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新闻名记者——范长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短文选 第一 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

第二篇行纪 第一 忆西蒙 第二 百灵庙战后行 第三 沉静了的绥边


——北戴河海滨的夜话


第二 百灵庙战役之经过及其教训


第三 陕变后之绥远
第四 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第五 边疆问题应有之新途径


2、著作背景:

1935年到1936年,虽然“七七事变”尚未爆发,日军在华北早已蠢蠢欲动,同 时对我国西部地区时有挑衅之举,对内蒙古更是觊觎已久。正是在这个时段, 《大公报》派完成西部之行不久的范长江,到察哈尔绥化地区(今内蒙古及周 边地区)采访。在绥化,范长江记录了“百灵庙战役”的情况;又从阿拉善旗 进入额济纳旗侦知日军将对此地区有所动作,穿越千里瀚海,发布了消息;在 西安事变之后,他采访了我党代表周恩来等,并到延安进行专访。其间,范长 江写出《忆西蒙》、《百灵庙战后行》、《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等著名 通讯报道,这些报道被结集成为《塞上行》一书。
(二)浓烈的感情:

“这时我看稍有血性的人,都几乎羞愧愤怒到把眼珠迸了出去!”(《塞上行》 第61页) “许多英勇的战士,在这里作成了对国家神圣的牺牲,他们的热血和头颅,在 这里换来了民族的胜利。他们的行径,将永远为后世所讴歌,他们的功业,将 被全中国子孙所崇敬。这里的战痕已经快湮没,这里的血迹已经弄模糊,然而 他们拚一身以殉国家之精神,将炳耀千古!”(《塞上行》第105页) “欲成大河者,必长其源,欲成大事者,必固其基,源愈长,则此河之前途愈 有浩荡奔腾之日。基愈固,则人生事业愈不敢限其将来。”《中国的西北角》 第20页)
3、主要内容:

中国西北、西南地区的状况。 公开实时报道红军长征的情况,宣传红军的抗敌政策。 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既有军政要人,又有底层百姓,生动的展现了中国整 个社会的现状,反映了底层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社会的黑暗。



对民族矛盾、民族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二)《塞上行》 1、主要章节

1947年任新华社“四大队”队长,随党中央转战陕北,负责新闻宣传工作。 1949年至1952年历任新华社副社长、上海《解放日报》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 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等职。1952年后任国家科委副主任。



(四)受迫害致死及平反昭雪阶段: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范长江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长期被 关押,受尽折磨摧残。 1970年10月23日,在范长江被关押的地方——河南省确山的一个农村机井里发 现了范长江的遗体。多数媒体都疑范长江是自杀。 1978年,范长江获得了平反。同年12月27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范 长江同志追悼会,以迟到的追悼会为这位著名的记者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时 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胡耀邦同志亲自主持了追悼会。

(二)中国青年记者协会:1937年11月8日晚7时,在上海山西路南京饭店举行 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的成立大会,作为协会发起人的《大公报》记者 范长江、章丹枫、王文彬等15人出席参加。青记的成员在抗战中Baidu Nhomakorabea挥了重大 的作用,巩固和扩大了新闻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六、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一)新闻与政治——坚持正确坚定的政治方向 1939年1月,他在《新阶段新闻工作与新闻从业员之团结运动》一文中,就针对 当时流行的“报纸独立主义”、“新闻至上主义”,鲜明地提出“报纸是政治 工具”的观点。 1940年,他在《“国新”两年》分一文中又明确指出:“新闻事业是政治上最 尖锐的事业”,要求国新社同志要始终坚持三大信条的第一条,就是:“就新 闻岗位为新中国之实现而战斗”。 1941年,韬奋约他写《怎样做新闻记者》,他集“九年”的经验,认为:“没 有正确的政治认识,等于航海没有了指南针。新闻工作变动最大,等于交通工 具中的飞机,如果没有了走向,乱飞一阵,非闯祸不可!”
1950年范长江在对华东新闻讲习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新闻记者要“把自 己锻炼成人民新闻工作的战士”必须坚持四个信条即:消息绝对真实、思想要 正确、建立群众观点和建立自我批评。


