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到制度: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的视角转换

合集下载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文章作者:顾海良文章来源:《学习参考》(以下简称为《规划纲要》),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突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并把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要任务提了出来。

现在提出“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是以三个基本规定为前提的:一是对大学治理结构内涵的理解。

大学治理结构分为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指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各种权力的分配、制约和利益实现的制度规定、体制安排和机制设计,集中体现大学管理的结构、运行及其规制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

本文涉及的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问题。

二是对大学治理结构的制度和体制前提的理解。

治理结构是以一定的制度和体制规定为前提的。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坚持党的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必须坚持的前提和方向。

三是对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旨意的理解。

大学治理结构的目标和方向是现代大学发展目标与功能的体现与实现。

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是大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时候都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引领社会则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

大学根本任务是大学功能的中心坐标,大学功能是实现大学根本任务的必要路径。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展开,必须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和作风。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应着重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一、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大学治理结构的基本指向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领导体制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是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和体制的基本特征。

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中的我国大学治理结构改革

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中的我国大学治理结构改革

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中的我国大学治理结构改革作者:朱孟飞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26期摘要现代大学制度是现代大学的制度根基,而大学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根本任务。

本文力图通过对现代大学制度内涵的阐述,从现代大学制度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大学治理结构的现状,提出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的设想。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大学治理结构改革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Structure in thePerspective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ZHU Mengfei(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Abstract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is the system founda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and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ity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the core and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article tries to elaborate on the meaning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structure, propose ideas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Key words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university governance structure; reform大学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公共部门,它的主要目标是传承和创造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转向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创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紧要议程

转向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创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紧要议程

转向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创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紧要议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创新显得尤为关键。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通过内部治理体系的创新,推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要议程。

本文旨在探讨转向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创新的重要性,分析当前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与路径。

文章首先回顾了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当前治理体系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如行政化倾向、权力结构失衡、决策机制不科学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转向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创新的必要性,强调了创新在推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核心作用。

接下来,文章将深入探讨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创新的内涵与特征,包括治理结构的优化、治理机制的完善、治理能力的提升等方面。

文章还将分析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如制度障碍、文化阻力、利益冲突等,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文章将总结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创新的实践案例与经验教训,展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未来趋势与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状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和变革,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现行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的分析和改革。

当前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化色彩较浓。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等教育机构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抑制了学术自由和学术竞争的活力。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政府和高校之间的权力关系尚未完全理顺,高校内部的权力结构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专题11:高等教育的结构、制度与治理

专题11:高等教育的结构、制度与治理

专题11:高等教育的结构、制度与治理发言人:李茜茜杨成辉一、高等教育结构(一)概述一般来说,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相互结合的方式和比例关系。

它是由各要素的特殊本质共同决定的,并按照本身的发展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要素的构成状态。

广义的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以及个体结构)。

宏观结构是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层次(水平)结构、科类与专业结构、形式结构、地区(布局)结构以及管理体制结构;微观结构指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结构,主要有高校组织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师资队伍结构、基础设施结构。

这里,主要向大家分析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因为微观结构在其他同学的报告里会有涉及。

1、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层次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中的各个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它是纵向结构,高等教育内部按水平可分三到四个层次。

由于受高等教育的对外适应性和内部衔接性的制约,它们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比例。

所谓对外适应性是指培养的各个层次和规格的人才要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内部的衔接性,是指培养的各种水平的人才比例较恰当,以利于高教内部由较低一级向较高一级的教育及时提供人才。

上述高等教育中由低到高的层次,一般呈金字塔形,即高一级所占的比例总是较小一些。

当然各层之间的具体比例会因各国的情况而异。

每一个部门,一般来说,需要各层次人才的配套。

急需要有高深学识的骨干人才,也需要有较高科学技术水平的高级人才,还需要有只掌握一般理论知识而实践能力较强的中级人才和属于中专水平的初级技术人才,已形成优化的人才群体结构。

