动模式 vs. 手动模式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是摄影中的两种常见拍摄模式。
自动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条件自动调整光圈、快门和ISO等参数,使得拍摄更加方便和快捷。
相机抉择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相机抉择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相机抉择(camera-抉择)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决策者在面对不同的经济抉择时,需要根据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决策方案。
相机抉择模型假设决策者有两个决策目标:最大化效用和最小化成本。
决策者需要根据这两个目标,结合当前的经济情况和未来的经济预期,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
在相机抉择模型中,决策者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例如市场需求、供给、利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以确定最佳的决策方案。
决策者需要将不同的决策方案进行比较和权衡,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
相机抉择模型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当政府需要制定财政政策时,决策者需要考虑相机抉择问题,以确保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又例如,当企业需要制定生产决策时,决策者需要考虑相机抉择问题,以确保生产决策符合市场需求和成本效益原则。
除了基本的相机抉择模型外,宏观经济学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模型,例如路径分析模型、机会成本模型、沉没成本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和制定更明智的决策。
相机抉择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可以帮助决策者根据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决策方案。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相机抉择模型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中央党校政经专业复习资料—《财政学》复习资料

《财政学》------课程主持人 李旭章第一讲 公共财政学导论一、为什么要学习公共财政学 P3(红)二、公共财政学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P4(红)三、公共财政学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P5(红)四、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与政府 P12(红)五、公共财政的含义 P10所谓公共财政,是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公共财政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而财政的主体从来都是国家(或政府),因而公共财政实际上也就是国家财政或政府财政在市场经讲条件下的运行模式。
公共财政的实质是市场经济财政。
六、公共财政的职能 P20公共财政的职能,是指公共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公共财政这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
一般来讲,在任何情况下组织收入都是财政的最基本职能,政府机构的运作、政府职能的履行就是靠财政收入来支持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财政宏观调控的角度看,可以把公共财政职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思考题:1、学习公共财政学的意义是什么?2、 什么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有哪些特征?P14-16 P27 (1)纯粹的公共产品指的是这样的物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
(2)公共产品作为私人产品的对称,具有以下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2.消费的非排他性;3.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4.提供目的的非营利性。
3、公共财政的职能包括哪些?简述各个职能的内容。
P20-26 P27公共财政的职能,是指公共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公共财政这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
一般来讲,在任何情况下组织收入都是财政的最基本职能,政府机构的运作、政府职能的履行就是靠财政收入来支持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财政宏观调控的角度看,可以把公共财政职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相机抉择机制

相机抉择机制随着数字相机的普及,相机抉择成为了人们购买相机的必经之路。
相机抉择机制是什么?在购买相机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相机?本文将从相机抉择机制的角度进行探讨。
相机抉择机制指的是在众多相机品牌、型号、功能、价格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下,人们选择相机的行为模式和判断准则。
相机抉择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需求分析层:购买相机的第一步是确定自己的需求。
需要考虑用相机拍摄的主要对象、场景和环境等方面,以及自己的预算和使用频率等因素。
2.信息搜索层:在确定需求后,需要进一步了解市场上的各种相机品牌、型号、规格、价格等信息。
可以通过在线搜索、查看相机品牌官网、咨询销售人员等途径进行。
3.信息整合层:收集到大量信息后,需要对信息进行整合和筛选。
可以对不同品牌相机的规格、功能、价格、口碑等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
