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如何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如何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摘要:本文主要是围绕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教版必修二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讲述的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但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而教材受篇幅的限制,只是从三个方面: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来表述。显得很单薄,把这么伟大而艰难的一件事,让人,特别对一些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讲,产生不了震撼。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做一些必要的补充,使这个过程比较详细、丰满,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艰辛、曲折,分享成功的喜悦,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的成果。为此我在备课时查阅了一些资料,作了一些分析,大体上勾勒出中国是如何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什么是市场经济?就是指通过市场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经济。其基本特征是通过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运动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机场经济体制紧紧结合在一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实现这一
转变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历程:
(一)奠定基础(1978—198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的意义远不限于结束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徘徊,而且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局面,它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起点。此次会议之后面临三项任务:一是调整国民经济,二是完成拨乱反正,三是部署和展开全面改革开放。1979年4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用三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调整为中心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调整中着重调整农轻重、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国民经济如何发展做出的一项重要决定。拨乱反正是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上开展,使中国从“文革”后的一片混乱中,走向正常发展道路。同时改革开放也全面起步。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为了使农业生产较快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当时农村中想到普遍地存在“增产不增收,多劳不多得,分配不兑现”的现象,严重妨碍了农民增产积极性的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三年内,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广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一项适合于中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实际的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改革。农村改革是全国整个改革开放起步的突破口。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始阶段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权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在对内搞活的同时,邓小平把握时代的脉搏,积极倡导推进对外开放。
从1980年开始创办经济特区,成为大刀阔斧实行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二)制定目标(1992—2002):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之交,国际局势发生令人震惊的巨大变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它带来了两方面的变化:冷战结束,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但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有些人洋洋得意地说二十世纪最大遗产是社会主义的试验和失败,国内也有一些人感到惶惑。中国应该怎么办?1992年1月邓小平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考察。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和胆识,回答了长期以来人们关注而思想上尚未完全弄清楚的许多重大问题。如“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等问题,其核心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江泽民作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紧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此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同时以改变经济结构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中心的深化改革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的比较快;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扩大,工业生产的指令性计划缩小到百分之十几,消费品价
格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由市场调节;人才可以自由流动,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债券等机制也逐渐形成。为了继续推进改革,1993年11月召开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共有五十条,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条,将《决定》的内容作了而要的概括。这个《决定》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勾画出他的基本框架。1994年,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阶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大步向前跨进。这个推进的最突出表现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出台了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和流通体制等一系列相互配套的重大改革它涉及面之广、力度之大,是以往所少见的。实行这样整体性的体制改革,许多问题过去从不曾遇到过,没有现成经验,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物价涨幅过高,而且势头猛、涨幅大、持续时间长。面对难题,国家力求经济运行“软着陆”,使问题逐步缓解。1996年结束了自1982年以来实行了长达十四年的价格双轨制。
1997年9月中共召开十五大。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报告》作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等。它进一
步突破了过去脱离生产力水平、在所有制问题上“急于求纯”、“急于过渡”的思想束缚,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抓大放小”、进行战略重组,实实在在地造一批“航空母舰”,也就是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集团。对外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到2000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家宏观调控和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大大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基本实现。
(三)不断完善: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召开。胡锦涛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经济运行机制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步深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成为转折点,农村改革大体上属于应急性的,自发的,到党的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