如果层次结构不合理,就会造成培养的人才脱节或重复,人才不配套,会出现高材低用,低材高用的现象,降低了人才使用的效率。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习惯上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其中,专科和本科,并无衔接关系,而研究生教育的硕士生与博士生,则是两个相互衔接的亚层次。

此外,有些院校正在试行博士后教育,但未正式列为一个更高层次。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总体态势与研究前沿--基于6种CSSCI高影响因子期刊载文的可视化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总体态势与研究前沿--基于6种CSSCI高影响因子期刊载文的可视化分析

第34卷第17期 2021年09月Vol.34 No.17September 2021艺术科技0…引言提高研究成果水平,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等教育研究已成为中国学者日常学术研究的话题之一[1]。

本文采用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对2016—2020年间的国内六大核心高等教育学术期刊进行梳理,绘制该领域的时间图谱,清晰地展现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热点领域与焦点问题。

1…研究方法与文献数据处理1.1…样本期刊与论文选择相比图书与年会,期刊文献给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带来的风向会更加灵敏、直接[2]。

本文选取影响因子排名前六的高等教育类期刊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CNKI,时间区间为2016—2020年,共检索出论文5882篇(见下表)。

高等教育类中国学术期刊遴选结果与载文量统计表序号期刊名称影响因子载文量1教育研究 4.6569882教育发展研究 2.5271 (996)3比较教育研究 1.7918474全球教育展望 3.4086355高等教育研究 2.0158586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 5.8535581.2…研究方法“文献共被引”一词在1973年被伊琳娜·马萨科娃和亨利·斯莫尔相继提出[3]。

由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产生的神经网络图谱通过聚类的方式表现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4],这种形式可以使人直观显示一个时间顺序下的科学活动演进[5]。

其形式独特,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效果非常显著,因为人们已经预见的信息远比不上尚未察觉的信息的价值。

因此,寻找图谱中罕见的信息以及对这些罕见信息进行解构有重要的意义。

库恩在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中提出,科学是一种连续的历史性过程,当累积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出现危机,人们寻求新的方法取代旧方法,科学的革命就是这样发生的。

这种关于发现点的涌现的理解与共引知识图谱中的被引异曲同工。

2…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研究热点是在一段特定时间里,引起学者热烈讨论,发表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研究问题。

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探析

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探析

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探析我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作为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

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体现了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也是当前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

我国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是由主要管理权力机构的结合而构成。

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管理权力主要包括了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以及政治权力。

如何協调并处理好以上三种权力的关系,是我国高校内部治理成败的关键。

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治理模式均属典型的集权模式,其主要的弊端就是政治权力强化、行政权力泛化以及学术权力弱化。

为此,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做出一系列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希望对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标签:现代大学制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1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内涵现代大学制度不同于以往大学制度的方面,主要体现在规范权力的结构,同时涉及政府、社会与高校的关系及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其实质是在政府和市场的约束下,由学校自我建设发展的过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四项内容,包括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扩大社会合作、推进专业评价,均涉及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调整。

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后续推进工作中,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已然作为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内部核心。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指为了保证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对高校内部的权力做出合理的分配及制衡的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管理权力主要包括了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以及政治权力。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实质上是高校内部的相关利益主体间对这三种权力的分化与配置,追求主体间对于权力、利益、义务的相互均衡。

2 我国现阶段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在历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长期探索实践中,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大体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后续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创新
01
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 构的改革方案
从组织架构、权力分配、决策机制、 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改革方 案和措施,如建立学术委员会、优化 权力配置、完善决策机制、加强监督 力度等。
02
它涉及到学校的决策、执行、监 督等各个层面,是高校运行和发 展的基础。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特点
多元化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包括政 府、学校、师生、校友等。
学术性
高校作为学术机构,其内部治理结构具有学术性 特点,强调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
民主性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强调民主决策和参与,保障师 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的对策 建议
加强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建设
1 2
完善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体系,包括决 策、执行、监督等各方面的制度,确保各项工作 的规范化、制度化。
强化制度执行
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制 度得到有效执行,防止制度形同虚设。
3
推进制度创新
根据高校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不断推进制度 创新,完善制度体系,提高治理效能。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历史演变
政府主导阶段
01
在计划经济时期,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以政府为主导,学校缺乏
自主权。
扩大自主权阶段
02
改革开放后,政府逐步下放权力,高校获得一定自主权,但仍
受到政府严格控制。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阶段
03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成为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17年第5期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赵毅(辽宁科技学院辽宁本溪117004)【摘要】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中之重。

