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1.临床分型:依发病久暂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
病程在6个月内称急性,超过6个月者称慢性,疾病恢复正常(出血消失,血小板>100×109/L)停药2个月后复发者称为反复型。
(1)急性型约占80%,好发于婴幼儿,病儿在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史,特别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之后。
以自发性皮肤和粘膜出血为突出表现,多为针尖样大小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或瘀斑和紫癜,一般不高出皮面,多不对称,可遍及全身,但以四肢及头面部多见。
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等,严重者可并发颅内出血。
(2)慢性型约占20%,以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多见。
多无明显诱因,病前多无病毒感染史,约10%患者由急性型转化而来。
2.诊断标准:临床以自发性出血为主要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100×109/L,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
骨髓象粒红系统正常。
巨核细胞多增多,成熟未释放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增多。
血清中检查出血小板表面抗体,主要为PAIgG,约80%以上增高,还可存在IgA、IgM抗体及补体。
需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