4.决策层:在得出初步的筛选结果后,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和个人偏好等因素,从而做出最终的决策。
5.反馈层:购买后的使用体验和效果反馈,将为消费者未来的购买提供帮助和借鉴。
二、选择相机的准则是什么?在相机抉择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拍摄需求:在确定购买相机前,首要问题是明确自己的拍摄需求。
需要考虑用相机拍摄的主要对象是人像、风景、运动、动物还是其他,以及拍摄的环境、时间、光线等条件。
2.相机类型:根据拍摄需求,选择合适的相机类型。
入门级相机适合初学者,中档相机适合拍摄高难度的场景,高端相机适合专业人士。
3.相机规格:相机的规格包括像素数、传感器尺寸、镜头种类等方面。
需要根据拍摄需求进行考虑,不宜盲目追求规格。
4.相机品牌:相机品牌的选择需要考虑品牌的知名度、口碑、服务质量等因素。
5.价格:价格是购买相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需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拍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价格区间。
6.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包括相机的大小、重量、外形设计等,以及相机的附加功能和配件等。
三、如何做出正确的相机选择?在选择相机时,需要考虑自己的拍摄需求和实际情况,然后根据上述准则进行选择。
相机抉择和规则

相机抉择和规则
相机是摄影的工具,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相机十分重要。
首先要考虑的是拍摄需求,是拍照片还是录视频,需要拍摄的场景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否需要拍摄夜景等等。
其次要考虑的是预算,相机价格从几百元到几万元都有,要根据自己的预算来选择。
在选择相机的过程中,还要遵守一些规则。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和能力,不要盲目追求高端相机,否则可能会浪费钱财。
其次要给予参考,可以通过网络、朋友或者专业的评测机构来了解相机的性能和口碑。
最后要注意售后服务和保修期限,保障自己的权益。
在使用相机时,也要遵守一些规则。
首先要保持相机干净,避免灰尘或者指纹影响画面质量。
其次要了解相机的使用说明书,掌握相机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最后要注意拍摄道德和法律规定,不要侵犯他人的隐私或者拍摄违法违规的内容。
总之,相机抉择和规则对于摄影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确选择合适的相机,并遵守相机和拍摄的规则,才能拍出优秀的作品。
- 1 -。
弗里德曼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

弗里德曼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选择。
选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重要任务。
而在做出选择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扰和矛盾。
这时候,弗里德曼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便成为了我们思考和决策的重要指导原则。
弗里德曼单一规则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他认为在做出决策时,我们应该遵循一条简单的原则:追求自身的利益。
弗里德曼认为自私行为是人类的天性,而追求自身利益则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努力工作的动力。
这一规则也被广泛应用在经济学和商业领域中。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到更为复杂的情况和选择。
这时候,相机抉择便成为了我们决策的另外一种方法。
相机抉择是通过对不同的选择进行比较和权衡,最终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一项。
相机抉择要求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利益和影响。
相机抉择的核心原则是在多个选择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个。
弗里德曼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在实际操作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弗里德曼单一规则强调个人的利益,强调人们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而相机抉择则更加注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个。
两者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适用性。
在经济领域中,弗里德曼单一规则被广泛应用。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会不断创新和改进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而消费者则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激发市场的竞争和发展。
弗里德曼单一规则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相机抉择也显得更加重要。
例如,当我们面临职业选择、婚姻选择或者其他重大决策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个。
在这样的情况下,单一追求自身利益可能会忽视其他重要的因素,而相机抉择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和评估,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弗里德曼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也都有其适用性。
相机抉择策略

相机抉择策略1. 引言相机是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工具,既能记录珍贵的瞬间,也能捕捉美丽的风景。
然而,市场上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相机可供选择,如何根据个人需求和预算选择合适的相机成为很多人的难题。