七、后人评价: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

蓝鸿文(范长江研究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很多地方他是冒着 生命危险去的,深入到了西北很多过去没有人去过的地方。” 于友(《群言》杂志前主编,时任国际新闻社记者):“他到国新社以后,他 工作上有很大的转变,他从一个过去自己做记者,现在他作为一个记者的领导, 我们大部分年轻的工作同志不是很成熟的,他要指挥我们工作,管我们写作, 还要管稿子发出去,给什么地方用,长江已经同情共产党,为共产党路线、方 针去工作,所以提出我们的工作是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用这样的 指导思想来领导我们工作。”“飞机走了后出来,房子都炸完了,我们什么也 没有,身上就穿了一件衬衣,一条裤子,家里睡得被子都没有了,长江不是跟 我们在一块,他住在另外一个地方,他就把他所有自己的东西都拿来,把所有 的衣服都给我们几个人分了,然后帮我们解决睡觉的问题,被子的问题,他都 想办法帮我们找到了,他自己什么也没有,全给我们了。
一代新闻名记者——范长江
新闻学 杨慧 1621301009
目录:

一、长江生平简介

二、长江人生的三个阶段
三、长江的代表著作 四、长江通讯写作的特色



五、成立的两个组织
六、长江的新闻思想 七、后人评价:长江一支笔,胜过万人兵



八、范长江新闻奖
九、范长江故居 十、可行的研究选题



十一、参考文献


(三)献身共产党新闻事业阶段:在这一阶段,范长江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 产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9年5月经周恩来介绍在重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沈谱相识,结为伉俪。 1941年5月在香港与邹韬奋等创办《华商报》。



1942年后进入苏北解放区,先后任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 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




(三)新闻与记者——建立正确的作风
1、重视记者的操守和人格:他认为“有了健全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 这因为,“新闻记者应当是社会所敬重的人物,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的缺点, 就不能做新闻记者”。 2、记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要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以及社会经 验知识。



3.记者要有抱负有理想:“为什么有些人只能写就事论事的东西,报道很干巴, 没有丰富的材料,主要是作者立脚点不高,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报 道的问题,没有很深的感情,没有钻进去,而仅仅是完成了任务。” 4.记者必须坚持四个信条
3、主要内容:

报道了百灵庙战役、西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前后西北地区的政治、民族 动向。 批评了封建王朝及民国政府传统狭义的消极的民族政策,提出了解决边疆问题 的新途径。

四、长江通讯写作的特色:
(一)强烈的时代感:

“四川年来社会变动,已经表现一个重大的特点,即过去用封建的政治剥削与 军事掠夺积蓄起来的资本,现在都转而投资于工商业。成都和重庆的新兴企业, 各县新开的旅馆、电影院、电灯公司等,他们的股东十有九是军政人物。”这 种经济转变,“说明中国封建性社会经济的被摧毁的行程。”



三、长江代表代表著作:
(一)中国的西北角: 1、主要章节:

第一篇 成兰纪行

第二篇 陕甘形势片断
第三篇 祁连山南的旅行 第四篇 祁连山北的旅行 第五篇 贺兰山的四边



2、著作背景: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后,西北地区成为抗战的大后方。由于西北地 区偏僻、国民党对西北地区红军消息的封锁,全国人民无法获得与自身利益相关 的重要消息。1935年7月,范长江征得《大公报》的同意,对中国的西北、西南 等地区进行了实习考察。期间,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通讯,迅速发表在《大公报》 上,引起很大的震动 ,由这些报道汇编而成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在几个月内 连出7版,引起巨大反响。




(二)新闻与大众——坚定人民大众的立场
面向群众:他1946年2月,在华中新闻工作座谈会上的总结发言中指出:“我们 办报不能从主观的愿望与兴趣出发,而应从群众(读者)的需要出发(包括直接 的与间接的)。” 扎根群众:范长江是这样说的:“只要我们能在群众中扎下根,同群众有着广 泛的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斗争,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那么就可以根据 人民群众的要求、愿望去理解中央的方针政策,这样做大致是不会错的。” 依靠群众:他认为“把办报工作只限制于报社内外的少数专业人员办报写稿, 不发动广大友”,这等于闭门办报,一定不能与其他工作相结合,一定脱离群 众”。因此,他提出在通讯工作中,要实行“大家办报”的路线。
一、长江生平简介:

范长江(1909年-1970年10月23日),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东兴区人,中华 人民共和国杰出新闻家、记者,民国时期《大公报》著名通讯记者,后转向共 产党阵营,为抗战做出卓越贡献。1937年2月2日,资深记者范长江只身冒险进 入西安,对“西安事变”作实地采访,先后与周恩来、叶剑英等人长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署 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科协副主席兼党组书记等职。


文革时期遭到监禁并受到迫害,1970年在其下放劳改地河南确山一口枯井中发 现其遗体,怀疑为自杀身亡。1978年12月27日胡耀邦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隆 重举行了范长江同志追悼会,以迟到的追悼会为这位著名的记者平反昭雪,恢 复名誉。
为纪念范长江同志,中国将每年的11月8日作为中国记者节,并以“范长江新 闻奖”作为新闻界最高奖项。

(四)渊博的知识

《陕北甘东边境上》记述陕北庆阳一带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情形时,介绍该 地掌故说:“自二千一百余年前的秦代起,此一带即成为汉族与西北各族争战 之场,尤以宋代与西夏在环县、庆阳一带战争最多,九百余年前范仲淹、韩琦 曾在此间为赵家天下立下若干汗马功劳,故所遗宋代战迹特为普遍。”交代历 史上庆阳一带重要战略地位,目的是说明当前这场战争的重要意义。 通讯中还录用了大量古典诗词:“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漠 漠平沙际碧天” , “一片孤城万初山。”“气吞沙漠千山远 , 势压番戎六月 寒”,“夜半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致力于抗日救亡宣传。
1937年11月和羊枣,徐迈进等同志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即中国记协 的前身),并被推选为“青记”的总事。


1938年3月,与恽逸群等人发起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网罗了众多红色 背景和亲共的新闻工作者。
1938年10月脱离《大公报》,后与胡愈之、孟秋江等人创办国际新闻社。

二、长江人生的三个阶段:

(一)爱国青年阶段:这阶段主基调是探索他既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 起义,又考入国民党的中央政治学校,后又退出国民党去北大求学,不断地探 索国家和自己的“出路”。 1909年10月,范长江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赵家坝村(今内江市东兴区田家办事处)。 1927年初,报考黄埔军校未果的范长江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同年8月1 日,范长江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 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乡村行政系,九一八事变后脱离该校,转入北大 哲学系,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二)民主人士阶段:民主人士,这阶段主基调是“批判”。他作为一名记者, 奔走大江南北,以启蒙主义思想为武器,理性地审视现实,批判不合理的现存 秩序。 1933年起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大公报》、《益世报》等撰 稿。 1935年7月,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深入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历时10 个月,行程6000余公里,所写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连载,公开报道了红军 长征和西北状况,引起轰动。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新闻记者。这些通讯后来辑 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半年内重印7次。 1936年8月赴内蒙西部采访,所写通讯辑为《塞上行》一书出版。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赴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后发表通讯《陕北之行》等, 第一次向人们介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五、成立的两个组织:

(一)国际新闻社:国际新闻社是1938年末诞生的一个通讯社,长江曾称它为 “一个大胆的试验”。最初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国际宣传处缺少稿件,需要长江 为它提供新闻通讯,它同意由长江成立一个通讯社;长江在共产党秘密党员胡 愈之的协助下,组成了一个既为国际宣传处供稿,又向境内外所有报社发稿的 通讯社;它既为国民党服务,又为宣传共产党的政策方针服务。这个“大胆的 试验”实行了两年多,是记者长江离开《大公报》之后,又一个重要的贡献。


(三)生动的描写:

通讯这样描写“毛泽东先生”:“书生外表,儒雅温和,走路像诸葛亮山人的 派头,而谈吐之持重与音调,又类村中学究。” 记者笔下的“周恩来先生”,则是另一种神态:“他有一双精神而朴质的眼睛, 黑而粗的须发,现在虽然已经剃得很光,他的皮肤中所藏浓黑的发根,还清晰 的表露在外面。穿的灰布棉衣,士兵式的小皮带,脚缠绑腿,白音夹杂着长江 流域各省的土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