高校治理核心是处理好政府、社会、学术共同体与大学之间的关系。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化和完善化关系到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和学术研究的健康开展。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当前存在的泛化的行政权力、弱化的学术权力和虚化的民主权力等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达到重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目的。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问题路径【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36-02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渗透于高校使现代大学成为不同于传统大学的社会组织机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

高等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准确定位,优化教育教学和学术科研机构,创新运行机制和完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具有各自优势特色的教育、科技体制。

一、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与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从这一定义来说,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与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是密不可分的。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中之重。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期建设和谐高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现教育使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必须推动高校内部大学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重大事务决策的结构和过程,确保大学不偏离其核心理念与基本目标。

现代大学的内在本质在于学术性。

大学既是一种学术机构又是一种社会组织。

作为一种学术机构,其轴心都是围绕着学术这个中心进行的。

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突出其靠行政管理来保障组织活动的正常有序。

尽管双方所代表的利益主体不同,但是工作目标是一致的。

制度变迁视域下我国高校院系治理创新研究

制度变迁视域下我国高校院系治理创新研究

制度变迁视域下我国高校院系治理创新研究目录1. 内容综述 (3)1.1 研究背景 (4)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现状与不足 (6)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7)1.5 研究流程与结构安排 (8)2. 制度变迁的理论回顾 (9)2.1 制度变迁的内涵与特征 (10)2.2 制度变迁的理论流派 (11)2.2.1 制度经济学派 (12)2.2.2 比较制度分析学派 (13)2.2.3 新制度经济学派 (15)2.3 制度变迁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意义 (16)3. 我国高校院系治理现状分析 (17)3.1 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 (18)3.2 院系治理的主要模式 (19)3.3 院系治理面临的问题 (21)3.4 制度变迁对院系治理的影响 (22)4. 制度变迁视域下的高校院系治理创新 (23)4.1 治理理念的更新 (25)4.2 治理结构的改革 (26)4.2.1 决策机制的创新 (27)4.2.2 治理主体多元化 (29)4.2.3 院系自我管理的强化 (29)4.3 治理机制的优化 (31)4.3.1 教授治校的实现 (32)4.3.2 院系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33)4.3.3 学术自由的保障 (35)4.4 治理文化的培育 (36)4.5 治理成果的评估与反馈 (37)5. 实例分析 (38)5.1 典型案例选择 (40)5.2 案例分析方法 (41)5.2.1 资料收集与处理 (42)5.2.2 数据分析与解释 (43)5.3 典型案例剖析 (44)5.3.1 治理结构与机制的变化 (46)5.3.2 创新实践成效 (47)5.3.3 存在问题与对策 (48)6. 结论与展望 (50)6.1 研究总结 (51)6.2 政策建议 (52)6.3 研究展望 (54)1. 内容综述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以概述的方式,回顾和提炼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重点。

研究首先探讨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制度变迁背景,分析了这些变迁如何影响和制约了高校院系治理的现状。

高等教育机构治理与管理创新

高等教育机构治理与管理创新

高等教育机构治理与管理创新近年来,高等教育机构的治理与管理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和创新成为了重点和难点。

面对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高等教育机构需要进行内部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的发展和变化。

一、高等教育机构治理模式创新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机构的治理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治理模式是以校长、院长等为核心的“以人为本”模式,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

而现代化治理模式则强调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治理理念,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服务,通过制度化推动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

这种模式下,高等教育机构的治理就不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全员参与和共同协作的工作。

学生的参与也被加强,使得高等教育机构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社区,而是与社会相连的一个组织。