本文将介绍相机选购的一些关键要点和策略。
2. 相机类型首先,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相机,以便做出合适的选择。
主要的相机类型包括: - 单反相机:单镜反光相机是专业摄影师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它具有更大的感光元件,灵活的镜头更换系统和全面的手动控制功能。
- 无反相机:无镜头相机采取了与单反相机相似的思路,但通过使用电子取景器和可交换镜头来实现更轻便的设计。
- 傻瓜相机:傻瓜相机是入门级相机,通常具有自动曝光和对焦功能,适合一般日常使用。
- 手机相机:随着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手机相机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主要拍摄工具。
3. 考虑因素在选择相机时,应考虑以下因素:3.1 预算首先要确定可以承担的预算。
相机价格范围广泛,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
根据个人财力及对相机的需求进行评估,以确定一个合理的预算范围。
3.2 拍摄需求接下来要考虑自己的拍摄需求。
例如,如果是专业摄影师,可能需要一款功能强大、支持更多手动控制的相机。
如果只是平时记录生活,傻瓜相机或手机相机已经足够。
3.3 功能需求相机的功能也是选择的重要因素。
考虑是否需要高像素的相机,是否需要支持高清录像,是否需要特殊的拍摄模式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价格和相机的性能。
3.4 携带便利性如果常需要携带相机外出,那么轻便的设计就非常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无反相机或手机相机,它们更加便于携带。
3.5 品牌和口碑不同品牌的相机在质量、性能和价格上有所区别。
可以在网上了解不同品牌的评价和用户反馈,以便选出可靠的品牌和机型。
4. 筛选和比较根据考虑的因素,可以开始筛选相机。
可以浏览各大电商平台或实体店铺,查看相机的型号、规格和价格。
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筛选和比较:1.根据预算,筛选出符合价格范围的相机。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仅被列为高等学校经济类8门核心课程之中,而且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其地位在经济类院校中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先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和微积分。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弄清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不同模型,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54学时(四)教学方法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主要图形所表示的基本原理,适当介绍最新知识。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启发学习者自学。
5、适当布置作业和案例思考题,深化学习者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
(五)面向专业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的总量分析。
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核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包括四个主要模型一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IS-LM-BP模型。
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最重要的四个宏观经济政策,即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和政策、货币理论和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和政策,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收入总量。
而动态的国民收入变化主要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
其中带*号的部分是选讲内容,这些内容不涉及也不会影响整体内容的完整性。
相机抉择名词解释

相机抉择名词解释相机是一种用于捕捉和记录图像的设备。
它通过使用镜头将光线聚焦在感光元件上,然后利用电子技术将光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并以图像的形式存储在存储介质上。
相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镜头、快门、感光元件、图像处理器和存储介质。
镜头是相机的核心部件,它通过调节焦距和光圈大小来控制光线的进入量和聚焦程度。
快门控制光线进入感光元件的时间,决定了图像的曝光时间。
感光元件是捕捉光信号并转化为电信号的装置,常见的感光元件有CCD和CMOS。
图像处理器将感光元件捕捉到的电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并进行信号处理和图像优化。
存储介质用于存储图像数据,一般包括内存卡、硬盘和云存储。
相机的抉择指的是选择使用哪种相机,主要有单反相机、微单相机和数码相机三种类型。
单反相机是一种专业相机,具有可更换镜头和高画质的特点,适用于摄影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师。
微单相机是介于单反相机和数码相机之间的一种中档相机,具有较小的体积和较高的便携性,适合旅行摄影和街拍。
数码相机是一种普通相机,具有体积小、使用简单和价格低廉的特点,适合普通用户和业余摄影爱好者使用。
在选择相机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画质、功能、价格和便携性。
画质是相机的重要指标之一,取决于感光元件的类型和像素数量。
功能包括参数设置、对焦速度、连拍功能等,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选择相机。
价格是购买相机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品牌和型号的相机价格差异较大。
便携性是指相机的轻便程度,决定了携带相机的方便性。
总之,相机是一种用于捕捉和记录图像的设备,有单反相机、微单相机和数码相机等多种类型可供选择,选择相机需要考虑画质、功能、价格和便携性等因素。
菲利普斯曲线和相机抉择

菲利普斯曲线和相机抉择1. 引言在数码相机的发展过程中,菲利普斯曲线被广泛应用于相机抉择的决策过程中。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经济学模型,它描述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将这个概念应用到相机选择上,我们可以将菲利普斯曲线理解为在不同价格范围内,相机的性能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2. 菲利普斯曲线解读菲利普斯曲线由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
它表明,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呈现出一种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较低。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相关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
将这个概念应用到相机选择上,我们可以将通货膨胀率理解为相机的价格水平,失业率理解为相机性能和功能之间的权衡。
在不同价格范围内,相机的性能和功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来进行相机抉择。
3. 相机抉择基本原则在进行相机抉择时,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需求导向: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摄影需求,例如是否需要高像素、高速连拍、4K视频等功能。
- 预算限制:根据自己的预算范围来确定相机价格区间。
- 功能权衡:在确定价格区间后,比较不同相机品牌和型号之间的功能差异,选择最符合需求的相机。
- 参考评价:查阅专业评测和用户评价,了解相机性能和使用体验。
4. 不同价格范围下的相机选择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理念,我们可以将不同价格范围内的相机划分为三个区域:低端、中端和高端。
以下是对每个区域中常见相机类型的介绍:4.1 低端相机低端相机通常指价格较低且适合入门级用户使用的相机。
它们可能缺乏一些高级功能,但仍能满足基本摄影需求。
以下是低端相机的特点: - 价格实惠:通常在几百到一千美元之间。
- 简单易用:操作界面简单,适合初学者使用。
- 基本功能:具备拍照和录像功能,但可能缺乏一些高级拍摄模式和设置选项。
- 较小的传感器:低端相机通常采用较小的传感器,影响图像质量和低光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4:从基于规则的体制向相机抉择的 体制转变,通货膨胀率将上升(成为正值, 而不是零)。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操作的要点:当局在 每一期都要找出最理想的通货膨胀和失业 的组合,并各期更新。 货币当局不能预先承诺零通货膨胀,使 理性预期的通货膨胀永远大于零。 事实:中央银行放弃金本位制后,通货 膨胀就较前更高,尽管其有能力控制之。
主要理论依据:短期菲利普斯曲 线描述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间的 替代关系。 政策的贡献:1970年代以前,相 机抉择始终上逻辑上最具说服力的 政策,在发达国家战后20年的经济 快速发展中,相机抉择提供了重要 的政策支持。
(二)相机抉择质疑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英、美1970年 代后会出现滞胀?通货膨胀率与失业 率间的替代关系不存在? 问题的根源:相机抉择是一种陷阱。 理由:经济主体都具有理性预期的 能力。 相关研究:
结论: 一是当经济处于“自然”均衡状态时,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导致失业率和产出偏 离自然率的潜在原因。 二是当经济出现周期波动时,反周期的 货币政策不能有效地抵消这种波动。 因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不是恒定实际产出, 而是尽可能地使经济接近于产出的自然水 平。
2、巴罗-戈登(1983)关于通货膨胀 变化的实证分析
模型通过分析弱政府选择零通胀的目 标函数值,认为可能会出现三种均衡: 其一,当弱政府的伪装成本大于其两 期内都实行通胀的成本时,弱政府不会 伪装成强政府,公众的不确定性不影响 政府行为。 其二,当弱政府伪装成本一定小于两 期内均实行通胀的成本时,政府欺骗行 为的概率足够大,公众的不确定性将影 响政府行为。
其三,当弱政府的伪装成本等于两期 内实行通货膨胀的成本时,弱政府会有 时选择零通胀,有时选择正通胀。若公 众无法确定政府在未来采取什么样的政 策,β 值的增加(即对第二届政府成本 的重视程度),使弱政府采取零通胀的 概率增加。 结论: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信誉的 力量还是可以迫使政府在政策制订上考 虑公众的意见。
(1)谨慎的中央银行家模型 罗戈夫的假设:政府不直接操纵货币政 策,而是通过选择代理人(即中央银行家) 来制订和实施货币政策,并赋予该代理人 完全独立行使货币政策的权力。 代理人特征:谨慎、厌恶通货膨胀。 意义:在其政策目标函数中,会更加注 重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弱化通货膨胀带 来的意外收益,从而选择较低的通货膨胀 率。
实证方法:社会无差异曲线的椭圆形状 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解释的主要问题:引起实际通货膨胀率 变化的主要因素。 意义:解释了多重目标下不能有效控制 通货膨胀的原因。
实证的主要结论: 结论1:通货膨胀率随着自然失业率和目 标失业率之间差异的增大而上升。 假设自然失业率上升,但目标失业率不变, 或二者上升的比率不同。 若货币当局预期失业率会上升,会沿着短 期菲利普斯曲线来平衡通货膨胀与失业的边 际损失,企图用出乎意料的通货膨胀换取失 业的降低。 若公众预料到通货膨胀的上升,则实际失 业率不可能降到自然失业率以下(滞胀)。
1、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操作与降低通货膨
胀的选择(基德兰德-普雷斯克特、巴罗 -戈登) 选择1:使目标失业率接近自然失业率。 做法:改革失业保险、降低边际所得税 率,从而降低财政的外部性。 选择2:降低经济主体对未预期通货膨胀 的反应。 做法:减少随意的、反复无常的货币政 策操作(即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巴罗(1986)关于相机抉择政策干 扰稳定的解释: 与金本位制不同,相机抉择的不兑 现货币体制因为“不锚定”长期价格 水平、通货膨胀率和预期,所以促使 实际经济不稳定。 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导致流通速 度的变化,从而对总需求造成扰动。