二、高等教育机构创新教育模式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术的研究,而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实践。

高等教育机构也在不断在创新教育模式上探索,例如“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模式”,“国际化教学模式”等。

这些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使得学生能够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新的职业发展。

三、高等教育机构创新管理模式高等教育机构的创新管理模式则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实现高效管理,在教育、科研和学生服务等多个方面实现精细化和智能化。

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也借助了管理学的优秀理念和技术,如“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管理”,“品牌化管理”等,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高等教育机构校企合作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机构也逐渐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企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方面。

高等教育机构也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了品牌效应的提升、校园企业化经营、教学实践和职业发展等多方面的益处。

通过校企合作模式,高等教育机构的运作和服务有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人才资源。

高等教育治理结构与机制

高等教育治理结构与机制
– 在这种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 内,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结构表现为政府为主体与高校为客体的单一的直 线关系,治理机制则是的一种纯粹的以中央政府权威为基础的科层治理。
– 相对于社会统一体,高等教育子系统并非是社会分工意义上的功能分化 子系统,而是更接近于卢曼所说的区隔分化子系统。改革开发前的高等 教育系统基本上维持一个稳定和均衡的状况,但与帕森斯的均衡模式不 同,这种均衡的建立并不是基于各种功能的自发实现,它带有很明显的 人为成分,是由政治目标获取功能主导,以政令畅通并得到贯彻执行为 标志的均衡。这一均衡直接受到外部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 外部环境的变迁很容易导致均衡的丧失。
• 事实上,在此之前已有很多学者就高等教育治理结构的核心——高等教育的权力结构 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如别敦荣教授撰写的《我国高等教育行政权力结构及其改革》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我国高等学校权力结构及其改革》(辽宁 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论高等教育管理权力》(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论我国高等学校领导权力分治与统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等等 文章,在这一系列的研究中作者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权力结构进行了系统剖析,提 出了很多深刻地见解。
– 关于权力结构:只有依靠实际的强力和各种制度化和层次化的权力结构的运作, 才能保证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并保证应付社会秩序运作中所可能产生的各种不 正常现象或病态状况
一、前言与导论2
导论: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高等教育治理理念、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关联
• 高等教育的治理结构
– 指在一定的价值系统的指导下不同利益相关者在高等教育决策过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的制 度安排,其核心内容是权力结构。
一、前言与导论1

《2024年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范文

《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办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治理结构的问题日益凸显。

公办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运行效率、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对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进行研究,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我国公办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包括学校领导体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执行机制等。

目前,大多数公办大学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校领导体制方面,一些大学的领导层存在权力过于集中、决策过程不透明等问题。

这导致学校的决策往往只由少数人决定,缺乏广泛的参与和监督。

其次,决策机制方面,一些大学的决策过程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

在制定重大决策时,往往缺乏充分的论证和讨论,导致决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

再次,监督机制方面,一些大学的监督机构设置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监督效果不佳。

执行机制方面,一些大学的执行层对决策层的决策执行不力,存在拖延、推诿等现象。

三、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重点针对上述问题,对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三、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重点首先,需要加强对学校领导体制的研究。

应当明确领导层的权责划分,实现权力的制衡和监督,确保决策过程的透明和公正。

同时,应鼓励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形成多元共治的管理模式。

其次,应完善决策机制。

在制定重大决策时,应充分论证和讨论,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同时,应建立决策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反馈决策执行情况,对决策进行持续改进。

再次,应强化监督机制。

完善监督机构的设置,增强监督力度,确保监督效果的实现。

同时,应建立执行机制的评价体系,对执行层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和监督。

四、结语总之,对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中国特色一流大学治理结构:理论基础、体系架构、变革路径

中国特色一流大学治理结构:理论基础、体系架构、变革路径

摘要内部治理结构对一流大学建设关系重大,结构调整需回应变革的理论基础、体系架构、变革思路。

中国特色一流大学治理结构变革,需尊重大学规律、体现中国特色、服务有效治理、兼顾开放谐变;体系架构,需协调好校内纵横向权力关系,体现“多元共治”,处理好组织权力和个体权利关系;变革路径,应体现规划逻辑和演化逻辑的统一。