二、货币政策博弈与规则选择
(一)信息不对称与货币政策博弈 (二)规则的选择
2 t e t
由于强政府在任期内能始终将通货膨胀率 设为0,模型集中讨论了弱政府执政下政策制 订者和公众的行为。 以数学形式表示各种情况下的概率(p表示 概率): p(零通胀∣强政府)=1,表示强政府一 定实施零通胀; p(零通胀∣弱政府)=q,表示弱政府在 第一期实行零通胀政策的概率,即弱政府伪 装成强政府的概率。
(一)信息不对称与货币政策博弈
1、巴罗-戈登声誉约束模型(完全信息下 的货币政策博弈) 问题的提出:在相机抉择的情况下,货币 当局可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意外获取额外的利 益,但如果在政策制订者与公众间存在重复 博弈时,潜在的信誉损失可能会迫使政策制 订者放弃相机抉择转而遵循某种规则。 即政府会放弃从制造通货膨胀意外获利的 短期收益以确保长期的低通胀给经济带来的 好处。
Barro and Gordon(1983)通过将声 誉机制引入模型,考察了政府在面临短 期收益(诱惑力)和声誉损失(强制力) 下的政策选择。 模型分别分析了相机抉择、遵守规则 与违约的成本,认为当政策制订者的违 约成本低于遵守零通胀规则的成本时, 就存在对政策制订者违背规则的诱惑力。
在一次博弈的情况下,有可能实现公 众保持零通胀预期、政府则实施通胀政 策达到利益最大化的均衡。 但实际上政府与公众间的博弈不可能 只进行一次,政策制订者的行为将影响 公众的下一期预期。 政策制订者多次违约的成本是其声誉 损失,公众对其不信任。
选择3:提升公众对通货膨胀的厌恶 程度,使其相对高于对超过目标失业 率的厌恶。 条件:若要降低通货膨胀率的边际 损失成本,就意味着使公众接受预期 通货膨胀率。 要求:赋予中央银行独立性,中央 银行行长应该比公众对通货膨胀有着 更加“强硬”的态度。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在动态 不一致的情况下,相机抉择产生的时间一 致性均衡是次优的。 原因: 一是货币当局不会接受自然失业率和零 通货膨胀的组合。因为降低失业率的成本 大于通货膨胀的成本。 二是理性经济主体会根据货币政策的变 化调整并修改其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从 而改变政策制定者的决策参数,使决策者 不得不进一步调整政策。这个变化过程将 收敛于一种次优结果。
模型的意义:通过声誉机制将政策 制订者的决策与公众行为联系起来, 解决了在多次博弈中如何实现均衡的 问题,从理论上说明了最优规则的存 在及所需满足的条件。
2、贝克斯-德里菲尔模型(不完 全信息下声誉约束模型) 问题的提出:在不完全信息下,由 于公众对政府类型的不确定,公众对 政府的行为具有不确定的预期,信誉 机制的存在能否解决动态不一致的问 题?
二人将政府区分为强势政府和弱势政 府两种类型,然后进行模型分析。 假设强势政府不制造通胀,而弱势政 府可能迫于利益集团的压力制造通胀, 也可能实行零通胀政策欺骗公众,在适 当时机制造通胀获取额外收益。 信息不对称使公众不能事先知道是哪 类政府执政,只能根据政府执行的政策 进行事后判断。
设政府的任期为两届,建立模型分析
公众与政府的博弈过程。 设产出与通胀率间的函数式为:
yt y b( t )
e t
yt是第t期的产出,y*是充分就业下的 e 产出, t t数。
即意外的通货膨胀会导致产出的上升。
一、相机抉择货币政策
(一)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内涵 (二)相机抉择质疑
(一)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内涵
基本含义:政府应通过对需求的管 理调控经济,主要方式是采用“逆风 而行”的经济政策,即反周期的政策 操作。 政策分类: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主要内容: 在经济衰退时,政府采用扩张性的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刺激需求,使 产出增加,失业减少; 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采用 紧缩性的货币与财政政策,抑制通货 膨胀。
3、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委托代理模 型 问题的提出:声誉模型提供了克服 最优经济政策动态不一致的解决方法, 即通过“声誉”这种隐含的契约来约 束政策制订者的机会主义动机。但非 正式的契约约束是不够的,需设计相 关制度解决动态不一致问题。
研究视角:从委托﹣代理的角度探 讨解决动态时间不一致性的问题,适 用于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 两种研究思路:即罗戈夫(Rogoff, 1985)的谨慎中央银行家模型与瓦什 (C.E.Walsh,1995)的最优合约模 型。
罗戈夫的观点:通过任命一个相对保 守或厌恶通货膨胀的中央银行行长,并 由其独立地制订和执行货币政策,则公 众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将会下降。 模型的客观依据: 一是很多国家的货币政策的确是由中 央银行独立制订的(如美国、德国等); 二是中央银行往往会选择比较谨慎的 银行家从事政策制订。
后续研究: 弗拉德(Flood)与伊萨德(Isard)提 出了一种依靠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来解决政 策的动态时间不一致性问题的方法。 该方法对遵循规则和相机抉择作出了一 种组合,即中央银行在经济正常时执行零 通胀率的政策,在面临大的外界冲击时允 许其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但需为政 策的转变支付一定的代价。 说明:该代价应在中央银行法中明确规 定并严格执行,让公众知道该代价的存在。
模型的结论: 一项货币政策能否得以维持,必须满足其 强制力大于诱惑力的条件。 该条件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公众对政府违约实施惩罚的时间长度。 时间越长,其违约成本越高,政策得以维持 的可能性越大; 二是折现因子的大小。如果折现因子小, 后期的成本对政策制订者而言相对小,则其 进行欺骗的可能性就大。
假定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稳定物价 与产出,由此建立中央银行的社会损失方程 为: 2 2
L a t ( yt ky )
a 0, k 1
其中,L为中央银行的损失函数; α 代表通胀相对于产出波动的权重; k>1是模型必要条件,意味着央行想通过 政策调控将产出提高到y*以上,使失业率低 于自然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