关键词一流大学;治理结构;嵌入性;有效治理近年来,国家围绕高校治理变革出台了系列政策。

从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原则性提出“完善治理结构”要求,到组织相关高校开展试点;再到上升至国家治理现代化高度,结合政府高校边界重构(管办评分离),以章程建设为突破口,“突出对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系统规范”。

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明确完善方向。

围绕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理事会出台规程;将“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与“双一流”建设结合,明确建设方案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梳理可发现:高校治理结构是政策关注重心,体现出对高校内涵建设认识的深化;在此进程中,政府扮演着变革发起者的角色;高校内部治理的宏观架构已初具形态。

大学治理结构变革,如果说之前主要靠政府“外力推动”,在内部治理制度供给上则依赖高校自发性、创新性等内生动力。

相较于聚焦大学排名的终结性评价指标——学术成就、生师比、就业质量等,关注“大学治理结构”是在探究一流大学的构成要件或者说形成性指标。

隐含判断是,一流大学都有着科学、有效的内部治理。

世界银行报告《迎接世界级大学建设的挑战》佐证了这一点,它将“良好治理”“人才汇集”“充足资源”视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三个前提条件。

我国目前正通过“双一流”建设打造一流大学,围绕“大学治理结构”,变革的理论基础、体系架构是什么,应遵循怎样的变革思路,仍需进一步做出学术回应。

一、中国特色一流大学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现代大学制度改革须始终把握住“一个核心、两个关系维度”,一个核心就是权力,是高教管理权力的产生、授予、行使和制约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分析摘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时期,体制变革必须从科学的路径入手进行分析,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

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定位改革目标,探索学术权力运行新机制;理清政府责任,发挥院校决策的实际作用;明确改革对象,提升高校改革参与度等。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学术权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历程,为高等教育强国、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顺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渐提高,为高等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面对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日益提升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热切盼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将逐渐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并致力于破除原有的体制和机制束缚,开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新局面。

一、定位改革目标,探索学术权力运行新机制任何改革都要有一定的目标,这不仅是现代管理和目标管理理论的基本理念,也是管理实践当中最重要的内容。

尽管大学是一个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场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就脱离具体的目标而存在。

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大国而言,任何改革都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和成本。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不断理清的过程,从当初集中讨论“怎么管”发展到今天到底“管什么”“由谁来管”都体现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者和管理者认识水平的提高,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实践中发展的客观需求。

怎么管涉及一个管理方式的问题,而管什么则涉及管理内容的问题,由谁来管涉及管理权限的问题。

可见,这三个问题的出现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从工具性向理念性问题的转变和深入,而后两者体现出对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的关注。

学术权力运行离不开现代行政机构的作用,在提高运行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育研究: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

教育研究: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

教育研究: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李克建【期刊名称】《全球教育展望》【年(卷),期】2011(040)011【摘要】从结构主义教育研究到后结构主义教育研究的演变历程是精彩纷呈而又错综复杂的。

对这一历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对于丰富和深化我国的教育研究方法论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重点对结构主义教育研究和后结构主义教育研究的路向与谱系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并对结构主义教育研究与后结构主义教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共性与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

%Since the middle period of20th century, it witnessed the appearance of a large amount of strueturalist/poststruc- turalist educational researches under the impact of structuralism/poststructuralism and their methodologies. It will be of great sig- nificance to our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ology to make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into the wonderful but complicated evolutional process from structuralist to poststrueturalist educational researches. This article makes a brief review on the orientatio~ls and ge- nealogies of b0tla strueturalist and poststructuralist educational researches. In the last part, a comparative study is mado between their methodologies.【总页数】7页(P55-60,77)【作者】李克建【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3【相关文献】1.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化的批判理论--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2.后结构主义视角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3.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异同辨析4.教育研究新视角r ——女性后结构主义方法论5.人文医学研究中的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